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髮飾文化:女性頭戴髮釵興起於何時?聊聊古代的「髮釵」文化

2020-12-09 輕葉說

「美」是一種人生態度,跨越千年依然長盛不衰;「美」像鮮花爭奇鬥豔,四季輪迴依然馥鬱芬芳;「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美麗宣言。但歲月就像一把無情的刻刀,「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女性群體,雖然社會地位較低、家庭條件有限,但卻從來沒有喪失對美的追求。她們雖然沒體驗過所謂的大牌,但卻擁有別具一格的愛美理念。縱然無法身披綾羅綢緞,亦或是不能穿金戴銀,但對「首飾」的熱愛卻從未減退。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是褪去男裝重回女兒身的嬌羞;「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這是羅敷女正在精心梳妝的場景;「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唐代貴婦頭上的珍貴頭飾,散發著令人難以抗拒的珠光寶氣。

羅敷女的倭墮髻,是漢代女性常見髮型,而唐代女性的玉搔頭亦作「玉篸」,指的是用美玉製作的簪子。筆者認為從古代女性髮型,或者說髮飾的演變歷史,完全可以看出古人對美的理解和珍愛。其實,在眾多古代女性髮飾或首飾中,「釵」的比重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想像。

尤其是在珠光寶氣的唐宋貴婦群體中,頭戴金釵、玉釵更是一種時尚象徵。而身處社會底層的普通女性,則佩戴木、竹、鐵、銀等材質,製作而成的各式各樣的「釵」。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釵」,作為古代女性髮飾代表,極富高雅、時尚的審美情趣。

古代女性戴髮釵習俗,最早可追溯至漢代

近年來古裝影視劇特別火爆,人們在被各種劇情吸引的同時,對劇中人物的服飾、首飾也倍感興趣。由於古人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說法,所以無論男女皆蓄長發,頭髮太長容易遮擋視線,所以他們就會用簪子將頭髮束緊。

這樣不僅看起來更加利索,而且還能給人一種威儀感。「男以定冠,女以綰髮」,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簪子的作用,其實就是用來固定頭髮的工具。只不過身份地位不用,簪子的材質、做工、品相不一樣。實際上簪子又名髮簪或釵,它的作用之一就是束髮。

隨著時代不斷變遷以及思想不斷更新,髮釵從最基礎的束髮功能,逐漸轉變為彰顯身份的標誌。金、銀、銅、鐵、木、竹,不同材質製作而成的髮釵,都代表著不同階級、身份的人群。簡而言之,髮釵越名貴身份就越高,反之髮釵越廉價,身份就越低。

一、古代戴髮釵起源歷史

據史料記載,釵最早出現於漢代,實際上最初釵就被稱為髮簪。無論簪、釵原名都叫「笄」,《說文》中有雲「笄,簪也」。古人用「笄」扎頭髮,無論男女都可以通用,只不過樣式或形制不同而已。當然,也可以用「笄」固定帽子。

「笄」是漢族人專用的裝飾物,這種裝飾物的實用性比較高。「笄」的種類非常豐富,笄珈、笄珥、笄導等各有所指。在古代社會女子十五歲時,又可以被稱為「及笄」,並舉辦比較隆重的「笄禮」,主要的寓意就是證明已經成年。

據《辭海》記載:「簪,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筆者認為,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無論是笄、簪、釵,其實主要作用都是束髮或定冠的工具。但當髮釵變成女性專用頭飾之後,便進入了裝飾美的歷史階段。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簪或釵都是由笄發展而來。《西京雜記》中曾記載一件趣事,漢武帝時期李夫人曾用玉簪搔頭,自此之後宮人皆用玉簪搔頭,這也是玉簪又被稱為玉搔頭的起源。從這段故事中所描述的內容來看,早在西漢時期,玉簪就已經被廣泛使用。

筆者認為玉簪也好髮釵也罷,都是古代女性必備的首飾之一。相比較於項鍊、手鐲、戒指而言,髮釵的知名度並不是太高。但作為古代男女束髮或定冠的必備工具,絕對是每個人都能開的重要工具之一。人們可以忘記佩戴其他首飾,但絕對不會忘記佩戴髮釵。

二、髮釵材質及其意義

髮釵外型類似於一根長針,主要分為釵冠和釵身兩部分。髮釵是由兩股簪子交叉後,製作而成的插在頭髮上的首飾之一。這種髮飾的主要作用除了束髮定冠之外,一般都會居於裝飾物的尾部。最重要的是釵冠處會有流蘇吊墜,看起來自然飄逸、貴氣十足。

