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眾中國認同大幅下降? 大陸學者道緣由

2021-01-07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馬英九勝選後,兩岸關係步入鞏固深化的階段。但近來臺灣島內一些民意調查機構發表的民調,卻顯示島內民眾「對兩岸、對中國」的認同度出現了大幅下降。就此問題,香港「中評社」訪問了了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教授。劉院長指出,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根子在於島內部分民調機構所作「中國認同」的民調出現偏差。

劉院長表示,類似有關「國家認同」的民調在島內已經持續進行了近20年以上,一般人覺得馬英九上臺後兩岸關係轉好,臺灣社會對中國的認同應該同時升高才對,但何以民調結果卻完全相反呢?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劉院長指出,對於臺灣的類似民調須要謹慎,應該回頭來認真分析這些「民調」命題是否嚴謹,到底有沒有偏差,看看他們所謂的「中國認同」、「臺灣認同」到底指的是什麼。

90年代初,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民調數字高達95%以上;劉院長表示,如果當時這個「中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話,那麼我們今天的對臺工作顯然遭遇了重大挫折。如果不是,那又得倒過來看了,現在有百分之十幾的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裡的「中國」如果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話,是否可以推論出僅僅過了約20年,就有300萬左右的臺灣人認同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果如此,可以視為大陸對臺工作的重大成就。我們進一步要問的是,為何那些「吃臺灣米、喝臺灣水」的人不認為自己是臺灣人,難不成臺灣社會出了大問題?

所以,猶如你問我,「你是福建人還是中國人」,我要麼無語,要麼反擊你「是不是腦殼壞掉了?」諸如「你是臺灣人還是中國人」這樣本來就不合邏輯的問題,只要我們仔細推敲的話,是很容易發現其邏輯上的破綻。劉院長指出,儘管國際主流社會認可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但在和平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在海峽兩岸之間,尤其是在涉及兩岸關係定位的問題上,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還是「中華民國」政權當局,都不能簡單地「把自身完全等同於中國」。至於在國際上,在兩岸問題終極解決之前,雙方排他性地各自在「背靠背」的場合宣示代表中國則是相當自然的現象,這與國際社會是否接受是兩個層面的問題。

劉院長表示,中華文化「天下觀」話語意義上的「國」,類似於閩南地區兒童在遊戲時所說的「你一國,我一國(即你一邊,我一邊之意)」,它其實是有別於西方主權、領土意義上的「國家」。實際上,兩岸在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互稱的時候,就陷入了這種話語困境,傳統話語意義上的「國」與現代主權意義上的「國」遭到了混淆,模糊了大陸方面主張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臺灣方面堅持的「中華民國」符號在海峽兩岸的真實意義,其實只是「中國領土主權範圍裡的兩個競爭性政權」,雙方爭的是「對內統治和對外代表的地位」。

劉院長進而指出,基於這種本質,在兩岸之間相互示以對方「國號」,或以「國」稱呼對方,都存在邏輯上的問題。而且,由於兩岸長期以來的「敵對和攻擊性宣傳教育」,在不少臺灣人的知識結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幾乎與中共劃等號」,中共又與「萬惡的共匪」、「獨裁政權」劃等號。所以,在群體暗示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知識背景下,臺灣民調問及「你是不是中國人」時,受訪者必然陷入兩難,選擇「中華民國」或臺灣的答案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但受訪者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忽悠」了,過度簡化的民調結果很容易就以其「精確的計算」掩藏了一個「驚人的謬誤」。

談到臺灣內部涉及國家認同的民調時,劉院長指出,其所具有的複雜性要求民調機構謹慎待之,須具有高度敬畏心和責任感。稍不注意,就會影響到兩岸和平發展的大方向以及在島內製造出族群分裂。在臺灣,民調結果經常被用作打擊對手的工具,而具體到身份認同的民調,某些臺灣民調機構也確實在過去通過塑造扭曲的民調結果,起到了向大陸施壓的短期效果。然而隨著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階段、大陸綜合實力的提升及「臺獨」理想的破滅,以民調作為兩岸鬥爭手段的時代即將過去,偏狹的民調結果將越來越反作用於臺灣社會,族群關係、人民關係被挑撥,臺灣社會的安定及競爭力受到嚴重傷害。

