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從科幻變成了現實:未來食品如何好吃又安全

2020-12-13 中國經濟網

人類發展史,是一部人類改造食物的歷史。約11000年前,人類就開始刻意栽培或養殖食物,讓一連串偶發的基因突變代代遺傳下去,以創造更方便且豐富的食物。

當下,隨著自然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人造肉」從科幻變成了現實,發展「替代肉類」成為了大勢所趨。

 未來食品如何徵服消費者味蕾

「『未來食品』,將以合成生物學、物聯網、人工智慧、增材製造等技術為基礎,以更健康、更安全、更營養、更美味、更高效、更持續為特徵,將成為解決全球食物供給和質量、食品安全和營養、飲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問題的有效途徑,驅動食品科技向高技術發展。」在近日舉行的江南大學—瓦赫寧根大學及研究中心「未來食品雲端系列」論壇上,江南大學食品學院院長劉元法教授說。

近年來,全球科學家正著力尋找與研究新的替代品,消除肉類食品的供應危機,最終實現替代肉類可持續性發展。

看似前景廣闊的「人造肉」,想要普及還得徵服消費者的挑剔味蕾。目前,消費者對人造肉的認可度,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趨勢。一些網友對「好吃不長胖」的植物肉表示期待,更多的人則表示「更喜歡真肉」「肉都吃不出真假了,生無可戀」。

譬如,在食用植物蛋白肉的過程中,往往會有豆腥味,或者出現大豆食品風味失衡的問題。對於「人造肉」,有什麼特效方法使產品肉味更真實?「 這是素肉製品研發過程中的一項技術難點,目前仍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周景文說,作為主要原料的植物蛋白,無論何種蛋白,都或多或少有各自的風味。大豆蛋白做的產品,就會有豆味,無論是加香精還是加香辛料,長時間咀嚼,都會有豆製品味道。

劉元法介紹,真正的肉具有很好的纖維狀結構,所以植物蛋白加工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物理加工的手段,使植物蛋白可以形成與動物肌肉組織類似的結構,其質構、形態以及風味口感的擬真性與真實肉還是有較遠距離的,目前各個研究機構和企業等,也都在研究如何從原料層面更進一步擬真。

「細胞培養肉原則上應該是更接近於真實肉的技術途徑,但目前該技術還處在培養動物細胞的層面上,尚未有效形成肌肉組織。」周景文說,另外養殖雞和走地雞,其質構和口感都有很大的差別,這還不是培養與養殖的關係,僅僅是運動與否導致的差異。而目前培養肉僅僅完成了細胞培養層面,尚未進入肌肉組織層面,更未達到運動與否層面,所有這些問題,都有待於更進一步的研究。

「人造肉」的兩條技術路徑

在全球「人造肉」熱潮中,目前主要有兩條技術路徑,一條是用植物(大豆、豌豆)的蛋白質、胺基酸、脂肪等幾種物質「拼」出「素肉」(植物肉);另一條則是從動物體內提取幹細胞,然後在生物反應器中培育的試管肉,即用動物細胞「種」出肉。

培養肉理論上是對真肉的完美替代,但植物肉顯然在規模化生產上更勝一籌。江南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陳潔說,從開發應用來說,植物蛋白肉技術相對成熟。植物蛋白肉的原料拉絲蛋白、組織化蛋白以及顆粒蛋白等是基於擠壓機生產的,技術非常成熟,早在20多年前已經成功商業化,最初只是作為牛肉、豬肉、雞肉等肉禽製品原料肉的部分替代,被用於肉禽製品中。而細胞培養肉目前由於法律法規、技術和成本等問題,短期內很難實現面向市場。

相對應的是,我國首次細胞培養肉試吃在本月才剛剛啟動。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光宏帶領團隊使用豬肌肉乾細胞經過20天培養,得到重達50克的培養肉產品,其外表和真肉製品非常相似。「我們嘗試過蒸、煮、炸等方式,最終選取了蒸的方式。直接食用的味道和普通肉的體驗一致。」該團隊成員丁世傑說。

培養肉是根據動物肌肉生長修復機理,利用其幹細胞進行體外培養而獲得的肉類,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項具有顛覆性的未來食品生產技術。「培養肉的生產一般先通過活體採樣獲得動物的肌肉組織,再從組織中分離得到肌肉乾細胞,並在富含營養成分的營養液中大量培養成肌肉前體細胞,最後在可食用的三維支架材料中將肌肉前體細胞分化成熟為肌肉組織。通過食品化處理後,可形成與天然豬肉肉糜類似的質構、顏色等食用品質。」丁世傑說,在一定時間內完成40至50克培養肉肌肉組織的生產,並加工成培養肉產品,說明了技術的可重複性。「我們提高了網狀肉的生產效率,通過更好的幹細胞培養技術,從原來的20天生產5至10克發展到20天生產40至50克。」

