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北京姑娘哈佛畢業後,回國造了棟房子,送給學霸父母

2020-12-13 澎湃新聞

90後北京姑娘劉焉陳,

哈佛大學碩士畢業,

父母是一對藝術家,

2016年,她為父母在京郊順義

造了一棟美術館級別的工作室。

父親是國畫家,母親是油畫家,

要決定什麼樣的空間適合他們,

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最終,她為父親造了7米高的工作室,

不僅能放大幅作品,

還能在室內打羽毛球,活動筋骨;

母親的工作室,

也有專門運畫的掛槽,

兩人工作空間之間,

還有一個自帶發球功能的桌球桌。

劉焉陳說:「上學這麼多年,

父母一直在無限支持我,

這是我回饋給父母最好的禮物。」

自述 劉焉陳 編輯 陳稻稻

我叫劉焉陳,是一名90後建築師。本科在香港大學念建築,碩士是在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2017年畢業回國,在中央美術學院的建築學院任教,同時創辦自己的建築設計工作室。

我的父母都是藝術家,父親是國畫家,母親是油畫家。我回國之後,就想著幫他們建造一個共同的工作室。上學這麼多年,其實一直都是父母在無限支持我,這是我回饋給父母最好的禮物。

這個藝術區在北京的郊區,最早在2012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一批藝術家搬過來了,我的父母作為第二批藝術家,被邀請入駐。

之前他們搬過好幾次工作室,曾經租過公寓,也在索家村、環鐵藝術城待過。都是租一些相對比較簡單、簡陋的廠房作為工作室使用,離他們生活休息的空間很遠,每天都要花一個多小時在路上。

父母年紀漸長,我希望這棟工作室,能讓他們有各自獨立的工作空間,同時生活上也能相互照顧,不用每天在路上來回奔波。

父母一人一間工作室,特製升降機和滑軌

最開始設計,是在2013年的夏天,歷時三年的時間,最終是在2016年年底完成。也是我畢業後,真正完工的第一個作品。

這個建築是一系列的牆,夾著不同的盒子。

這裡原本是一個長條形的地塊,50米的縱長,18米的面寬,角度稍微有一點偏,不是正南正北向。在做設計的時候,左右兩邊的建築做了一個轉角。

一進門,是中庭,是工作和休息生活區域的一個過渡空間,有一個扇形的展開。

一層 中庭

考慮到中庭是一個有室外感受的室內空間,我在兩邊做了混凝土的花盆磚牆面,空間裡面的陽光是非常充沛的,早上、下午能看到不同的光影變化。

父親的工作室在一層,在整棟建築的最西邊。

作為一名國畫家,他有很多當代水墨的作品,不少都是巨幅的,最大的有5×10米,所以工作室的高度接近7米。他有一輛輕工業級別的起重車,經常要站在這個車上面去創作。

一層 父親(劉慶和)工作室

有時候,他畫到一半,需要把畫完整地放在地面,讓墨去洇在紙面上,藉助水自身的重量、重力來控制畫面上水和墨的交融速度。所以父親工作室的一個重要要素,是要有光線非常均勻、完整的牆面。

之前疫情期間,因為父親的工作室相對來講最空曠,我們還在地上畫了羽毛球線,一家人經常在一起打打球。

二層 母親(陳淑霞)工作室

母親的工作室是在二層,是在地下主展廳的正上方。

油畫跟國畫相比,對光線的要求更加敏感。油畫要求創作的時候,光線一定是從北側來的光,不能夠有直射光,光斑不能夠打在畫面上。

母親也有很大幅的油畫作品,我在她工作室的牆面上專門設計了一個運輸畫的掛槽。

一個槽鋼的架子,有一個電動的滑軌。創作一些大幅油畫的時候,可以藉助這個滑軌將高處的畫降下去。

一層 通道走廊

獨立樓梯上下,創作不受打擾

父母對於私密性的要求非常高。他們創作的時候,都不希望被另外一個人不停地觀摩、評價、打擾。

所以我開始設計的時候,他們就提出了工作室之間不能有共用的牆面、不能有直接的通道這樣的要求,最好是從兩個獨立的樓梯上下。

二層有一個小的獨立展廳,是在父親和母親的工作室之間。

因為父母都很喜歡打桌球,我放了一個桌球臺,還有一個自動發球機。不管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工作累了,都可以經常到這邊運動一下。

