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導】馬英九勝選後,兩岸關係步入鞏固深化的階段。但近來臺灣島內一些民意調查機構發表的民調,卻顯示島內民眾「對兩岸、對中國」的認同度出現了大幅下降。就此問題,香港「中評社」訪問了了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教授。劉院長指出,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根子在於島內部分民調機構所作「中國認同」的民調出現偏差。
劉院長表示,類似有關「國家認同」的民調在島內已經持續進行了近20年以上,一般人覺得馬英九上臺後兩岸關係轉好,臺灣社會對中國的認同應該同時升高才對,但何以民調結果卻完全相反呢?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劉院長指出,對於臺灣的類似民調須要謹慎,應該回頭來認真分析這些「民調」命題是否嚴謹,到底有沒有偏差,看看他們所謂的「中國認同」、「臺灣認同」到底指的是什麼。
90年代初,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民調數字高達95%以上;劉院長表示,如果當時這個「中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話,那麼我們今天的對臺工作顯然遭遇了重大挫折。如果不是,那又得倒過來看了,現在有百分之十幾的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裡的「中國」如果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話,是否可以推論出僅僅過了約20年,就有300萬左右的臺灣人認同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果如此,可以視為大陸對臺工作的重大成就。我們進一步要問的是,為何那些「吃臺灣米、喝臺灣水」的人不認為自己是臺灣人,難不成臺灣社會出了大問題?
所以,猶如你問我,「你是福建人還是中國人」,我要麼無語,要麼反擊你「是不是腦殼壞掉了?」諸如「你是臺灣人還是中國人」這樣本來就不合邏輯的問題,只要我們仔細推敲的話,是很容易發現其邏輯上的破綻。劉院長指出,儘管國際主流社會認可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但在和平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在海峽兩岸之間,尤其是在涉及兩岸關係定位的問題上,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還是「中華民國」政權當局,都不能簡單地「把自身完全等同於中國」。至於在國際上,在兩岸問題終極解決之前,雙方排他性地各自在「背靠背」的場合宣示代表中國則是相當自然的現象,這與國際社會是否接受是兩個層面的問題。
劉院長表示,中華文化「天下觀」話語意義上的「國」,類似於閩南地區兒童在遊戲時所說的「你一國,我一國(即你一邊,我一邊之意)」,它其實是有別於西方主權、領土意義上的「國家」。實際上,兩岸在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互稱的時候,就陷入了這種話語困境,傳統話語意義上的「國」與現代主權意義上的「國」遭到了混淆,模糊了大陸方面主張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臺灣方面堅持的「中華民國」符號在海峽兩岸的真實意義,其實只是「中國領土主權範圍裡的兩個競爭性政權」,雙方爭的是「對內統治和對外代表的地位」。
劉院長進而指出,基於這種本質,在兩岸之間相互示以對方「國號」,或以「國」稱呼對方,都存在邏輯上的問題。而且,由於兩岸長期以來的「敵對和攻擊性宣傳教育」,在不少臺灣人的知識結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幾乎與中共劃等號」,中共又與「萬惡的共匪」、「獨裁政權」劃等號。所以,在群體暗示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知識背景下,臺灣民調問及「你是不是中國人」時,受訪者必然陷入兩難,選擇「中華民國」或臺灣的答案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但受訪者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忽悠」了,過度簡化的民調結果很容易就以其「精確的計算」掩藏了一個「驚人的謬誤」。
談到臺灣內部涉及國家認同的民調時,劉院長指出,其所具有的複雜性要求民調機構謹慎待之,須具有高度敬畏心和責任感。稍不注意,就會影響到兩岸和平發展的大方向以及在島內製造出族群分裂。在臺灣,民調結果經常被用作打擊對手的工具,而具體到身份認同的民調,某些臺灣民調機構也確實在過去通過塑造扭曲的民調結果,起到了向大陸施壓的短期效果。然而隨著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階段、大陸綜合實力的提升及「臺獨」理想的破滅,以民調作為兩岸鬥爭手段的時代即將過去,偏狹的民調結果將越來越反作用於臺灣社會,族群關係、人民關係被挑撥,臺灣社會的安定及競爭力受到嚴重傷害。
劉院長指出,做民調本身沒錯,但由於其具有太多的技術局限性以及文化局限性,需要有精深的操作技巧。長期敵對造成的兩岸文化異質性使兩岸民眾知識結構歧義太多,兩岸雖已處於和平發展進程中,但民眾的兩岸認識依舊存在明顯的滯後。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也在大陸做過類似的民調,只是並未公布相關數據,因為我們意識到這樣的結果如果公布,可能會造成人民關係的傷害。民調機構乃至兩岸其它機構在處理複雜的兩岸問題時不僅需要有責任感,同時還要培養呵護兩岸關係的政治情商,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任務可能加深兩岸對立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
談到政治情商,劉院長舉例說,例如民進黨有人建議設立的「中國事務部」,他們可能真心以為是釋放善意,殊不知此舉讓對岸從民眾到官方都覺得「無語」,結果必然是民進黨關起門來自己爽而已,什麼問題也不可能解決,那麼設立這個部門的意義何在?其實民進黨內有人提出的「兩岸事務部」就很有點政治情商,共民雙方有一點一滴的交集累積,雙方打起交道就會越來越輕鬆,不會感覺怪怪的。所以從這件事來看,民進黨內有些人應該檢討自己的政治情商是否還沒有很好地開發出來。
回到臺灣的認同民調,劉國深呼籲海內媒體和學術界要相當留神,要有質疑態度,千萬不要輕易引用未經嚴謹論證過的所謂民調結果。如何準確把握民調方法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劉院長認為,民調機構在做民調時還是要對科學存有敬畏之心。
他指出,臺灣現有的民調機構可分為四大類:其一是中立的專業機構;其二是有立場的專業機構;其三是提供有償服務的機構;其四是不具備資質的機構。它們都在不斷地拋出各色民調,劣幣逐良幣的情況觸目驚心。
所以,對於這些民調,除了臺灣方面自己要格外謹慎以外,兩岸乃至世界都應該小心,謹防反覆出現偏狹民調「亂臺灣、亂兩岸,甚至亂世界」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