未來20年 人造肉會成為我們餐桌上的主角嗎

2021-01-14 中國新聞網

  「從外觀來看,這款植物人造肉月餅的肉餡仿真度很高,擠壓有彈性,且會溢出類似脂肪的油脂。不過與真肉相比,其肉餡風味相對單調,咀嚼的纖維感有待加強,最主要的是少了一點靈魂——肉香。」這是對國內首款「人造肉」月餅的試吃評價。

  「人造肉」概念漸趨火爆。9月6日,珍肉公司開始預售的植物肉月餅限量3000份,已賣出近半;而9月5日雙塔食品公司推出的1000盒素肉月餅,當天即被搶購一空。

  而在大洋彼岸,「人造肉」已成美國投資界的新寵。今年5月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到7月底收盤時股價暴漲約8倍。幾天後,作為競爭對手的Impossible Foods宣布再次融資3億美元,投資者包括比爾·蓋茨、李嘉誠、推特聯合創始人埃文·威廉士等業界大亨。

  但據專家介紹,所謂人造肉其實是植物肉,即用大豆、豌豆、藻類等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模仿真肉口感。那麼人造肉的口感到底如何?國產人造肉與外國的人造肉有區別嗎?

  人造肉與傳統素肉有啥不一樣

  「『人造肉』是媒體和投資界提出的說法。實際上,稱為植物肉更為貼切」,專注於植物肉市場投資的道夫子食品國際公司(Dao Foods International)共同創始人張濤說。

  據張濤介紹,「人造肉」基本可以分為植物肉和細胞肉。植物肉是以大豆、豌豆、小麥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為原料,經過擠壓等工藝,提高蛋白質含量,再添加植物性風味物質,使其在口感、風味上更接近真肉;細胞肉是從動物體內提取幹細胞,在生物反應器中培育出的曾被稱為「清潔肉」的產品。由於細胞肉造價高昂、繁殖速度慢等原因,現在市場上的人造肉都是植物肉。

  張濤認為國內目前的植物肉產品,與美國的植物肉產品相比仍有差距,「質地、口感上距離真肉還差一些」。導致差距的原因在於突破「質地」的技術難關,目前國內生產植物肉採用幹擠壓的技術,擠壓分離大豆組織蛋白。Impossible Foods等國際領先生產商則採用高水分擠壓的技術,將散沙一樣的植物蛋白結構,擠壓成組織化蛋白,被稱為「拉絲蛋白」,這種蛋白經特殊工藝生產加工後,形成具有類似肌肉纖維質感的纖維狀植物蛋白,更加接近真肉的質地。

  不過,珍肉公司創始人呂中茗對國內首款植物肉月餅的口感顯得比較自信,他介紹說,在產品研發上,珍肉首次提出5D擬真理念,即從色、香、味、聲、形全方位模擬動物肉類給人類帶來的滿足感。今年早些時候,珍肉在上海組織了一次消費者盲測,消費者反饋「人造肉」月餅的口感與普通鮮肉月餅並無太大差別。

  其實,素肉產業在中國歷史悠久,素雞、素鴨等素肉產品對普通消費者來說並不陌生,如今包裹著高科技外衣的植物肉和傳統素肉到底有多大區別?

  張濤說,較之傳統素肉,植物肉在技術、原料、質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植物肉更加接近真肉,可以理解為2.0版的素肉」。

  張濤進一步解釋了兩者的差異:素肉是廚房式運作,靠的是「手藝」,而植物肉是用定製的高精尖機器加工而成;素肉從大豆中分離大豆組織蛋白,而Impossible Foods公司的植物肉產品以大豆濃縮蛋白為主要原料,Beyond Meat則是以豌豆蛋白分離物為主要原料。

  素肉和植物肉背後折射的是中美兩國飲食文化的差異。受到原料、技術的影響,兩者口感也不盡相同。張濤說,傳統素肉口感比較軟、碎,適合做中國菜當配菜。但在歐美地區,以漢堡、牛排、熱狗等肉食為主菜,「要求達到真正肉的質地和風味」。

