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請註明:解螺旋·臨床醫生科研成長平臺
前段時間,解螺旋有先後提到兩位學術大佬被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雜誌撤稿(以下簡稱JBC),分別是撤稿9篇的俄亥俄州立大學腫瘤學教授Samson Jacob,與撤稿3篇美國肯塔基大學的腫瘤學教授Xianglin Shi。
左Samson Jacob,右Xianglin Shi
二者文章的被引用率不低,造假情節卻相當嚴重,比如大量原始數據造假,同一圖片在多篇文章使用,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使用。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JBC雜誌上被撤稿的造假嚴重文章已經累計不少了,而尚未被撤稿的文章肯定還苟藏其中,說不定還是高引用的文章。出現這種情況,手裡有篇估值三四分的文章,又考慮投這本雜誌的小夥伴就開始擔心了,還要不要投呢?
JBC雜誌的審稿接收也暗含著腐敗問題,比如Xianglin Shi在同一篇文章(Antioncogenic and oncogenic properties of Nrf2 in arsenic-induced carcinogenesis,2015年)中幹出一圖七用的事情,你沒看錯,是同一篇文章裡面同一條帶被用七次!雜誌社也確認了這件事。那這種文章是怎麼審稿通過的?各個編輯又是怎麼給放行的?關係戶?金錢打點?爽了三年,最終還是被捉住了。
那這種雜誌以後會不會出其他什麼么蛾子呢?比如被鎮壓、甚至被剔除,又或者其他的?
有這種想法的小夥伴,其實有點杞人憂天了,4分的JBC雜誌上雖然出現了一輪又一輪的撤稿小風波,過往也存在學術腐敗。但JBC終歸是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下面的老牌雜誌,圈子內的認可度可是不低的,它對待學術造假的態度,其實是較真而又嚴謹的,尤其是今年的嚴厲做法。
想投稿JBC是沒啥大問題的,下面我們關注一下它的數據:
JBC在2011年達到一個發文量的高峰,一年發表4000餘篇。而自2011年以來,雜誌每年的發文量都在遞減,一步下一個臺階,和許多雜誌的微漲恰好相反,正所謂兵者詭道也。
截止2018年10月初,JBC雜誌已經發表了1244篇文章,今年的發文量可能達到一個新的低峰。但不擴刊,就可以避免影響因子的下跌,迎來上漲嗎?
看看JBC歷年的SCI影響因子,這就比較有意思了,也是逐年微跌,和年發文量走勢一致了有種日漸凋零的感覺。
有的雜誌擴刊或縮刊,影響因子都在漲,而有些雜誌無論擴刊縮刊,影響因子都會跌。這不免會讓人聯想到令人尷尬的中國股市,關注全球經濟的你,當天晚上看美股跌了,第二天咱們大A股也跌了,而美股漲了,咱們依然在跌的路上。
JBC明年的影響因子會下4分嗎?應該不至於。咱們來計算一下:JBC在2016和2017年共發表3929篇論著和綜述,目前已經被引用了11800次,即時影響因子為3.003,預估JBC明年的分數大概在4分多。已經跌那麼多了,不在沉默中爆發微漲,就在沉默中消減凋零。
JBC雖然是周刊,但審稿時間不算快,一審大概一個月左右。當文章有幸被接收後,排期會比較靈活,這是周刊的優點。
JBC的OA版面費不算高也不算低。對於咱們非會員來說,以前是每頁需要95美刀,每張彩圖50美刀。
2018年1月之後改革了,彩圖不再收費,文章每一頁漲到105美元。
JBC的自引率並不高,4.5%左右。近兩年,國人在上面的發文比例達到14%左右,僅次於美國,呈上升趨勢。
JBC對待咱們國人的文章還是比較友好的,有合適的文章可以選擇一投。
投稿郵箱:tougao@helixlif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