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笄(ji1)
首先發笄的發明相當偉大了,能讓老祖宗一直延續這個基礎幾千年。最開始它就是指一根小竹棍,扎在頭髮上起固定作用,如果扎的好確實比頭繩省事,簪娘親測!現在的出土文物中有不少遠古時期的骨笄、石笄。
玉搔頭
《事林廣記》中說漢武帝用了李夫人的玉簪撓痒痒,後來就把玉簪叫成"玉搔頭"!
還記得那個歌詞嗎?別想錯了呦「宮牆柳,玉搔頭,纖纖紅酥手……」
梳篦
其實就是現在的發梳,古代人會把發梳製得非常精美,既可以當頭飾又方便梳妝。
羽毛 武將專用的冠飾
呂布的冠上就插著雉鳥翎毛。戲曲裡刀馬旦或者武角的扮相也常見。
簪花
源於秦漢時期或更早。戰國時屈原的《山鬼》的裝扮就是滿身的花朵,"披薜荔兮帶女蘿""披石蘭兮帶杜衡"。剛開始是帶一些時令的花,後來就用上了人造花。漢代的華勝,往後的珠翠都是這樣,仿造一些花的形狀。
花冠:這個簡單,就是很多花造型的冠
釵
用細鐵絲纏繞髮髻固定作用的,形狀不一,也可彎曲,「三珠橫釵,攝發鑽瑩」。上面鑲嵌寶石的很多。簪子和釵的區別就是釵是一體兩支的,簪子一般都是長棍狀的。而且釵本身就有多種形制比如以下:
鳳釵
秦始皇的宮女就戴鳳釵了,它由商代飾鳥雀的發笄發展而來,配高髮髻。
玉燕釵就是玉制的燕子形狀的髮釵
華勝
漢代以後的華勝基本是金玉製作的,比較珍貴,戴法是髮髻上橫插一根杖,左右各插一枚勝。「華」通「花」,意思就是花朵形狀的裝飾品。這個範圍還是蠻大的,有時候我們憑著主體簪杆來稱呼一個飾品,華勝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帶花,另外我發現很多華勝都是比較規整的外輪廓或圓形或扇形,然後內部花團錦簇的樣子,類似這兩幅圖,我覺得這樣區分更清楚一些。
玳瑁:是一種貝類海生動物,甲殼是黃褐色的,雕刻之後做飾品。這個不是個髮飾名稱,但是是當時所用材料的名稱。我查了一下有一種龜名字就是玳瑁龜,要保護動物,不能為了美而傷害它們!
幗
是一種婦女專用的頭圈,形狀多樣,圓形花瓣型都有,一般用橫簪固定。有時候左右兩隻簪子固定。後來也稱"巾幗",還用來比喻女英雄豪傑。
布帛抹額
漢代也有帶布帛在頭上的,後來叫抹額。可以固定髮髻保暖。
金鑷子
這是看書時發現比較有趣的一種,像挖耳簪一樣具有功能的飾品,有時候直接插在頭上,為了美觀墜著珍珠裝飾,有時候做成流蘇,用於拔掉白頭髮。但現在好像很少有人去研發一個美麗好看的鑷子了,現代人失去了好多情趣呀。
步搖
這個大家也不陌生,走起來叮噹作響的就叫步搖。這個名字又簡單又有詩意。
下面這個是鹿頭的角上墜著金色葉片,可以想像把它放在發冠上搖晃的樣子~還是古人的想像力豐富呀。
漢代六獸步搖
漢代用於裝飾的花紋除了花以外,主要有六獸,分別是熊,虎,赤羆(棕熊),天鹿,闢邪(獅子類猛獸),南山豐大特(野牛)。形態不一,造型豐富。在他們基礎上加上珍珠和翠羽(點翠工藝)使實物更好看。現在用獸形的作品也很少,思路受到局限了,花鳥魚蟲最多。只找到一個萌萌的獅子。
下期預告:魏晉南北朝的髮飾名稱和新發展!
新來的小夥伴記得點點關注呀!
文字參考《雲鬢鳳釵 中國古代女子髮型髮飾》馬大勇編著
圖片源自網絡,聯繫侵刪,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