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從黑暗之魂中窺見行業興起的碎片化敘事手法

2021-02-15 情報姬

對於單機遊戲愛好者來說,《黑暗之魂》系列絕對是「最佳電子遊戲」之一,出色的戰鬥和刁鑽的難度為這個已經完結的系列遊戲打上了「特立獨行」的標籤。儘管遊戲中處處都是逆潮流的惡意設計,但是大批大批的玩家依舊前僕後繼地投入這個充滿「漆黑的絕望、痛苦的死亡、無盡的輪迴」的世界。

但是《黑暗之魂》值得誇耀的並不只是這些,想要成功營造一個擁有沉浸式體驗的世界,那麼對於這個世界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我們就要從《黑暗之魂》入手,聊聊近年來在遊戲行業逐漸興起的「碎片化敘事」。

如果上來就開始嚴肅地名詞解釋、定義、解說未免太過刻板,不如就從我們的好朋(lao)友(zei)宮崎英高創造的這個龐大世界切入我們今天的正題。

《黑暗之魂3》中有一個廣為人知的角色,那便是因為名字而被大量哲學迫害的伊魯席爾BOSS——教宗沙力♂van(沙力萬)。在遊戲中,玩家擊敗沙力萬可以獲得他的靈魂,繼而在放逐者魯道斯處兌換他的兩把武器「制裁大劍」和「罪業大劍」。

以及玩家在DLC1畫中世界可以拿到(與沙力萬相關的)這樣一個法術。

再加上遊戲中玩家可以直接體驗到的各種細節。例如在伊魯席爾隨處可見的幽邃主教群,伊魯席爾大門以及下水道的三條看門狗,下水道中死亡的大主教遺體。

那麼通過這幾個裝備上簡短的描述,以及遊戲中的細節,我們便可以推斷出沙力萬這個人物的生平。

「我的名字叫沙力萬,不記得自己多少歲了。故鄉是艾雷米亞斯的繪畫世界,目前住在伊魯席爾,未婚。每天都要和不死人鬥智鬥勇才能回家。我不會使用咒術,奇蹟僅止於淺嘗。我從不睡覺,因為樹人根本不睡覺。每次臨死前,我一定會召喚一個幻象小弟,然後他會當20分鐘的複讀機,擊敗不死人之後,馬上回滿血。一砍就是一整天,絕不把不死人留到第二天。艾爾德裡奇都說我很正常。」

來自繪畫世界的天才魔法師沙力萬在伊魯席爾挖掘出罪業之都後,或許是受到不明力量的影響,亦或許是單純的野心膨脹。出賣了太陽王葛溫之子葛溫德林,將他奉獻給艾爾德裡奇讓其吞噬。得到力量而自封教宗的沙力萬靜坐在王座之上,等待著「火」的熄滅。

你看,遊戲中從來沒有用任何一段文字來正面描述沙力萬的來歷。但是通過遊戲中非常碎片化的信息,玩家自己拼湊出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物,並創造了這個人物的具體故事,這正是「碎片化敘事」的魅力所在。

既然我們知道了「碎片化敘事」的具體手法,那麼就需要進一步去了解它的內核,這也是它的靈魂所在。

無論是什麼樣的敘事手法,它的核心目的只有一個:向別人講述一個故事。不管採用的是「直敘」、「倒敘」還是「碎片化敘事」,手法僅僅是外衣。其中包裹著的一定是一個有邏輯的故事、一個明晰的主題。

一個「碎片化敘事故事」,就像一座冰山,它露出的只是一角,但這一角之下還有一個完整的邏輯整體。具體到「故事」這個概念上,作為作者最終想要展現給觀眾的應該是一個擁有完整邏輯的故事,而表現在內容上的則是從這個故事中截取的幾個關鍵信息。

為什麼在玩《黑暗之魂》的時候玩家會覺得遊戲中的故事如此精彩?氛圍如此有代入感?因為在故事的背景下,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人物由邏輯互相連接,玩家通過拼湊「線索」,自己「腦補」出一整個過程。使得每一個事物的發展都顯得「相對合理」,這就造就了一種精巧的設計感。但這種設計感並非完全來源於作者,其中更多的是玩家自身對內容的理解與詮釋。

