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細胞培養肉」批准出售,人造肉離餐桌更近一步

2021-02-23 食品飲料行業微刊
12月2日,美國替代蛋白公司Eat Just表示,新加坡食品局( SFA)在經過「嚴格的諮詢和審查過程」後,批准了該公司的細胞培養雞肉在新加坡銷售。
這種產品是用從雞羽毛中提取的幹細胞製成的,並將其放入富含營養的液體中。這是放入生物反應器的細胞生長和增殖生產含有脂肪和肌肉的肉,是世界上首例監管部門對細胞培養肉類的正式批准,不僅為該公司即將在新加坡小規模銷售鋪平道路,也讓人造肉距離全球消費者的餐桌都更進了一步。Eat Just表示,其培育的雞肉符合家禽肉的標準,微生物含量遠低於常規雞肉,而且清潔度更高,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抗生素。今年10月,該公司還宣布與其他公司合作,將在新加坡建立和運營一座植物蛋白生產工廠,以滿足全亞洲地區對植物蛋日益增長的需求。

圖源:Eat Just

英國諮詢公司IDTechEx表示,Eat Just在新加坡獲得批准,是該行業向前邁出的一大步。細胞培養肉類將成為未來食品的一部分。

 

雖然一些投資已湧入該行業,如Memphis Meats, Shiok Meats 和 Mosa Meat等公司已於2020年完成了融資回合,但該行業面臨著幾個挑戰,阻礙了商業產品的發布,包括高生產成本、擴大生產的困難和獲得監管批准。

 

據估計,這種情況現在可能會改變。「在審批過程中進行的安全測試很可能對其他制度的審批有用,在新加坡的成功商業推出可能有助於說服世界各地的監管機構,培養肉是安全的。它可能會為更多監管部門的批准打開大門,無論是在新加坡還是在世界其它地方,並可能引發一股熱潮,導致投資者資金大量湧入整個行業。」

 

Good Food Institute同意這一觀點。該機構是一家非營利性組織,與監管機構和科學家合作,支持包括培養肉在內的替代蛋白質的開發。

但是潛在的高能耗和相關的碳排放呢?在Eat Just的細胞培養雞肉產品中使用的細胞將在1200升的生物反應器中生長。該公司已經表示,它將需要移動到10,000升或50,000升以上的生物反應器,以服務於整個新加坡市場,並最終將其推廣到世界其他地方。

 

目前的困難在於,所有關於細胞培養肉類對環境影響的分析都是基於預測和假設。

 

與傳統肉類相比,擴大規模將產生更低的排放,使用更少的水和土地。這保證會大幅減少土地、水、飼料以及細胞生產肉所需的投入,比在土地上大規模種植要少得多。總的來說,就傳統肉類對氣候的影響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這些產品的主要健康優勢在於,它們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抗生素,因此避免了耐藥性的風險,也避免了食物攜帶病原體的風險,因為沒有了屠宰過程中的汙染。

 

同樣,這個論點也不明確。例如,研究已經推測了人造肉對健康的潛在好處和壞處。

 

一項研究總結道:「與傳統的肉類不同,培養的肌肉細胞可能更安全,沒有任何相鄰的消化器官。另一方面,隨著細胞的高度增殖,一些失調很可能發生在癌細胞中。同樣,其營養成分的控制也不清楚,尤其是微量元素和鐵。」

 

不過,價格肯定仍將是一個挑戰。2019年,Eat Just表示每塊雞塊的生產成本為50美元。儘管價格現在可能會低一點,但該公司的細胞培養肉在最初幾年仍可能是一種超高端產品。

 

此外,製造商相信價格會隨著行業規模而下降。一些機構就大膽地預測,細胞培養肉的成本將會達到與傳統肉同等的水平。 

——結束——

特別提醒:本公眾號所刊發稿件、圖片均用於內部交流使用,並在顯要位置註明文章出處和來源,若涉及版權,或版權人不願意在本平臺刊載,請版權人可聯繫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食品飲料行業微刊

微信號:FoodBevDaily

覆蓋中國食品、飲料、啤酒、乳品等細分領域

第一時間發布有價值的行業資訊

讓我們共同見證行業的跌宕起伏!

