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拒稿原因有哪些?被拒後還能挽回嗎?

2021-01-20 91學術

本文來自【91學術網】www.91xueshu.com

人生說穿了就是在不斷地學習如何面對失敗、與失敗相處、從失敗中站起來。學術研究人員或研究生在學術生涯中最常見的挫折之一就是被期刊拒稿,每次的論文投稿難免都會伴隨多次的拒稿。這的確令人沮喪,沒有成功投稿還是其次,主要是自己的研究想法和熱情無法被審查委員所認可,如果一直無法成功刊登甚至會懷疑自己做研究的能力。這個過程有長有短,全都取決於自己怎樣去處理情緒的問題,以及後續的改正進步措施。

一、期刊拒稿原因

1.寫作和組織技巧太差

這方面的問題涉及到文章的格式,在此推薦一種常見的SCI期刊格式。通常,SCI雜誌(尤其臨床雜誌)上的論文格式為文題(Title)、欄外文題(Running title)、摘要(Abstract)、關鍵詞(Keywords)、引言/背景(Introduction/Background))、材料(病人)與/方(Materials(Patients) and Methods)、結果(Results)、討論(Discussion)、致謝(Acknowledgements),和參考文獻(References)。所以這種格式也稱為IMRAD (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And Discussion)格式。

2.缺乏原創性、創新性或重要性

結果無概括性;所用方法因新技術出現已過時;擴展或複製已發表成果的二次分析未補充充實的專業知識;研究只是報告已為人所知的知識,而未將其擴展至新的地理、人群或文化背景而使知識具有創新性;非原創性、可預見性或無意義的結果;結果無臨床、理論或實際意義。

3.投稿前論文準備不充分

未遵守期刊對投稿文章的規定,或者文章句子表達不簡練明確,標題、摘要、投稿信無說服力,圖表設計很差,以及大量的粗心錯誤等,如錯誤的文法或拼字。對於SCI論文而言,英文語言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很多文章語言不夠地道,對此一般建議投稿前進行語言潤色。倘若耗時數月甚至數年的研究成果,僅僅因為語言問題,而錯過了發表在SCI期刊上的機會,那麼是非常可惜的。

二、期刊拒稿如何挽回

1.如果sci論文發表被拒絕是因為數據或分析有嚴重缺陷,這類論文不妨先放一放,等找到更廣泛的數據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結論後,再將經過修改的「新」文章寄給同一SCI期刊,編輯通常會考慮重新受理。

2.如果sci論文發表被拒不是由於文稿中的錯誤,而是重要性或創新性不夠,作者仔細考慮審稿人意見並認真修改文稿後,可以寄給影響因子較低的其他SCI期刊。

3.審稿人有時也會犯錯誤,不僅僅是筆誤也有專業知識上的錯誤,因為編輯找的審稿人未必是你相同領域的專家。如果作者對否定的原因有異議,可以向編輯或主編提出自己的意見,據理力爭,只要自己是正確的就要堅持。在回覆中委婉地表達一下你的意見。如果編輯同意作者的意見,論文可以重新進入新的一輪審稿程序。