在文學行業中碎片化敘事的應用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中葉,其中一本著名的美國小說《五號屠場》(又譯《第五號屠宰場》)中就使用了這種手法。

(本書被譽為全球最偉大反戰書籍之一,是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之一)

作品描述了一個凡人的詭異夢境,他穿越時空在納粹集中營與未來星球之間穿梭,將真實的戰爭與幻想的科技交織,打破時空的局限性去尋找自己所追尋的真相。小說用大量支離破碎的主線將作者馮內古特的內心創傷表現的淋漓盡致,為讀者帶來一場極具代入感的閱讀體驗。

而在更加成熟的影視行業中,這種手法被統稱為「非線性敘事」,而這種手法頂端的是赫赫有名的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成名作《記憶碎片》正符合我們今天所說的「碎片化敘事」。電影的敘事順序錯綜複雜,第一觀感便是「亂」。但是隨著故事的推進,觀眾發現電影整體永遠是圍繞著「短期失憶的主角通過留下的紙條、自己的紋身搜集尋索,為自己的妻子而復仇」這一主線進行。到電影的高潮部分,當所有的線索拼湊在一起,真相浮於水面,觀眾們只會有種暢快淋漓之感。

由此可見,「碎片化敘事」的內核永遠是一個足夠吸引人的、邏輯自洽能夠形成閉環的完整故事,讓整個遊戲(故事)都圍繞這一主線發展推進。要知道,手法永遠是為核心服務的。

實際上「碎片化敘事」在遊戲行業很早就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例如自1986年發售以來,擁有遊戲史上最高評分的系列遊戲——《塞爾達傳說》。

(走過33年歷史,迄今共發行了15作的《塞爾達傳說》系列)

對於這些成熟的遊戲製作公司來說,「碎片化敘事」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當今的遊戲行業不僅僅是牽頭的頭部公司,還有分布在金字塔各個階層的獨立遊戲。Steam上獨立遊戲的佔比逐年增高,2017年相比2015年增高了整整146%,可以看出遊戲行業中蓬勃發展的正是那些「獨立遊戲」。

(逐年增長的獨立遊戲數目,以及逐年下降的獨立遊戲收入)

近年來那些出名的不出名的獨立遊戲也紛紛投入「碎片化敘事」的懷抱。例如克蘇魯風格的探索式遊戲《Sunless Sea》(《無光之海》),又或者黑暗風格的地牢探索類遊戲《The Binding of Isaac》(《以撒的結合》),再或者橫版Souls Like遊戲《Blasphemous》(《神之褻瀆》)等等。

(Souls Like的橫版動作遊戲《Blasphemous》是典型的碎片化敘事)

為什麼突然湧現了這麼多「碎片化敘事」的遊戲呢?讓我們分條細細品味其中的奧秘。

實際上「碎片化敘事」不僅僅吸引玩家,它更是一種「開發者友好」的敘事方式。對於開發者而言,「碎片化敘事」的劇本是一種非常「偷懶」的做法。開發者根本不需要寫出一個完整的劇本,只要將主線、支線發展想好,然後寫出一些重要片段即可。過去,決定編劇水平高低的是劇本的完成度,能寫出好設定的人遍地都是,但是能寫好劇本的人屈指可數。

(沒錯!能寫好劇本的人就是ko no 宮崎英高噠!)

例如在《黑暗之魂3》中,你在擊敗某個怪物之後,「恰巧」在屍山血海之中找到一具靠牆身亡的屍體,而又「恰巧」這具屍體身上又有一個靈魂,而「恰巧」這個靈魂的名字叫「力竭戰士的靈魂」,那麼很快的你就能想像出這個與怪物奮戰至死的力竭戰士死前激烈的搏鬥場景。如果此時他的屍體身後還有一個雙手合十死去的修女——你的腦海裡已經有畫面了對吧?但是如果要將這個故事寫成劇本,無論怎麼濃縮都將是一段冗長的文字,而且還不一定有多少玩家會去仔細體會其中的情感。但是對於「碎片化敘事」的遊戲來說,開發者只需要在遊戲中布置那樣一個場景,那麼玩家會自己添磚加瓦,使之成為一段佳話。

