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國標正制定,一場「餐桌上的革命」即將到來!

2020-12-13 財經要參

於無聲處聽驚雷!

大幕正式拉開,你嘴裡吃的肉,或將被顛覆了!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偉宣布:中國正在制定「人造植物肉」國家標準,中國工程院也啟動了生物培育肉發展戰略研究項目,從戰略層面研究「培育肉」。

為什麼國家如此重視人造肉?

王守偉的解釋是:「人造肉」是未來食品的標誌性產品,預計2040年全球「人造肉」市場份額將達60%。

風起於青萍之末。其實,這已經不是人造肉,第一次進入國人視野,此前已經有兩則消息在朋友圈刷屏。

一則是去年9月份,中國首款人造肉食品在杭州上市,該產品是以植物蛋白為原料製成,吃起來口感和真肉幾乎無差。另一則是11月18日,中國第一塊通過培養肌肉細胞產生的人造培養肉,在南京農業大學誕生。

而國內這波人造肉熱潮的興起,則更多地要歸功於美國大型人造肉廠商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特別是前者去年9月在美股上市,廣受關注,獲得了比爾蓋茨、李昂納多等一幹矽谷及好萊塢科幻老鐵投資。

如果說,此前這幾則人造肉消息,大家更多視為一種和自己不相干的科幻故事,那麼,今天爆出的這個消息,則是來自國家戰略層面的信息,無異於一枚重磅炸彈!

北大屠夫要哭暈了,這一下,傳統養殖業,或將面臨巨大改變,乃至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一場「餐桌上的革命」,正在到來!

有人或許要問:人造肉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人造肉,顧名思義就是人造的肉,而這個人造的肉,還分為兩種:人造真肉和人造假肉。

1、人造真肉,則是用動物的肌肉細胞,經過一系列方法,在實驗室培養皿的基質上,長出的細胞團、細胞餅或細胞塊。

這項逆天技術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從活著的動物身上提取一小塊肉,這塊肉裡有幹細胞,接下來把需要的肌肉細胞放置在培養皿中,並在培養皿中放入血清等營養液,這樣細胞能繼續進行複製,最後粘結成肉塊。

現在一些科學家,研發的「人造肉」技術,可以用1小塊肌肉組織,能培育出1萬公斤牛肉,生產出養活兩千人的肉。

這已經非常厲害了,要知道,如果按45%—50%的淨宰率來計算,一頭500公斤的肉牛,最多只能產肉250公斤,1萬公斤牛肉就是40頭牛的產肉量。

除了實驗室培養的方法,人造肉還可以通過3D列印生產,只要用細胞培養的方法,大量培養各種細胞,再通過3D列印技術,就可以列印出肉團了。

南京農業大學培育出人造肉,就是這種類型。中國工程院啟動的生物培育肉發展戰略研究項目,也是這種類型。

2、人造假肉,主要就是用植物蛋白做的肉,但看起來和吃起來,幾乎和真肉差不多。

比如下圖這款在北美各大超市售賣的人造假肉,就以豌豆等豆類蛋白為主,混合粗米、葵花籽、土豆、椰子油和甜菜汁等多種成份,看起來就和真肉糜毫無區別,吃起來口感也與真肉極為相似。

有人說,這不就是中國豆腐「素雞」的翻版嗎?

其實不然,比如,為了模仿讓人流連忘返的「肉香」,科學家通過生物基因技術,除了加入能夠帶來「肉香」的風味分子,還有添加了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賦予了肉的「肉色」 ,甚至能在肉裡面,吃到血絲的口感。

換句話說,這種人造肉,在分子層面上其實被重編了結構,已經不能再被單純認為是「植物」,而是色香味形上,全面擬態肉類的東西。

現在,人造真肉,還處於科研階段,而人造假肉則已經在美國大量上市了。

在美國去快餐店的話,你眼睛一定要擦亮,僅憑味覺,你已經很難判斷舌尖上的汁肉,到底是來自草原還是實驗室。

那麼,這種人造假肉,吃起來,究竟什麼滋味?最有說服力的,莫過於BuzzFeed搞的聞香識肉餅實驗。

他們安排了幾組人,在蒙眼的情況下,對照體驗了各種人造肉與自然肉的料理。

結果,差不多有一半人無法辨別出人造肉,好幾次,他們覺得純素原料的人造肉更加美味,特別是多水。

有人因此評論:「人們覺得人造肉不好吃,唯一原因是他們在吃之前,已經知道這是素的。他們反對只因慣性思維。」

毫無疑問,隨著人造肉技術的成熟,人類社會將迎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變化。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要撇嘴了:放著好端端的真肉不吃,幹嘛非要吃假肉,這不是吃飽了撐著嗎?

