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做人之道:靠自己才是長遠之計

2020-12-16 騰訊網

1、修心:「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把自己的心修煉成一塊海綿,將世界裝進心裡,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人生苦難,時刻保持樂觀,當世界暗下來,樂觀的心就是照亮前路的燈。

2、惜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光陰似水,一去不返。「朱顏辭鏡花辭樹」,世間好物大都逃不過歲月的摧殘。時光流逝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以旁觀者的身份虛耗年華。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

3、守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楚人言,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人生好比建房屋,誠信就是打地基,地基打得牢,房屋才能建的好。誠信是一個相互的過程,既要信任他人,也要擔得起別人的信任。

4、自省: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美玉尚有瑕,人亦存不足。人活世間要端正自己的態度,以謙虛的姿態對事對人,謙虛使人進步,反思促人成長。

5、謹慎: 「三思而後行」

莽夫與智者的奧義便在「謹慎」二字,謹於言慎於行。做事需考慮後果,切莫貪一時之快。衝動易生後悔,謹慎方得真義。

6、學習: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學無涯,人有終,活到老,學到老。知識不局限於書本,大千世界萬物皆可為師。保持一顆好學的心,世界處處都可以給你帶來驚喜。

7、孝順:「事父母,能竭其力」

孝,不在口頭,而在行動;孝,不重物質,而重精神。父母渴望的不是銀行卡上冷冰冰的數字,而是一家人團聚的歡聲笑語。

8、行動:「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

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嘴上說的天花亂墜,卻不付諸行動,到頭來依然是一場空。夢做得再美,終有醒的一天。

9、自強:「躬自後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天助自助者,萬事都要靠自己。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靠自己才是長遠之計。

10、適度: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生活就像烤麵包,火小了,麵包不熟;火大了,表皮易焦,只有掌握了正確的火候,才能保證麵包色香味在。如果說人與人的關係是條船,適度原則就是帆,有了帆這艘船才能行的更穩更遠。

