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七八月旅遊旺季,札達縣札布讓村就會熱鬧起來。
金珠德吉家庭旅館的36個床位早已客滿,訂房電話還一個接著一個。女主人金珠德吉一邊給即將到來的客人收拾房間,一邊和丈夫合計:「要不明年把房子再擴建一層?」
金珠德吉的心氣兒,源於夫妻倆對小康生活的真切期盼,更源於河北援藏團隊助力阿里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決心和信心。
曾經的札布讓村,一方水土,難養活一方人。「以前單一地依靠青稞,村民生活十分拮据,地裡的青稞早早就被人捋光,磨出了面,人們就迫不及待地往嘴裡塞;一根扁擔兩隻桶,摸黑就出門,到了才發現,水井邊站滿了人。」50歲的金珠德吉用當地流傳的俏皮話描述著過去的日子。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當地的條件逐漸開始改善。更欣喜的變化是在2017年。2017年,河北第八批援藏幹部、札達縣委常務副書記杜傑英來到了札布讓村。他白天走村入戶,晚上把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召集起來聊天,「把脈開方」,累計投入4000萬元,從房屋拆遷、建設再到回遷。
村幹部次仁多傑清楚地記得,為搶工時,河北援藏工作隊10多名幹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摸黑起早,頂著寒風扎在工地上。貧瘠的土壤夾雜著石塊,一鎬鏟下去咣咣直響,鋤頭把震斷了,趕緊換,布滿繭子的虎口震裂了,布條一纏接著幹……長風呼嘯的夜裡,身下不足兩平方米的電熱毯讓援藏隊員略感溫暖。
175天後,札布讓小康示範村建成了,柏油路直通家門口,路燈亮了,連成了線。村民家裡,原本沾著煤灰的灶臺全部貼上了瓷磚,被煤煙燻黑的牆壁重新粉刷了,露著橫梁和土磚的屋頂也做了吊頂。
「靠著這棟房子和家庭旅館的生意,去年一年就賺了17萬元!」金珠德吉說,能過上好日子,是託河北「親人」的福。
雪域高原,見證燕趙情長。讓阿里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一任又一任河北援藏團隊共同的心願。
接過上一任的接力棒,2019年7月,新一輪援藏工作開展以來,河北省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又籌集資金18508萬元,聚焦民生領域短板。
行程2萬餘公裡,跑遍日土、札達2縣12個鄉鎮、29個行政村、58個自然組,曬黑了臉,記滿了流水帳,也摸清了家底。
依託託林鎮離縣城較近的交通優勢,擴建蔬菜大棚基地,成立合作社,引入企業做管理,往產業融合發展的路上走,很快,河北投資新建了98個種植大棚,並將其打造成大規模的札達縣現代農業園區。
「把土地租給合作社,每畝地可得1500元,到種植基地務工,順便也能跟技術人員學種植,每天能賺300多元工資,除此之外還能拿到利潤分紅。」羅布滿意地說,農業園可是我們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香餑餑」!
「此時是雪中新綠,秋天是層林盡染……」今年4月,風雲旅遊服務公司落戶噶爾縣獅泉河鎮,投資修建的班公湖度假村基礎設施吸引了大量的自駕遊遊客,讓一道風景線帶火一條產業鏈;
「輸血」更要「造血」。在充分挖掘日土、札達2縣資源優勢的同時,河北接洽談企業34家,推動項目落地3家,籤約待落地2家,達成意向12家。
「馬上協調」「越快越好」……在事關民生之本的實事上,一任又一任河北援藏團隊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讓阿里地區農牧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初心和諾言。
藏漢一家親,冀藏心連心。如今,不論是在日土,還是在札達,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條條寬闊筆直的馬路。作為縣城主幹道之一,它們都有一個親切的名字:河北路。
「是河北路,也叫幸福路。」札達縣政協主席普阿瓊說,行走在這條路上,每一步都向著幸福。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