客官有所不知,「人造肉」的研發,對於極度熱愛肉食的人類,可以說,是一項偉大的救贖。

1、雖然愛不愛吃「人造肉「,完全是個人選擇,但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科學家們如此費時費力去「造肉」,目的卻是為了保衛人類乃至地球的未來。

要知道,人類對肉食的極度熱愛,已經催生出了一條巨型產業鏈,而在這個巨量肉類供給鏈背後,是不堪重負的資源與環境。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2018年10月的報導,為了滿足人類的食肉需求,全球每年要宰殺700億隻動物,而飼養這些動物要消耗大量的資源。

首先,看看土地壓力。

全球來看,過去五十年肉類消費總量從4500萬噸,增長到了現在的3億噸,而到2050年這個數字可能是6億噸。

這些畜禽動物,以穀物和油料籽為主食,如果僅以這兩種食物進行計算,人類消耗的口糧和動物吃掉的飼料,比例已達6:5。

如此大的肉類消費量的背後是大面積的飼料種植,可哪有那麼大地方拿來種呢?因此,未來的農牧業需要佔地更少、消耗資源更少、對環境影響更小的生產方式——跳過飼養動物,直接生產「人造肉」就是實現這些目標的一種思路。

其次,再看淡水資源。

我們經常強調節約用水,因為地球非常缺淡水,但動物飼養、清潔和屠宰,都要耗掉大量淡水,工業化養殖耗水量更大。

有學者做過統計,目前全球淡水用量的1/4以上,被用於養殖動物,工業化養殖的豬,每頭所消耗的淡水比散養的豬要多50%。

最後,看看垃圾處理。

因為我們養殖的豬、牛等,都是「大塊頭」,它們的排洩和呼吸也極具破壞性。

比如,一頭牛一天的排便量,大約是人類的23倍,而根據聯合國的報告,到2030年畜禽飼養業產生的溫室氣體,將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

科學家預計,等2050年世界人口達到96億時,如果人類繼續大快朵頤地吃肉,食物生產系統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可不是一星半點,而是至少增加一倍!

這種困境,歸根結底,來自於動物肉類的能量生產,效率極低。

比如,在牛吃進去的飼料裡,最終只有1%的能量,轉化為牛肉的卡路裡;而豬肉的這一能量轉化率約為10%;家禽約為11%。

再看看Beyond Meat的素食漢堡,與普通牛肉漢堡相比,在生產過程中,它節約了99%的水、93%的土地、90%的碳排放以及46%的能量。

既要滿足口腹之慾,又要環保綠色,既要獲得能量,又要健康,人造肉的出現,將為這些「兩難」問題,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

2、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吃人造肉比動物肉,更加健康。

雖然很多人並不是素食主義者,但是肉類消費的佔比在逐步降低,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據調查,39%的中國居民也在積極減少肉類消費,有60%的人打算吃更多的植物性食物。

在北美地區也是如此,現在紅肉的人均攝入量超過建議標準近625%,對人體健康是很大的負擔。

而人造肉沒有膽固醇,「通過植物蛋白替換掉一部分動物蛋白,同時保持我們享受肉類美味的權利。」

3、有了人造肉後,各種動物也會擺脫被殘忍圈養的悲慘生活。

正如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說的那樣:馴化的雞和牛過的,其實是生物有史以來最悲慘的生活。

特別是現今的文明時代,智人為滿足自己對財富的追求,對動物的畜養和宰殺過程更為殘酷。

比如說牛。小牛出生後,就立即與母親分開,關在一個比身體大一點點的籠子裡。這個籠子很小,使得它轉身都不夠,小牛要在這裡度過它的一輩子,然而它的一輩子也僅僅只有四個月。這隻小牛第一次有機會走路、伸展筋骨、遇見其他小牛的時候,也就是在前往屠宰場的路上。