(《黑暗之魂3》中的gay裡gay氣的雙王子,出了不知道多少腐文,讓多少腐女傾倒)

而這種佳話並非編劇的功力深厚,而是玩家的腦洞太大。就像學生時代咱們經常做的閱讀理解,總是需要我們去腦補出那些作者都沒有想到的情感分析。玩家的腦補能力在絕大部分時候,都比編劇的寫作水準要強。

而這一點,我們同樣會在下文以另一個視角提到。

現在假設你是開發者,現在你正著手開發一款獨立遊戲,那麼在開工之前,你需要考慮的事情有哪些呢?我們挑出一些。

僅僅是以上幾點就足夠一個遊戲製作企劃陷入兩難甚至多難的境地。但是對於「碎片化敘事」來說,很多問題都可以輕鬆解決,甚至規避。

例如道具與場景設計,在上文我們就提到過的用場景搭建代替劇情。再例如NPC的諸多設定與行為,我們則可以通過他的道具、裝備來簡略描述,甚至不需要任何有關這個人物從前的劇情,正如開頭所提到的沙力萬與他的兩把武器上的註解。

而上面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簡化遊戲製作,減少開發工期,限制製作成本。也完美地緩解了工期、資金、成本與利潤上的多方壓力。

很顯然如此的敘事方式是一舉多得,對於那些資金有限、劇本不全、工期較短的獨立遊戲來說,「碎片化敘事」仿佛一種完美的敘事手段——在最低成本、最少時間下寫出最具有「深度」的劇本。

(宮崎英高所創造出的那些令人難忘的故事,與那些仿佛真實存在過的人)

但這並不意味著「碎片化敘事」就是一種低廉的敘事方式,從《惡魔之魂》到《黑暗之魂》再到《只狼》,無一不是使用碎片化敘事。對於已經得心應手的宮崎英高來說,無論自己手上是3A巨製,還是小品獨遊,他都能創造出令人瞠目結舌的遊戲奇蹟。

但如果真的將那些文本挑出來,統合到一起的話,實際上「碎片化敘事」的表現力是不如傳統的敘事方式的。相比傳統的正敘方式,大量的語言辭藻從單方面或多方面詳盡描述,給讀者或玩家營造最為逼真的世界,還原事件的全貌。「碎片化敘事」的語言零散、晦澀,對於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僅限於隻言片語。但對於獨立遊戲而言,金錢與時間更為重要。

除去金錢與時間成本上的優勢,「碎片化敘事」更為重要的是設定的擴展性。

話題又雙叒叕回到了《黑暗之魂》,如果有讀者對於北歐神話比較了解,而又非常熟悉《黑魂》系列的話。那麼他很快就會發現其實宮崎老賊無論是在《黑魂》裡,還是披著克蘇魯外衣的《血源》裡,他的劇本背景實際上都是由北歐神話設定改編而來。宮崎英高在完整成熟的「北歐神話體系」中進行了天花亂墜的改編,運用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加入自己的私貨。使得原本就已經很成熟的背景,變得更加完善,更加吸引眼球。

(北歐神話中的「諸神的黃昏」,是世界毀滅的終極之戰)

北歐神話原本便是以「末世」為背景,世界無論如何都會迎來毀滅,而《黑魂》世界正好與這一設定相符。北歐諸神終將迎來「諸神的黃昏」,必敗的命運並沒有動搖諸神,他們堅信在戰敗之後,殘神會建立起新的世界,《黑魂》中傳承薪火的薪王們也是懷揣著同樣的信仰燃燒自己的靈魂。北歐神話中的諸神並不完美亦不萬能,世界也並非永恆,《黑魂》中頹喪的薪王、燃燒殆盡的餘燼、終將毀滅的世界,亦是如此。

(走向末路的世界,終將熄滅的初火,黯淡無光的傳火祭祀場)

