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日漸強大的發展之下,中國市場成為了各家外企爭相湧進的市場之一。在眾多駐紮在中國市場的外企中,服裝行業在我國的發展一度非常可觀。例如,從日本而來的「優衣庫」,儼然已經將中國市場當作了「撈金池」,一年從我國淨賺走百億不說,其創始人更是直言「成功是離不開中國市場的」。
除此之外,H&M、ZARA、FOREVER 21等國外服裝品牌,都曾在國內市場受到了不少消費者的喜愛。不過,隨著國內服裝市場的逐漸飽和,不僅是國內服裝品牌,就連這些曾被「瘋搶」的品牌也開始走向下坡路。
現在,服裝行業競爭壓力大,既要迎合時代又要迎合消費者的心理,才能勉強在這一行生存下去。不過,在近幾年中,我們總是能聽到「質量差、價格虛高、庫存一堆」等問題出現。
在銷量不好的時候,各家服裝品牌只能通過「打折、甩賣」等方式來清倉商品。例如,ZARA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在不少消費者的觀念中,ZARA的質量一般,不需要花費上百元去買剛上新的服裝,不如等到打折清倉了再買,穿一季也就被淘汰了……
「打折清倉」是將手中的庫存最快出手的方式之一了,但是,很多服裝品牌並不想通過這樣的方式清空庫存。因為它們會覺得,打折會「掉價」,會影響在消費者眼中的品牌形象。
例如H&M,在2013年的時候,H&M就傳出過庫存危機。但是H&M在處理多餘的庫存時,就直接選擇了焚燒,倒是有一種「將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喝」的意思。據報導,這家丹麥服裝品牌會將衣物直接運進廢物處理公司,裡面不免都是掛著標籤的全新服裝。
H&M對自家焚燒庫存的行為是直言不諱,並且,據了解,在2012年到2017年之間,H&M就累計焚燒銷毀了60公噸的衣物。不過,除了打折低價賣給當地人、運往廢物處理公司銷毀之外,也有不少商家會選擇將庫存運到外國去賣。
要知道,在如此多的存庫下,光是打折賣給當地人是賣不完的,另外,不是所有的服裝品牌都會選擇焚燒庫存來解決問題。服裝是更新換代的,每一季都要推出新品,所以庫存問題就必須解決。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今年的1月份到5月份中,我國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總額達到了4.47萬億元,同比上漲了9%。在這些庫存中,服裝和紡織業的存款總額就分別達到了913.8億元和1656.9億元。
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家不太好看的成績單下,都會有庫存問題。所以,快速去庫存,無疑就是減少企業虧損的「解藥」。
一般來說,服裝行業的銷售套路是這樣的。先在一二線城市銷售,賣不完的、過季的就運到三四線城市去、再賣不下去的就搬到折扣電商上,百元服裝打折到幾十元、再往後,就直接運到東南亞國家銷售。
一款衣物的銷售周期為3年,越往下走,價格是越低的,而時間長了,款式過時了,再加上地域差異,最後的價格差是難以想像的,0.5折都不為過。不過,也只有這樣才能「消滅庫存」。
你能發現,現在在網絡平臺上經常能看到低至二十幾元、三十幾元的服裝,買了之後會發現質量也不是太差。
中國每年都有上千億的服裝庫存需要處理,實體店吃不消,就淘寶、京東來收下,而後面還有唯品會、拼多多等「接盤」。再吃不消,就只能運往東南亞等國家了。存庫市場的巨大,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