露臺

我在屋頂設計了一個共用、完整的露臺,每天早上、傍晚,可以到露臺上去散步。我也不希望他們總是在工作的狀態,這個年紀更要勞逸結合。

地下一層 主展覽廳

地下一層,有一個挑高兩層的主展廳。整個地下室也藉助了一些條形的天窗,獲得了比較均勻的採光。

目前,展廳裡父親和母親的作品都有。父親的作品主要是去年年底,他在藝術長沙「回見」的展覽,是關於他成長中的很多回憶。母親的主要是幾幅大幅的油畫作品。

地下一層 書房

地下室最東邊,是書房。這裡放了很多書、畫冊。

這個空間的正上方,正好是一層的內庭院,內庭院中間專門做了一個魚池,透過水光可以將一些光線滲透到地下室的書房。讓地下室的書房能夠在白天的時候有一些隱隱的水光的感覺。

給父母做設計,幸福又艱難

其實,給父母做設計師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這個項目開始的時候,我還在上學,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幾乎每天從刷牙、吃早飯開始,他們就會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或者在網上找一些喜歡的圖片給我看。

作為一個建築師,我需要將他們瑣碎的意見、信息整合在一起,再決定什麼樣的空間適合他們。

父親是一個比較多思的人。在他工作室的二層,隔出了一個相對私密、封閉的一個內向型空間、小庭院。

母親是性格開朗的人。她的工作室有直接面向陽光的陽臺,種植了很多她喜歡的植物。

設計過程中,我做過很多模型,與父母一起不斷地去修改,之間也有很多對於空間的博弈。

最終當這個建築的主體結構框架搭建出來後,他們第一次來走了一遍所有空間,我的一些空間的設想、轉折,他們才真正體會到。

藝術家父母、建築師女兒的相處模式

很多人很好奇,藝術家夫婦是怎麼把孩子養大的?其實跟普通家庭並沒有太大區別。

我本身是獨生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但他們又是藝術家、創作者,都是非常獨立的人。

在成長的很多瞬間,你以為自己很了解父母,但他們內心真正的某一個區域,你是沒法讀懂的。

很多時候,作為女兒,我也像其他普通人,作為觀眾,去到他們的展覽,從一系列作品中,體會他們的感受。

我小時候也曾經想過長大後從事跟藝術相關的職業。但從小就生活在藝術的氛圍裡,對藝術反而沒有那麼好奇,卻對自然、科學相關的事情感興趣。

高中時學的也是理科,最終選擇了學習建築,這是唯一一個能夠滿足我對世界不同方面好奇心的專業,同時也和藝術、歷史、人文、科學有很強的關係。沒想到,也正是這門專業,幫助我跟父母之間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地下一層 展覽廳

平時,我有工作、團隊在望京,沒有辦法每天通勤這麼遠來回,大概每周來一次看一下父母。

反倒是疫情期間,是我成年以後,和父母待在一起生活最長的一段時間,有時間和他們一起喝喝茶、聊聊天,這樣的感覺真好。

這個建築建成時,剛好是我從美國研究生畢業的那一年。我自己也經常開玩笑說,這是我的畢業設計。

這麼多年,父母一直支持我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業,這也是我送給父母的一個禮物。