對於「碎片化敘事」而言,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正是設定。而即便是設定,也可以套用那些已經成熟的體系,將自己的故事融會其中。例如《黑魂》中的奇蹟「歸鄉路」,就是一個完美貼合神話又完美貼合劇情的例子。

(北歐神話中霍德爾與巴德爾的復生亦描述為「歸鄉」,同時也十分符合遊戲中不死人復活在篝火的設定)

除此以外,我們再提一嘴《只狼》。對《黑魂》與《只狼》稍有接觸的玩家都知道這兩款遊戲都有著相似的內核——死亡、重生、挑戰,不同的地方僅在於戰鬥方式(雖然這也是內核的一部分)。它們都採用了「碎片化敘事」的方式,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那些極其相似但其實只是換了張皮的東西:「歸佛」與「返回骨片」,「藥丸」與「滴石」,「傷藥葫蘆」與「原素瓶」等等。它們僅僅是外觀不同、名稱不同,但是他們卻又通過自身隻言片語的描述完美地融入了各自的世界觀中。倘若換成傳統敘事,可能要在這些東西上花費大量時間去補完設定以免發生「敘事失調」的破壞代入感的情況。

(相似但不相同的道具,僅僅是替換說明,卻完美融入了各自的世界觀)

由此可見,「碎片化敘事」具備相當的擴展性,使得設定、劇本更加自由。編劇只需在劇本當中稍作修改,便可將自己的故事置入一個完整成熟的世界觀內,或者乾脆修改部分設定營造另一個相似但不相同的世界。無論哪種都可以成就一個優秀的劇本。

隨著遊戲行業的發展,從業者發現遊戲相比文學與電影,具備了一種兩者都沒有的特性——互動性。

對於文學與電影,觀眾所扮演的僅僅是旁觀者,無論我們做出什麼樣的努力,發出怎樣的聲音,都無法對還未發生但已經確定的未來產生影響。但是遊戲不一樣,它作為一個全新的傳播媒介,具備了超高的互動性。

碎片化敘事的樂趣有兩點,一在於「探索欲」,二在於「成就感」。玩家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於是去尋找,這個過程是「探索欲」。玩家在對故事的理解上做出了自己的解釋,這個結果是「成就感」。

遊戲中,一條主線邊纏繞著大量的支線,這些支線有的互相獨立,有的互相聯結,還有的互相重疊,這種層疊式的結構使得故事表現更有張力。而玩家在遊戲中做出不同選擇導致不同結果,甚至影響了世界中其他的故事走向,這也大大增強了遊戲的代入感。

(殺死還是放過?需要玩家自己追蹤線索並做出最終決定)

例如《巫師3》中「循序追查」的支線任務,便是要求玩家扮演傑洛特,在任務進程裡儘可能地了解卡拉丁這個角色。玩家可以從和各人物的對話、遊戲中港口裡的文書、從別人身上搜刮來的信,來推斷出從前卡拉丁的所作所為,最終由玩家自己決定是否殺死卡拉丁。

玩家就像一名偵探那樣,在製作組布置好的箱庭內找到足夠多的線索,拼湊出屬於自己的「真相」,做出自己的選擇。這樣的旁敲側擊為玩家帶來的「探索欲」遠比直接將故事內容和盤託出帶來的衝擊要猛烈得多。

與此同時,碎片化敘事將大量的冗長文本撕碎,分散在遊戲的各個角落。玩家可以選擇性的去閱讀與了解,節省了玩家的時間,這是一種「低信息化」的遊戲方式。即便有些需要全部收集閱讀的信息,也能被分割成多個部分融入遊戲劇情與互動之中,比起強制性的文本閱讀要更容易接受,不會被霎時間的海量信息衝昏頭腦。更何況這也是一種滿足玩家「探索欲」的過程。

電影《危情十日》中就充滿了這種在邊邊角角上寫上關鍵信息的鏡頭,試想如果將這些信息文本集中起來,在遊戲進程中強制玩家閱讀是一件多麼分裂遊戲體驗的事情。

而上面提到的「探索欲」不僅僅存在於故事的主線支線之中,遊戲中大量的場景布置也能提供一些無關緊要的劇情。譬如之前提到過的力竭戰士與身後的修女,即便只有一個場景,那些想像力過剩的玩家會自行腦補出戰士與修女的相識、二人踏上旅途、遭遇深淵怪物、最後雙雙殞命的每一個過程與細節,馬上腦補出一篇幾千字的虐戀同人文,又或是其他符合自己審美與邏輯的解答。這個腦補的過程,對於玩家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死去的屍體上撿到棄屍的靈魂,對面抱頭痛哭的是他的友人還是愛人?)