漢代髮釵的製作原料,多以貴金屬、玉、竹、木為主。貴族階級的髮釵非金即銀,而且還會出現金鑲玉或玉鑲金的形式。而普通老百姓的髮釵,則多以陶、蚌、荊、竹、木為主。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較為明顯的區別,主要是受到了社會等級制度的制約。

實際上隨著人們審美提升,以及所擁有的材質越來越多。製作髮釵的原料除了貴金屬,以及玉質等材料之外,還出現了以象牙為主料的骨質髮釵,當然也不乏牛角、玳瑁等材質。而且髮釵的樣式也逐漸多樣化,首端或者說釵冠出多鏤以花鳥圖案。

貴族女性的髮釵還會綴以珠寶、玉石吊墜,走起路來就會搖擺不定,所以到了唐朝時期又被稱作「步搖」。據《中華古今注﹒釵子》記載:

「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

這段由晚唐文人撰寫的文字,不僅寫出了髮釵的起源,而且也說出了髮釵的材質。同時,還透露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早在戰國時期,束髮定冠的「笄」就已經出現。只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在西漢時期發展為簪子或釵。

如果深挖髮釵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唐代才是髮釵逐漸走向巔峰的重要階段。唐代女性不僅在思想上特別開放,而且在佩戴髮釵的時候,也同樣具有別具一格的魅力。唐代髮釵的釵首花飾類似鬢花,而且還帶有珠翠流蘇。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唐代髮釵,不僅完全符合古代女性審美,而且也促進了首飾藝術發展。實際上髮釵在唐朝時期,已經不是僅限於一種工具,或者說可以裝飾女性美的物品。在那個可以自由戀愛的年代,人們還將髮釵作為定情信物。

三、古人定情信物之髮釵

對古代女性首飾有一定研究的人,相信一定會對髮釵情有獨鍾。這不僅是因為髮釵外型唯美,而且也與其蘊含的深意息息相關。金釵換酒、荊釵布裙等成語,直到現代社會依然被人們不斷提起。尤其是「金陵十二釵」,更是以釵作為美女的代稱。

從古至今男女在談戀愛的時候,都會相互贈送禮物,以表達愛慕之情。尤其是在古代社會,無論戀人還是夫妻,在分別之際都會互贈禮品,以表達依依不捨之情。女性在送別自己的戀人或丈夫時,都會講頭上的髮釵取下來,然後一分為二一半自己留著,另一半則送給要遠行的心上人。

南宋詞人辛棄疾就在《祝英臺近.晚春》中,寫道:「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 不僅表達出了戀人之間的離別之情,同時也寫出了髮釵的重要涵義。事實上南宋時期還有一位大詞人,也曾寫過一首以「釵」為名的詞,他就是愛國詩人陸遊。

《釵頭鳳·紅酥手》一詞中,描繪出了詩人與原配妻子唐氏,充滿悲情色彩的愛情故事。「釵頭鳳」雖然是詞牌名,但是以「釵」字作為詞名,足以證明髮釵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陸遊藉助髮釵暗喻唐婉,說明古人有用釵借指女人的習慣。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邑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詞中婉轉、悲涼的情感基調,令人讀後無不為之感嘆。

四、髮釵象徵身份與地位

封建等級制度的影響下,古代人被分為三六九等。處於社會上層的貴族階級,不僅擁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而且在物質生活方面也十分珍貴。尤其是貴族女性的穿衣打扮,更是充分體現出了這種等級制度。

簡而言之地位越高的女性,在佩戴頭部裝飾品的時候,一般都以金銀玉翠為主。筆者認為似乎只有打扮的滿身珠光寶氣,才能不斷向世人彰顯身份等級。貴族女性的髮釵多以金、玉、象牙為主,而且還會在髮釵上點綴一些裝飾物。

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雖然也可以佩戴髮釵,但基本上都是竹、荊、木釵。所以古代女性在結婚之後,才會被人們稱戲稱為「拙荊」。其實,在古代社會髮釵就是一個分水嶺,雖然所有女性都可以佩戴這種頭飾,但卻在材質、工藝上有很大區別。

五、關於髮釵的傳說

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老百姓,由於對自然現象並不了解,所以就會習慣性的將其神化。據《華陽國志》記載:「涪陵山有大龜,甲可卜,其緣可作釵,世號靈釵」。從這段話中可以得知玳瑁釵,在古女性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五代詩人湯僧濟曾為髮釵,寫過一首特別悲情的詩歌:

