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認同」不等於「臺獨」:民意調查中臺灣人認同變遷與迷失

2020-12-21 華夏經緯網

2020年7月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公布「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民調結果顯示,臺灣人認同感是67%。自2014年臺灣社會爆發太陽花學生運動以來,臺灣人認同曾達60.2%,其後每年臺灣人認同逐漸下降,現又增高,這與臺灣社會反中政治氛圍有關。總體而論,臺灣人認同呈上升趨勢、雙重認同及中國人認同呈下降趨勢。然而,臺灣民眾固然在中國人認同上下降,臺灣人認同上升;但對中華民族認同與臺灣人認同相輔相成,並無衝突之之處。同時,臺灣人認同並不完全意味著支持「臺獨」比例依然一樣高。

首先,大部分臺灣民眾原具雙重認同與中國人認同,但因本土化、民主化過程強調臺灣主體性,致臺灣人認同上升。1992年時臺灣人認同僅為17.6%、中國人認同為25.5%、雙重認同高達46.4%;1995年認同自己為臺灣人的比例25%,首度超越自認為中國人的比例20.7%、雙重認同為47%。1996年李登輝當選首任民選臺灣領導人,臺灣人比例上升24.1%、雙重認同上升至49.3%、中國人認同17.6%。

換言之,臺灣人認同提升不是自民進黨執政開始,而是從李登輝執政開始推動一系列本土化、自由化及民主化改革;尤其李登輝在 「一個中國」政策變動,歷經 「一個分治的中國」、 「一個中國指向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及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此皆導致臺灣人認同上升,但此時期雙重認同將近半數, 「中國國民黨」執政不會自己否定自己不是 「中國人」。

其次,從臺灣民眾國族認同變遷來看,臺灣民眾同時具有臺灣人與中國人認同本無爭論,但在教育政治社會化過程中 「去中國化」,降低雙重認同。例如1992年民意調查結果時具備中國人認同及雙重認同總共有71.9%;1995年臺海危機雙重認同仍有67.7%;即使1996年首任民選臺灣領導人時,雙重認同仍高達67%。而臺灣民眾的身分認同及國族認同,逐漸成為敏感的政治議題,這與臺灣本土化運動及主體意識發展有關。無庸置疑是,長期以來,臺灣歷史與公民課綱調整,透過教育的政治社會化效應,逐漸改變部分臺灣民眾的身分認同與國族認同觀。

2000年民進黨籍陳水扁當選臺灣領導人,首次政黨輪替,臺灣人認同比例升至36.9%、雙重認同仍維持至44.1%;2008年國民黨籍馬英九當選臺灣領導人,此時期臺灣人認同攀升至48.4%、雙重認同略有下降為43.1%;2014年爆發反服務貿易太陽花學生運動, 「九合一」大選國民黨慘敗,臺灣人認同高達60.6%、雙重認同下降至32.5%、中國人認同下降至3.5%。從陳水扁到馬英九執政,可謂是臺灣人認同增加、雙重認同維持三至四成間。

複次,隨藍綠不同政黨執政,臺灣人認同變化受 「去中國化」及 「再中國化」影響。例如2000-2008年陳水扁執政期間,推動一系列 「去中國化」等 「漸進式臺獨」政策,兩岸關係陷入對立與緊張、敵對狀態,甚至頻臨戰爭邊緣風險;2008-2016年期間馬英九執政實施一系列 「再中國化」政策,承認 「九二共識」、中國人認同,但已無法遏制臺灣人認同攀升、雙重認同下降趨勢。2014年時,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達到最高點60.6%,認為兩者皆是的雙重認同佔32.5%,之後2014-2018年間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開始下降。這主要是爆發太陽花學生運動,臺灣社會倡議反中論述及反中路線揚升暴漲。

