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更急切,可能和這個充滿競爭力的社會環境有關,也可能是家長寄希望於下一代有關,總之,孩子的發展始終是家長思之念之的話題,付諸行動最果斷的生活選擇。只是家長的愛子之心有時得不到孩子的反饋,尤其是孩子上了中學之後,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各方面存在的問題突兀顯現出來,令家長困惑迷茫:我家的孩子怎麼會有這麼樣的表現?殊不知,是家長在過度關愛中毀掉了孩子的學習能力。
究竟是什麼樣的家長親手毀掉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呢?
一是自信不足,找委託班代管孩子,家長只管滿足孩子的吃穿用。
生活中,發現很多家長自認為知識能力不足、工作太忙,將孩子送到補習班,家長以金錢的方式填補自己對於孩子的關愛,由補習班老師代管孩子的作業檢查,小教委託班良莠不齊,有的小班內孩子調皮,輔導老師管理紀律很費神,就不自覺忽視了孩子作業的質量,講課過程中,又不能兼顧每個孩子的記錄情況,就會使一些孩子養成糊弄的習慣,做題時想怎麼蒙就怎麼蒙,時間一長就形成了定型性行為,就像俗語說的那樣「學東西不過腦子」,到了初中,科目增多,自然就會顯露出行為基礎差的短板。
實際上,作業過程就是一個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過程,家長不會指導孩子作業,但可以看出孩子的作業字跡是不是工整,作業時是不是認真,這些情況看在眼裡,就能和老師進行溝通,有了家長的看管,孩子的腦子了就會繃緊弦,不敢溜號應付,學校的教育就會延續到家庭,自然能養成孩子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
二是家長照顧孩子無微不至,凡事能代勞的都替孩子做好。
有這樣表現的家長不在少數,上學放學時,我們經常看到家長跟在孩子後面背著書包,孩子一身輕鬆地邊走邊玩;打開練習本、錯題本,家長的筆記工工整整,沒有孩子多少勞動展現出來;值日生不是學生的父母就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學生呢,大都在教室外玩耍等待家長幹完活。殊不知,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正毀掉孩子的學習條理性和責任心,初中班主任在發現這種情況時,大都指導家長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勞動能力的欠缺就會導致學習能力的缺失。
那些經常忘記作業、忘帶課本、不能記清老師作業安排的學生,大都是身後有著勤快的家長影子,這些勤快的家長沒能把自己的優點傳給孩子,卻養出了懶惰隨性的問題生。
三是家長自視清高,瞧不起比自己能力低的老師,親自操刀上陣。
家長中素質高的不乏其人,但是其中一小部分人自恃比孩子的老師學識高,瞧不起老師的教學能力,作業時按照自己的理解指導孩子,不顧及老師講給孩子的解題思路,老師講的內容和家長練習思路衝突,孩子不知道就究竟該聽誰的,時間長了就會失去對老師的信任,上課不認真聽課。
家長應該清楚,老師是按照教學大綱,選擇符合孩子認知能力的方法教孩子知識,家長能力再高,也不如專業教育的教師,此時家長生生介入,會出現「揠苗助長」的悲劇,要謹慎對待孩子的態度,一旦孩子不信服老師,就會養成不良習慣,失去自制力和持久性。
孩子的教育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大工程,家長要堅信老師的付出,和老師站在一起,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較高的學習能力,合力完成一個優生的培養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