部分圖片來源於劉焉陳、攝影師孫海霆

原標題:《90後北京姑娘哈佛畢業後,回國造了棟房子,送給同為學霸的父母》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女建築師為畫家父母造房 一人一層還帶超大地下室建築師家裝家居
    她的父母是一對藝術家,父親是國畫家,母親是油畫家。  這個建築是一系列的牆,夾著不同的盒子。    這個工作室是劉焉陳送給父母的禮物,戳下方圖集了解更多設計細節~    90後北京姑娘劉焉陳,哈佛大學碩士畢業,是一名90後建築師。
  • 中國神童入美籍後成哈佛教授,沒有回國打算,他的解釋讓眾人沉默
    他出生於知識分子的家庭,父母都是中國地質大學的教授,而他從小就接觸到了與別人不一樣的資源與待遇,這也是他成為奇才的原因之一。1991年,尹希才剛剛讀小學,令人沒想到的是,僅僅三天,他就學習完了課本上的知識。還沒有到學習物理的年紀,他就已經手捧物理書在讀了,等父親發現問到這件事時,他的解釋輕飄飄。
  • 中國曾經的物理「天才」,考上哈佛後成為終身教授,但至今仍未回國
    以前,我國就一個非常出名的天才,他說要留學歸來報效祖國,但是最終卻留在了美國發展,至今沒有回國,還把自己的國籍改成了美國,一直網友們對他爭議不斷。這個人就是尹希。尹希是一個最不像天才的天才。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高學歷的家庭中,父母都是211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的高材生,當時的大學生含金量很高,所以尹希的父母從小就很重視對尹希的培養教育。在尹希1983年剛剛出生的時候,父母就對他寄予了厚望,為小尹希"量身定做"了一整套的培養計劃,包括什麼時候玩耍,什麼時候學習,父母一直認為孩子應該勞逸結合。
  • 最美海上高鐵馬上通車了,福建姑娘在終點站造了棟絕美房子
    在這裡出生的85後姑娘小蘭,30歲辭去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來租下一棟破敗不堪的老宅。中庭改造中中庭改造後有碰到過特別彷徨的時刻,父母從一開始就不同意我回來,覺得應該留在大城市結婚生孩子,所以我也不想求助於他們。
  • 姚安娜改回原名姚思為,登上雜誌封面,哈佛畢業有望進入時尚圈
    有意思的是在介紹中姚安娜已經用回原名「姚思為」,有網友說這是「思念華為」的意思,也有網友認為姚安娜很可能要回國發展了。如今哈佛畢業的姚安娜已然成為了時尚品牌新寵有望進入時尚圈,談到時尚時她也有一番自己的見解。也有不少網友會拿她和姐姐比較,其實大可不必,每個人對人生和理想都有自己的期許,那麼各位怎麼看待這位「華為小公主」呢?
  • 物理天才成為哈佛終身教授,從未打算回國,9年後他終於說出原因
    ——葉聖陶導語:很多家長都選擇讓自己的孩子出國深造,就是為了讓孩子在找工作的時候,可以順利找到一個好工作,讓孩子可以提高一些競爭力,其實出國深造需要花費很多的金錢,不過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就算是自己省吃儉用,也會去供孩子出國讀書,中國物理天才成為哈佛終身教授,從未打算回國發展,9年後他終於說出原因。
  • 潘:出生後被父母遺棄,被美國母親撫養23年後被哈佛大學錄取
    媽媽領養我不久後從高中起,我就將哈佛大學作為自己的理想。二零零九年,我在美國波士頓溫莎中學(Winsor School)讀高二,當時為了考上哈佛,我拼命準備和複習,每天平均學習十幾個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幾乎沒有娛樂和休息。為了追求自己的目標,當時就像打了雞血般不知疲倦。最後,我考上了,但是沒有報名,因為家裡條件不允許。
  • ...公主」姚安娜改回原名,登上時尚雜誌封面,哈佛畢業有望進入時尚圈
    有意思的是在介紹中姚安娜已經用回原名「姚思為」,有網友說這是「思念華為」的意思,也有網友認為姚安娜很可能要回國發展了。如今哈佛畢業的姚安娜已然成為了時尚品牌新寵有望進入時尚圈,談到時尚時她也有一番自己的見解。也有不少網友會拿她和姐姐比較,其實大可不必,每個人對人生和理想都有自己的期許,那麼各位怎麼看待這位「華為小公主」呢?
  • 90後北漂夫妻從國外運回200根木頭,造木屋過小日子
    Frank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了六七年,那時候他租住在五環外,上下班沒有地鐵,坐公交單程要一個半小時以上。逃離社交、工作壓力大的北京,回到老家浙江餘杭後,他和從事軟裝設計的妻子曾曾一起,親手搭建了一棟電影裡才有的鄉間小木屋,大部分時間都宅家辦公,關起門來過著幸福的小日子。
  • 中國物理天才,成為美國哈佛的終身教授不回國,9年後他說出原因
    每一個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國之棟梁,為這個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以前一個家庭當中出了一個大學生就非常的了不起,尤其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能夠出國留學更加的了不起,更能夠說明你是一個極高的頂尖人物。今天我們就來講物理,天才成為了哈佛的終身教授,從來都沒有打算回國,9年後他終於說出了原因。
