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一種人生態度,跨越千年依然長盛不衰;「美」像鮮花爭奇鬥豔,四季輪迴依然馥鬱芬芳;「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美麗宣言。但歲月就像一把無情的刻刀,「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女性群體,雖然社會地位較低、家庭條件有限,但卻從來沒有喪失對美的追求。她們雖然沒體驗過所謂的大牌,但卻擁有別具一格的愛美理念。縱然無法身披綾羅綢緞,亦或是不能穿金戴銀,但對「首飾」的熱愛卻從未減退。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是褪去男裝重回女兒身的嬌羞;「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這是羅敷女正在精心梳妝的場景;「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唐代貴婦頭上的珍貴頭飾,散發著令人難以抗拒的珠光寶氣。
羅敷女的倭墮髻,是漢代女性常見髮型,而唐代女性的玉搔頭亦作「玉篸」,指的是用美玉製作的簪子。筆者認為從古代女性髮型,或者說髮飾的演變歷史,完全可以看出古人對美的理解和珍愛。其實,在眾多古代女性髮飾或首飾中,「釵」的比重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想像。
尤其是在珠光寶氣的唐宋貴婦群體中,頭戴金釵、玉釵更是一種時尚象徵。而身處社會底層的普通女性,則佩戴木、竹、鐵、銀等材質,製作而成的各式各樣的「釵」。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釵」,作為古代女性髮飾代表,極富高雅、時尚的審美情趣。
古代女性戴髮釵習俗,最早可追溯至漢代
近年來古裝影視劇特別火爆,人們在被各種劇情吸引的同時,對劇中人物的服飾、首飾也倍感興趣。由於古人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說法,所以無論男女皆蓄長發,頭髮太長容易遮擋視線,所以他們就會用簪子將頭髮束緊。
這樣不僅看起來更加利索,而且還能給人一種威儀感。「男以定冠,女以綰髮」,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簪子的作用,其實就是用來固定頭髮的工具。只不過身份地位不用,簪子的材質、做工、品相不一樣。實際上簪子又名髮簪或釵,它的作用之一就是束髮。
隨著時代不斷變遷以及思想不斷更新,髮釵從最基礎的束髮功能,逐漸轉變為彰顯身份的標誌。金、銀、銅、鐵、木、竹,不同材質製作而成的髮釵,都代表著不同階級、身份的人群。簡而言之,髮釵越名貴身份就越高,反之髮釵越廉價,身份就越低。
一、古代戴髮釵起源歷史
據史料記載,釵最早出現於漢代,實際上最初釵就被稱為髮簪。無論簪、釵原名都叫「笄」,《說文》中有雲「笄,簪也」。古人用「笄」扎頭髮,無論男女都可以通用,只不過樣式或形制不同而已。當然,也可以用「笄」固定帽子。
「笄」是漢族人專用的裝飾物,這種裝飾物的實用性比較高。「笄」的種類非常豐富,笄珈、笄珥、笄導等各有所指。在古代社會女子十五歲時,又可以被稱為「及笄」,並舉辦比較隆重的「笄禮」,主要的寓意就是證明已經成年。
據《辭海》記載:「簪,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筆者認為,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無論是笄、簪、釵,其實主要作用都是束髮或定冠的工具。但當髮釵變成女性專用頭飾之後,便進入了裝飾美的歷史階段。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簪或釵都是由笄發展而來。《西京雜記》中曾記載一件趣事,漢武帝時期李夫人曾用玉簪搔頭,自此之後宮人皆用玉簪搔頭,這也是玉簪又被稱為玉搔頭的起源。從這段故事中所描述的內容來看,早在西漢時期,玉簪就已經被廣泛使用。
筆者認為玉簪也好髮釵也罷,都是古代女性必備的首飾之一。相比較於項鍊、手鐲、戒指而言,髮釵的知名度並不是太高。但作為古代男女束髮或定冠的必備工具,絕對是每個人都能開的重要工具之一。人們可以忘記佩戴其他首飾,但絕對不會忘記佩戴髮釵。
二、髮釵材質及其意義
髮釵外型類似於一根長針,主要分為釵冠和釵身兩部分。髮釵是由兩股簪子交叉後,製作而成的插在頭髮上的首飾之一。這種髮飾的主要作用除了束髮定冠之外,一般都會居於裝飾物的尾部。最重要的是釵冠處會有流蘇吊墜,看起來自然飄逸、貴氣十足。
漢代髮釵的製作原料,多以貴金屬、玉、竹、木為主。貴族階級的髮釵非金即銀,而且還會出現金鑲玉或玉鑲金的形式。而普通老百姓的髮釵,則多以陶、蚌、荊、竹、木為主。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較為明顯的區別,主要是受到了社會等級制度的制約。
實際上隨著人們審美提升,以及所擁有的材質越來越多。製作髮釵的原料除了貴金屬,以及玉質等材料之外,還出現了以象牙為主料的骨質髮釵,當然也不乏牛角、玳瑁等材質。而且髮釵的樣式也逐漸多樣化,首端或者說釵冠出多鏤以花鳥圖案。
貴族女性的髮釵還會綴以珠寶、玉石吊墜,走起路來就會搖擺不定,所以到了唐朝時期又被稱作「步搖」。據《中華古今注﹒釵子》記載:
「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