IT技術分享社區

觀自

相關焦點

  • 商人必看 ,做人之道
    >1.萬事以和為貴,不要輕易與人翻臉2.心平氣和,做生意要有好心態3.讓一步換來和氣,爭一步惹來晦氣4.留條生路給別人,留條財路給自己5.氣度就是風度,不驕不躁才和諧6.有錢一起賺才是硬道理7.和氣生財,風物長宜放眼量8.和氣才能生財,競爭不是惡鬥第三章  少抖機靈
  • 王明高:主題教育長效機制是戰略之舉、長遠之計
    ——守初心使命繪「十四五」藍圖系列之五主題教育長效機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項重大制度安排,是確保我們黨在新時代新徵程始終充滿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的戰略之舉、長遠之計,對於加強黨的建設、
  • 學習《<論語>十二章》,感受孔子人格魅力,學習孔子為人處世之道
    提起《論語》,大家都不陌生,時不時地還能信手拈來吟誦幾句。作為流傳千古的著作,我們今天就來認真細緻的研究一下《<論語>十二章》的具體內容吧。圖片展示:《二程遺書》二、題目解說:《<論語>十二章》是從《論語》中節選的有關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的十二條語錄,是孔子及弟子的談話記錄
  • 《論語》之公冶長
    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譯文】孔子讓漆雕開去當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當官這件事還沒有足夠的信心。」孔子很高興。漆雕開不去做官,可以理解為他覺得自己能力不夠,達不到「學而優則仕」,這是謙虛。也可以理解為不汲汲於富貴,一心向道。孔子自然高興。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歟)?」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 上遊快評丨「景美心善」才是旅遊經濟發展的長遠之道
    為了牟利全然不顧形象,這樣的經營之道,過於「精明」而粗暴,只會毀掉網紅景區的「金字招牌」。遊客出行,看的是風景,體悟的是風情,「景美心善」才是旅遊經濟發展的長遠之道。
  • 《論語》學而篇:夫妻之道、夫子之道、朋友之道、君臣之道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姒姓(sì),卜氏,名商,字子夏。姒姓年代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八大姓,該姓的祖先就是姒文命,如果你對這個名字生疏的話,那我就告訴你此人就是大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
  • 可貞教育|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四川可貞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可貞教育|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我不是夜郎自大之人,也不是敝帚自珍之輩,說句實在話,華夏的歷史源遠流長,修身有《論語》、治國有《道德經》、謀略更是有《鬼谷子》、《孫子兵法》等等,被世界譽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並非浪得虛名,四大發明更是震撼古今,老祖宗教我們做人要謙和不假,但是老說些妄自菲薄、滅自己族人威風的話,我堅決制止!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可以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本章為《論語·裡仁篇》第十五章。這一章,孔子借曾子之口,講了「忠恕」這個道理。
  • 《論語》求知|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讀書人有志於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為恥辱,這種人,不值得同他商議了。」錢穆生生試譯:先生說:「一個士,既有志於道了,還覺得自己惡衣惡食為可恥,那便不足與議了。」口口聲聲熱愛真理,願意為真理付出一切,卻以自己的貧寒境遇為恥辱。這樣的人,對真理的熱愛是虛偽的。真正熱愛真理的人,無論身居貧寒或富貴,都能泰然處之,安而樂之,唯以真知是務。孔子曾稱讚他的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正是這一觀念的表達。錢穆先生說:士在孔子時,乃求平民社會升入貴族階層一過渡身份。
  • 《論語》裡有答案
    從古至今,生活中類似的例子隨處可見:有些人一遇到別人的盤問就發火,總喜歡首先替自己辯解,把錯誤全部安插到別人頭上,能看到別人的毛病,卻永遠發現不了自己的缺點。《論語》給出了解決辦法: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蘧伯玉便是一個富有自省精神的人,到老年仍不忘想辦法減少過錯,這也是君子做人的基本準則。
  • 「千古完人」曾國藩的交友之道:交友要雅量,做人要氣度
    才有了秦國不敢欺負趙國的局面。就像藺相如,正因為有他的寬容,才有了秦國不敢欺負趙國的局面。曾國藩年輕的時候在長沙嶽麓書院讀書,他的書桌放在窗戶邊,他的一位同學便說,你在那裡讀書擋到我的光線了。隨後曾國藩把書桌搬離了那裡。
  • 曾國藩的處世之道:耐得千事煩,收得一心清!
    曾國藩說「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耐煩不僅是做官之道,更是為人之道。麻煩大家都會遇到,但能忍耐麻煩卻並非人人都能夠做到。關於耐煩,《論語》裡有「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語,朱熹在《論語集注》中也曾言「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耐煩。
  • 經典導讀之論語:孔子論孝
    儒家提倡在關係中成長,在關係中成就自己,在關係中發現自己的真心。而在所有的關係中 ,特別提出一個孝。是因為其他的關係未必人人都有,比如,有人無子,所以,父親的慈就不是所有人通用。有人無妻或無夫,所以,夫婦之道的義不是對所有人通用。但人人皆有父母。人人皆有對父母的情感。所以孝就是通用的大道。儒家以孝的基本情感出發,感而旁通,發展出其他的情感。
  •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重點在「三年」還是在「道」
    《論語學而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錢穆譯】先生說:「父親在,做兒子的只看他志向。父死了,該看他行為。在三年內能不改他父親生時所為,這也算是孝了。【傅佩榮譯】孔子說:「觀察一個人,要看他在父親活著的時候選擇什麼志向,在父親過世以後表現什麼行為,如果他能三年之久不改變父親做人處事的作風,就可以稱得上孝順了。」從三位先生的譯文上就可以看出,對本章的解讀存在理解上的差異,焦點集中在「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
  • 喵說《論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以孝導仁,並非以孝求忠,但是又不得不說,如果一個人都不愛自己的家人,卻說他愛國家,那必是奸惡之人,一有機會他就會行犯上作亂之事,眼下的安靜,只是一種潛伏!喵曾經被被質問:你對父母有對寵物好嗎?喵回懟:你關注父母有關注我多嗎?
  • 做人要以長遠目光看問題,方可臨變而不驚
    《論語》有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必然會有眼前的憂患。正所謂「今日因是他日果」,如果今天不為他日做打算,那麼等他日成今日時,可能會存在浪多方面的憂慮。換個邏輯,就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憂,是因為以前沒有考得長遠,這就是一種因果遁環。所以一定要不斷努力,減少他日之憂。
  • 《論語》九大處世名句,都是做人的道理!
    在追求和奮鬥的每時每刻,人都在提高著自己生命的價值,並從中感受到幸福和快樂,如果不思考、不工作、不追求、不奮鬥,只滿足於安逸的生活,那就會變成庸俗的人。二、行己有恥。出自《論語·子路》。人生最可怕的是驕傲自滿,自以為是,一旦陷入這種狀態之中,就會無限誇大自己的能力,致使自己利令智昏。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大學》的核心;而《大學》又是《論語》的總綱。「大學之道」流程圖 1、參考上圖:「大學之道」流程圖 《大學》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
  • 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論語》是一本越讀越厚的書
    於是,閱讀量加上經歷與思考就有了這些關於《論語》的釋讀與感悟。《論語》成篇一定不是隨意的,不管輯《論語》的人是誰或者誰們,他或他們都一定是真正理解了夫子思想的精髓!《論語》立體的刻畫了一個人,說得再具體些就是它用語言記錄了一個人的行為,有著這樣行為的這個人成為「萬世師表」一直「譬如北辰」般地被人仰望!
  • 《論語》中「小子何述」之「述」是什麼意思?
    有些字,創造之初意義較少,人們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引申、比喻、轉借,意義逐漸增多,以今解古,難免望文生義,從而背離作者立言之本義。如對《論語》中「述」字的解讀,就存在這樣的問題。《論語·陽貨》:「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