丁世傑說,下一步,培養肉在血清替代、大規模培養等方面還將持續攻關,未來可以通過技術突破、規模化生產等方法降低價格。量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應加強細胞培養肉技術研發。

市場廣闊,安全可靠是條紅線

「人造肉」市場有多大?《中國植物肉市場洞察》Data100發布,預計10年後全球肉類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4萬億美元,其中「替代肉類」的市場佔比將從目前的不到1%提升到10%,超過萬億元人民幣。

陳潔告訴記者,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基於微生物培養技術,製造新蛋白來源以開發「人造肉」具有無限潛力。與植物蛋白相比,單位土地的微藻培養蛋白質的產量幾何數級地提高。我國已有大量微藻保健產品,而微生物培養蛋白在素肉上的研究和應用還未見報導。國外則已經利用真菌培養真菌蛋白開始規模化生產素肉。英國Quorn公司已經使用天然真菌生產的「真菌蛋白」來生產各類素食產品,包括火腿、香腸和漢堡等。

除徵服消費者味蕾之外,無論是哪一條科研路徑,安全可靠是「人造肉」科研與產業發展的一條紅線。「如果不含大豆血紅素的植物蛋白肉,只要遵照我國相關食品標準、食品添加劑標準等,其食品安全性是可控的。」陳潔說,目前利用轉基因合成技術生產的大豆血紅素蛋白,已經獲得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和澳大利亞紐西蘭食品標準局批准,而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還沒有此項批准,我國也同樣如此。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未來食品科學中心主任陳堅認為,要重視全程質量安全主動防控。特別是基於非靶向篩查、多元危害物快速識別與檢測、智能化監管、實時追溯等技術的不斷革新,食品安全監管向智能化、檢測溯源向組學化、產品質量向國際化方向發展。通過提升過程控制和檢測溯源,構建新食品安全的智能監管。

「人造肉」是食品合成生物學發展的一個體現。「作為全球食品貿易大國,我國食品進出口均居世界第一。但目前,食品工業仍面臨著引領性基礎研究少、領跑技術比例小、裝備自主創新能力低、加工增值和資源利用不足、食品毒害物偵測國外依賴度高、生鮮食品儲運損耗大等六大問題。」陳堅說,其中,合成生物學是新的生命科學前沿,以工程化設計理念對生物體進行有目標的設計、改造乃至重新合成,是從理解生命規律到設計生命體系的關鍵技術。然而,目前國內合成生物學研究主要集中在醫藥和化學品生產領域,食品領域合成生物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起步相對較晚,發展相對薄弱。