這段由晚唐文人撰寫的文字,不僅寫出了髮釵的起源,而且也說出了髮釵的材質。同時,還透露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早在戰國時期,束髮定冠的「笄」就已經出現。只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在西漢時期發展為簪子或釵。
如果深挖髮釵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唐代才是髮釵逐漸走向巔峰的重要階段。唐代女性不僅在思想上特別開放,而且在佩戴髮釵的時候,也同樣具有別具一格的魅力。唐代髮釵的釵首花飾類似鬢花,而且還帶有珠翠流蘇。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唐代髮釵,不僅完全符合古代女性審美,而且也促進了首飾藝術發展。實際上髮釵在唐朝時期,已經不是僅限於一種工具,或者說可以裝飾女性美的物品。在那個可以自由戀愛的年代,人們還將髮釵作為定情信物。
三、古人定情信物之髮釵
對古代女性首飾有一定研究的人,相信一定會對髮釵情有獨鍾。這不僅是因為髮釵外型唯美,而且也與其蘊含的深意息息相關。金釵換酒、荊釵布裙等成語,直到現代社會依然被人們不斷提起。尤其是「金陵十二釵」,更是以釵作為美女的代稱。
從古至今男女在談戀愛的時候,都會相互贈送禮物,以表達愛慕之情。尤其是在古代社會,無論戀人還是夫妻,在分別之際都會互贈禮品,以表達依依不捨之情。女性在送別自己的戀人或丈夫時,都會講頭上的髮釵取下來,然後一分為二一半自己留著,另一半則送給要遠行的心上人。
南宋詞人辛棄疾就在《祝英臺近.晚春》中,寫道:「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 不僅表達出了戀人之間的離別之情,同時也寫出了髮釵的重要涵義。事實上南宋時期還有一位大詞人,也曾寫過一首以「釵」為名的詞,他就是愛國詩人陸遊。
《釵頭鳳·紅酥手》一詞中,描繪出了詩人與原配妻子唐氏,充滿悲情色彩的愛情故事。「釵頭鳳」雖然是詞牌名,但是以「釵」字作為詞名,足以證明髮釵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陸遊藉助髮釵暗喻唐婉,說明古人有用釵借指女人的習慣。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邑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詞中婉轉、悲涼的情感基調,令人讀後無不為之感嘆。
四、髮釵象徵身份與地位
封建等級制度的影響下,古代人被分為三六九等。處於社會上層的貴族階級,不僅擁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而且在物質生活方面也十分珍貴。尤其是貴族女性的穿衣打扮,更是充分體現出了這種等級制度。
簡而言之地位越高的女性,在佩戴頭部裝飾品的時候,一般都以金銀玉翠為主。筆者認為似乎只有打扮的滿身珠光寶氣,才能不斷向世人彰顯身份等級。貴族女性的髮釵多以金、玉、象牙為主,而且還會在髮釵上點綴一些裝飾物。
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雖然也可以佩戴髮釵,但基本上都是竹、荊、木釵。所以古代女性在結婚之後,才會被人們稱戲稱為「拙荊」。其實,在古代社會髮釵就是一個分水嶺,雖然所有女性都可以佩戴這種頭飾,但卻在材質、工藝上有很大區別。
五、關於髮釵的傳說
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老百姓,由於對自然現象並不了解,所以就會習慣性的將其神化。據《華陽國志》記載:「涪陵山有大龜,甲可卜,其緣可作釵,世號靈釵」。從這段話中可以得知玳瑁釵,在古女性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五代詩人湯僧濟曾為髮釵,寫過一首特別悲情的詩歌:
「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邊,摘花還自比,插映還自憐。窺窺終不罷,笑笑自成妍,寶釵於此落,從來非一年。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鮮,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傳」。
這首詩通過描寫一位少女,在井邊顧影自憐的猜想,進而描繪出了寶釵掉落井中的情形。從此寶釵上面的翠羽變成了泥土,但是金子做的釵針卻依然如故。詩人發現了這枚古釵之後,不禁感嘆物是人非的悲涼。
筆者認為髮釵作為古代女性頭飾,不僅具有非常重要的實用作用,而且也起到了裝飾美貌的功用。雖然現代社會已經無人戴釵,但是這種可以體現古代女性美的飾品,所留下的「美文化」卻非常值得大家關注。
結 語
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有云:「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荊釵、步搖都是古代女性,最為平常的髮釵類型。但荊釵為普通女子所用之物,步搖則體現出了髮釵的貴重。
筆者認為在古代髮飾文化中,「釵」作為一種特殊頭飾,不僅可以裝飾女性美,而且也可以體現出階級特色。雖然在古代人的思想中,「釵」的涵義並不單純,但是作為一種體現美的飾品,其實也蘊含了古代女性對美的追求。
【參考文獻】
《明清玉簪及點翠工藝漫談》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金屬首飾研究》
《淺談古代女性簪釵上的傳統文化意趣》
《盛服搖珠玉—考古發現的北朝隋女性首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