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自然狀況評估表明迫切需要採取行動保護人類和地球

2021-01-10 美通社

巴黎2019年5月6日 /美通社/ -- 世界上150位頂尖科學家今天發表的一份新報告描繪了一幅關於地球陸地、海洋和野生動物狀況的可怕畫面。Campaign for Nature的領導人表示,報告強調世界各國領導人迫切需要致力於一項雄心勃勃的全球協議,旨在保護自然,從而保護地球上的生命。

聯合國授權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 --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兄弟組織 -- 的全球評估發現,自然的喪失和由此產生的野生動物滅絕危機比以前所理解的還要嚴重。

Campaign for Nature總監Brian O'Donnell表示:「大自然面臨著對人類健康和福祉造成毀滅性後果的危機。然而,現在扭轉局面還為時不晚。為了解決這個嚴重問題,各國政府現在必須承諾到2030年保護至少30%的地球表明。」

雖然各國在保護關鍵自然區域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 -- 目前約佔陸地面積的15%和海洋面積的7% -- 但科學家一致認為,進展遠遠不夠。

在報告的建議中,專家們呼籲建立更多的保護區,如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土著保護區,同時大力承諾大幅增加保護資金。這項全球評估強化了科學家們最近發出的其他警告,即各國政府必須以與氣候變化同樣緊迫的性質處理這場危機。

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執行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家Jonathan Baillie表示:「如果我們關心其他形式的生命,如果我們關心我們孩子的未來,如果我們關心安全的環境或實現發展目標,那麼,當涉及到自然世界時,只有一條路可走:我們需要保護剩下的東西。我們需要在2050年前保護一半的地球,到2030年實現30%的中期目標。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們必須恢復自然,推動創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留給後代一個健康和可持續的星球。」

世界各地近100個團體 -- 包括土著居民、保護組織和慈善基金會 -- 認可到2030年保護至少30%地球的目標,以應對氣候變化、生境喪失和物種滅絕的緊迫威脅。

全球評估強調了土著和傳統知識在我們成功地保護地球自然方面的重要貢獻。報告特別表明,土著人民在管理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工作歷來比各國政府做得更好。它還強調,土著人民管理或擁有世界生物多樣性重要領域的保有權,包括世界上約37%仍處於自然狀態的無保護土地。

Campaign for Nature合作夥伴Gaia Amazonas Foundation總監Francisco von Hildebrand表示:「讓土著人民參與和促進土著主導的保護是成功的關鍵。由土著人民和當地社區領導的保護是保護自然的較有效方式之一。任何全球自然新政都必須反映並包括世界各地土著社區的聲音、優先事項和願景。」

Wyss Foundation主席Molly McUsic表示:「地球上每個人的健康和繁榮取決於我們為子孫後代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土地、野生動物和水域的集體能力。為了保護我們所飲用的水、我們呼吸的清潔空氣以及全球經濟所依賴的自然系統,我們需要迅速擴大世界各地的保護區。成功是可以實現的。但是,政府 -- 以及企業、基金會和非政府組織 -- 將承擔保護自然所需的財政資源。」Wyss Foundation是一個慈善組織,將在未來十年投資超過10億美元,以保護世界各地的土地和海洋。

O'Donnell總結表示:「今天的報告是確定的:大自然正處於危機之中,現在是時候採取行動了。我們需要各國政府解決對自然、棲息地喪失的主要威脅,同意到2030年保護地球30%的土地,並提供資金。時間緊迫,而且生物多樣性喪失沒有復原按鈕。滅絕意味著永遠失去。」