本報記者 王 拓

來源:新華日報

相關焦點

  • 純素肉好吃嗎是怎麼做的 和人造肉有什麼區別
    3.按照規定生產的人造肉安全又有營養,不比真正的肉差。事實上,人造肉用植物蛋白模仿肉的味道。只要生產正常,使用一定量符合要求的添加劑是安全的。   研究人造肉的意義   人造肉的出現有其歷史必然性。當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將高科技帶入現實生活,為人類社會謀福利,為我們生活的地球做出應有的貢獻,將成為它的歷史使命。
  • 肯德基星巴克上線相關食品 人造肉時代真的來了?
    雖然業內有聲音認為植物肉將在未來兩年內成為重要的肉食替代品,但也有保守意見稱,在相關標準尚未出臺的情況下,人造肉的市場化推廣應該更加謹慎。消費端存分歧昨天中午,由植物蛋白構成的「人造肉」午餐菜單出現在星巴克部分門店裡。
  • 肉類食品研究中心王守偉:「人造植物肉」國標正制定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中國肉類食品研究中心王守偉:「人造植物肉」國標正制定 來源:新京報新京報訊(記者 歐陽曉娟)1月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布「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熱詞專家解讀」。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守偉對熱詞之一的「人造肉」解讀表示,「人造肉」是未來食品的標誌性產品,機構預測到2040年全球「人造肉」市場份額將達60%。目前,「人造植物肉」國標正在制定中,出臺暫無時間表;同時,中國工程院已啟動「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項目生物培育肉發展戰略研究」項目,將從戰略層面研究「培育肉」。
  • 人造肉好吃嗎?你會吃嗎?「素肉」為什麼不是人造肉?
    這也是一項顛覆性的食品生產技術,可以解決未來的食品供給問題。但是眼下由於生產成本太高,僅在實驗室階段,暫時無法進行市場推廣和應用。所以暫時不用擔心會不會購買的問題。所以,人造肉作為肉類替代品成為未來不可阻擋的趨勢。由於3.0細胞肉時代尚未真正到來,我們今天僅討論一下2.0植物肉。首先,植物肉的原料豐富,處於食物鏈上遊,可以緩解傳統肉製品生產過程中存在的環境和動物保護問題,是符合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的。
  • 長知識 | 無肉也能歡?——人造素肉=瘦身族的福音,健康飲食的未來?
    零售包裝的「新豬肉」,圖自 Green Common那麼問題來了——實驗室裡配置的「人造素肉」與「純天然肉」相比,營養價值如何呢?因為是植物提取,因此號稱不含普通肉類可能攜帶的致命性病毒、寄生蟲等,食用更安全。
  • 星巴克也賣人造肉了,一杯卡布奇諾,配一塊人造肉糜,感覺如何?
    人造肉技術採用的是細胞體外培養技術的是從生物體內取出組織或是細胞,將其放置於模擬的體內生理環境中,在無菌、適當溫度和一定的營養條件下,使其生存和生產。對於人造肉,估計很多人還是想著去嘗嘗,看看口感如何?在我們這個講究色香味俱全的過度在意美食的大市場環境下,任何可以帶來一種新鮮感的吃食或許都會有一批「吃貨」願意去嘗試一下的。
  • 走紅的人造肉是個偽命題嗎?|礪石
    「人造肉」的市場表現,招來各路食品與餐飲行業巨頭的關注。專注人造肉的Impossible Foods以及Memphis Meats公司雖未上市,但均獲得了大額融資。傳統肉類公司也通過投資等方式進入該行業,包括嘉吉、荷美食品公司、JBS和泰森食品公司等巨頭。雀巢也於2018年6月設立植物基食品領域的Garden Gourmet品牌。
  • 人造肉概念再度活躍,雙塔食品兩連板,星巴克肯德基推人造肉產品
    來源:證券時報網人造肉概念22日盤中再度活躍,截至發稿,龍頭股雙塔食品兩連板,金字火腿、北大荒、美盈森等漲幅超5%,京糧控股、好想你、金健米業等均走強。本次公測的 「植培黃金雞塊」原材料為「人造肉」,主要成分為大豆蛋白、小麥蛋白和豌豆蛋白,產品不含膽固醇,且接近肉類口感。據悉,人造肉可以分為植物肉和培養肉兩大類,目前市場上成熟的製造技術是植物肉,其代表公司主要是 Beyond Meat 和 Impossible Foods。
  • 短短幾年發展,人造肉就嶄露頭角,是什麼驅使必勝客推出人造肉披薩?
    近日,世界連鎖餐飲企業必勝客推出了一款人造肉披薩。這款披薩所使用的香腸,是通過植物大豆改制而成,吃起來和普通的香腸沒有多大的差異。這款產品的推出,滿足了素食主義者吃漢堡的夢想,但也受到人民的質疑,因為人造肉是否安全現在科學界完全沒有定論。但是,資本家只追求的是利益,而人造肉符合利益追求。
  • 2019年食品熱詞公布:「三減」、「人造肉」、食育上榜
    問題2:科技創新帶給食品安全管理的新挑戰,需逐一破解近3年來,基於食物可持續供應及中國食品工業的健康導向,中國食品科技界與產業界的創新異常活躍。如近年來科技界和工業界關注的未來食品及「人造肉」,植物基「人造肉」外企產品已進入中國市場;國內民企正進入商業化模式中。