微博:@食品飲料行業微刊

相關焦點

  • 人造肉、空氣義大利麵、人造冰淇淋……歡迎進入實驗室餐桌時代
    欄目通過分享優秀的行業熱點文章,幫助創業者打開新思路,洞悉全球市場動向,掌握大企業背後的秘密。創業不應盲目,張開眼睛看世界,才能找到新風景。4月22日,星巴克開始在中國推出人造肉午餐菜單,產品主要來自美國「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 素肉、植物肉、人造肉、細胞肉,一起來了解蛋白變形記
    溼法拉絲:在噴頭前添加冷凝裝置的溼法拉絲工藝則完全不用擔心成品的膨化效果,如此一來蛋白絲的質地也向真肉更進了一步。細胞培養肉 細胞培養肉,即提取動物身上的全能幹細胞,然後放到實驗室,經過培養基和大型生物反應器製作定向培育成「肌幹細胞」,再進而培養出肌肉組織。
  • 當人造肉上了中國餐桌|消研所盤點
    相比國際市場的速食和炸物,人造肉上到中國餐桌後,內容和可能性明顯豐富了起來。何為人造肉?目前人造肉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植物肉」,主要是用大豆、豌豆的植物蛋白、胺基酸和脂肪混合而成。二是「培育肉」,主要從活體動物身上提取少量幹細胞,再在實驗室裡將其培養為肌肉組織。
  • 餐桌上迎來新商機:當人造肉售價從33萬跌至10塊!
    現在,環境更友好、更照顧動物福利、價格更親民的人造肉已經悄悄走到了我們身邊。關鍵是,人造肉對我們的健康好處更多。稍微了解一點《生態學》的都知道,生態鏈上每一級生態位,所吸取的能量是上一級的10分之1,而富集的毒素卻是上一級的10倍!這也是為什麼吃肉多的人往往會和偏頭痛、痛風、消化道癌癥結緣的根本原因!
  • 哈佛版更逼真人造肉來了!讓動物細胞「長成」肉,接近真肉質地
    更逼真的人造肉來了。來自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在可食用的明膠支架上培養了兔和牛的肌肉細胞,這些細胞細長而粘連,接近真實肉的質地和堅實度。周景文對此作了更詳盡的分析。大部分動物幹細胞只能進行有限次數的傳代,那麼細胞培養人造肉麵臨著幹細胞獲取來源、誘導分化的控制、低成本的大規模培養等一系列問題,很多是以往從未有人涉足的,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特別是在幹細胞獲取和動物細胞培養方面的顛覆性的創新,才有可能實現商業化。
  • 全球首例!新加坡監管部門批准銷售實驗室培育的人造雞肉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2月2日報導,新加坡監管部門批准了世界上第一批不取自屠宰動物,由實驗室培育出來的人造雞肉。這一決定為總部位於美國舊金山的初創公司Eat Just銷售實驗室培育的雞肉鋪平了道路。這些肉最初將用於製作雞塊,但該公司尚未表示何時能上市。
  • 人造肉上餐桌 在安全質感風味間尋求平衡
    近一年來,隨著肯德基、喜茶、奈雪和周黑鴨等陸續進入「人造肉」市場,人造肉對於消費者而言已不再陌生。《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人造肉產品超過300個,包括牛排、肉餅等品種,每500克零售價大多高於同類肉製品,有些人造肉的顏色、形狀與肉製品相比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 「人造肉」國標正制定,一場「餐桌上的革命」即將到來!
    一則是去年9月份,中國首款人造肉食品在杭州上市,該產品是以植物蛋白為原料製成,吃起來口感和真肉幾乎無差。另一則是11月18日,中國第一塊通過培養肌肉細胞產生的人造培養肉,在南京農業大學誕生。人造肉,顧名思義就是人造的肉,而這個人造的肉,還分為兩種:人造真肉和人造假肉。1、人造真肉,則是用動物的肌肉細胞,經過一系列方法,在實驗室培養皿的基質上,長出的細胞團、細胞餅或細胞塊。這項逆天技術怎麼做到的呢?
  • 餐桌上的革命:你吃的雞翅可能不再是雞的翅膀,但卻是實打實的肉
    據亞洲新聞臺12月2日報導,美國食品技術公司Eat Just宣布,其「培育雞肉」在新加坡獲得監管批准,將以雞塊的形式上架銷售。據悉,這是全球首份允許實驗室培育肉上市銷售的監管批准。去年5月,Beyond Meat攜「人造肉第一股」的光環登陸納斯達克,掀起了植物肉的熱潮,比爾·蓋茨、李嘉誠等投資巨頭紛紛加持。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植物肉的市場規模約為121億美元,預計每年將以15.0%的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
  • 「人造肉」從科幻變成了現實:未來食品如何好吃又安全
    劉元法介紹,真正的肉具有很好的纖維狀結構,所以植物蛋白加工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物理加工的手段,使植物蛋白可以形成與動物肌肉組織類似的結構,其質構、形態以及風味口感的擬真性與真實肉還是有較遠距離的,目前各個研究機構和企業等,也都在研究如何從原料層面更進一步擬真。
