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當「人參果之鄉」
陸良縣召誇鎮2020年人參果種植面積超過了8000畝,縣政府在高速公路邊豎起「雲南陸良——中國人參果之鄉」的巨幅招牌。曲靖市師宗縣和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的一些鄉(鎮),也以為自己才是「人參果之鄉」。對此,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西街口鎮的人參果果農很不服氣。
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種植歷史,石林縣都認為周邊縣(市)遠遠無法與自己相提並論。最近5年,石林縣人參果種植面積從1萬畝擴大到了15萬畝。周邊縣(市),從前年才開始大規模種植,即便如此,總面積也不到5萬畝。
人參果的種植分布也支持石林縣的立場。就人參果作物的地理分布而言,這些新出現的「人參果之鄉」呈扇形分布在雲南省東部,扇形的圓心就是西街口鎮。當地種植人參果已有20多年歷史,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0萬畝。
「人參果之鄉」稱號的歸屬之爭是一種幸福的煩惱。2016年秋天,雲南農產品商家在拼多多上把人參果賣爆之後,人參果的收購價從0.5元/公斤一路上漲到4元/公斤。
人參果也因此超過玉米、菊花和菸葉,成為種植區最賺錢的農作物品種。陸良縣召誇鎮村民王喬先往年種玉米,20畝地一年僅掙1.6萬元;2019年改種人參果,掙了18萬元,而陸良縣城鎮居民去年年人均收入還不到3.5萬元。
王喬先所在的新莊村去年有100多戶村民種植人參果,今年擴大到300多戶。據昆明市農科院生物所所長張麗芳統計,石林縣周邊地區,近兩年有近萬農戶依靠種植人參果致富,人參果成為真正的富民產業。
就種植和產業發展水平而言,石林縣西街口鎮也認為自己是當之無愧的「人參果之鄉」。從召誇鎮沿著縣道A40公路出發,進入西街口鎮地界,路面從沙土路變成了柏油路,路旁的人參果田整飭一新,當地果農在果田鋪設果苗金屬支架和水肥管道,實現了標準化種植。
當地人參果合作社建設的大型育苗中心,外來企業投建的包材廠,鎮政府主建的人參果交易中心,在公路兩旁拔地而起。今年年初,西街鎮鎮政府一口氣批准了60多戶村民蓋樓房。「當地人現在說話的口氣都不一樣了。」張麗芳感嘆道。
小水果遇上新農商
僅僅3年時間,雲南人參果種植面積從1萬畝擴大到近20萬畝,發展出一個價值數十億元的富民產業。推動人參果產業崛起的是一批拼多多的雲南商家,王雄是其中的代表。
1992年出生的王雄,言談謙和,在人群中其貌不揚。沒有人知道,2019年,王雄的生意規模達到了3億元,僅在拼多多上,就賣出8000萬元水果。
早在昆明讀大學期間,王雄就涉足電商行業。他通過做校園物流收發和銷售考研教材完成了原始積累。2015年大學畢業後,王雄一頭扎進農產品電商,結果第一個月就虧損50萬元。2016年之後,王雄嘗試直接在產地採購農產品,到拼多多上賣,這改變了他的命運。
人參果的原產地是南美安第斯山脈北麓,國內最早的種植區域是甘肅省民勤縣,1994年,石林縣圭山鎮的一位農民從民勤縣引入種植。
經過10多年發展,本地人逐漸開始食用這種略帶土腥味的蔬果,主要是炒著吃。2010年,石林縣人參果的種植面積擴大到5000畝,主要種植區域就在西街口鎮,當地土地貧瘠,石頭多,玉米、烤菸、土豆都長不好,但人參果反而長得好。
2013年,西街口鎮的人參果分化出一個新品種,果肉呈黃色,口感鮮甜。當地人將這種圓形的人參果稱為「圓果」,將此前橢圓形的老品種稱為「菜果」。品種優化之後,縣政府謀劃將「圓果」賣到省外去。連續兩年舉行招商會,也邀請各路媒體宣傳。
2016年,石林縣舉辦人參果節,前往考察的王雄發現,「這種水果收購價低,市場沒有打開,耐儲運,屬於有潛力的品種」,他決定把人參果放到拼多多上試賣。
這次嘗試一炮而紅。僅僅兩周,王雄店鋪的人參果日銷量就達到5000單,每天賣出近20噸。這一年剛剛轉戰拼多多的商家畢鵬發現了這一「秘密」,銷售後臺顯示,消費者對這個新品種評分好,復購高,售後少,可以迅速賣爆。其他商家也很快跟進,紛紛在拼多多上賣人參果,結果,2018年拼多多上賣掉了西街口鎮近二分之一的人參果。
線上的火爆銷售,也擴大了雲南人參果的知名度,帶動人參果線下市場的銷售。往年不願光顧的外地客商紛紛到石林採購。線上和線下採購需求同時湧現,推動人參果價格一路上漲。2019年,由於供不應求,連尚未成熟的生果都被蜂擁而來的客商搶購一空。
「在拼多多上賣爆之後,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人參果市場價值被發掘出來了。」王雄說。
「拼」成大產業
在拼多多上賣了3天人參果後,王雄就發現,拼多多的「拼購」模式不同於傳統電商平臺。拼購能迅速匯聚同類需求,產生穩定的規模化訂單,比傳統電商更容易幫農產品打開銷路。
「傳統批發往往是整車採購,但客商們湊不齊整車的需求,所以線下就打不開銷路。拼購是把人參果以包裹為單位,從產地直接發給消費者,這突破了傳統批發整車採購的制約,還減少了中間環節,讓消費者得到實惠。」王雄解釋人參果在拼多多上賣爆的原因。
他在拼多多的旗艦店名為「品鮮集」,這個名字還與人參果有關,初衷就是讓消費者嘗到新鮮的高性價比水果。這個店鋪目前每天穩定銷售出3萬單農產品。王雄憑藉穩定的訂單,組建了一個覆蓋石林縣和陸良縣的人參果供應網絡,從而形成了人參果供需匹配的雲端網絡。
「通過拼購和產地直發,讓人參果從田間地頭直達消費者的廚房餐桌,農產品由『產銷對接』升級為『產消對接』。」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韓東原表示,在拼多多內部,這種引爆人參果的新型農產品上行模式被稱為「農地雲拼」。基於「農地雲拼」的農產品上行模式,拼多多已經發展成為國內農產品第一大上行平臺,預計2020年農產品交易額超過2500億元。
2019年,人參果收購熱潮之下,王雄發現採購人參果的品質參差不齊,這影響到消費者對店鋪的評分。於是,他和石林縣最大農業企業合作,在當地投產了100畝人參果生產基地。「我是被逼到地裡的,不種地沒有辦法。」此時,畢鵬兄弟在當地租種的合作基地,也從2016年的50畝擴展到了200畝。
雲南人參果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雲南和甘肅的農業交流。甘肅民勤也開始嘗試通過拼多多打開人參果銷路,並派人到石林學習脫毒種苗技術,提高品質。石林則派人學習民勤的溫室種植模式,提高人參果的畝產量。
今年7月份,王雄成立農業科技公司,準備在曲靖、德宏等地建設新的人參果基地。畢鵬也開始在西雙版納嘗試新的合作基地。「我們要充分利用雲南地理氣候多樣的優勢,把人參果做成全年銷售的品種。」這成了拼多多商家們的新共識。
本報記者 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