而「成就感」的獲得則更加強烈。

我們把目光再次移到《黑暗之魂》系列之上。實際上《黑暗之魂》系列是一款劇情架構設計得相當易於玩家理解的遊戲,如果將《黑暗之魂》的故事梳理開來,玩家會發現那些看似交叉在一起的劇情、支線實際上互相獨立。

相信大家在網上也都看過一些關於《黑暗之魂》系列的劇情的分析,少則幾張圖幾句話,多則長篇大論引經據典。但實際上無論是哪種分析,都不過是玩家對於劇情中某段缺失的要素進行自我理解。對於遊戲本身而言這些「多餘的理解」並非不可或缺,但是對於玩家來說,這種理解更是一種對歷史的還原、一種強化的代入感、一種自我滿足,這種「硬核」的探索使得成就感愈發強烈。

而《黑暗之魂3》正是這種「硬核成就感」的最佳代表。作為《黑暗之魂》系列的收官之作,宮崎老賊經過了《血源》的鋪墊與洗禮,在《黑魂3》的劇情上下足了功夫。比起只有簡單雛形的《黑魂1》,很顯然《黑魂3》的劇情深度與廣度要遠遠超出之前的所有作品。

即便在內容如此繁複的劇情下,仍有不少的「魂學家」前僕後繼地投入宮崎老賊所營造出的黑魂世界。他們在遊戲內尋找線索,在網上爭論,甚至解包遊戲查看那些被棄用的數據、文字、模型,以此推測那些被隱藏起來(或者說棄置)的劇情並對此大書特書,欲罷不能。

這時候再看看上面的網狀圖,你能找到多少官方明確的關聯線?而那些根據遊戲內容推測出來的關聯線,可以說全部都是玩家自己挖掘、編寫的劇情。

但是對於宮崎來說,對於《黑魂》來說,那些真的重要嗎?

不,沒有那些,宮崎依然是改變遊戲史的製作人,《黑魂》也依然是遊戲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是對於玩家來說,那些真的重要嗎?

是,非常重要,那是玩家代替宮崎,成為故事敘述者的唯一佐證。

「碎片化敘事」是一個擁有諸多優點的敘事手法,而且對於遊戲行業內多種的遊戲類型都有很好的相性。近些年來的遊戲越發青睞這種「低信息化」的敘事方式,它降低了獨立遊戲的成本與門檻,使得遊戲製作走向大眾化,使更多獨立遊戲萌發,讓遊戲市場更加活躍、更加多元。

對於玩家來說,它也提供了更為簡易的理解劇情、鑽研劇情的途徑。玩家在遊戲世界中探求線索、腦補真相的過程亦是一種對自己的遊戲角色,對這個遊戲世界認知發掘並代入其中的過程。越是深挖,越是了解,這個世界就越發真實,自己在遊戲中的行動便有了意義。此時的玩家,此時的「我」,此時的「你」,是這個世界的見證者,是這場旅途的踐行者,是這個故事的敘述者。

我們會在遊戲中的某個酒館裡,坐在木柴噼裡啪啦作響的火爐邊,對素不相識的人說一句:「來,我給你講個故事,這是我的故事……」(Stay a while and listen!)