  「煎肉的時候發出滋滋的聲響,像是真肉的血絲」,這是張濤描述的「不可能肉餅」(Impossible Meat)。美國人造肉企業Impossible Foods公司藉助秘密武器「血紅素」,一種普遍存在於動物和植物細胞中的含鐵物質,賦予植物肉「血色」和「多汁」的效果。

  9月4日,Impossible Foods公司高管表示,希望能在明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該公司創始人派屈克·布朗在回應「中國大陸合作公司的先決條件」時提及,要儘快獲得相關批准。

  植物肉產品的可持續使命

  「好吃不胖」「零抗生素、零膽固醇」「嘗鮮潮人」是珍肉公司為國內首款植物肉月餅打出的標籤。

  這些標籤也體現了植物肉產品面向的消費群體——「在超一線城市生活,追求健康的青年群體」,呂中茗說,從訂單數據來看,訂單集中分布在廣東、上海、江浙、北京等地,「也有很多外國人購買」。

  有真肉不吃,為啥要吃植物肉?這是很多消費者心中的疑問。南都調查數據顯示,80.8%的受訪者表示不會購買「人造肉」月餅。反觀國外,8月27日,Beyond Meat和肯德基合作,在美國亞特蘭大一家門店推出人造肉炸雞塊,5小時內就被一搶而空。

  張濤表示,「雖然『人造肉』很火,但是消費層面還沒達到認可」。在北美彈性素食人群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但是在中國,消費者對植物肉產品的了解甚少。此外,中國葷素搭配的飲食習慣也是一個阻力。呂中茗也認為國內素食消費需求不顯著。

  「引導甚至顛覆消費理念」,是呂中茗創辦珍肉想要達成的目標。他反思道,「和肉製品相比,植物肉真的是深加工產品嗎?」呂中茗說植物肉距離原料只有3步之遙:採集原料;提取植物蛋白質;加熱、冷卻、擠壓做成組織化蛋白絞成餡。張濤也表示,植物肉最大的優勢是揚長避短,保留甚至增加真肉的營養成分,規避掉膽固醇、脂肪酸等對人體有害的部分。

  作為中國植物肉創業公司之一,呂中茗表示,這次席捲全球的植物肉產品浪潮,不僅僅是吃素這麼簡單,更是一場食物變革,「植物肉替代真肉,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有深遠意義」。

  畜牧業給環境帶來的影響毋庸贅述。2018年《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動物食品需要為環境問題負責,肉製品和奶製品為人類提供18%的卡路裡和37%的蛋白質,卻佔用了人類83%的農田,排放了60%的農業溫室氣體,造成土地和水源過度使用、水體酸化和富營養化。

  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以下簡稱「聯盟」)秘書長薛巖在接受採訪時,也一再強調畜牧業給中國環境造成的壓力。此前,國務院印發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指出,到2030年,全國居民膳食中要減少50%的動物蛋白攝入量。在這樣的背景下,薛巖認為研發植物肉產品有著重大意義。

  「人造肉」成風口?

  Beyond Meat股價暴漲,植物肉產品受到追捧,中國是否迎來了「人造肉」的風口?

  「還沒達到風口的程度」張濤坦言,國內植物肉行業尚處於萌芽階段,Beyond Meat上市是分水嶺,今年5月後,有很多創業者想要投身「人造肉」浪潮,但有投資價值的創業公司比較少。呂中茗也表示,中國目前大約有10家植物肉初創公司,但都處於早期階段,「基本是一片空白」。

  據媒體報導,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副李健教授也表示,目前國內已有60多家企業聲稱要造「人造肉」,但大多還不具備核心技術能力。

  薛巖則表達了樂觀積極的態度,「我國素食產業基礎良好」。「人造肉」風口帶來了資本市場的關注,有利於我國素食製造業的升級換代。國內上遊原材料貿易商雙塔食品、哈高科等生產植物蛋白等企業,也多次出現漲停潮,下遊初創公司也紛紛加入。

