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村舊貌。
達雅爾小區新顏。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隨著精準扶貧各項政策的深入實施,近年來,都蘭縣香加鄉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讓群眾擺脫了惡劣的生產生活環境,搬遷到了生存條件良好、發展空間廣闊的地方,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自我造血功能,真正實現了在易地搬遷中尋出路、在扶貧中謀發展、在發展中找機遇。
正在幹家務活的香加鄉團結村村民韓海風,想起以前她家的房子還是土坯房,現在每天醒來看見的就是乾淨明亮的樓房,覺得自己仿佛在做夢一樣。
韓海風說:「以前在村裡的時候,住得是土木結構的房子,家裡怎麼收拾都收拾不乾淨,現在住上樓房後家裡很乾淨,一進家門心情也非常好。」
讓韓海風感嘆「收拾家務」的這種變化,就是得益於都蘭縣香加鄉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香加鄉團結村、紅旗村、科爾村等19個村的471戶村民搬進達雅爾小區寬敞明亮的樓房。
香加鄉是個以畜牧業為主,農牧並重的鄉鎮,其中團結村等村由於自然資源匱乏、耕地面積少、地理位置偏僻,群眾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異常突出,「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的現狀讓群眾搬遷願望強烈。
香加鄉科爾村脫貧戶陳海興說:「以前還沒搬過來的時候,老村離縣城很遠,學生上學、老人看病都不方便。」
走進香加鄉達雅爾小區,濃鬱的民族特色和整齊乾淨的居住環境映入眼帘,這裡成為了搬遷群眾的新家園。
這些年來,搬進達雅爾小區的村民們從偏遠山區的貧困戶變成了「城裡人」,便捷的交通、以及逐步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讓村民們放下了心中的擔憂,解放了窮思想,一心直奔小康。
科爾村黨支部書記陳海忠說:「以前在村裡種地,一年一畝地純收入400元到600元左右,搬遷到達雅爾小區之後,大部分村民把土地流轉出去了,有門路、有手藝的村民外出打工,現在村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了。」
香加鄉黨委書記永阿說:「在集中安置過程中,我們同步推進了綜合服務中心為民服務工作,實現了老百姓的事就地辦、馬上辦。」
易地搬遷是手段,脫貧致富奔小康才是目的。香加鄉以「農幫牧、牧扶農」的發展思路,通過土地流轉進一步解放勞動力,剩餘勞動通過外出打工等形式增加收入。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種植,引導村民種植藜麥、枸杞、中草藥等,防止出現返貧現象。
香加鄉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挪出了「窮窩」,產業扶持拔掉了「窮根」,讓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不足3000元達到現在的1.2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實現從無到有、從弱變強,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10萬元以上,脫貧致富成效顯著。
都蘭縣農牧和扶貧開發局副局長莫龍剛說:「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是脫貧攻堅工作當中最大的民生工程,通過集中安置、後續產業扶持,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來源:青海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