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揚州久居已經十五年了,當另一個揚州美女跟我說寫寫揚州點心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已經沒有資格去推薦和描繪了……但是,家鄉始終是我想停下喝杯茶的地方,讓我寫我記憶裡那些讓我駐足,讓我眷戀的回味吧~~
我的爺爺是個老揚州,他對美食的愛好甚至固執到都要跟節令掛鈎,比如春分過後要吃燒野鴨子,端午要吃十二紅(十二種帶有紅色的食物,比如莧菜、鴨蛋黃等等),大冬(冬至)要吃炒十香菜(什錦蔬菜醃製後分別過油炒制,很費工夫)。他喜歡去揚州的各個茶社吃點心,享受「皮包水」的愜意時光,他也會講揚州茶社的掌故給我聽。 揚州的茶社喜歡用一個「春」字,這和小說杜撰的韋小寶的麗春院可是毫無關係,事實上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上說「玉壺買春,賞雨茅屋」,春就是酒的代稱。揚州的茶社也是這樣,茶算是其次,吃點心才是重點。
富春
富春是相當老字號的一家,1885年就開張了,老店在國慶路的得勝橋,他家原來的特色應該是翡翠燒麥和千層油糕。翡翠燒麥是用小白菜的綠葉和豬油糖稀為餡,看起來青翠欲滴,千層油糕要層次分明,表裡如一。但這家茶社最大的問題就是今昔落差極為明顯,味道早已在揚州排不上前列,而且基本不接散客,來了都得點套餐,像某蟬這樣你非讓我咋樣我就偏不要咋樣的非常不喜歡這態度。老店身處舊市中心,交通不便,有時有遠方慕名而來的朋友,某蟬就去來鶴臺的富春新店招待,反正也是套餐,還不如新樓看著敞亮。自己是不會特地去吃了。
富春對我來說,最深的回憶已經不是點心,而是茶。這種茶不是單獨品酌,而是揚州點心的絕配,名叫「魁龍珠」——魁針取其色,龍井取其味,珠蘭取其香。珠蘭過去是富春花局自己蒔花窖制的。這種茶能四泡而味道不減,是和中國菜一樣講究色香味俱全的。單吃點心未免油膩,配上這茶,一道道點心細品,茶葉消食解膩。真是相得益彰,1+1大於2的效果。好在這1921年就創下的配方雖如此獨特,但在上世紀的特殊年代也沒有什麼商業秘密的意識就對外公布了,揚州的綠楊春茶葉店都可以買到。我就再沒有非去富春的理由了。揚州的茶社並不拒絕自帶茶葉,白開水也大多免費,所以各位大可與某蟬一樣自攜佳茗,擇善而大吃呢。
2. 怡園
怡園地理位置極好,窗戶正對著四望亭,如果好朋友要去瘦西湖公園,又愛熱鬧的,我一定是推薦怡園飯店吃早茶,吃完消消食十分鐘就沿著柳湖路分花拂柳去賞景啦。
怡園的點心水平一直比較穩定,推薦三丁包(雞丁肉丁加筍丁)、月牙蒸餃、香菇包,春天加推薺菜包;胃口特別好的儘管嘗試大五丁包(三丁基礎上加海參丁和蝦丁)和蟹黃湯包。他家的早茶我還愛一樣特別的,就是蝦仁煨面,可惜的是不賣小份,一點就是一大盆,想吃必得四五人起啊。沒關係,回揚州一趟總能叫上同道中人的嘛。
因為他家的地理優勢和點心水準如一,所以去吃的首要就是趕早啊趕早!7點半之後還想有空桌子的可能性極小。而且人多的代價就是熱鬧嘈雜免不了。筒子們,為了吃只能犧牲點點懶覺了,然而還是值得的。
怡園也賣午市晚市,獅子頭、清炒蝦仁和炒軟兜乃是淮揚菜的必點,有機會不要錯過。附近不多遠藍天大廈我記得還有個玉玲瓏餐館,是推的新派揚州菜,我覺得也算是改良得不錯的可選。