  同時,張濤也不希望國內植物肉行業只是迎來短暫的風口,食品行業不能單靠眼球經濟,消費者的重複購物率很關鍵,「我們也一直在倡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雖然「人造肉」領域吸引了不少創投基金的注意,但呂中茗說:「觀望的比較多」。張濤透露,目前主流的投資機構開始注入資金,他預計在未來2到3年,國內植物肉產品會有顯著的提升和發展。

  薛巖也表達了相同觀點,開發植物肉產品是未來趨勢。一方面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中國肉類產品即將供不應求。另一方面也適應了更健康、更環保、更均衡飲食的消費趨勢。薛巖預測,植物肉產品在未來20年到30年會成為中國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中國對植物肉的監管參照豆製品國家標準,薛巖表示,不僅是中國,全球對於植物肉和細胞肉的監管處於「空白地帶」,2018年11月,歐盟才達成監管細胞肉的共識,「我國目前的推進工作算是走在前列」。據薛巖介紹,半年前,聯盟就在推動植物肉和細胞肉品類命名等相關工作,推進生產工藝流程更加清晰詳細。

  薛巖稱,聯盟預計於今年11月與農業農村部共同發布第一份《中國植物肉(植物蛋白肉)產業發展報告》,目前已成文,處於審核階段。此外,聯盟將與國家食藥監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共同制定「植物人造肉」品類的國家標準。