「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邊,摘花還自比,插映還自憐。窺窺終不罷,笑笑自成妍,寶釵於此落,從來非一年。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鮮,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傳」。

這首詩通過描寫一位少女,在井邊顧影自憐的猜想,進而描繪出了寶釵掉落井中的情形。從此寶釵上面的翠羽變成了泥土,但是金子做的釵針卻依然如故。詩人發現了這枚古釵之後,不禁感嘆物是人非的悲涼。

筆者認為髮釵作為古代女性頭飾,不僅具有非常重要的實用作用,而且也起到了裝飾美貌的功用。雖然現代社會已經無人戴釵,但是這種可以體現古代女性美的飾品,所留下的「美文化」卻非常值得大家關注。

結 語

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有云:「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荊釵、步搖都是古代女性,最為平常的髮釵類型。但荊釵為普通女子所用之物,步搖則體現出了髮釵的貴重。

筆者認為在古代髮飾文化中,「釵」作為一種特殊頭飾,不僅可以裝飾女性美,而且也可以體現出階級特色。雖然在古代人的思想中,「釵」的涵義並不單純,但是作為一種體現美的飾品,其實也蘊含了古代女性對美的追求。

【參考文獻】

《明清玉簪及點翠工藝漫談》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金屬首飾研究》

《淺談古代女性簪釵上的傳統文化意趣》

《盛服搖珠玉—考古發現的北朝隋女性首服研究》

相關焦點

  • 聊聊頭飾(髮簪、髮釵、步搖等)的區別和用法
    親們,昨天給大家發了發梳的一種盤發方法,發了後有部分親諮詢不太了解發梳,所以決定今天就給大家聊聊髮飾(髮簪、髮釵、步搖、瓔珞、花鈿、
  • 古代髮飾
    古代髮飾古代女子髮飾多種多樣,有笄、簪、簪花、釵、梳釵、環、步搖、鳳冠、華盛、發鈿、金鈿
  • 步搖、髮簪和髮釵的區別是什麼?
    簪子又稱簪、髮簪、冠簪,是用以固定頭髮或頂戴的髮飾。釵指婦女用的髮飾。1.簪子簪子的本名叫「笄」。古代女子過了15歲就要行及笄禮,當然根據一些實際情況,最遲可至二十歲行禮,同男子的冠禮一樣,是表示成人的一種儀式。受笄即在筮日行笄禮時改變幼年的髮式,將頭髮梳成一個髻,然後用黑布把髮髻包住,再以簪固定定髮髻,以示男女區別。女子行過及笄禮過後,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嫁人。
  • 【古風插畫】古代髮飾大盤點及其正確應用!
    在古風插畫的繪製中,我們自然也不會忘了給畫中的美人添上髮飾這一筆。雖說髮飾的繪製屬於細節,但確實能為美人增色不少。奇姿異態的髮式若無飾物,豈不是有姿無色、有態無妍媚?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領略下古代常見髮飾的迷人風採及其應用吧▲項維仁工筆美人圖之西施:圖中美人衣著素雅,頭上一朵紅花顯得格外醒目,將其頷首嬌羞之態襯託得恰如其分。
  • 中國古代女子髮飾
    中國古代女子的髮飾,是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古代髮飾的起源,來自於勞動、禦寒遮羞、裝飾悅目,也來自於模仿和傳感,它的類型有許多,簪、簪花,釵、梳釵、華勝、步搖、篦、花鈿、珠花、抹額……髮簪由笄發展而來,是古人用來綰定髮髻或冠的長針,頂端多加以珠寶裝飾。
  • 看了那麼多古裝劇,你對古代女子的髮飾了解多少,真是萬種風情
    #頭飾,自古以來就是愛美女性裝扮自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心靈手巧的姑娘會給自己編各式各樣的髮型,來修飾自己。在中國古代,除了有各式各樣的髮型,還有各類精美的髮飾簪釵。隨著中國女性髮型的改變,傳統的簪釵漸行漸遠。流傳下來的中國古代婦女的髮飾簪釵,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中國古代女性的髮飾簪釵。笄笄是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的飾物,是簪、釵的鼻祖。
  • 中國古代頭飾文化:滿頭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披肩長發或是捲曲燙髮是現代女性最常見的髮式,但是如果一個披頭散髮的女子出現在古代的話,那她一定會被認定是一個瘋子或是犯人。自從周代《禮記》中明確規定:「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後,披髮就被視為不守禮法的不齒行為,而束髮梳髻才是封建社會最規矩、最普遍的髮式。