相關焦點

  • SCI期刊拒稿看看什麼原因?
    當辛辛苦苦寫作的SCI文章被期刊拒稿的時候;當你滿心期待卻收到期刊編輯拒稿信的時候;當大大小小修改無數次之後依舊被拒稿的時候。或許你會覺得很委屈,明明自己都盡力做好了,為什麼還是會被拒?那麼,你是否想過為何你的稿件會被拒?
  • SCI論文被拒稿的10個理由
    在學術出版領域,SCI期刊的拒稿率差別很大。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3年的報告,其頂級SCI期刊的平均拒稿率約為76%。世界上最大的出版商之一愛思唯爾(Elsevier)稱,其這一比例為30%至50%,2013年《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的一篇文章稱,這一比例約為87%,只有約60%的SCI論文經過同行評議後被接受。對於那些花了數年時間計劃研究、獲得資金、收集和分析數據、得出對讀者有益的可靠結論的學者來說,這是非常令人沮喪的。在把你的SCI論文提交給雜誌發表之前,先做好功課。
  • SCI論文被拒稿的所有問題都在這裡
    「我的文章被拒了5次,導師都說我衰,我都不知道要不要繼續投了。」「投出去毫無原因的被拒,鬱悶中……」「這算啥,我的文章返修後又被拒了,我沒地兒哭呢。」總之,被拒稿的結果千篇一律,被拒稿的理由卻各不相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 除了論文查重率外還有哪些原因會被拒稿?
    有發表的論文也就會有被拒稿的論文,想來每一位學者在論文發表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是會經歷被拒稿的經驗教訓,藉助多年寫作經驗及其與多位出版社編輯的諮詢,其論文投稿後被拒稿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投稿的期刊不匹配、論文查重的重複率不合格、較為低級的論文格式有誤、論文自身的問題、缺乏創新等。
  • 好論文同樣會被拒稿
    絕大多數科學家都有被雜誌拒稿的經歷,因此我們不要因為拒稿而難過。拒稿的原因可能是研究水平和稿件問題,也有可能是雜誌和審稿專兼的水平和不認真造成。不過不少科學家的非常優秀的論文也可能被雜誌武斷地拒稿,這種故事也不少見。
  • 關於拒稿的那些小事兒
    出於苦中作樂的樂觀主義精神,特搜集一批神奇的拒稿故事,讓大家樂呵樂呵,明白自己居然還不是最慘的,從而鼓起勇氣迎接更多的拒稿。1.神奇的拒稿時間:編輯們通常是特別敬業的一個群體,因此拒稿時間可以千奇百怪。比如俺就曾經在大年三十當天收到拒信一封,我自己都納悶:這編輯難道也享受法定節假日三倍薪水?
  • SCI論文因生信圖片太漂亮而被拒稿?
    例如有位粉絲可能因為圖片太漂亮了,而論文被拒稿。具體審稿意見如下:#Reviewer 2The pictures of GO and KEGG in this article are very beautiful.
  • sci論文怎麼算送審
    送審是sci論文發表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那麼,sci論文怎麼算送審?發表後的sci論文會經過很多種狀態,當我們看到論文是處在under review狀態時,說明已送審。sci論文發表要符合sci期刊的要求,投稿的論文是否符合要求,要經過審核來確認。不過投稿的論文,不是一開始就會直接送審,而是先由編輯初審。在初審階段,會有不少的論文被直接拒稿,而通過初審的論文,會被編輯推送至審稿人審核,而這一過程被稱之為送審。即sci論文送審的意思,就是投稿的論文通過了初審,提交給了審稿人。
  • 我的論文被拒稿教訓總結,常常因為這 4 個原因
    我想每一位科研者都經歷了無數次的拒稿教訓,一千個科研狗就有一千種辛酸。要是問科研狗的目標是什麼?那當然是為科研事業奮鬥終生啦,要問科研狗的最慘痛經歷是什麼?那當然是慘無人道的拒稿和退修啦。很慶幸,今天收到了國外 SCI 一區期刊的錄用通知,在高興之餘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論文發表經歷,並總結近幾年自己投稿被拒的經驗教訓,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 你的論文被拒稿?原因都在這兒了!
    論文投稿後,有的論文順利進入同行評審階段,而有的論文則被拒稿了。不少作者會問,為什麼有些論文可以順利進入同行評審階段呢?其實,抓住編輯的審稿關注點很重要。一般來說,期刊編輯在收到稿件後,會先關注幾個重點項目以利儘速做出審稿決定是否讓論文進入同行評審階段。
  • 論文稿件怎麼避免被拒稿?這幾點學起來!
    被拒稿有時候也不一定是自己的原因,正確了解和認識自己被拒稿的原因也可以提高下次論文投稿中稿機率。 二、正常拒稿的理由 正常拒稿也稱技術性原因退稿(rejection for technical reasons
  • 信用卡申請被拒後還能再次申請嗎?