劉院長指出,做民調本身沒錯,但由於其具有太多的技術局限性以及文化局限性,需要有精深的操作技巧。長期敵對造成的兩岸文化異質性使兩岸民眾知識結構歧義太多,兩岸雖已處於和平發展進程中,但民眾的兩岸認識依舊存在明顯的滯後。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也在大陸做過類似的民調,只是並未公布相關數據,因為我們意識到這樣的結果如果公布,可能會造成人民關係的傷害。民調機構乃至兩岸其它機構在處理複雜的兩岸問題時不僅需要有責任感,同時還要培養呵護兩岸關係的政治情商,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任務可能加深兩岸對立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

談到政治情商,劉院長舉例說,例如民進黨有人建議設立的「中國事務部」,他們可能真心以為是釋放善意,殊不知此舉讓對岸從民眾到官方都覺得「無語」,結果必然是民進黨關起門來自己爽而已,什麼問題也不可能解決,那麼設立這個部門的意義何在?其實民進黨內有人提出的「兩岸事務部」就很有點政治情商,共民雙方有一點一滴的交集累積,雙方打起交道就會越來越輕鬆,不會感覺怪怪的。所以從這件事來看,民進黨內有些人應該檢討自己的政治情商是否還沒有很好地開發出來。

回到臺灣的認同民調,劉國深呼籲海內媒體和學術界要相當留神,要有質疑態度,千萬不要輕易引用未經嚴謹論證過的所謂民調結果。如何準確把握民調方法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劉院長認為,民調機構在做民調時還是要對科學存有敬畏之心。

他指出,臺灣現有的民調機構可分為四大類:其一是中立的專業機構;其二是有立場的專業機構;其三是提供有償服務的機構;其四是不具備資質的機構。它們都在不斷地拋出各色民調,劣幣逐良幣的情況觸目驚心。