最終「碎片化敘事」又能將哪些遊戲作品送上「殿堂級」的寶座,讓我們拭目以待。

(原畫@NOTDATA,微博weibo.com/NOTDATA,P站id=2817870)

今日特惠:戰爭機器5

相關焦點

  • 從黑暗之魂中窺見行業興起的碎片化敘事手法
    但是《黑暗之魂》值得誇耀的並不只是這些,想要成功營造一個擁有沉浸式體驗的世界,那麼對於這個世界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我們就要從《黑暗之魂》入手,聊聊近年來在遊戲行業逐漸興起的「碎片化敘事」。如果上來就開始嚴肅地名詞解釋、定義、解說未免太過刻板,不如就從我們的好朋(lao)友(zei)宮崎英高創造的這個龐大世界切入我們今天的正題。
  • 抖M之魂的覺醒《黑暗之魂》的起點,淺談《惡魔之魂》與宮崎英高
    《ICO》,這也是一款在那時時期與眾不同的佳作了我們後面玩到的《旺達與巨像》、《食人的大鷲》也都是上田文人的作品《ICO》這款遊戲雖然在商業上沒有取得成功不過它特有的古堡藝術氛圍和通過極少的對話講述遊戲劇情的表達方式,深得宮崎英高的喜愛這可能就是之後的魂系列都是採用碎片化敘事的這種方式的靈感之一吧
  • 《黑暗獻祭》:在黑暗聖殿中追尋光明,體驗「魂味」戰鬥
    也許是宗教本身所蘊含的神秘因素,在歐美的遊戲作品中,時不時就能夠看到宗教元素,它的出現使得遊戲氛圍顯得更為神秘。《黑暗獻祭》是一款2D橫版動作角色扮演遊戲,在西方中世紀背景之下,融入了冷兵器、宗教、神祗等元素,從而為作品帶來了濃鬱的西方古典氛圍,在借鑑了"魂"元素的基礎上,《黑暗獻祭》為玩家帶來了一場獨特的黑暗之旅。
  • 滿滿的惡意,魂like遊戲《黑暗獻祭》
    相信絕大多數玩家都聽說過《黑暗之魂》這款遊戲,製作人宮崎英高(「宮崎老賊」是玩家們對他的愛稱)用極高的遊戲難度和素質,巧妙的地圖設計,獨特的碎片化敘事風格,優秀的劇本促成了大批的「魂學家」。如同將具有《惡魔城》與《銀河戰士》元素的遊戲稱之為「銀河城」類遊戲,將具有《Rogue》元素的遊戲稱之為「Roguelike」類遊戲一樣,隨著《黑暗之魂》的火熱,相繼出現了一些同樣具有《黑暗之魂》元素的遊戲,於是喜歡《黑暗之魂》這類遊戲的玩家將其稱之為「魂like」類遊戲。
  • 「XX黑魂」這麼多,到底什麼是魂like?
    《黑暗之魂》的地圖  對於魂Like來說,這是非常難以模仿的一個「魂」元素,畢竟即使在《黑暗之魂》後續的作品中也沒有全部採用初代時這種巧奪天工的設計。《惡魔之魂》中角色死亡後會進入靈魂狀態,每死一次世界都會逐漸「黑化」;《黑暗之魂》中的死亡會讓角色失去人性成為活屍化狀態。這些設計雖然讓遊戲難度提高,但本身是一種對遊戲背景故事的補充,是遊戲世界觀的一部分。它能夠給予玩家「死亡的意義」,從而作為遊戲的機制起到讓玩家代入遊戲世界的作用。《血源》和《只狼》中的死亡懲罰沒有那麼重,但是夢境和「影逝二度」的主題依然將「死亡的意義」擺在很重要的位置。
  • 《黑暗之魂》為什麼要傳火,火究竟意味著什麼——1949
    黑暗之魂系列又稱黑暗之魂三部曲,黑暗之魂1發行於2011年09月22日,黑暗之魂3發行於2016年3月24日,3代遊戲的開發製作橫跨6年時間,遊戲的火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簇擁者,魂系遊戲也作為一個受人所認可的專有名詞被玩家所熟知。
  • 聊聊碎片化敘事的魅力
    從情感體驗上講,《空洞騎士》這款在氛圍營造和敘事方式上借鑑了魂系列的遊戲非常優秀,我通關後好幾天還日思夜想。這篇文章主要聊聊《空洞騎士》是怎樣進行碎片化敘事的以及碎片化敘事的優勢。直接的主線敘事遊戲開場時,玩家會看到這樣一段話。