看了這段文字,真讓人感到難過!畢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正如孟子所言:「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4、還有重要一點,是避免抗生素不敏感的「超級細菌」出現和蔓延。

在集約化養殖的條件下,幾百頭牛、雞、豬擠在狹小空間裡,一旦暴發傳染病,基本就波及一大片。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只能在飼料裡添加抗生素,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曾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每年生產的抗生素,70%用於家禽家畜養殖。

從長期來看,每次抗生素的使用,細菌間都會進行殘酷的優勝劣汰,總有能抵擋抗生素的細菌生存下來,然後瘋狂生長。

可以說,抗生素加速了細菌自然選擇過程,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對抗生素不敏感的「超級細菌」,這對未來人類,是很可怕的。

正因如此,比爾·蓋茨感嘆道:

人造肉,將讓我們在不助長森林砍伐或甲烷排放的前提下,更好地供給這個人口不斷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世界,讓我們不用殺害任何動物就能享用漢堡。這是與古代的犁一樣改變世界的突破性技術,是人類技術的奇蹟!

今天,最高興的人之一,估計是李嘉誠!

說起李嘉誠,你可能不知道,他還是個「新科技愛好者」,而人造肉企業,則是他長期堅持投資的一個重要領域。

早在2014年,李嘉誠創立的維港投資,就重金投向美國人造肉公司,該公司主要從事3D列印魚肉、雞肉、豬肉等食用肉食的研究。

今年5月,李嘉誠入股的「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更是宣布,最新一輪融資籌得3億美元,主打用人造牛絞肉產品。

如果暫時拋開道德評判,必須說,這次人造肉投資,李嘉誠大概率是賭對了:現在,中國都已經從國家層面,制定「人造植物肉」標準了,還從戰略層面研究「培育肉」,人造肉產業無疑將迎來重大機遇。

當然,如果站得更高,我們就能夠看到,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科技大革命、產業大爆發的前夜。特別是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納米技術這三項技術,正在躁動腹中,一旦爆發,就將創造出極大的生產力。

這一切也說明,一個大國的崛起,從來靠的不是房地產,而是靠科技!一個大國的發展,從來靠的不是明星,而是靠科學家!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相關焦點

