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歡迎你回家。」昨天,在揚州市區一處後廚操作間,37歲的周冬掏出手機,反覆仔細端詳著視頻裡的一位老年女性,喃喃自語。
從小和父親相依為命
對於梅苑社區居民周冬來說,「媽媽」是個遙遠而陌生的名詞。因為父母婚姻失敗,周冬和父親相依為命,艱難度日。
小時候,看到人家孩子都有媽媽,周冬也回去鬧著要媽媽。但王美琴成了全家諱莫如深的名字,家人們提到她都閉口不語,「我僅有的一點關於媽媽的信息,都來自鄰裡街坊的隻言片語。」
從這些支離破碎的講述中,周冬拼湊起了母親的形象,「她貌似強悍,其實懦弱而無助,也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我一點也不恨她。」周冬告訴記者,儘管自己沒有享受過一天母愛,但對媽媽的想念卻深深烙在心底,揮之不去。
《獨生子女證》寄託思念
周冬至今珍藏著一本紙頁發黃的《獨生子女證》,在母親姓名那欄,清晰地寫著母親的名字。「每次想媽媽時,我就把這個名字翻出來看看,每次看到都很高興,覺得我是有媽的人,我不是沒媽的孩子。」
周冬21歲那年,父親溺亡,「那時太年輕不懂事,經常惹父親生氣,還沒來得及給父親盡孝,他就匆匆走了。」此後,周冬決定,將來如果有一天與母親重逢,一定要把對父親的遺憾彌補給母親,讓她在有生之年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幾天前,一個來自河南安陽救助站的電話打破了周冬平靜的生活。原來,他的母親由於患上精神病,於6年前從揚州離家出走,一路漂泊至河南,被當地救助部門收留,由於無法說清自己來自何處,在救助站一呆就是數年。直到當地最近開展人臉大數據識別,終於弄清了其身世,並與她揚州的親人聯繫上。
有了消息將接媽媽回家
通過對方發來的手機視頻,周冬終於見到了母親的模樣。這張臉瘦削而滄桑,嬉笑無常,雖然操著一口當地話,但偶爾冒出的一句鄉音,還是讓她與久違的家鄉揚州拉近了距離。
「這麼多年來,媽媽受苦了,我要接回她,給她養老送終。」看著視頻裡的人,周冬心酸不已,「她給了我生命,不管怎麼樣,她都是我的媽媽,我要承擔起為人子女的責任和擔當。
與此同時,周冬所在的梅苑社區也忙活開來。「周冬母親的遭遇令人同情,為了接納她回家,我們正在開展各項準備工作,助力他們母子團圓。」梅苑社區黨總支書記朱雲介紹,周冬母親今年65歲,社區正在為其協調低保費用,並向市救助站申請了臨時生活補助。「如果她和周冬同住後,無法生活自理,我們還會為其提供政府購買服務,幫助周冬解決後顧之憂。」
再過幾天,就是周冬和救助站約定好接母親回家的日子。在他兩室一廳的居所,已收拾出一個清清爽爽的朝南的房間,是給母親準備的。這幾天,周冬一有空就把母親的視頻打開看看,聽聽她的聲音,熟悉她的面容,對於母親,周冬滿懷期待。 通訊員 王玲玲 記者 王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