  • Steam遊戲推薦——《黑暗之魂3》
    各位喜歡遊戲的小夥伴們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款較為休閒的Steam平臺遊戲大作——《黑暗之魂3》下面小編將從遊戲性、戰鬥系統、劇情、畫面等方面對這款遊戲進行簡單的評價。01遊戲性遊戲性:☆☆☆☆☆黑魂中有些非常難纏的敵人,在一些玩家眼裡甚至覺得比
  • 「遊戲」大兄弟傳火嗎——黑暗之魂3簡要安利
    黑暗之魂3黑暗之魂3發布於2016年4月,是魂系列裡最新的一部,也是畫面最好的一部。(不用懷疑,比馬上要出的黑暗之魂1重置版畫面好)下面讓我們來看幾張遊戲宣傳截圖:洛斯裡克騎士從截圖中可以看出,畫面可以說非常精美了,當然,能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還是要看設備的硬體性能。推薦新玩家從黑暗之魂3開始玩,不只是因為它畫面好,更因為它是黑暗之魂系列中最容易上手的。
  • 血肉織就的殘酷夢境,《守夜人:長夜》對「魂like」遊戲的探索【遊戲評測】
    大約是從《黑暗之魂3》開始,魂系列遊戲便憑藉「硬核、晦澀」的遊戲體驗,在國內遊戲圈風靡起來。碎片化敘事、體力條限制戰鬥節奏、高傷害的真劍戰鬥以及精緻的動作系統,讓許多玩家即使受虐千百遍,依然待魂如初見。如果試著去分析魂系列吸引人的地方,逐步推進地圖的探索感、戰鬥動作的節奏感、戰勝困難的成就感或許就是最受玩家歡迎的地方。
  • 碎片化敘事為何獨具魅力?從《空洞騎士》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從情感體驗上講,《空洞騎士》這款遊戲在氛圍營造和敘事方式上非常優秀,我通關後好幾天還日思夜想。這篇文章主要聊聊《空洞騎士》是怎樣進行碎片化敘事的以及碎片化敘事的優勢。遊戲開場時,玩家會看到這樣一段話。這裡主要談談和敘事有關聯的部分。首先,遊戲中每個區域的整體風格各有特色。玩家探索聖巢第一站的遺忘十字路,用暗淡的色彩和一些可破壞物件,營造出了廢墟的感覺。這種荒蕪感,奠定了故事衰敗的基調,給玩家傳遞著王國在很久以前就毀滅了的事實。諸如遠古盆地的黑影,靈魂聖所的靈魂容器等都是遊戲劇情的一部分。而蒼綠之徑中的一些可交互物件,也用簡短的句子,介紹著這塊區域的歷史。
  • 你聽說過一款傳火的遊戲嗎?
    (宮崎英高臉)其實提到黑暗之魂就不提提他的老前輩《惡魔之魂》了,但本片主要講述黑暗之魂,所以惡魔之魂就簡單介紹一下吧惡魔之魂之所以是黑暗之魂的前身,首先是名字很容易讓人將兩部作品聯繫在一起。其次黑暗之魂的遊戲模式和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搬用了惡魔之魂的設定,但是兩部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死是這兩個遊戲的家常便飯,初次遊玩這個遊戲的玩家會抱怨,這個遊戲似乎不是給人玩的!
  • 宮崎英高和《惡魔之魂》—— 發生在《黑暗之魂》前的故事
    《魂》系列」的「魂like」作品的起源,在開始談論「《黑暗之魂》系列」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惡魔之魂》的故事。作為一名忠實的電子遊戲愛好者卻並未在學校畢業後進入遊戲行業,為了實現自己成為遊戲製作人的夢想而毅然轉行並最終取得輝煌成就,對於每一位遊戲行業的從業者來說,「《魂》系列」之父宮崎英高的經歷絕對是勵志的範例。早在2004年,從甲骨文日本公司離職的宮崎英高叩開了Fromsoftware公司的大門並遞上求職信。
  • 聊聊碎片化敘事的魅力