再者,蔡英文執政期間臺灣人認同變化,先降後升,但仍未穩定固化充滿變動性。2016-2020年蔡英文執政期間,臺灣人認同分別是58.2%、55.5%、54.5%、56.9%及60.7%,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但自2019年香港爆發反逃犯條例修正風波拉高反中意識,臺灣人認同再度增長;至於雙重認同分別是34.3%、37.0%、38.2%、36.5%及27.5%歷年新低。雙重認同在2016-2018年持續增長,2019年香港爆發政治社會抗爭及2020年臺灣「大選」反中聲浪,降低雙重認同。總體而論,臺灣人認同呈現五成穩定狀態,既認同中國人及臺灣人雙重認同為三成,中國人認同低於一成內。換言之,具廣泛中國人認同達四成左右。

最後,藍綠不同政黨執政,臺灣人認同變化產生 「鐘擺效應」,但臺灣人認同不等於臺獨認同。蔡英文執政初期2016-2018年期間,雙重認同提高、臺灣人認同反下降、中國人認同上升;但在2019-2020年期間,雙重認同下降、臺灣人認同增加、中國人認同下降。對比馬英九執政時期臺灣民眾認同變化,則是中國人認同、雙重認同下降,臺灣人認同增加。陳水扁任內下降比例最高的是純中國人認同,雙重認同比例幾乎沒有改變;馬英九任內主要下降的是雙重認同。

此顯示臺灣社會藍綠政黨執政對國族認同變化,呈現出周期性 「鐘擺效應」。值得關注是,蔡英文執政期間卻出現以2019為分界線,在其執政期間呈現臺灣人認同先降後升,雙重認同先升後降、中國人認同先升後降,此種趨勢是否進一步固化或衰退,影響著兩岸人民間國族認同。這也凸顯臺灣人認同尚屬一個變化過程,離心力與向心力俱存。