  對於國內植物肉行業的發展方向,張濤表示,要進一步打造植物肉行業的生態系統,除了依靠創業者帶動,還希望大規模的食品公司助推,將植物肉產品加入菜單。此外,還要保證原材料供貨量充足,以防出現北美市場供不應求的現象。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石佳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當人造肉上了中國餐桌|消研所盤點
    相比國際市場的速食和炸物,人造肉上到中國餐桌後,內容和可能性明顯豐富了起來。近年來人造肉產業量產的「植物肉」是「素肉」的升華,會在口感、色澤、香氣上都更接近真肉,因此對技術要求提升很多。2018到2019年,美國的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相繼「出圈」,和大牌速食餐廳的聯名讓這兩家人造肉公司從國外火到國內。
  • 人造肉好吃嗎?你會吃嗎?「素肉」為什麼不是人造肉?
    並且我今天剛剛看到消息,周教授已經成立了國內第一家「細胞培養肉」公司,並且獲得了2000萬融資。所以,這個產業正在加速推進,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吃到3.0版本的人造肉了。02 人造肉有哪些優勢?也許大家感覺不到,其實全球的肉類資源逐漸供不應求,而且肉類消費在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動物福利和人體健康等問題上,已經逐漸引起重視。所以,人造肉作為肉類替代品成為未來不可阻擋的趨勢。由於3.0細胞肉時代尚未真正到來,我們今天僅討論一下2.0植物肉。
  • 花大價錢吃「假肉」?植物肉能帶我們走向未來嗎?
    原創 西希 西希營養學控制體重,健康生活歡迎關注西希營養學2020年,對於生於上個世紀年代的西希,感覺像是科幻小說中的時間點。「未來」已經悄悄來到了我們身邊,而未來的我們會怎麼吃呢?
  • 人造肉、空氣義大利麵、人造冰淇淋……歡迎進入實驗室餐桌時代
    由於城市化進程加速以及環保、動物權益等壓力,從「農場到餐桌」到「實驗室到餐桌」的轉變已經開始了。據 Marketsand Markets 數據,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到2023年將達到440億元。本期推介文章來自Predict網站《人類進入實驗室到餐桌時代》(Enter the Era of Lab-to-Table),作者Abbey是一名食品科學家,介紹了人造肉之外的更多極具可能性的新物種。
  • 星巴克、肯德基相繼入局人造肉市場,人造肉成為餐飲行業新風口?
    人造肉市場火爆資本相繼入局人造肉市場4月20日,肯德基正式在中國限時開啟植物肉雞塊產品公測,據肯德基介紹,此款新產品的主要成分為大豆蛋白、小麥蛋白和豌豆蛋白,不含膽固醇,但其口感媲美真肉。不止如此,麥當勞、好時等品牌相繼推出人造肉產品,可見,如今的人造肉已經成為資本界的「新寵」,黑馬君相信,未來,會有更多資本加入到人造肉市場當中。
  • 人造肉距離大眾餐桌還有多遠?|亮馬橋研究所Vol.4
    在物質富足的當代,我們似乎並不缺肉,「人造肉」真的有必要出現嗎?在未來,它又會取代真肉,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嗎?當然,我們也準備了文字版本實錄,但視頻體驗更佳哦!人造肉是什麼? 英國首相邱吉爾也曾篤定地說,「50年後,我們將不再為了吃雞胸肉或雞翅,而愚蠢地養一隻雞,我們會利用培養液,培育出這些食物。」 很明顯,這個擅長比耶✌的兇老頭兒並不是預言帝。即使快100年時間過去了,我們仍然在愚蠢地養雞。但人造肉的出現,讓首相看到了希望。
  • 星巴克「人造肉」開賣,「口感可以以假亂真」,你買單嗎?
    由著名公司 Beyond Meat 提供,該人造肉主要是用植物蛋白製造。記者從肯德基、星巴克了解到,該產品暫時還沒有計劃在長沙上市。"人造肉"從航天員專供食物到如今大眾食品,一場在眼前興起的食品革命正在進行。"人造肉"正式開賣,但你會買單嗎?
  • 「人造肉」國標正制定,一場「餐桌上的革命」即將到來!
    為什麼國家如此重視人造肉?王守偉的解釋是:「人造肉」是未來食品的標誌性產品,預計2040年全球「人造肉」市場份額將達60%。風起於青萍之末。其實,這已經不是人造肉,第一次進入國人視野,此前已經有兩則消息在朋友圈刷屏。
  • 人造肉領域,杜邦走在了我們前面?
    從金字火腿、百草味推出人造肉,合作方都有杜邦的角度來看,杜邦走在我們的前面。 我國食品香精香料企業是否會抓住人造肉的世界潮流? 當然,我們還有很多食品企業紛紛表明進軍人造肉領域,比如安井、海欣、雙塔等國內知名企業。 在好多消費者或企業的眼裡,人造肉不就是我們傳統的大豆蛋白肉嗎?有什麼好神奇的?
  • 餐桌上迎來新商機:當人造肉售價從33萬跌至10塊!
    現在,環境更友好、更照顧動物福利、價格更親民的人造肉已經悄悄走到了我們身邊。關鍵是,人造肉對我們的健康好處更多。稍微了解一點《生態學》的都知道,生態鏈上每一級生態位,所吸取的能量是上一級的10分之1,而富集的毒素卻是上一級的10倍!這也是為什麼吃肉多的人往往會和偏頭痛、痛風、消化道癌癥結緣的根本原因!
  • 人造肉進入中國市場,你會為它買單嗎?