相關焦點

  • 「為地球祈禱,為自然發聲」
    中國環境報訊(記者 劉曉星)每年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我們即將迎來第50個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為「氣候行動」。世界地球日的協調機構地球日網(Earth Day Network, www.earthday.org)攜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髮會」CBCGDF),以及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IFCE)共同發起以「為地球祈禱 為自然發聲」為主題的地球日50周年紀念活動,為遏制並逆轉氣候危機貢獻力量。
  • 地球的一半︱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昆明如何真正成為轉機
    2010年,第十次締約方大會在名古屋成功舉辦,再次提出《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及《愛知目標》,要求採取「有效和緊急」行動,保護全球森林、珊瑚礁和其他瀕危的生態系統,以避免失去人類賴以生存的世界生物多樣性狀態。
  • 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已經開始行動
    生命源於自然,生命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然而,如今的自然已不復往日的美麗,人類毫無節制的利用和破壞,已讓這片曾經的淨土蒙上一層陰霾。迅速增長的人口、加速的消費、過度開採的自然資源以及不斷惡化的生物多樣性…都掩蓋了來自生命起源的吶喊。我們既得益於這個曾經美麗的地球,就絕不應報以破壞和毀滅。
  • 世界地球日保護環境 地球日個人行動
    為了保護我們的地球村,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方式呢?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採取什麼方式呢?  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政府部門要從政策層面上支持和引導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引導、支持社會樹立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的理念。以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實踐和探索為起點,尋求適合國情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
  • 《自然通訊》:再不行動,我們就沒時間保護人類自己了!
    該研究第一作者、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地理學院的Rebecca Runting博士說,儘管我們目前擁有前所未有的生成、存儲、訪問和分析環境相關數據的能力,但如果這些令人矚目的技術進步沒有促使人類採取行動,那麼它們將對我們的世界沒有絲毫幫助。
  • Earth Hour | 為地球發聲 讓我們一起行動
    60+地球一小時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提出的一項全球性節能活動,提倡於每年三月最後一個星期六的當地時間晚上20:30(2019年地球一小時時間為3月30
  • 「對於人類和地球來說,現在都是一個決定性的時刻。」|古特雷斯
    即使在發達國家,被邊緣化的人也是災難的第一個受害者和最後的恢復者。 親愛的朋友們: 讓我們明確一點:人類活動是我們走向混亂的根源。但這意味著人類的行動也可以幫助解決它。 與自然和平相處是21世紀的決定性任務。
  •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中國為世界提供了綠色轉型方案
    保護支撐全人類健康和生活的生命之網的機會稍縱即逝。我們希望《地球生命力報告》中的事實和研究不是停留在證明觀點層面,而是可以推動各國政府、企業和個人採取行動。  這份報告於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召開前幾天發布,有利於全球領導人對可持續發展目標、《巴黎協定》和《生物多樣性公約》進展進行評估。
  • 推動塑料包裝標籤透明化的五項全球性建議
    根據一項全球回收和可持續性標籤評估報告,許多塑料回收標籤「令人困惑和不一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國際消費者聯會提出了5項全球建議。塑料汙染是一個緊迫的問題,據估計,每年有800萬噸塑料進入海洋環境。在全球範圍內,各國都在採取措施打擊塑料垃圾。
  • 歐舒丹品牌承諾 保護生物多樣性 實現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品牌先後建立了「薰衣草關愛項目」,「甜扁桃樹保育計劃」及「臘菊有機種植計劃」,並承諾到2025年,保護1000多種當地植物,持續為維護南法地中海區域生態環境做出貢獻。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之際,歐舒丹呼籲人類尊重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 「經濟增長」與「保護自然」不可兼得?不一定!
    我們必須重建固有的金融體系,將「自然收益」設計成為新體系的重要指標,使用金融工具來引領自然與社會的融合,長期、可持續地惠及人類和自然本身。這一決策方式可以用來嚴格量化自然資源的價值,幫助建立更有效預測人類和自然需求的模型。
  • 人類進入太空為什麼需要層層保護?阻止人類尋找宇宙文明嗎?
    人類登太空為什麼需要各種保護?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就是說,在地球上,所有能夠生存到現在的物種,都是非常適應地球環境的生物,而那些不能適應地球環境的,則被地球淘汰了,比如:曾經厭氧生物是地球霸主,但地球大氧化事件之後,不能適應地球氧氣的生物都被地球淘汰了。
  • 【世界環境保護日】 | 美麗中國 我是行動者
    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要在每年的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環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世界環境日,你如何貢獻力量了解、分享和行動!鑑於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仍在全球肆虐,今年的世界環境日將是一場線上環保盛典。
  • 關愛自然,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如何共處?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擁有種類繁多的生物以及豐富的生態系統,這也是人類得以生存的基礎。我們呼吸的新鮮空氣、乾淨水源、可口食物以及生產的原材料,無一不是取自於大自然,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對自然的壓榨愈發嚴重,工業廢品、生活垃圾的產量與日俱增,和諧美麗的大自然逐漸黯淡無光。
  • 地球未來會和火星一樣?不久的將來,地球不再適宜人類生存!
    地球誕生至今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原本地球的自然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但是在人類的不斷發展下,人類對資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在人類的瘋狂開採下,如今地球的資源已經不再豐富,甚至出現了匱乏的狀況。因為金星的大氣主要都是二氧化碳,含有少量的氮氣,它的大氣壓強是地球的92倍!而且由於金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比較多,導致金星的溫室效應十分嚴重,在溫室效應的作用下,金星的表面溫度極高,美國航空及太空總署給出的數據表明,金星表面的溫度大約在464℃。另外金星還經常下酸雨,出現閃電和雷暴等氣候,這樣的環境對於人類來說簡直是地獄,更別提生存在金星上了。
  • 保護地球,Yutime緣泰石油一直在行動
    當然,每年4月22日著名的「世界地球日」也由此而來。如今,世界地球日活動已發展至全球192個國家,每年有超過10億人參與其中,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作為能源行業的一員,Yutime緣泰石油更是積極響應」世界地球日「活動的號召,並且多年來時刻牢記社會責任,一直將環保作為經營的核心理念之一,不斷身體力行地實踐保護地球的行動。
  • 冠狀病毒:解除行動限制令,人類準備好了嗎?
    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就業壓力迫切需要政府重新開放生產經營和其它社會服務場所。然而,大流行尚未結束,感染和死亡人數持續上升。 世衛組織頒布這一旨在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再次暴發的風險,不同的國家應根據本國的疫情來制定適當的措施和方案來解除或放寬行動限制令。世界衛生組織在總結了人類近幾十年來在傳染病處理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後,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限制疫情的蔓延都應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有研究人員稱,截至5月1日,甚至沒有一個國家達到這六項標準的四項。
  • 地球一小時:世界自然基金會呼籲「我們要硬核做環保」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東北項目辦公室在長春舉辦「地球一小時」活動,吸引當地青少年廣泛參與。 郭佳 攝中新網長春3月30日電 (記者 郭佳)3月30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東北項目辦公室在長春舉辦「地球一小時」活動,吸引當地青少年廣泛參與。
  • 科學家稱,地球的氣候危機已經非常嚴重,再不採取措施就晚了
    人類是地球唯一的智慧生命,是地球的霸主。對於這個人類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家園,本來我們應該好好保護,好好愛護,可是隨著人類的活動,地球的環境開始不斷惡化。可能有人覺得,人類的生態環境惡化是從進入科技時代才開始的,可事實上,早在數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已經開始對地球生態的破壞。
  • 綜述:火在地球陸生植物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地球是唯一已知有火的星球。其原因很簡單,也很深刻。地球上的植物製造了燃燒所需要的氧氣和燃料,而閃電提供了無處不在的火源。 火與地球生命相生相隨,正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火已經深刻地嵌入了地球歷史和人類文化。國家科學評論(NSR)最近發表了由Curtin大學何田華博士和Byron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