所以,對於這些民調,除了臺灣方面自己要格外謹慎以外,兩岸乃至世界都應該小心,謹防反覆出現偏狹民調「亂臺灣、亂兩岸,甚至亂世界」的悲劇。

相關焦點

  • 張亞中:中天被關本質是「反中」,民進黨不允許臺灣民眾與大陸走近
    臺灣著名臺灣學者、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教授受華盛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邀請,於12月12日通過視頻演講方式在「華盛頓論壇」作了主題演講,就中美關係和當前的兩岸問題解析形勢,與聽眾分享和討論觀點。由於演講是在美國大選即將塵埃落定、臺灣島內「臺獨」勢力猖獗、臺灣執政當局「倚美抗中」、臺海形勢嚴峻的情形下舉行,海外僑胞格外關注。
  • 學者:大陸電視劇風靡臺灣說明了什麼?
    前段時間,大陸電視劇《延禧攻略》在臺灣引發一波熱潮。國民黨桃園市議員魯明哲在跑選舉的緊張過程中也在抽空觀看,他感慨,大陸省市電視臺多,制播戲劇數不清,共同點是製作費高、拍攝考據也細膩。對於臺灣觀眾來說,大陸劇確實比韓劇、日劇甚至歐美戲劇更方便,即使不能與大陸觀眾同步欣賞,透過網絡也幾乎同步。
  • 從這三份兩岸民調看見臺灣民眾內心真實的想法
    同時再根據臺灣政治大學長達28年不間斷「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分布趨勢(1992-2019)和長達26年不間斷「臺灣民眾統獨趨勢分布(1994-2019)」兩項嚴謹社會科學統計調研的數據分析,再對近期臺灣兩家不同媒體的民調問卷觀察,咱們就可以得出今日臺灣同胞對於兩岸關係真實看法為何?
  • 「臺灣認同」不等於「臺獨」:民意調查中臺灣人認同變遷與迷失
    2020年7月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公布「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民調結果顯示,臺灣人認同感是67%。自2014年臺灣社會爆發太陽花學生運動以來,臺灣人認同曾達60.2%,其後每年臺灣人認同逐漸下降,現又增高,這與臺灣社會反中政治氛圍有關。
  • 臺灣歷史課本大幅刪減中國古代史,我又被氣到了!
    這不,一條由央視網快看頻道發布的話題#臺灣歷史課本大幅刪減中國古代史#,已經上升到熱搜第4位了,138萬多的熱度且還在持續上升。新聞內容是這樣的:不怕趙雲變馬雲,就怕趙雲成了外國人!臺灣「108課綱」這學期上路,中國史被大幅精簡,漢唐盛世、帝王將相的名字基本上幾乎消失在臺灣新世代的記憶中。新課納大幅增加東亞史,把中國史納入到東亞史的一部分。其實早在前幾年,臺灣課本就把中國歷史併入東亞史了。三國鼎立為什麼消失?
  • 臺灣民眾開始意識到,臺灣註定」離不開「大陸
    但根據臺灣地區內部媒體的報導,可以知道民進黨的這一計劃面臨接連的失敗,今年臺灣對東協的出口處於負增長的狀態,甚至創下了三年以來的最低紀錄。研究臺灣地區問題的專家也表示,民進黨當局這一政策完全就是緣木求魚,想要通過這種手段跟大陸實現經濟「脫鉤」是完全行不通的。
  • 臺灣民眾因擔任大陸小區居委會助理受罰?!
    日前在大陸廈門市長期擔任小區主任助理的曾雅琦等27名臺灣民眾,遭臺「內政部」認定擔任大陸「黨政軍職務」,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各裁罰新臺幣10萬元。上述臺灣民眾因不服前述裁罰集體提起行政訴訟,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此項小區主任助理職務雖具政治性,但不至於妨害臺灣安全或利益,開罰新臺幣10萬元違法律比例原則、侵害「憲法」保障人民的思想自由,判決撤罰、可上訴。而反對此判決者,則認為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僭越行政權,對於「國家安全」的專業判斷,實有違權力分立原則;批判此種毫無民主防衛思維,恐讓大陸順勢滲透,敗壞臺灣民主法治。
  • 臺灣民眾開始意識到,臺灣註定無法與大陸「脫鉤」
    但根據臺灣地區內部媒體的報導,可以知道民進黨的這一計劃面臨接連的失敗,今年臺灣對東協的出口處於負增長的狀態,甚至創下了三年以來的最低紀錄。研究臺灣地區問題的專家也表示,民進黨當局這一政策完全就是緣木求魚,想要通過這種手段跟大陸實現經濟「脫鉤」是完全行不通的。
  • 臺海局勢丨七成臺灣民眾願為臺灣,不惜與大陸一戰?張樺:假的
    70%的人為了臺灣,願意不惜一切與大陸一戰。儘管此前有不少臺灣機構調查顯示,臺灣許多人對中國認同度不高,但是兩岸真的開戰了,真的有那麼多人願意為臺灣而戰嗎?七成臺灣民眾願為臺灣而戰是真是假?張樺:假的對此,數字經濟智庫執行院長黃日涵表示,這個數據跟他所認識的臺灣人有非常大的差距,非常質疑這個數據。
  • 蔡當局阻撓民眾參加海峽論壇!臺學者:逼大陸中止ECFA?
    蔡英文 你好臺灣網9月4日消息 繼封殺愛奇藝、處罰淘寶臺灣後,民進黨當局3日宣布禁止島內舉辦海峽論壇相關活動,並恫嚇臺灣民眾和民間團體勿輕易參加