另外,從怡園沿著四望亭路走不到五分鐘的十字路口,老媽火鍋店門口有家鹽水老鵝的攤子,是我每次回揚州都要跑去買的。爪翅尤佳,鵝血買來燉豆腐鮮是鮮的來~~
3. 冶春(綠楊邨)
冶春名字更有來歷,是取自王士禎的《冶春》絕句二十首。但現在局面有點複雜了,在問月橋西和橋東各有一家,在我看來是西邊的點心味道似乎更好一點,但是東邊的臨水樓臺,風景又更有韻致。兩邊原是為冶春的名號爭執不休,如今西邊的靠花鳥市場的已經改名綠楊邨了,也是無奈。如果來旅遊的朋友住在西園飯店的,又打算第一站去個園賞綠竹猗猗、四季假山的,就選冶春最方便。兩家店哪家有位子就搶哪家吧。
冶春的點心除了慣常的包子外,要數四色徽餅,分別是豆沙、棗泥、水晶、蔥油四味,表皮酥香,鹹甜俱備。這是別家早茶點不到的。另外,他家燙乾絲也非常清爽。揚州的乾絲可謂淮揚菜刀工展示的最平民化代表。我特別喜歡的高郵作家汪曾祺老先生是這樣描述的:
乾絲是淮揚名菜。大方豆腐乾,快刀橫披為片,刀工好的師傅一塊豆腐乾能片十六片;再立刀切為細絲。這種豆腐乾是特製的,極堅緻,切絲不斷,又綿軟,易吸湯汁。舊本只有拌乾絲。乾絲入開水略煮,撈出後裝高足淺碗,澆麻油醬醋。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煮乾絲的興起也就是五六十年的事。乾絲母雞湯煮,加開陽(大蝦米),火腿絲。我很留戀拌乾絲,因為味道清爽,現在只能吃到煮乾絲了。乾絲本不是「菜」,只是吃包子燒麥的茶館裡,在上點心之前喝茶時的閒食。現在則是全國各地淮揚菜系的飯館裡都預備了。
本人深以為然,早茶吃大煮乾絲是有點油膩的,汪老所說的拌乾絲也就是燙乾絲,是我的個人偏好。實事求是地說,我感覺現在泰州的乾絲水平甚至在揚州之上,口感更滑更韌。所以揚泰分家簡直是令人髮指啊,連揚州八怪大部分都劃到泰州去了哇!泰州的好基友,別忘了帶我去吃魚湯麵~~人在異鄉的冬天晚上,如果翻看汪曾祺的《人間草木》我的眼眶和嘴角都是溼潤的~~大家懂的,減肥的美女們以我為鑑!
4. 趣園
趣園是揚州迎賓館的附屬茶社,前幾年還不是對外直接營業的,只做迎賓館的住客生意。所以來揚州旅遊的筒子,如果直接住迎賓館,建議不要吃西式早點了,直奔趣園。其他也可以直接打車去迎賓館賞味。迎賓館算揚州官方接待的最高規格,早茶也不像上面幾家茶社那麼人間煙火氣,更偏向雅一點。園內曲水流觴,綠樹扶疏,亭臺飛簷,杯碟也精緻秀麗。他家點心外形在精不在大,口味在香不在濃,因為「藏在深閨」所以人也不算多,我是特別喜歡在他家消磨時間的。打從第一次開吃就想著如果戀愛的話,應該非常適合帶對方來品嘗,然而歷經數載,人世變幻,悲夫!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啊啊啊……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剛才劇情有點亂入,略去略去。
他家的菜包、豆沙包、三丁包都中規中矩,精緻可口。尤為難得的是,他家有樣其他茶社不提供的揚州小食——油端子。這原是揚州人吃下午茶的好選擇,原料一般是蘿蔔絲,也有用藕絲或黃芽菜(大白菜)的,加麵粉雞蛋調成稀糊,放鹽、蔥花味精,連著模子放在油鍋裡慢慢地炸到金黃。我吃著這個就感覺看到了育才小學放學的舊時光啊~~