  • 90後北漂夫妻從國外運回200根木頭,造木屋過小日子徹底逃離北京
    Frank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了六七年,那時候他租住在五環外,上下班沒有地鐵,坐公交單程要一個半小時以上。逃離社交、工作壓力大的北京,回到老家浙江餘杭後,他和從事軟裝設計的妻子曾曾一起,親手搭建了一棟電影裡才有的鄉間小木屋,大部分時間都宅家辦公,關起門來過著幸福的小日子
  • 90後北漂夫妻從國外運回200根木頭,造木屋過小日子:徹底逃離北京
    Frank
  • 16歲博士畢業逼父母北京買房,「天才神童」真的「狼心狗肺」?
    ▲張炘煬參加軍訓大學和中學小學的學習完全不一樣,大家都覺得張炘煬會花四年時間在這裡學完所有課程才畢業,但讓大家沒想到的是,學霸就是學霸,讀大學他也只花了3年的時間便學完了別人要用四年來學習的課程後來研究生畢業,他又繼續考試,最終變成了北航最年輕的博士。02這樣的成就毫無疑問是非常耀眼的,但就在他這麼耀眼的時候,他竟然給自己招了很多黑料。在他的博士生涯已經進入到了答辯這最後一個環節,沒想到他竟然在這個時候向父母提出要在北京買房的要求。
  • 我女兒從哈佛畢業了,18歲楊海潤穿著學士服
    作為星二代,楊海潤的女兒,楊子和他的前妻陶虹的女兒一直很低調,她一直在國外學習,並且未成年已被著名的哈佛大學錄取,可見楊海潤繼承了父母的優秀基因,在過去,楊子女兒長發的父女穿著條紋毛衣,單品兩件非常純淨!
  • 你大學畢業後第幾年買的第一套房?第二套房子是靠什麼購買的?
    今天上班開車聽廣播,主持人談到一個話題,大家都是畢業後第幾年買了人生第一套房子?資金是從哪裡來的?我聽著聽著就陷入深思當中,回想起自己購買第一套房子的辛酸史,想到80後和90後誰買房壓力更大。我是來自農村的80後,經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一所三流大學,2006年畢業,工作兩年手裡積攢了5萬元的資金,當時每月的基本保障工資才800元,主要靠提成掙錢,為了省錢都是租地下室住,每月才100元租金,因為沒有女朋友,所有總體開支也少,一個男人很好對付的。
  • 陪學生考試 學霸老師意外考上哈佛
    導讀:【陪學生考試老師意外考上哈佛 堪稱學霸中的戰鬥機】「感覺很神奇,我們的老師考上了哈佛!」楊老師被哈佛大學錄取的消息在學校不脛而走,還上了喜報,學生和家長都覺得意外又驚奇。重慶巴蜀中學國際部高二班主任楊斯涵老師今年「陪」同學一起參加留學考試,她「無心插柳」卻獲得了哈佛大學研究生院的錄取資格和全額學費獎學金。  理科生上大學學英語翻譯  楊斯涵老師1988年7月出生,是個活潑的85後,她愛梳齊眉流海,披肩長發,課上課下常跟同學打成一片。  2006年,楊斯涵還是重慶巴蜀中學高三理科班學生。
  • 12歲考上中科大 31歲成為哈佛教授 問其何時回國效力 他卻如此回答
    曾經被稱為「神童」的尹希,於1983年1月出生於生於河北保定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父母皆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擔任地質工程師。由於家庭的薰陶,從小便表現出了不同於同齡人的聰慧和好學。尹希父母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尹希在小學二年級時就對大學才學的微積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其9歲半的時候,破格進入了入北京市第八中學智力超常實驗班。
  • 他是哈佛首例本科直讀博士後,被問及是否回國,理由讓人啞口無言
    ▲清華大學一、舉例鄰居家有個姐姐可以說是我們這代孩子的噩夢,從中學開始每年都會獲得獎學金,而且她的學雜費都會被免,讀書也一直在重點班裡面,但在高考時沒有發揮好只好去了985,對此自己心裡一直不滿意,在畢業後直接靠近清華開始碩博連讀。
  • 8歲自學微積分,31歲成哈佛最年輕華人教授,天才尹希為何不回國
    尹希的父母都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都擔任國家級別地質工程師,從小在學術氛圍濃厚的家庭中成長,尹希小時候展現出自己不一樣的一面。其他的小孩常常在外面玩玩泥巴,在家裡堆積木,而尹希就選擇待在家裡靜靜地看書,喜歡鑽研數學、物理等不適合年齡段的課本。在尹希的眼中,小孩子的娛樂對於他太幼稚了。
  • 90後哈佛女孩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這個姑娘看起來貌不驚人,但只要一開口,她的思想、氣度就能讓人看到四射的光芒。詹青雲在微博裡說過,自己父母是工薪族,為了到哈佛讀書她自己負擔了 100 萬貸款。《奇葩說》第 6 季開賽,馬東問詹青云:是什麼理由讓你再回到《奇葩說》這個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