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黑木耳入菜的時候,可不是隨便泡一泡就行了,泡木耳的方法必須非常講究。如果木耳泡發不當,人吃了會中毒。每年都有不少因為食用木耳而中毒的新聞。
2. 幹木耳本身並沒有毒,但是如果泡發的時間過長,會滋生一種叫作「椰毒假單胞菌」的細菌。它代謝出的「米酵菌酸毒素」進入人體,致死率高達40%-100%,而且也沒有特效解藥。這種細菌還非常耐熱,即使是高溫烹飪也無法徹底消滅。
3. 椰毒假單胞菌的滋生不只受到泡發時間的影響,也受環境的影響。它最容易生長的溫度是26度-37度之間,所以中毒事件常常發生在夏季。
4. 泡發乾木耳一定要根據水溫調整時間。如果比較著急的話,就用開水泡10分鐘,立即焯水使用。如果不急的話,就可以用冷水泡,最多4個小時,如果要泡更久,一開始就要把木耳放在冰箱裡。
5. 當幹木耳泡多了,一時用不完的時候,不要直接放進冰箱,而是要先吸乾木耳的水分,再放進冰箱冷藏。如果超過一晚的時間,就要放進冷凍室保存。最後,入菜之前還要再用開水焯一下,確保食品的安全。
6. 如果是已經做成菜的木耳吃剩下了,也是一樣的處理方法,吃之前務必要加熱到沸騰。
7. 要特別注意的是,木耳泡發之後,如果聞起來有異味,或者摸上去黏黏糊糊的,應該立馬丟掉,不要因為捨不得,埋下中毒的隱患。
8. 我們燉湯常用的銀耳,和做菜的黑木耳,雖然形狀相似,但其實屬於不同的綱、科、屬,親緣關係很遠。打個比方,銀耳和黑木耳的關係,就像我們和魚類一樣,屬於截然不同的物種。
9. 銀耳的近親不是黑木耳,而是一種叫作「金耳」的木耳。它長得就像金黃色的銀耳,是西藏、雲南等地的特產,如今也有少量人工栽培,它跟銀耳才是同屬。如果用人做比喻,銀耳和金耳的關係就像我們(智人)和已經滅絕的尼安德特人一樣。
10. 市場上常見的木耳並不是只有一種,而是分黑木耳和毛木耳兩個種。毛木耳和我們熟悉的黑木耳長得很像,但是它背後披著一層淺淺的黃絨毛,葉片也更厚一點,如果不仔細看很難分辨,就連很多商販也不清楚,所以在菜市場上兩種木耳是混賣的,沒有刻意地區分。
11. 像超市裡賣的「雲耳」、「光木耳」、「東北小木耳」,其實並不是不同的品種,都屬於黑木耳,營養成分並沒有特別大的區別,沒必要花大價錢去買這些木耳。
12. 黑木耳最初不叫黑木耳,而叫「金耳」。命名人是植物分類學家林奈。隨後,又有人把「金耳」這個名字改成了「銀耳」。
13. 你很可能不知道,黑木耳在西方還有一個可愛的別名,叫作「果凍耳朵」。這個名字是由「猶太人的耳朵」衍化而來。
14. 在宗教傳說中,猶大吊死在一棵樹上,這樹上就長著黑木耳,於是當地人就把兩者聯繫了起來。傳著傳著,黑木耳就變成了猶大的耳朵,繼而成了「猶太人的耳朵」。後來,有人覺得這名字政治不正確,就用英文裡和「猶太人Jews」 讀音相近的「果凍Jelly」替換。
15. 儘管在咱們國家,木耳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食物,可是在西方的餐桌上它卻不受待見,因為西方人認為木耳吃起來像「帶骨頭的印度橡膠」,脆脆的沒什麼味道。
16. 雖然西方人不喜歡吃黑木耳,但從16世紀開始,他們就把黑木耳當作一種藥材,專門用來治療喉嚨痛,就因為猶大是吊死的,這邏輯跟巫術也沒多大差別了。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了19世紀中期。
17. 木耳不是最近才出現在餐桌上,很久之前的古人就很擅長烹飪木耳了。北魏末年,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涼拌木耳的做法,寫得很精彩,給你分享一下:「煮五沸;去腥汁,出置冷水中,淨挑。又著酢漿水中洗出,細縷切迄。胡荽,蔥白,少著取香而已。下豉汁。醬清及酢調和適口,下姜,椒末,甚滑美」。
了解更多知識
請長按圖片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