  • 肉類食品研究中心王守偉:「人造植物肉」國標正制定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中國肉類食品研究中心王守偉:「人造植物肉」國標正制定 來源:新京報新京報訊(記者 歐陽曉娟)1月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布「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熱詞專家解讀」。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守偉對熱詞之一的「人造肉」解讀表示,「人造肉」是未來食品的標誌性產品,機構預測到2040年全球「人造肉」市場份額將達60%。目前,「人造植物肉」國標正在制定中,出臺暫無時間表;同時,中國工程院已啟動「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項目生物培育肉發展戰略研究」項目,將從戰略層面研究「培育肉」。
  • 當人造肉上了中國餐桌|消研所盤點
    相比國際市場的速食和炸物,人造肉上到中國餐桌後,內容和可能性明顯豐富了起來。圖片來源:星期零官方微博3月12日,國內創新型人造肉公司星期零STARFIELD宣布完成數千萬融資,無獨有偶,幾天後,美國知名人造肉品牌Impossible Foods宣布獲得約5億美元融資。在去年熱潮之後,將人造肉搬上中國餐桌又一次引發話題。
  • 星巴克在中國開賣人造肉,概念股再度活躍,這會是一個好賽道嗎?
    人造肉再度站在風口上。這個比爾·蓋茨都看好的千億美元市場,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入局者。日前,肯德基和星巴克的人造肉先後登陸中國市場,試圖為中國人帶來一場「餐桌革命」。4月20日,肯德基宣布在國內公測「植培黃金雞塊」,其原材料就是人造肉。
  • Beyond Meat人造肉在盒馬開售,上海的朋友有口福了!人造肉--餐桌的革命
    2020年7月2日——以植物為基礎的創新企業超越肉類公司(Beyond meat)宣布在中國大陸開始其「人造肉」速凍肉餅的零售業務。據悉,從上周開始,Beyond Meat已在上海的50家Freshippo(盒馬)門店推出了Beyond Burger。
  • 星巴克「人造肉」開賣,「口感可以以假亂真」,你買單嗎?
    由著名公司 Beyond Meat 提供,該人造肉主要是用植物蛋白製造。記者從肯德基、星巴克了解到,該產品暫時還沒有計劃在長沙上市。"人造肉"從航天員專供食物到如今大眾食品,一場在眼前興起的食品革命正在進行。"人造肉"正式開賣,但你會買單嗎?
  • 餐桌上迎來新商機:當人造肉售價從33萬跌至10塊!
    現在,環境更友好、更照顧動物福利、價格更親民的人造肉已經悄悄走到了我們身邊。關鍵是,人造肉對我們的健康好處更多。稍微了解一點《生態學》的都知道,生態鏈上每一級生態位,所吸取的能量是上一級的10分之1,而富集的毒素卻是上一級的10倍!這也是為什麼吃肉多的人往往會和偏頭痛、痛風、消化道癌癥結緣的根本原因!
  • 餐桌上的革命:你吃的雞翅可能不再是雞的翅膀,但卻是實打實的肉
    (網絡配圖)今年早些時候,快消視界曾關注過餐飲行業的技術革命,即「植物肉」的上市。去年5月,Beyond Meat攜「人造肉第一股」的光環登陸納斯達克,掀起了植物肉的熱潮,比爾·蓋茨、李嘉誠等投資巨頭紛紛加持。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植物肉的市場規模約為121億美元,預計每年將以15.0%的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
  • 星巴克開賣「人造肉」,69元千層面賣光,網友:真肉不香?
    圖片來源:Wind1分20秒售罄的人造肉拉麵,未食達、星期零等初創企業先後獲得知名投資機構投資、比爾蓋茨看好......這一切的背後,是人造肉的千億美元巨大市場。「人造肉」從航天員專供食物到如今的投資風口,一場在眼前興起的食品革命正在進行。
  • 未來20年 人造肉會成為我們餐桌上的主角嗎
    植物肉是以大豆、豌豆、小麥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為原料,經過擠壓等工藝,提高蛋白質含量,再添加植物性風味物質,使其在口感、風味上更接近真肉;細胞肉是從動物體內提取幹細胞,在生物反應器中培育出的曾被稱為「清潔肉」的產品。由於細胞肉造價高昂、繁殖速度慢等原因,現在市場上的人造肉都是植物肉。  張濤認為國內目前的植物肉產品,與美國的植物肉產品相比仍有差距,「質地、口感上距離真肉還差一些」。
  • 人造肉、空氣義大利麵、人造冰淇淋……歡迎進入實驗室餐桌時代
    4月22日,星巴克開始在中國推出人造肉午餐菜單,產品主要來自美國「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今年以來,該公司股價累計上漲了12.38%。國內人造肉品牌星期零也備受關注。除去以植物蛋白為基礎的人造肉,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正在深入研究細胞農業,即在大型生物反應器中利用專門的微生物生產,通過細胞「種植」。