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弔詭的邏輯,調查長期性生活在臺灣社會的人是否具有臺灣人認同,豈非矛盾乎。而此次調查結果顯示,認同臺灣人比例高達67%,政黨偏好民進黨36.8%,偏向「臺灣獨立」27.5%。這顯示認同臺灣人比例高於認同民進黨比例,認同民進黨比例高於支持「臺獨」比例;是故,認同臺灣人身份未必贊成「臺獨」,支持民進黨者也未必是主張「臺獨」。若干將臺灣人認同比例升高,就是等於「臺獨」意識高漲及支持「臺灣獨立」說法,其邏輯並無法成立。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臺灣人認同」率創歷史新高,「天然獨」時代到來,蔡英文贏了?
    不過,這樣的看法其實只是受限於所謂「歷史高峰」的概念,因為從整體來看「統獨」立場,即使是巔峰數據,其實也只僅有1/3的人支持「臺獨」,高達2/3的比例不支持。也就是說,即使綠營透過「國家機器」和大量推播平臺,以及在疫情的保護傘下,支持「臺獨」的比重仍是少數,絕非臺灣主流民意。
  • 「臺灣人」認同上升?「臺獨」是歷史逆流,是走不通的絕路
    臺灣地區的發展與大陸緊密相連,任何人都不能肆意破壞。由於各種原因,臺灣地區的問題一直都沒有得到解決,但是這也不能成為「臺獨」分子破壞國家統一的理由,大陸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臺獨」分子不斷破壞兩岸關係發展為了防止中國發展超越美國,美國開始對中國各種壓制。臺灣地區更是他們壓制中國大陸的工具,不斷與臺灣地區互動,發展「臺美」關係,公然為「臺獨」分子撐腰,想藉助他們在臺灣地區搞事情,打亂中國的發展。臺當局在美國的「誘惑」下,行為也是越來越沒有底線。
  • 臺灣民眾中國認同大幅下降? 大陸學者道緣由
    但近來臺灣島內一些民意調查機構發表的民調,卻顯示島內民眾「對兩岸、對中國」的認同度出現了大幅下降。就此問題,香港「中評社」訪問了了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教授。劉院長指出,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根子在於島內部分民調機構所作「中國認同」的民調出現偏差。
  • 民調公布,半數臺灣民眾表態,讓「臺獨」失望了
    自蔡英文出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以來,民進黨當局就無視2300多萬臺灣同胞的利益,在「臺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為了推動「臺獨」,民進黨當局一方面挾洋自重,緊緊抱住美國大腿,不斷在兩岸關係上做出挑釁舉動,另一方面又擺出「以武拒統」的架勢,接連從西方國家購買軍事裝備,甚至還組織大規模的軍演來向大陸展示武力。但是估計會讓島內的「臺獨」分子感到失望的是,據臺媒近期發布的一項民調顯示,有接近半數的臺灣民眾不願與大陸戰場相見。
  • 新形勢 談認同!第二十九屆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在豫舉行
    研討會現場 汪宏升 攝人民網鄭州12月11日電(徐馳、實習生汪宏升)12月9日,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主辦,河南省臺灣同胞聯誼會、中共信陽市委統戰部、信陽市臺胞臺屬聯誼會協辦的第二十九屆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在河南省信陽市舉行。
  • 臺海研究機構民調揭示:臺灣主流民意並未改變!
    但在如此形勢下,在民進黨當局瘋狂鼓譟「反中」「仇中」之時,臺海研究機構的一項最新民調,揭示了此時此刻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這項調查由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與臺灣國際研究學會共同發布,綜合民意調查等數據得出結論,不管兩岸多麼敵對,民進黨多麼操作「抗中」策略,但臺灣主流民意還是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
  • 徐家勇:務必認清「中華民國臺灣」的「臺獨」底色
    近期,民進黨當局領導人借島內有民意代表宣稱「臺灣不是一個國家」引發爭議風波,再次販賣「中華民國臺灣」論調,看似風輕雲淡、減少紛爭,實則藉機誘導,扭曲事實,聚合島內社會與大陸對抗能量,妄圖實現一黨一己私利。
  • 2020臺灣民意「鐘擺效應」的啟示
    回想2018年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中慘敗、更被「韓流」所震撼,當時民意怒火被點燃的導火索,起源於一個被冠以「高薪實習生」的北農總經理吳音寧,讓「搶了菜攤,丟了江山」的八字金句成為一時佳話。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 部分臺灣民眾認同已變 專家:依然是我們的同胞、要團結
    你好臺灣網12月17日消息 目前島內「臺獨」民粹氛圍升高。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孫亞夫表示,雖然部分臺灣同胞個人的政治身份認同和國家認同發生了變化,但是他們依然是我們的同胞。最後兩岸若要和平統一,我們還是要團結他們、同他們一起努力。
  • ...被反嗆:蔡英文不是說沒有一個臺灣人需為自己的認同道歉嗎?