    從情感體驗上講,《空洞騎士》這款遊戲在氛圍營造和敘事方式上非常優秀,我通關後好幾天還日思夜想。這篇文章主要聊聊《空洞騎士》是怎樣進行碎片化敘事的以及碎片化敘事的優勢。遊戲中的主線是比較直接的,包括蒼綠之徑初識小姐姐,淚城看見空洞騎士雕像,發現守夢人遺蹟,解除守夢人封印,對戰空洞騎士。但在發現守夢人遺蹟前,玩家都沒有一個具體的遊戲目標。遊戲劇情是靠玩家在各個區域探索來推動的。主線劇情只是整個遊戲劇情的一部分。在主線之外,有大量的信息來補全遊戲世界觀和過去發生的事情。
  • Steam玩家過節25期:不遜於宮崎老賊的魂like,玩家評分說明一切
    每款遊戲都像是一盒巧克力,你需要有人來告訴,盒子裡面是否就是你想要的味道。歡迎來到Steam玩家過節系列25期!從《黑暗之魂》大火後,不少的遊戲都在努力向黑魂靠攏。比如《仁王》《迸發》,甚至連《暗黑血統3》都能看見非常明顯的黑魂影子。通常情況下,這種和黑魂相似的遊戲會被稱為魂like。但正如齊白石先生所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暗黑血統3》就是典型的失敗案例,被老玩家罵了個狗血淋頭,新玩家也不太待見,《迸發》《墮落之王》等魂like遊戲更是談不上成功。
  • 《空洞騎士》到底算不算一款魂系遊戲?
    在開荒階段,那種類似於迷路的感覺大大增強了遊戲在開荒階段的體驗。遊戲對回復限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黑暗之魂》中,宮崎英高設置了一個有限次數的回血道具——原素瓶。玩家不得不帶這個極嚴苛的條件去進行遊戲。什麼時候回血道具用完了就得什麼時候回到篝火旁邊,然後重新出發再來一遍。直到玩家找到下一個篝火或者開啟捷徑。有限的回血讓玩家始終在一個相當緊張的氛圍中。
  • 《黑暗之魂2:原罪學者》與《黑暗之魂3》Steam減75% 入手兩款遊戲...
    《黑暗之魂2:原罪學者》與《黑暗之魂3》Steam減75% 入手兩款遊戲只需2:原罪學者》以及《黑暗之魂3》的75%折扣促銷,目前《原罪學者》售價僅39元;《黑魂3》標準版67元,Deluxe(含季票)版本售價99元,兩款遊戲的促銷截止日期為6月26日。
  • 探索《黑暗之魂》的核心樂趣(一):羅德蘭的魅力
    當然,我沒說他們以後就不可能再出個系列合集版借著《黑暗之魂》高清版的發售,我來聊一聊這個遊戲吸引我的魅力所在及其精神核心。從近到遠,挖掘對這個遊戲造成影響,提供靈感思路,追根溯源在它開創性遊戲理念之下隱藏的地牢爬行類遊戲之魂。
  • 克蘇魯內核+印歐神話:探究《黑暗之魂》的神話氣質
    「魂學家」們都信奉著一種神話,宮崎教主的「魂味」——當然這不過是笑談,然而,《黑暗之魂》系列存在著強烈的神話氣質這點卻並不存疑。它講述的,是一個有著印歐神話構架的,卻有著克蘇魯精神內核和敘述手法的故事。
  • 來自《黑暗之魂》的吶喊
    在這熄滅火種結束眾神統治的時代,讓世界回歸於原本的黑暗,玩家扮演的不死人在傳火之旅中,必須要在這兩條道路中做出自己的抉擇。因此,傳火或者不傳火也就成為了《黑暗之魂》系列中玩家心中最根本的遊戲目的。除此以外,《黑暗之魂》創造了一個開放的無縫世界,不僅將遊戲世界中的各個場景銜接在了一起,而且還用「篝火」這一場所作為各場景中玩家休息、升級、補充回復物品和魔法的中間休息點,在充滿危險的冒險旅途中,篝火的出現總是能讓玩家暫時安心,用宮崎英高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讓玩家在遊戲中發現篝火就如同在沙漠中發現綠洲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