  • 人造肉上餐桌 在安全質感風味間尋求平衡
    近一年來,隨著肯德基、喜茶、奈雪和周黑鴨等陸續進入「人造肉」市場,人造肉對於消費者而言已不再陌生。《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人造肉產品超過300個,包括牛排、肉餅等品種,每500克零售價大多高於同類肉製品,有些人造肉的顏色、形狀與肉製品相比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 新鮮「人造肉」火了、啤酒味雪糕很炫酷……網紅食品火爆背後或存...
    "人造肉"更健康?相應國家安全標準未出臺近日,深晚記者走訪深圳多家餐飲店發現,喜茶、星巴克等店分別推出"未來肉芝士漢堡"、植物肉麵等"人造肉"新品,受到了年輕人的熱捧。深晚記者走訪多家餐飲店發現,目前,市場上的"人造肉"主要分為"植物肉"和"培育肉"兩大類。"植物肉"的本質不是肉,而是由大豆蛋白製成的仿肉製品。另一種是"培養肉",相當於在實驗室培養出的動物肌肉纖維。由於研發和成本限制,市面上的"人造肉"多以"植物肉"為主。伴隨著走紅,"人造肉"的產品標準也引來爭議。
  • KFC、星巴克都開始賣「人造肉」了,沒嚼勁、價格貴?可還是被熱搶...
    在龍頭效應的引導帶動下,還將會有更多商家跟進,相繼推出更豐富多彩的人造肉產品,共同培育消費者,開啟這塊廣袤的市場。不僅會促進人造肉產業的快速發展,也會改變部分消費者的飲食習慣,形成人造肉與真肉並存的格局,並對食品工業的未來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 人造肉這樣簡單煎來吃,你試過嗎?人造肉是否安全、健康?專家這樣說
    此前,已有其他食品企業發售「人造肉」產品。業內人士稱,與「人造肉」相關的企業已超過1000家。據專家介紹,「人造肉」按照製造工藝和生產技術可分為植物肉和培養肉兩大類:前者是基於植物蛋白等原料,通過人工方式合成肉類相似物;後者是用動物幹細胞培育出的「人造肉」。兩者在主要原料、生產成本、技術路線上都存在差別。
  • 更健康 更安全 更營養 更美味 更高效 更可持續未來食品的N張標籤
    在未來,人口增長等將帶來多重挑戰,新的食品資源十分重要,比如人造肉、人造食品,改變了原有的食品生產模式。二是強化食品生物加工過程,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三是重構食品製造工藝,豐富食品的營養成分並增加新的功能。植物基加碼未來食品「未來食品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人造肉』。」
  • 獨家|人造肉不好吃?可能是打開的方式不對,火鍋人造酥肉了解下
    呂中茗介紹,為解決這一問題,公司引入擁有中國農業科學院、吉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國內頂尖專家學者的「永續未來替代蛋白研究院」作為研發合伙人,共同投入力量在技術方面尋求突破。歷時一年左右,幾十次試錯,雙方研發推出人造肉小酥肉、小龍蝦。
  • 未來20年 人造肉會成為我們餐桌上的主角嗎
    9月6日,珍肉公司開始預售的植物肉月餅限量3000份,已賣出近半;而9月5日雙塔食品公司推出的1000盒素肉月餅,當天即被搶購一空。  而在大洋彼岸,「人造肉」已成美國投資界的新寵。今年5月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到7月底收盤時股價暴漲約8倍。
  • 首推人造肉粽子,「味BACK」探索中國風味休閒食品的未來
    在剛過去的4月,肯德基預售人造肉版黃金雞塊,星巴克推出5款人造肉產品,還有更多的品牌試圖通過合作的方式初探這一領域。中國風味零食創新品牌「味BACK」便是其中一位,其與人造肉品牌「星期零」、粽子品牌「諸老大」聯手推出人造肉粽子,口味包含咖喱牛肉、芝士肉丸和梅乾菜等,項目在眾籌網站上共有402人支持,籌集超5萬元。
  • 對於人造肉,消費者評價如何呢?
    深圳文麻生物科技的人造肉品牌「庖丁造肉」。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 陳姝實習生 馬 菲對於人造肉,消費者評價如何?深圳商報記者連日走訪了多家在售的餐廳商超,發現消費者評價不一。除了口感,消費者的敏感點在於價格:一斤人造肉的價格,竟然可以買三斤真肉。口感:有人稱驚喜,有人說一般據記者在大眾點評的不完全統計,目前市民在深圳能買或吃到人造肉相關產品的餐飲品牌至少超過20家,主要分布在肯德基、必勝客、星巴克、喜茶等餐飲連鎖品牌,盒馬鮮生、Ole'等大型商超以及青苔行星等素食餐廳。
  • 人造肉 你吃過嗎
    這款星巴克人造牛肉卷口感幾乎可以亂真。  植物基人造肉粽、未來肉芝士堡、植培人造雞塊、植物肉水餃、植物膳食……近日,多個餐飲品牌巨頭高調宣布進軍人造肉市場並推出相應特色產品。記者了解到,溫州已有商家售賣人造肉食品。那麼,口感如何?價格如何?市民的接受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