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如何才能變白#後,「抗糖化」成為最近大家普遍關注的新話題,尤其是對一些女性而言,已經把抗糖列入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可以看到,在一些真人秀節目、美妝直播,包括小紅書上的乾貨分享中,大家對抗糖十分關注:
抗糖丸、抗糖口服液、抗糖面膜等抗糖產品在電商平臺上銷售也十分火爆。
仿佛抗糖產品是一種能夠讓人一夜回春的宇宙最強煥顏術,只要買回來、吃進去,就能抵抗歲月的痕跡,成為被時光遺忘的那個人
可是,抗糖風靡背後,真的有用嗎?
我們發現,抗糖之所以風行是由於糖是皮膚的「頭號殺手」這種理論的出現:
吃糖容易長斑、長痘,更會使皮膚鬆弛、下垂、長皺紋,所以應該阻止糖的攝入。
也因此,「抗糖化」和「抗衰老」被畫上等號。
但其實,這種「抗糖飲食法」,只是我們沉浸於如何有效抗衰老時,因顏值焦慮而產生的智商稅。
什麼是糖化反應,糖化=衰老?
要討論糖對皮膚是否真的有影響,我們就不得不提到糖化反應。
糖化反應分兩種,一種是對身體有益的酶促糖化反應,指的是在酶的作用下,糖分與蛋白質結合,生成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糖蛋白。這類糖蛋白有重要免疫作用,可以幫助人體抵抗病菌,還有凝血、修復創傷等功能。
另一種為非酶促糖化反應,就是不經過酶的作用,過量糖分直接與蛋白質結合,生成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AGEs)。
舉個例子,我們體內的一些蛋白質、脂質等分子本來自己好好的,結果葡萄糖或果糖這樣的糖分子,不通過中介也就是酶,直接賴在這些分子上。這些蛋白/脂質分子也就在完全不需要的情況下多了個大拖油瓶。
於是,形成這個拖油瓶結構之後,再經過美拉德反應等等複雜的多步驟反應,最終會形成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AGEs)。
美拉德反應的糖化反應在食品料理中非常常見。比如麵包、甜甜圈、燒烤等,讓糖類和蛋白質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反應,反應後會產生類黑素之類的東西,所以看起來會有焦色。
而最終形成的AGEs會讓膠原蛋白、彈力纖維出現功能障礙,纖維變得僵硬沒有彈性,細胞外基質合成也減少,導致皮膚缺乏彈性,加快皺紋的出現。
年輕健康的皮膚裡,兩種蛋白質起到關鍵作用,一種是膠原蛋白,起到充填的作用;另一種是彈力蛋白,起到彈性的作用。
這也就意味著,兩種蛋白如果被糖化反應了,它的彈性張力下降,充盈度減少,皮膚會發生老化。
不僅如此,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容分會副主任委員劉瑋還表示,AGEs還能促進黑色素細胞的功能,使皮膚有色斑等,這都影響皮膚的美容。
抗糖≠戒糖
不提防曬的護膚都是耍流氓
不過,很多因素都會影響皮膚的「糖化」。
並不是說少吃糖就不會「糖化」。即使主食一口不吃,最後該產生的AGEs還會產生。
關鍵的是,我們要知道如何控糖。
一方面是控制糖分的攝入量,另一方面就是對AGEs含量高的食物說不,這就需要改變我們的烹飪方法。
在高溫的條件下,不論是煮、炸、蒸、炒,都可能會產生糖基化終末產物(AGEs),減少食物的加工,才能真正減少AGEs生成。如果我們適當減少攝入奶茶、烘烤的麵包等,就能夠真正獲益。
另外,需要重點說明的是,正如BBC的紀錄片《美容的真相》中調查的結論發現:大約75%的皺紋很大程度上要歸罪於太陽光,剩下的則來自於老化、汙染、吸菸等。
也就是說,無論我們怎麼抗糖,都逃不出這另外的25%,而且糖化在這25%中能佔到多少,似乎也沒人能說清。
所以日常不認真防曬,卻把心思放抗糖化上,這大概應該算「朋克護膚」。
想要抗衰老,這五點是關鍵
由於抗糖化觀念被炒火後,各類產品推銷就趁勢而起,出現各種抗糖產品,但目前並沒有科學權威證據證明哪些成分是能有效的抗糖化。因此,我們最好還是別買。
總的來說,想要擁有健康肌膚,與其被割韭菜,更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另外,最最重要的是,把心思放在防曬上。畢竟,防曬才是目前最有效且可行的抗衰老手段。
參考文獻:
1.Pathologie Biologie Volume 58, Issue 3, June 2010, Pages 226-231
2.BBC :The Truth About Looking Good
3.Stadler RH, Blank I, Varga N,et al. Acrylamide from 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s. Nature. October 2002, 419 (6906): 449–50
主創團隊
圖片設計: 常超人
作者:本尼
責任編輯: 喬木
科學審核:蠻牛健康醫學團隊
原創文章,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