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一些科普知識跟神話故事的影響,很多朋友都將心狠手辣的女人,稱為「蜘蛛精」,因為在他們模糊的概念中,似乎有一種蜘蛛,會吃下自己的丈夫,歹毒之心,人盡皆知。
但在奇妙的大自然中,很少有人知道,母螳螂在交配期間,也會吃掉自己的「丈夫」,這些行為被稱為」性食同類「。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母螳螂會吃掉自己的「丈夫」?
為什麼母螳螂「性食同類」的行為,會發生在交配期間?
為什麼公螳螂不跑呢?
帶著一連串疑問,我查閱了大量資料。
螳螂位於昆蟲界食物鏈的頂端,體長一般在55~105毫米之間,目前已知的螳螂種類大約有2000種,中國目前已知有147種,其中有中華大刀螳、廣斧螳、綠靜螳等等,由於不能調節自己的體溫,所以螳螂多分布在熱帶地區。
螳螂的一生會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而它們的壽命也不會超過一年,通常螳螂在秋季產卵,它們的卵外部有堅硬的卵鞘保護,足以面對各種突發性天氣,使得螳螂幼蟲的存活率大大提高,執行完繁衍後代的任務之後,螳螂的生命在秋冬季節也會走向盡頭。
等到來年春夏季節,新的螳螂成蟲又會出現,然後在8~9月份進行交配繁衍,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螳螂的前肢是它們最重要的獵食武器,最前端是尖銳細長的組織,類似於一根針,並且前端布滿了鋸齒狀的刺,中間部分相對粗壯,同樣內側也布滿著鋸齒狀的刺,最後一部分直接跟身體連接,起到最基本的支撐發力作用。
螳螂通常會用前肢壓制住獵物之後,直接開始吞食,作為肉食性昆蟲,它們的「菜單」很豐富,一般體型較小的昆蟲,都是它們的獵物,甚至很多小型的老鼠、鳥類、蜥蜴都可以成為它們的腹中餐。
「性食同類」泛指在交配前、中、後期雌性吃掉雄性的行為,最典型的就是我們印象中「殘忍」的黑寡婦(間斑寇蛛),雄蛛首先就要躲避雌蛛的攻擊,然後才有交配的資格,並且在交配完之後,必須快速離開,雄蛛才能保住一條命。
在此過程中,稍有不慎,雄蛛就會被雌性無情吃掉,這種行為由於不符合人性,所以間斑寇蛛被稱為「黑寡婦」。
而母螳螂的行為,跟黑寡婦並沒有多大區別,但是在全球2000多種螳螂中,只有少數螳螂才有「性食同類」的行為,並且雌螳螂吃雄螳螂也不是絕對事件。
至於為什麼母螳螂會吃雄螳螂,國外科學家做了三組實驗,非常直面的揭開了這個謎底。
20世紀80年代,國外科學家做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第一次實驗,他們給三十對大刀螳螂補充了大量食物,之後將他們都放在一個實驗容器中,在螳螂交配過程中,沒有出現任何一隻雌螳螂吞食雄螳螂的行為。
第二次實驗,他們先將母螳螂餓了好多天,然後再將它們放入公螳螂的容器中,此時令人驚呆的一幕發生了,母螳螂根本沒有跟公螳螂交配,反而立刻展開了攻擊,由於母螳螂體型提供佔優,所以公螳螂很快就被吃的一乾二淨。
第三次實驗,科學家讓母螳螂吃個半飽,然後將它們再次放入公螳螂的容器中,奇怪的一幕同樣發生了,母螳螂沒有一上來就攻擊公螳螂,而是出現了交配的情況,但是在交配過程中意外發生了,部分母螳螂直接把公螳螂給吃了。
通過這三次實驗,大致就能得出結論,那就是母螳螂之所以有「性食同類」的行為,取決於它們是否處於飢餓狀態。
如果在雙方碰面時,母螳螂處於飢餓,那麼等待公螳螂的只有被母螳螂吞食。
如果母螳螂處於半飽不飽的狀態,那麼公螳螂是可以交配的,只是在交配期間,如果母螳螂感到能量不足,還是會吞食公螳螂。
如果母螳螂在看到雄螳螂之前吃的很飽,那麼在交配過程中,公螳螂是安全的,甚至在交配結束後,公螳螂也可以安全的飛走。
以上的內容,只能簡單得出公螳螂在母螳螂眼中,只能扮演一個能量來源的角色,接下來就仔細剖析下母螳螂「性食同類」的真正含義。
在交配時,母螳螂會首先吃掉公螳螂的頭部,那麼有朋友就問了,沒了頭部,交配過程還怎麼完成?
這就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之處了,沒有頭部的公螳螂,反而更有利於繁衍後代,只不過這是一次性的。
母螳螂接受公螳螂交配後,在過程中它選擇吞食公螳螂的頭部,是因為公螳螂的中樞神經比較分散,頭部存在抑制神經,而負責交配的神經都是由胸部神經跟腹部神經來控制。
所以,沒有了抑制神經,公螳螂會持續進入興奮狀態,從而提高母螳螂的產卵量。
由於整個交配過程會持續2~4小時,而且母螳螂所需要及消耗的能量都比公螳螂大很多,再加上母螳螂不確定能否從其他生物中補充能量,所以它們就會吞食公螳螂,用來及時補充能量。
據研究表明,沒有吞食公螳螂的母螳螂,一次產卵數量大約在40顆左右,而吞食了公螳螂後,母螳螂的產卵數量可以達到80顆左右,而且公螳螂體內的胺基酸,其中90%都會傳遞給母螳螂,然後由母螳螂再傳遞給後代。
生物在本能威脅下,確實會有強烈的求生欲望,但這也要看雙方實力強弱。
公螳螂體型嬌小,力量偏弱,但勝在它有翅膀可以飛行,而且靈敏度很高,在大自然中屬於「敏捷行生物」,而母螳螂體型偏大,全身充滿著力量感,所以母螳螂的攻擊力要遠高於公螳螂,屬於「力量型生物」。
到了交配季節,動物本能的就會去完成交配使命,所以公螳螂會尋著氣味來到母螳螂身邊,如果母螳螂要對它出手,那麼公螳螂會被母螳螂的前肢直接給壓制住,幾乎沒有逃生的可能。
所以,在被母螳螂壓制的情況下,不是公螳螂不想跑,而是跑不了。
看到母螳螂把公螳螂看做食物來源後,我們可能會有一個疑惑,難道母螳螂真的這麼絕情嗎?
其實無論在公螳螂還是母螳螂眼中,它們都需要在短暫的時間中完成交配繁衍的使命,因為螳螂在夏季成年,秋冬季節死亡,所以留給它們的時間不多了。
如果公螳螂在交配後沒有被母螳螂吃掉,它們還是會去繼續尋找母螳螂交配,這是它們的宿命,而母螳螂的宿命就是為了繁衍下一代,當能量不夠時,它肯定會選擇自己跟下一代,在保證自己能吃飽的情況下,才有能力去繁衍,所以公螳螂在母螳螂眼中,確實扮演著」能量來源「的角色。
或許這一切,都是宿命吧!
但話又說回來,並不是所有母螳螂都是「性食同類」的行為,正常情況下,公螳螂被母螳螂吃掉的機率,在5%左右。
——END——
感謝您的點讚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