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似乎對動物的內臟、蹄筋、頭部等有著獨特的情懷。
有人歸結於千百年來的「物資匱乏」,也有人說是傳承下來的「烹飪技藝」,但無論如何,在西方國家看來,這簡直就是一種「暴力美學」。
即便他們自己也吃鵝肝、血腸、甚至腰子牛排等,但論到烹飪手段的豐富,還是與我們差之千裡。
先不提什么九轉大腸、夫妻肺片、爆炒腰花等傳統名菜,光是一顆鴨頭,就有乾鍋、滷水、香辣、甜辣、麻辣、醬香等數種做法。
這花樣之多,先不說外國人,就連咱們自己也是咋舌不止。
但話又說回來了,若是牛頭、羊頭、豬頭還尚可理解,雖然在清理的時候齜牙咧嘴,但至少還可以將肉剔下來吃。
唯獨這「鴨頭」,映入眼帘的全是骨頭,要肉沒肉,啃都沒地方下嘴,再加上賣相奇差,不管是吃沒吃過,但凡初次接觸,都會被它的顏值所「折服」。
說它醜都是在誇它。
而出人意料的是,就是這根本不算「正經肉」的鴨頭,卻受很多吃貨的喜愛,有人拿來下飯,有人拿來下酒。
甚至還有人睡到半夜爬起來,鬼使神差的就點了一份「麻辣鴨頭」外賣。
很多不吃鴨頭的朋友,也表示很難理解:這小小的鴨頭,怎麼看怎麼下不去嘴,究竟有什麼優秀之處?
其實鴨頭上的肉確實不多,但架不住它「耐啃」呀,鴨頭有整個的,也有從中間劈開的,但無論形態如何,每一顆都足以讓人啃上十幾分鐘。
直到啃的下巴都酸痛不已,整個嘴裡只留下鹹、辣、香的味道,但最終能進肚的肉,也是少得可憐,再加上脂肪含量少,非常適合正在減肥的饞貨們。
俗話說得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很多人第一次吃鴨頭時,大都是亂嚼一通,雖然也會吐出骨頭那些有價值的部分,卻往往沒吃進多少。
鴨頭不如肉塊實在,上面的縫隙略多,常常是浸滿了滷汁,如果冷卻下來,會發現其中塞滿了「膠凍」,吸吮起來更加痛快。
鴨頭還可以分為肉、皮、腦、舌等多個部位,鴨皮軟糯,鴨舌韌勁足,掰開之後的鴨肉也非常香嫩。
尤其是「鴨腦」,經過長時間的滷製後,就像是袖珍版的核桃仁兒,同樣也需要吸吮入口,讓人非常難以置信,它就是承載鴨子智商的地方。
但凡能夠進嘴的,都需要你仔細去發掘,當然了,至於眼睛、下頜、鴨嘴根部骨髓等「較為奇特」的部分,吃不吃還是得看個人喜好。
——輕肥說——
我曾經滿懷熱情,向朋友安利過「鴨頭」,但經過我一番說教之後,其表示「聽起來很不錯,所以我選擇羊肉串」。
從那時候起我才發現,原來每個人對「美食」的定義都不一樣——就像是有人愛吃肉,有人愛啃骨頭一樣。
但世間悠悠美食,吃一樣便少一樣,鴨頭自然也在其中,所以凡事都要儘量嘗試,才能沒有遺憾呀!
本文由@輕肥食譜原創,專注美食多年,歡迎關注,帶給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