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橡皮帶加強腳踝肌肉鍛鍊 以防止經常性崴腳

2021-01-08 搜狐網

  Q:我是一名籃球愛好者,正在上大三。今年打球時左腳踝關節多次扭傷,現在稍不注意就容易崴腳,請問有沒有什麼鍛鍊方法可以加強腳踝的力量,防止崴腳?

  A:籃球是一項不錯的團隊運動,但是其對抗性較強,所以很多人在打籃球的過程中有不同程度和不同部位的運動損傷,其中踝關節的損傷是比較常見的。你所說的踝關節損傷之後出現經常性的崴腳,這是因為踝關節在受傷後周圍的韌帶和肌腱被過度拉長,導致其穩定性下降。要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就需要提高踝關節的穩定性,加強踝關節周圍肌肉的訓練,以增強肌肉對踝關節的保護。

  通常,打籃球時崴腳都是踝關節外側韌帶被過度拉長(也就是踝關節內翻)而導致踝關節受傷。相應地,我們要針對加強控制踝關節外翻的肌肉,並同時訓練踝關節周圍肌肉的神經反應和控制能力。

  我們用左腳舉例說明

  將橡皮帶套在左腳上,阻力方向為右側並固定,同時左腳以內翻為起始位置,做外翻的肌肉收縮動作,到最大幅度為結束位置。每次訓練4〜6組,每組12〜16次。用踝關節外翻的動作加強穩定踝關節外翻肌肉的控制和穩定能力,而且,多組數和多次數的訓練,在使踝關節外翻肌肉力量增強的同時,耐力也會有明顯提高。這樣可防止因運動時間過長、肌肉在疲勞過程中控制能力下降而造成的損傷。(右腳和左腳的訓練方向相反)。

  肌肉訓練之後,為了避免再次受傷,我們還需要提高踝關節外翻肌肉神經的反應和控制的能力。如圖2所示:需要一個搭檔幫你一起完成訓練。左腳保持在正常位置,閉上雙眼。當搭檔用手指或筆等物品輕觸你的左腳外側的時候,迅速讓左腳向觸及方向做外翻的動作。也就是說模擬當我們將要崴腳時,踝關節迅速向反方向做外翻的動作,保護踝關節在正常位置。

(責任編輯:鄧鑫鑫)