  • 新加坡宣布批准出售在實驗室的培育肉
    玩懂手機網資訊,對於吃肉,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飲食習慣,有的人是無肉不歡,有的人則是只吃素食,還有一些人認為,人類對肉類的消費導致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的增加,Beyond Meat和Impact Foods等公司目前已經可以製造出植物性替代品,來代替肉。
  • 星巴克也賣人造肉了,一杯卡布奇諾,配一塊人造肉糜,感覺如何?
    ,原來這些通過科技「再加工」的產品已經很快就要到我們的餐桌了,那麼,問題來了,人造肉來了之後,你會嘗鮮嗎? 而星巴克的人造肉在進入中國市場前,已經在今年3月在加拿大首次提供了「人造肉」產品,覆蓋近1200家咖啡店。在海外市場經過「試點」之後,如今這些產品也開始進入到中國市場。不過,中國食客對於食品的要求近乎苛刻,更在意色香味俱全,人造肉是不是會受到歡迎還有待觀察。
  • 人造肉好吃嗎?你會吃嗎?「素肉」為什麼不是人造肉?
    說完了2.0,那人造肉的3.0是什麼?那就是根據動物肌肉生長修復機理,從動物體內分離、提取少量的幹細胞,在營養液中培養,讓細胞不斷增殖、分化,最終形成的「細胞培養肉 」( Cultured Meat),整個過程不需要養殖動物。從某個層面來看,這才是真正的人造肉。
  • 提問2020:人造肉還會是風口嗎?
    文/布穀憑藉綠色環保、低熱量,人造肉颳起了小旋風。 現有的技術條件,不僅可以通過植物蛋白等綠色食物打造肉類質感,形成有質感的植物肉,還可以通過細胞培養,提取動物幹細胞,與不同的營養液組合,實現細胞增殖,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造肉。
  • 肯德基、喜茶、星巴克賣「人造肉」!吃它圖啥?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3日電 (左宇坤)「眼前的雞塊不是雞,你說的肉是什麼肉?」  「Fake meat人造肉」概念來勢洶洶,近段時間,肯德基、星巴克、喜茶、必勝客、雀巢、百草味等多家餐飲食品企業,紛紛展開「豆」爭,入局人造肉。  人造肉到底有啥好,讓人們願意放著「正經肉」不吃,吃「假肉」呢?
  • 肯德基、喜茶、星巴克賣「人造肉」 吃它圖啥?
    嚴格意義上的「人造肉」分為兩類:一是「植物肉」或「植物蛋白肉」,從豌豆、大豆、小麥中提取植物蛋白生產各種模擬肉類產品,簡單點說就是做成肉類口感的豆製品。這對於我們這個舌尖上的國家並不陌生,素雞、素肉都是我們吃了幾百年的「植物肉」。  另一類則是「細胞培植肉」,將動物的幹細胞置於培養皿中,依託支架和培養液,讓細胞不斷增殖,最後「長」成肉。
  • 人造肉國內首次開售?這家素食公司已做了26年
    數據顯示,該產品開售僅兩天,就賣出了4000件,相當於1噸重的人造肉。而該店的另一款人造肉雞塊同樣受歡迎,上線首日1500袋的備貨瞬間被搶空。  工藝  人造肉也有肉、素之分  其實人造肉也有肉、素之分。
  • 我市「細胞培養肉」產業化進程加快
    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胡英華 通訊員 金濤) 昨天,南京周子未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經緯創榮投資中心的籤約儀式上,周子未來食品獲經緯中國2000萬元投資, 用於細胞培養肉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加快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助力南京國家農高區未來食品產業創新技術集聚。
  • 肯德基、喜茶、星巴克都在賣"人造肉"!吃它圖啥?
    原標題:撒豆成「肉」!你會「正經肉」不吃,吃「假肉」?「眼前的雞塊不是雞,你說的肉是什麼肉?」「Fake meat人造肉」概念來勢洶洶,近段時間,肯德基、星巴克、喜茶、必勝客、雀巢、百草味等多家餐飲食品企業,紛紛展開「豆」爭,入局人造肉。
  • 變換的口味:實驗室培育肉取代普通肉餅?
    新加坡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 近日新加坡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批准出售實驗室培育肉的國家。食品行業領袖論壇的與會者們預測,在2035年左右將全面停止食用動物肉類。食品界即將開始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嗎?肉類的替代品,即「未來食品」,這一話題由來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