    對此,黃智在賢接受環球網採訪時表示,「蔡英文不是說,沒有一個臺灣人,需要為自己的認同道歉嗎?」圖為議題二「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討論現場。2021環球時報年會12月5日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的主題是「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
  • 「仇中牌」失靈,「臺獨」終跨不過臺灣民心 兩岸和平是主流民意
    來源:中國臺灣網【兩岸快評第1114期】「民意如流水」是政黨與政治人物經常用來自我警惕或解嘲的一句話。有觀點指出,自2016年以來到2018年,再到2020年,甚至對比2008年與2016年島內兩次政黨輪替,島內民意確實如流水,既能載舟也能覆舟。
  • 「臺獨」大佬:臺灣將重返聯合國,宋忠平:痴人做夢,異想天開
    編輯:虎威軍校對:查爾斯近日,「臺獨」大佬林光華提出,未來四年內,民進黨當局的政治目標是:成功加入世衛組織重返聯合國。除此之外,林光華還表示:臺灣既不需要去更改「國號」,也不需要宣布臺灣「獨立」,因為臺灣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臺獨」將世衛組織當作敲門磚林光華之所以會有此要求,其實歸根到底在於,「臺獨」希望把世衛組織當作是一塊「敲門磚」,從而真正實現臺灣「獨立」。畢竟以疫謀獨,一直都是這段時間民進黨當局最想要做的事。
  • 國臺辦回應歐陽娜娜事件:癥結不在所謂「身份認同」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今天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主持本次新聞發布會。臺灣中國時報記者:歐陽娜娜事件引起臺灣當局關切及網友「圍剿」,歸根到底還是身份認同的問題。請問發言人,大陸以何態度面對「中華民國」這四個字?
  • 港媒:服貿對臺灣來講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二)
    在島內分離主義不斷抬頭的情況下,兩岸需要深入思考當前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後的民意認同問題
  • 臺灣女婿柴普曼發起「臺獨」連署,英國政府掌摑回應
    英國政府這個表態等於向「臺獨」連署掌摑。英國公民柴普曼1月英國國會網站上,發起所謂名為「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的連署案,已獲得上萬人的支持。臺灣媒體指出,柴普曼原來是臺灣女婿,娶了臺灣老婆,還曾兩度前往臺灣「臺獨」背境巳是眾所周知。 沉寂多年的「臺獨」連署為何今又死灰復然?
  • 從這三份兩岸民調看見臺灣民眾內心真實的想法
    同時再根據臺灣政治大學長達28年不間斷「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分布趨勢(1992-2019)和長達26年不間斷「臺灣民眾統獨趨勢分布(1994-2019)」兩項嚴謹社會科學統計調研的數據分析,再對近期臺灣兩家不同媒體的民調問卷觀察,咱們就可以得出今日臺灣同胞對於兩岸關係真實看法為何?
  • 讓「臺獨」失望了,臺灣是中國的!
    導讀:最近,臺灣中華航空新貨機新裝亮相,對於新的機身塗裝,「華航」把貨機的英文「CARGO」印在機身上,並將臺灣地圖隱藏於字母「C」中。對此,島內泛綠媒體一開始看到臺灣地圖出現,十分激動,倍感這是「支持臺灣獨立」的一項舉動。
  • 臺灣綠營給奶茶店強貼「效中」標籤,「臺獨」分子藉機站臺
    圖源:新華社 然而,上述公司發表聲明之後,卻被別有用心的「臺獨」分子利用,一些「臺獨」分子把這些飲料強貼上「效中」標籤,並紛紛藉機出來站臺。茶飲店力挺『臺灣就是臺灣』,網友大讚」為題,鼓動臺灣情緒,該文表示,臺灣中部地區的「茶海手作茶飲」,不僅在臉書力挺香港示威者,更強調賣料不用這麼卑微,臺灣就是臺灣,不是中國臺灣,不是誰的一部分。 而一些「臺獨」分子也趁機出來站臺,臺灣自來水公司董事長魏明谷在社交媒體Facebook(臉書)發帖稱,別喝飲料了!還是喝白開水最好。
  • 不知道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怎麼來的?為臺灣青少年痛心
    朱鳳蓮民進黨當局推「臺獨」課綱 國臺辦:心疼臺灣的孩子們例行記者會上,朱鳳蓮回應日前舉辦的「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學術研討會」兩岸嘉賓共同呼聲:兩岸要共享史料、共書抗戰史、共同譴責民進黨當局推行「臺獨」課綱,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等「去中國化」行徑時表示
  • 臺灣頻繁操作「修憲」意欲何為?
    另一方面,基於掌控法律最終解釋權,為「法理臺獨」鋪路,所以「修憲」議題是其鞏固基本盤的最好手段,為堂而皇之的「法理臺獨」奠定民意基礎。  而國民黨在「大選」失利和新任主席上臺以來,不但沒有深刻檢討自身失利的原因,反而劍走偏鋒,在兩岸關係上大開倒車,跟風民進黨,也不願意再當兩岸關係剎車皮,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重返執政,另一方面也想與民進黨爭奪誰更「親美反中愛臺」「臺灣意識」,這也正中民進黨政治算計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