    早在2018年肯德基就在英國開始與無肉品牌Quorn密切合作。2019年6月,肯德基在英國的20個城市將純素漢堡加入到菜單中,進行限定供應。然而這些漢堡在四天內的銷量,比其他新產品高出了5倍。人造肉的主要有兩類:植物基人造肉 & 細胞培養,其中植物基人造肉的產業已投入商業化生產,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而隨著細胞培養肉的培育技術革新與產值加速,監管條例與技術的不斷成熟,未來人造肉市場也將出現新的有力競爭者。全球規模已達$121億,年增長率預計為15%,目前人造肉市場份額主要集中在美國,排名前四的均是美國食品巨頭。
  • 星巴克在中國開賣人造肉,概念股再度活躍,這會是一個好賽道嗎?
    人造肉再度站在風口上。這個比爾·蓋茨都看好的千億美元市場,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入局者。日前,肯德基和星巴克的人造肉先後登陸中國市場,試圖為中國人帶來一場「餐桌革命」。4月20日,肯德基宣布在國內公測「植培黃金雞塊」,其原材料就是人造肉。
  • 人造肉上餐桌 在安全質感風味間尋求平衡
    近一年來,隨著肯德基、喜茶、奈雪和周黑鴨等陸續進入「人造肉」市場,人造肉對於消費者而言已不再陌生。《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人造肉產品超過300個,包括牛排、肉餅等品種,每500克零售價大多高於同類肉製品,有些人造肉的顏色、形狀與肉製品相比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 肯德基星巴克都賣起「人造肉」,植物肉距離你家餐桌還有多遠?
    「它不就是雞塊嗎?」有粉絲反問。「通俗點說,就是素雞。」這名KOL回復道。4月20日,肯德基中國宣布開啟「植培黃金雞塊」產品公測,消費者需要先在APP上購買限量預售券,然後前往上海、廣州、深圳三家指定門店參與公測,總計7000多張預售券很快就被搶空。
  • 星巴克開賣「人造肉」,69元千層面賣光,網友:真肉不香?
    今年4月16日,拉麵說旗艦店舉行「未知味覺實驗室」線上發布會,與Vesta合作發布「人造肉拉麵」,2萬份產品在當晚9點開售後的1分20秒內全部售罄,直播觀看人數高達15萬人。人造肉熱度持續走高,一場「餐桌革命」似乎正蓄勢待發。
  • 純素肉好吃嗎是怎麼做的 和人造肉有什麼區別
    3.按照規定生產的人造肉安全又有營養,不比真正的肉差。事實上,人造肉用植物蛋白模仿肉的味道。只要生產正常,使用一定量符合要求的添加劑是安全的。   研究人造肉的意義   人造肉的出現有其歷史必然性。當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將高科技帶入現實生活,為人類社會謀福利,為我們生活的地球做出應有的貢獻,將成為它的歷史使命。
  • 走紅的人造肉是個偽命題嗎?|礪石
    礪石商業評論作者 金梅 | 文張軍智 | 編輯1931年,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大眾機械》雜誌上提出:「50年後,我們將不再為了吃雞胸肉或雞翅,而愚蠢地養一隻雞,我們會利用培養液,培育出這些食物。」這個言論讓他成了最早提出人造肉概念的人。
  • 從人造肉到燕麥奶,Oatly能成為下一個Beyond Meat嗎?
    顯然,星巴克已成為國內植物膳食餐飲的引領者。不過今天我們不聊星巴克,而是聊一聊從人造肉到燕麥奶,它帶來了怎樣的消費趨勢。以及,Oatly能否成為下一個Beyond Meat似的明星股呢?人造肉,技術研發為基礎,改造糧食生產體系為路徑,解決糧食問題為願景人造肉,遠非校門口的小賣鋪販賣的「唐僧肉」什麼的,那種是一些以豆製品為基材通過加入食品添加劑製作而成的休閒食品,只是口感接近肉。目前,美國市場上的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香港地區的Omnipork以及內地的一些品牌,主要採用的都是上述我們說到的植物肉,具備較高的技術門檻。
  • 星巴克也賣人造肉了,一杯卡布奇諾,配一塊人造肉糜,感覺如何?
    ,原來這些通過科技「再加工」的產品已經很快就要到我們的餐桌了,那麼,問題來了,人造肉來了之後,你會嘗鮮嗎? 人造肉來了,你會嘗鮮嗎? 人造肉主要取材都是植物,倡導「對自己好,對地球好,讓好變更好」的環保生活方式。其實除了肯德基和星巴克之外,比薩品牌棒約翰也和Starfield合作推出的人造肉新品「未來肉比薩」,已經在全國16個城市近150家餐廳開始發售。而且,在目前的餐飲市場上,植物人造肉有成為一種流行趨勢的苗頭。
  • 繼肯德基後,咖啡巨頭也正式推出人造肉菜單
    4月20日,肯德基宣布在國內公測「植培黃金雞塊」,就是人造肉雞塊,消息一經發布,肯德基的體驗卷就被搶購一空,當天A股市場Wind人造肉指數大漲。有數據說預計到2050年全世界總人口將達到98億,未來人類消耗的肉類會比2005年增加70%,而傳統模式下工業化的養殖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比如家禽排放甲烷,甲烷就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罪魁禍首之一。不僅如此,土地清理和化肥還會釋放大量的碳。地球未來無法供應工業化動物產品所需的水、燃料、農藥和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