  • 人造肉距離大眾餐桌還有多遠?|亮馬橋研究所Vol.4
    在物質富足的當代,我們似乎並不缺肉,「人造肉」真的有必要出現嗎?在未來,它又會取代真肉,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嗎?當然,我們也準備了文字版本實錄,但視頻體驗更佳哦!人造肉是什麼? 談起人造肉的歷史,得從1000多年前的北宋初年說起,在那個物質及其匱乏的年代,很多人一年也吃不上一頓肉。人們對肉的渴望,比JAY對奶茶的渴望還要強烈數百倍。《清異錄》中就記載了以豆製品為原料,仿製葷食的飲食文化。
  • 星巴克、肯德基「人造肉」開賣後,概念股應聲大漲,風口來臨?
    4月21日,星巴克公司表示,將於本周三在中國推出一份新的基於植物的人造肉午餐菜單,該產品由美國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生產。此前一天,另一餐飲巨頭肯德基在國內限時開啟了「植培黃金雞塊」公測。兩大連鎖餐飲巨頭紛紛在中國試水「人造肉」產品,受此影響,A股市場人造肉概念版塊應聲走高。
  • 人造肉上餐桌 在安全質感風味間尋求平衡
    近一年來,隨著肯德基、喜茶、奈雪和周黑鴨等陸續進入「人造肉」市場,人造肉對於消費者而言已不再陌生。《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人造肉產品超過300個,包括牛排、肉餅等品種,每500克零售價大多高於同類肉製品,有些人造肉的顏色、形狀與肉製品相比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 星巴克、肯德基相繼入局人造肉市場,人造肉成為餐飲行業新風口?
    兩大餐飲巨頭接連高調宣布推出人造肉產品,諸多消費者紛紛猜測,難道這是人造肉即將全面進入到中國市場的節奏?隨後在第二天,星巴克宣布,即將在中國大部分門店上市5款植物肉食品,其中三款植物牛肉產品與Beyond Meat合作推出;兩款植物豬肉產品為與亞洲植物肉品牌「新膳肉Omni Pork」合作;此外,還與瑞典「網紅」燕麥奶品牌Oatly合作引入燕麥奶基底。實際上,人造肉的概念對中國來說早已不是新鮮詞彙。早在去年2019年11月,國產人造肉就已經登陸中資餐飲連鎖店。
  • 麥當勞人造肉漢堡即將推出 植物肉能滿足你的吃肉本性嗎?
    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人造肉不再只是個概念,而被切切實實的擺上的餐桌。就在上月底,肯德基快餐連鎖店在美國亞特蘭大的一家餐廳,用人造肉做成素食雞塊和脆雞翅,在短短五個小時就被售罄,食客反響非常好,不過,這也只是肯德基的一種嘗試,並沒有開始大規模的銷售。
  • 全球首例「細胞培養肉」批准出售,人造肉離餐桌更近一步
    這是放入生物反應器的細胞生長和增殖生產含有脂肪和肌肉的肉,是世界上首例監管部門對細胞培養肉類的正式批准,不僅為該公司即將在新加坡小規模銷售鋪平道路,也讓人造肉距離全球消費者的餐桌都更進了一步。Eat Just表示,其培育的雞肉符合家禽肉的標準,微生物含量遠低於常規雞肉,而且清潔度更高,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抗生素。
  • 最前線|必勝客推出人造肉香腸披薩,快餐巨頭紛紛入場試水
    在美國,素食和肉類替代品正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自漢堡王、肯德基、麥當勞之後,另一家快餐巨頭公司必勝客也開始試水「人造肉」市場。據報導,在美國當地時間10月24日11時,必勝客開始銷售其「人造肉」香腸披薩,目前僅限於美國鳳凰城的必勝客門店銷售,價格為10美元。
  • 肯德基、喜茶、星巴克賣「人造肉」!吃它圖啥?
    在靳女士看來,只要質量安全過關、價格公道,自己願意購買人造肉產品。  嚴格意義上的「人造肉」分為兩類:一是「植物肉」或「植物蛋白肉」,從豌豆、大豆、小麥中提取植物蛋白生產各種模擬肉類產品,簡單點說就是做成肉類口感的豆製品。這對於我們這個舌尖上的國家並不陌生,素雞、素肉都是我們吃了幾百年的「植物肉」。
  • 肯德基、喜茶、星巴克賣「人造肉」 吃它圖啥?
    在靳女士看來,只要質量安全過關、價格公道,自己願意購買人造肉產品。  嚴格意義上的「人造肉」分為兩類:一是「植物肉」或「植物蛋白肉」,從豌豆、大豆、小麥中提取植物蛋白生產各種模擬肉類產品,簡單點說就是做成肉類口感的豆製品。這對於我們這個舌尖上的國家並不陌生,素雞、素肉都是我們吃了幾百年的「植物肉」。
  • 走進澳門產業多元服務基地|澳門聯盈:引領中國餐桌革命
    近日,餐飲巨頭肯德基、星巴克相繼推出以「人造肉」為原料的新品。「人造肉」,這一主要成分為大豆蛋白、小麥蛋白和豌豆蛋白,不含膽固醇,且接近肉類口感的食物,正成為逆勢增長的市場寵兒。據悉,目前該公司正在研發新的產品線擬於下半年投產,引領中國的「餐桌革命」。公司負責人表示,未來將與服務基地一起在推動珠澳合作領域做出更多探索,為促進澳門產業多元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