  • 臺灣民眾為何老對大陸抱有偏見?
    作為駐臺記者,在臺灣經常聽到人說大陸吃不起茶葉蛋,上廁所不關門,偏見重重,氣的冒泡,但是這些誤會是怎麼來的?有辦法改正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偏見嗎?還是必須得等統一後才可以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傲慢與偏見的話題。
  • 「臺灣人認同」率創歷史新高,「天然獨」時代到來,蔡英文贏了?
    「統獨」立場部分,高達35.1%民眾偏好「獨立」,相較2018年的20.1%,成長15個百分點;國族立場部分,則有67%的人自認為「臺灣人」,僅27.5%的民眾持雙重認同,對比兩年前的54.5%和38.2%,變化不小;政黨支持率部分,民進黨更是大幅成長到36.8%,直逼中間選民的37.8%,遠遠甩開國民黨的15.8%。
  • 大陸有底線!ECFA的主動權在大陸手中,而不在臺灣!
    大陸學者:不排除終止ECFA可能性 有大陸學者認為,即便是北京希望與臺灣實現政經雙贏在這種情況下,是不能排除大陸終止ECFA的機率。而ECFA終止,將會損害廣大臺灣民眾的利益,這是民進黨當局的又一嚴重錯誤。
  • 楊澤軍:數據顯示臺灣的經濟出路在大陸
    「新南向政策」擺脫對大陸經濟依賴的目標也毫無頭緒,近年來,臺對東協的出口不僅沒有提升,相反有所下降,其中2018年下降0.7%,2019年下降7.2%,2020年上半年(1至6月)再下降4.8%,出口佔比下降至15.7%,創下十年來新低。
  • 疫情面前對大陸落井下石!臺灣學者怒批:「天然獨」會挑起「必然統」
    前一段時間蘇貞昌宣布,臺灣的口罩禁止流出臺灣時間為一個月。口罩禁令讓臺灣民眾譁然。許多明星紛紛自掏腰包購買口罩,想要通過民間人肉運送的方式帶給武漢幫助武漢人民共同抗擊疫情,但是在出境的時候卻被臺灣當局攔下。
  • 2021年是臺灣最後機會?臺學者:大陸進入啟動統一前期階段
    在這一情況之下,「臺灣競爭力論壇」於近日正式召開,多位臺灣學者出席該會議。會議期間,臺灣學者紛紛發表個人看法,主要圍繞兩岸關係展開討論。    比如,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分析認為,兩岸的情勢已經到達極度危急的時刻。同時,趙建民還認為,在民進黨當局的帶領下,兩岸關係急劇惡化,大陸因此提前開啟了「收復臺灣、統一兩岸」的前期階段。
  • 這次,近7成臺灣民眾說不
    12月23日,國民黨智庫發布有關是否認同進口日本核食的民調。結果顯示,不贊成開放日本核食的民眾多達74.4%;與此同時,還有66.9%的民眾不認同進入CPTPP要依靠開放核食。臺灣地區根本不可能加入CPTPP國民黨「立委」陳以信對臺當局罔顧臺灣核心利益與民眾身體健康的一系列行為倍感不滿,針對所謂臺當局「駐日代表」謝長廷,他毫不留情,出聲痛批:此人在日本已經四年有餘,但除了幫日本人說說話,可以說什麼事情都沒做到,從來沒給臺灣地區爭取過實際利益。站在現實角度來看,臺當局應清楚,臺灣根本不可能加入CPTPP。
  • 臺灣民眾抱怨聲不斷,柯文哲:臺灣「比不上」大陸
    導讀:據相關媒體報導,近幾日,臺灣地區的市容市貌再次成為了熱門話題。臺北市長柯文哲在出席建築工程典禮時所說的言論,引起了網友的熱議。柯文哲表示,臺北當前的市容與大陸一線城市根本無法相比,很多人對臺北市的市容有很大意見。
  • 臺灣最新民調:有接近半數的臺灣民眾不願與大陸戰場相見
    此前在大陸和臺灣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曾經十分友好,但是自民進黨當局上任以來,兩岸關係就開始一再下跌。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民進黨當局就企圖借疫情為題,大肆地破壞兩岸關係。之前就同大陸斷絕了醫療物資的來往以及人員聯繫,稱之所謂「防止病毒傳播」,卻向美國積極地贈送醫療物資,可以說,民進黨當局已經把美國看作了可以幫助自己實現「臺獨」的一個大哥。此外,民進黨當局還向美國購買了大量的軍事設備,聲稱要「以武拒統」。然而,民進黨當局沒有看到的是兩岸人民有著同樣的文化血脈。
  • 「臺灣人」認同上升?「臺獨」是歷史逆流,是走不通的絕路
    臺灣地區的發展與大陸緊密相連,任何人都不能肆意破壞。由於各種原因,臺灣地區的問題一直都沒有得到解決,但是這也不能成為「臺獨」分子破壞國家統一的理由,大陸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臺獨」分子不斷破壞兩岸關係發展為了防止中國發展超越美國,美國開始對中國各種壓制。臺灣地區更是他們壓制中國大陸的工具,不斷與臺灣地區互動,發展「臺美」關係,公然為「臺獨」分子撐腰,想藉助他們在臺灣地區搞事情,打亂中國的發展。臺當局在美國的「誘惑」下,行為也是越來越沒有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