  • 以魏晉南北朝為例,探尋中國古代的簪釵文化
    但是在古代,男女常見的飾首之物卻是簪、釵。簪,原本被稱為「笄」。在《辭海》中,簪是古人用來插定髮髻、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男子的簪,更樸素實用。女子的簪,則兼具了實用與美飾。釵,是簪的變式,是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而成的一種首飾。簪釵的發展與演變貫穿了中國古代的數千年歷史,通過對它的追尋,亦能感受到華夏文明的獨特內涵。
  • 2019流行髮飾如何心機搭配?
    不僅有堪稱歐美版的「春麗」頭,外媒還笑稱把blingbling的耳環當髮飾除了這些大眾款,19年的漢服趨勢更是猛升,值得注意是漢服髮飾也和漢服一樣是一種文化,佩戴在發間亦是一種傳承。(推薦:楊梅就酒楊梅酒) 二、髮釵  髮釵不同於髮簪,它是兩股制的,而髮簪只有一股,相對來說,髮釵的長度也比髮簪短。髮釵材質通常是金屬,古代以金銀材質的居多。
  • 美不勝收,古代髮飾原來這麼優雅
    古代女子髮飾多種多樣, 有笄、簪、釵、環、步搖、鳳冠等。
  • 民間故事:隱身髮釵
    就在這時,她突然看見河底有一個閃閃發光的東西,她好奇地撿起來一看,發現那是一隻很漂亮的髮釵。小蓮長這麼大,從來都沒有見過這麼漂亮的髮釵,她當下便愛不釋手地揣進了懷裡。小蓮隱約看見一個人影從遠處消失,也不知道是否是失主,可是漂亮的髮釵讓她沒有叫住消失人影的心思。
  • 髮釵、髮簪和步搖有什麼區別?
    一步三搖為步搖」的說法,那麼髮釵、髮簪和步搖的區別與演變,你真的知道嗎?一、髮釵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髮,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髮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
  • 中國古代女子髮飾詳解
  • 髮飾:配合髮型的重要「零件」(古代女子的頭飾)
    可以想像,古代女子的髮型要想保持住精心設計的「千姿百態」,最重要的的一點就是如何「加固」的問題,而且,聰明的古代女子,也當然能想得到在髮型上添加一些點綴的飾物,這樣才能相映成趣。所以,髮飾也就成了古代女子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 知識 中國古代女子髮飾詳解
  • 劇中人物頭戴的華美珠冠 與後世婚嫁時所戴的鳳冠有什麼關係?
    無論是先前的仿宋古裝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鶴唳華亭》,近期熱播的《清平樂》,或是即將推出的《大宋宮詞》,都能發現戲中的女性角色在一些重要場合,頭戴造型精緻華麗的珠冠,臉上則繪有風華絕代的妝容。前文介紹了花鈿、面靨等妝扮,但這些劇中人物頭戴的華美珠冠,與後世女子婚嫁時所戴的鳳冠極為相似,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 中國古代髮飾,美哭了!​這周日上課的學員,請勿遲到!
    中國古代女子的髮飾,是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中國女性髮型的改變,傳統的簪釵漸行漸遠。留傳下來的中國古代婦女的髮飾簪釵,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在古代,女子插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到時候還必須舉行一種儀式,即「笄禮」。行過笄禮的女子,即被視為成人。因此女子的笄禮和男子的冠禮是相應的一種禮俗。
  • 歷史館 | 雲鬢斜簪,萬種風情:古代女子髮簪最全解密!
    近看現代,我們綁頭髮用的都是各式各樣的皮筋,雖然樣式很多,但相較於古代髮飾就顯得相形見絀。古代那些看起來相似的髮飾,實則有著不同的名稱和不同的使用場合。
  • 雲髻鳳釵,流光瀲灩——中國古代女子髮飾詳解
  • 古代髮飾名稱及起源(秦漢篇)
    玉燕釵就是玉制的燕子形狀的髮釵華勝漢代以後的華勝基本是金玉製作的,比較珍貴,戴法是髮髻上橫插一根杖,左右各插一枚勝。「華」通「花」,意思就是花朵形狀的裝飾品。這個不是個髮飾名稱,但是是當時所用材料的名稱。我查了一下有一種龜名字就是玳瑁龜,要保護動物,不能為了美而傷害它們!幗是一種婦女專用的頭圈,形狀多樣,圓形花瓣型都有,一般用橫簪固定。有時候左右兩隻簪子固定。後來也稱"巾幗",還用來比喻女英雄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