    但現實生活中,仍有許多用戶申請信用卡被拒了,但想要能享有信用卡提供的眾多便利,各位仍想要去辦卡,因此,就想了解:信用卡被拒後還能再次申請嗎? 結果是肯定的。但用戶再次遞交申請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重新整理申請資料及其資金證明材料,隨後遞交給銀行,如此才可以提升辦卡的成功概率。除此之外,雖然信用卡被拒後能夠再次申請,但建議用戶不可以立即申請,要不然也會產生再次被拒的狀況。
  • 惡搞表白愚人節專用表情包分享 就算表白被拒,也還能挽回點面子!
    惡搞表白愚人節專用表情包分享 就算表白被拒,也還能挽回點面子!時間:2020-04-01 12:1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惡搞表白愚人節專用表情包分享 就算表白被拒,也還能挽回點面子! 今天是愚人節,那麼貼心的我,為大家送上愚人節惡搞表情包。
  • 一稿多投被拒稿,確實是你的錯
    註:「Desk-Rejected」(直接拒稿)指沒有經過送審給同行而被編輯直接拒稿。ICLR 20201直接拒稿頁面連結:https://openreview.net/group?除了「一稿多投」,在同一個頂會/期刊投多篇內容重合度與相似度很高的文章,也有可能會遭到直接拒稿,被編輯列入黑名單。有些人是因為同時在多個頂會提交了abstract,在決定最終投稿會議後忘記撤下其他會議的摘要提交,但也另一些人是抱有「投機取巧」的心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1為什麼嚴禁「一稿多投」?
  • 被3次拒稿後,我特別感謝這家編輯
    我是用晚上時間寫作,每天大概兩三個小時,每篇人物稿從初稿到修改,最後到打磨潤色,需要三天的時間。寫完後,無比虔誠的送入郵箱。第一篇,編輯回復很快,當晚發的,第二天一早就回復了。「文章本身沒問題,但我們大號以前發過這個人」;好吧,這是委婉拒稿。三天後,又寫完一篇,繼續發。這一次因為碰上周末,所以等到下周三,我私信過編輯,他才給予回復的,回復也是,「寫過這人,暫不留用」。
  • 關於論文被拒稿的一些真切感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對於從事學術研究的人而言,投稿後被拒稿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即便是已經成了教授博導,即便有國家課題加持,也未必能做到投稿「百發百中」,對於一些碩士博士,青椒而言,就更是家常便飯了。但是,辛辛苦苦構思撰寫反覆打磨好久的論文,苦苦煎熬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審稿周期後,再接到退稿通知,確實比較痛苦。其實,被拒稿就意味著要進一步改進,這就從被動狀態下強迫你進一步去提升自己。
  • 你被SCI期刊用這些理由拒過稿嗎?博士總結順利投稿的要點
    文章被拒絕的原因有很多種,總有一種戳痛我科研狗。收到痛徹心扉的論文拒稿信或者沒啥好話的審稿意見,是平淡(苦逼)的科研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這種對寫過太長有意見人的審稿意見,往往就編輯大人給的,一般不用外審就退回給作者改一遍重新再投稿了。論文寫得好還有意見?!當然,大佬投稿也能免俗,以下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大神楊振寧的一篇論文拒稿故事,其拒稿理由讓大佬很鬱悶(大佬因為自己曾經發表的論文被審稿人push)。
  • 拒稿:生命不能承受之痛|發表論文那些事兒
    上一期,咱們說了編輯和作者一樣,都想發文章(《一個期刊編輯的告白:咱們都想發文章 | 發表論文那些事兒》),今天就來談談投稿後最痛苦的消息:拒稿。撰文 | 李兆棟(科學編輯)詩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挑燈實驗時;經年辛苦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 sci論文發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
    sci論文發表有失敗和成功之別,拒稿是失敗,那成功呢?發表sci論文過程中要經過多個步驟,什麼狀態下才算是sci論文發表成功了,我們要學會識別標誌。那麼,sci論文發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卷號和頁碼。卷號和頁碼,是sci論文發表成功的標誌。
  • NeurIPS2020接收率創史低,千篇論文被摘要拒稿,官方:錯誤率只有6%
    審稿之前,共有 184 篇論文由於非匿名原因、作者撤回、頁數過多等原因被拒,11% 論文被 desk-reject,隨後剩下 8186 篇論文分配給審稿人。如前面所說,除了保證審稿人數量之外,今年的 NeurIPS 還增加了提前拒稿環節。在這一階段,區域主席和高級區域主席會審閱分配給他們的論文摘要,並標記他們認為不應接收的論文。至 2020 年 6 月底,大會共收到 1097 份提前拒稿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