相關焦點

  • 喜歡打籃球,如何鍛鍊腳踝可以有效防止崴腳受傷?
    對於喜歡打籃球的人來說,「腳踝終結者」這個詞可能聽過不止一次,像美國職業籃球賽即「NBA」中,就不乏有些人被人們冠上了這樣的外號,像艾弗森、歐文等等,這樣的職業球星都會腳踝受傷,更何況平時那些業餘的打籃球的人呢?
  • 腳踝扭傷腫了怎麼辦 如何預防習慣性崴腳
    在日常的生活中腳扭傷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嚴重腫起來會影響到行走和我們平時是生活,那麼,腳踝扭傷腫了怎麼辦?扭傷腳腫了怎麼消腫?如何預防習慣性崴腳?下面就跟小編具體的來認識了解一下腳踝扭傷腫了怎麼辦吧。  腳踝扭傷腫了怎麼辦一、分清傷勢的輕重如果腳扭傷後能持重站立,勉強走路,說明扭傷為輕度,可自己處置;如果腳扭傷後足踝活動時有劇痛,不能持重站立或挪步,按著疼的地方在骨頭上,並逐漸腫起來,說明可能扭傷到骨頭,應立即去醫院攝片診治。  二、正確使用熱敷和冷敷扭傷初期,破裂的小血管在流血,此時可用冷敷,使血管收縮凝血,控制傷勢發展。
  • 崴腳小心骨折,可能成為「習慣性崴腳」。關於崴腳的這些...
    而關節的穩定性需要韌帶維持,韌帶鬆弛會讓關節不穩,於是你會有一種腳踝「鬆了」的感受,造成此後「習慣性崴腳」。進入「扭傷—不穩—再扭傷—更不穩」惡性循環。正確及時的治療+康復鍛鍊,可以顯著降低反覆崴腳的發生率。崴腳急救,記住五個關鍵詞:休息:停止走動,靜止休息,防止二次損傷,減輕組織滲出、腫脹。
  • 我家孩子總崴腳怎麼辦?
    為什麼孩子總是崴腳?有時候走路走著走著都會崴腳,為什麼?生活中很多寶爸寶媽都會面臨這個問題,那今天我就給大家說崴腳的事! 它可以大程度地移動關節,使緊繃的肌肉柔軟,可以防止崴腳的發生。
  • 有關崴腳的5個誤區和9個鍛鍊要領
    面對扭傷,要引起重視: 1、即使沒有骨折,扭傷後也該制動2~3周,使受損的韌帶在正常位置修復、癒合; 2、冷敷,用冰袋敷於患處; 3、適當加壓包紮,減輕腫脹,防止水泡產生
  • 習慣性崴腳?幾個動作打造黃金腳踝!
    崴腳的痛,你我都懂。 不少兄弟們在崴腳後的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詹姆斯,綁緊鞋帶,跺跺腳。接著打!這是不可取的,要知道詹姆斯每年在休賽期都會保養自己的身體,才能夠有今天的身體素質。 「保養好腳踝,繼續飛天遁地。」
  • 經常崴腳也是病!被忽略的崴腳復健方法,趕緊來學學
    一般由踝關節內翻造成外側副韌帶撕裂引起,外翻則不常見,這與人體腳踝結構有關:外側韌帶和肌肉較薄弱;內側較寬厚。所以踝關節具有較差的穩定性,易受傷。崴腳後,由於人體外側三角韌帶(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後韌帶)生長分散,距腓前韌帶最為薄弱,最容易受到損傷。同時,人的皮下脂肪、關節囊、肌腱等踝部軟組織會產生挫傷,附近的毛細血管可能破裂。
  • 老是崴腳怎麼辦?
    五、鍛鍊的時候非常艱苦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發表在《前沿運動醫學報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骨骼肌負擔太重和疲勞會導致局部肌肉纖維過度勞累,從而引發抽筋。六、身體出現營養缺失鈣、鎂和鉀的失衡對肌肉抽筋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 不慎崴腳沒關係?小心引發「後遺症」
    下樓梯時踏空、跑步時踩到小石子、打籃球踩到別人腳上……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崴腳的經歷,大部分人都會覺得這不過是個小問題,休息兩天就好了,但骨科專家卻持不同意見。徐州市中醫院骨科足踝專病門診專家指出,崴腳即踝關節扭傷,是一種常見的肌肉骨骼損傷;如果扭傷後沒有及時接受專業處理,很可能會引發更為棘手的問題,比如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以及慢性踝關節不穩等。
  • 踝關節容易受傷,怎麼加強肌肉力量,選這些體式就對了