迎賓館與瘦西湖僅僅一牆之隔,去大明寺瘦西湖都是特別方便。蠻適合外地的筒子遊玩居住的。
5. 花園茶樓
這家是揚州西區(新城區)最有名的茶社了,總店在興城西路上,也已經開了兩家分店,也是早中晚餐都經營,在西區的口碑相當不錯。他家整體飲茶環境也一般,好就好在南京人自駕遊揚州的話,回去的路上正好帶著外賣的點心回家。他家做得好的真的都是大眾品種,豆沙包啊、菜包啊,尤其是肉包子,哈哈,據說老闆對豬肉和麵粉的原料把關相當嚴。所以走的就是實惠性價比路線咯。實話說味道還比富春的基本款包子味道更好呢。
6. 盧氏鹽商宅邸
這個宅子的來頭不小,建於晚清,前後共有九進,200多處房間,是揚州現存的最大的鹽商住宅建築,地址離東關古渡、個園、何園都不遠。這家吃飯就不收門票,如果隨便進去逛逛一個人20塊。基本款的蒸餃、包子、油糕等等不說了,他家餚肉倒真不錯。水晶餚肉算鎮江揚州一帶的名小吃,配上鎮江醋,味道那個爽啊。他家還有豆腐皮包子,就是紅樓夢裡賈寶玉特特的為晴雯留的點心,後來被李嬤嬤嘴饞,吃了惹了場風波。晴雯那個風流靈巧的俏丫鬟,嘴還真是刁呢。
這家的特色是經常有揚州清曲的演出。清曲曲牌特別多,形式有點類似蘇州評彈,已經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以如果是文化風雅之士,不妨來領略一二。
7.蔣家橋餃麵店
揚州人也不是天天都清茶細點的節奏,其實餃麵店還真是揚州普通主流早飯選擇。所謂餃面就是一半餛飩一半麵條,又是主食又是點心了。餛飩的講究是必須是蝦籽餛飩。蝦籽在《舌尖上的中國》介紹了曬制過程,我就不羅嗦了。早先最有名的餛飩店應該是共和春,有道是「共和春的餛飩,小覺林的菜包,翠花春的火燒」,遺憾的是這幾家老字號日漸式微了。蔣家橋作為後起之秀,這幾年名聲大了起來。這家的鍋貼也很不錯,但是我感覺還比不上南京的李記。揚州人還愛吃乾拌麵,豬油、小蔥、醬油、蒜泥、辣油,麵條現下現拌,再配上一碗腰花湯,吃的額頭上冒汗,放下碗才說一句——爽!不過對我現在的口味,我著實覺得——真的是鹹了點~~
同樣的餃麵店,我倒是最習慣去梅嶺的嘗嘗看餃麵店。因為四五歲的時候,我就坐在外公的自行車後座跟著他去這家吃下午茶。「有的人說不清哪裡好,但就是替代不了」。沒辦法,這就是臺灣人所說的古早味吧。嘗嘗看的老闆脾氣很倔,說是決不開分店,就做這麼大門面生意,自己知足。一晃二三十年過去,老闆的兒子都添第二個娃了,我還是回揚州就堅持自買兩根油條去吃餛飩,他都還記得,跟我打招呼。
這就是我慢節奏的家鄉,粵式的早茶儘管精緻,我還是會懷念揚州點心的傳統風味。我像鳥兒一樣為了生活遷徙忙碌,但我的舌頭我的胃,還是最習慣小時候的味道。或許等我真的老了,也會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回到這座宜居的小城,只是不知道那時候,這些店家還會不會一直傳承保留我想念的味道~~
PS:歡迎揚州的各位筒子帶我去吃新館子,爭取明年寫個創新篇,大家抬石頭抬石頭,哈哈~~
(本號都是辛苦碼字,歡迎轉發,未經授權,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