    TIP1:加強腳踝力量腳踝力量差,踝關節容易受傷,經常崴腳就是踝關節缺乏力量的體現,靜脈曲張經常會出現在踝關節處,如若肌肉力量加強,血液循環加快,可以很好的預防這一現象出現,防止自己受傷。踝關節容易受傷,怎麼加強肌肉力量,選這些體式就對了。TIP2:拉伸腳背走路,穿高跟鞋,讓我們的腳背筋腱變短,腳上的穴位很多,多拉伸腳背筋腱,刺激腳背上穴位刺激,活化腳背肌肉,加速血液循環。雙腿橫向打開,屈左膝,大小腿成直角,膝蓋在腳踝的正上方,左腳外展90度,右腿理直,右腳的內外緣推實地面,上半身垂直於地面,屈雙手肘,雙手合十於胸前。
  • 男子一次崴腳後竟成「習慣」!崴腳後千萬別盲目靜養
    他發現,自打多年前一次踢球崴腳後,自己的左腳總是反反覆覆崴腳。開始他覺得崴腳沒啥事,又不是骨折,一年總要崴幾次,養好就可以繼續踢球了。然而最近他發現不對勁了,崴腳的頻率明顯增多,除了踢球容易崴腳,有好幾次就連走路快點,稍微不注意都會崴腳。擔心不已的他這才去醫院檢查,結果被診斷為慢性踝關節不穩。
  • 運動康復:崴腳怎麼辦?
    但是運動中,腳踝所承受的壓力能達到體重的三倍,如果腳踝疲軟無力,就使得緩衝能力和動作效率下降,並增加踝關節、膝關節、脛骨的受傷風險。一般程度的扭傷會拉傷關節囊和韌帶,嚴重點可能會導致韌帶斷裂,患處可出現紫色瘀斑。急性崴腳後如果處理不得當,很有可能留下以腳踝反覆崴傷(腳踝不穩)和慢性疼痛為典型代表的後遺症。
  • 名中醫許學猛:崴了腳,這樣處理才能防止腳踝反覆受傷!
    生活中,基本上每個人都崴過腳,有些人經常還甚至經常崴腳,變成「習慣性崴腳」,導致踝關節的長期疼痛,那麼該如何保護踝關節,避免腳踝反覆受傷呢?趙小姐很喜歡穿高跟鞋,下雨天她為了不溼腳,回家時就拐到了地下停車場。我們知道,很多地下停車場都刷了油漆,雖然整潔,但只要沾了水踩上去就會變得異常滑溜。
  • 我怎麼又又又又崴腳了
    ,一方面增加骨與骨之間連接的穩定性,一方面防止關節在運動過程中過伸或過屈。 檢查自己能否負重站立,能輕微活動腳踝,只有活動度過大時才會感到疼痛。 如果答案是否,則需要加以重視,迅速就醫。 受傷側腳踝形態和正常側對比,是否有明顯腫脹,或者骨骼錯位。
  • 跑步崴腳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會處理
    雖然說跑步不像其他對抗性很強的運動項目那樣高,但是在跑步時粗心大意、路面不平或者發生緊急情況,急停或者緊急變向的時候,最容易出現急性腳踝扭傷,俗稱崴腳。發生扭傷後,立即進行PRICE 處理,防止症狀惡化。腫痛嚴重時應儘早就醫。可不要小看這個腳踝扭傷,因為跑步時候速度快、衝擊力大,發生急性扭傷的話,還是需要重視起來。如果處理不當,很有可能留下後遺症,嚴重的還有可能還會影響跑步。
  • 擔心打球崴腳怎麼辦?6款實戰籃球鞋推薦,對腳踝的保護很到位
    首選第一肯定是崴腳。激烈的對抗、急停跳投、急速變向等隱藏高度風險。如果曾經有過崴腳並且沒有經過加強訓練的話,很容易再次出現損傷。所以籃球鞋的防護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一、威少1代戰靴防護性方面,威少1代搭載的CMP一體式後跟、鞋幫魔術貼,堪稱保護腳踝神器。
  • 踝關節很脆弱,崴腳毀一生
    1)Rest:踝關節扭傷後立即停止走動,避免受傷踝關節進一步負重而受傷;2)Ice:踝關節扭傷後即刻到72小時內使用冰塊冰敷患處,讓受傷部位溫度降低,使疼痛相對不敏感,同時抑制炎症反應和肌肉痙攣,抑制出血和滲出,防止腫脹加重。注意用毛巾將冰塊包裹後再與皮膚接觸,防止凍傷發生。
  • 如何加強膝蓋周圍肌肉的鍛鍊?
    除了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外,加強膝蓋周圍肌肉力量的訓練也能防止膝蓋受傷。
  • 跑步腳踝酸痛?那可能你的腳踝肌肉力量不夠
    2、幫助預防扭傷 扭傷是常見的腳踝傷病,大約80%都屬於這個類型。如果腳踝周圍的肌肉比較強壯的話,能更好地支撐關節,防止扭傷的發生。這些肌肉可以通過訓練得以增強。
  • 崴腳怎麼辦?告訴你踝關節扭傷的真相
    六、【常規治療】                                   對於踝關節扭傷急性期還可以使用新的COX-2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物如,塞來昔布、羅非昔布美羅昔布、洛索洛芬鈉、氟比洛芬巴布膏等減輕疼痛、緩解腫脹,對於伴有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較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