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火在地球陸生植物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2021-02-08 科學網

過去4億年來地球上野火活動與古大氣氧含量的耦合,以及與針葉植物和被子植物起源與多樣化的關係。(圖中紫色虛線為大氣氧含量,紅色實線為微木炭化石表徵的野火活動,綠色虛線為被子植物多樣性,黑色虛線為針葉植物多樣性。)

地球是唯一已知有火的星球。其原因很簡單,也很深刻。地球上的植物製造了燃燒所需要的氧氣和燃料,而閃電提供了無處不在的火源。 火與地球生命相生相隨,正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火已經深刻地嵌入了地球歷史和人類文化。國家科學評論(NSR)最近發表了由Curtin大學何田華博士和Byron B. Lamont教授聯合撰寫綜述文章「Baptism by fire: the pivotal role of ancient conflagrations in evolution of the Earths flora」( https://doi.org/10.1093/nsr/nwx041)。

目前,大約60%的地球陸地表面都會在15年內經歷一次野火。幾百年來,人們習慣於認為野火頻發是氣候、地理因素,或人為幹擾的結果,而忽略了野火在塑造植物群落,以及植物適應性功能性狀進化過程中的決定性影響。從4.2億年前植物從水生進化到陸生之後,火就成為了地球的一個重要特徵。野火作為一種自然過程,與太陽和雨水一樣,成為了生態系統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綜合關於陸生植物起源後地球地質歷史上野火存在的文獻,分析地球上重要生物群落和主要植物類群、與火有關的植物適應性功能特徵的起源與進化歷史,作者認為,火是決定過去4億年來地球植物多樣性、陸生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重要生態和進化因素。

全球廣泛分布的微木炭化石是地球歷史時期火存在的證據,表明火在過去4.2億年的地質歷史中始終存在。古地球的氣候因子,比如降雨和降雨的季節性,以及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含量,決定了植物生長狀況和燃料的易燃性。因此,火的動態和頻率隨地球氣候的變化而波動,而古大氣中氧的含量起決定性的作用 ——大氣含氧量越高,野火活動越頻繁。

最早的陸生植物化石出現在4.2億年前的志留紀,而差不多同期,就有火存在的化石證據,但是大規模的火直到泥盆紀晚期(3.7億年前)才出現,因為此時進化出的植物葉與木質化的樹幹才使大規模的野火成為可能 。

在石炭紀-二疊紀漫長的9000萬年歷史中,地球上的高溫與強烈的季節性降雨氣候,特別是超高的大氣氧氣含量(28%,遠高於現在的21%),導致了全球性頻發的野火。正是在這一時期,針葉植物開始起源和進化,其諸多性狀(比如種子林冠宿存,火後重新萌發枝條等)都被認為是適應這一時期野火環境而起源進化的。

在大約一億年以前的白堊紀中期,被子植物開始迅速的多樣化,大量的微木炭化石證據表明,這一時期是繼石炭紀-二疊紀後又一次野火活動的高峰期,這一高峰期同樣是受到超高的大氣氧含量影響而出現的。這個發現催生了新的被子植物多樣化理論,即頻繁的野火在裸子植物佔優勢的生態系統中製造了適合被子植物快速生長的林窗,使被子植物得以迅速替代裸子植物,而生長迅速的被子植物也能正反饋維持野火的動態,從而進一步促進其多樣化。

生態學證據表明,在地球上現存的一些重要生態系統,比如地中海式氣候生態系統、熱帶草地和稀樹草原、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針葉林系統中,野火是維持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重要生態因子與進化力量。而這些系統中的植物功能性狀也能反饋影響與維持系統的火動態。

熱帶雨林的傳播可能得益於始新世早期野火活動的減弱,因為這一時期的大氣含氧量正好大幅下降了;熱帶地區闊葉樹森林的出現,使得溼潤蔭蔽的下層植被中可燃物的積累減少,從而進一步降低了熱帶森林的火災發生頻率。在現今生態系統中,很多植物的功能性狀,比如種子林冠宿存、植物火後重新萌枝和樹皮加厚等,其起源與進化與野火的歷史動態有密切的關係。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植物燃燒產生的煙中的化學物質(比如丁烯羥酸內酯)能打破很多植物種子的休眠並促進萌發,調節植物生長發育。這些性狀廣泛分布於各種植物類群中,並具有非常古老的起源。比如針葉樹中種子林冠宿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億年的石炭紀-二疊紀,而丁烯羥酸內酯作為植物激素則有超過4億年的歷史。

最後,野火既是推動地球陸生植物進化的重要機制,也是維持全球重要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重要生態因素。我們需要重新認識火在生態學和進化理論中的地位,重新評估有關全球火頻發生態系統管理和保護的政策。在將來的研究中, 我們需要側重研究氣候變化(溫度、降雨量及其季節性,以及極端氣候事件)如何影響全球生態系統中火的動態, 進而研究與火相關的植物功能性狀對這些動態變化的響應,以及由此導致的植被結構和功能的變化。人類活動對火動態的影響越來越大,在全球氣候變化與人口不斷增長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對未來全球野火的動態變化和植被的響應加以精確預測,以確保對野火頻發地區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與管理。(來源:科學網)

相關焦點

  • 綠色乃是生命之色,演化史上的裡程碑,生命演化的一大壯舉
    植物的起源·內共生學說早期真核生物中的一些細胞器不是演化出來的,而是吞噬了原核生物後將其留在了內部。約15億年前,一些藍細菌在海面中漂浮著,被一些真核生物給吃了,但藍細菌卻頑強的活了下來,慢慢地就演化成了葉綠體,這些早期的真核生物從藍細菌那裡繼承了重要的光能物質--「葉綠素a」,因此「藻類植物」也就承繼了光合作用的特點。
  • 《生命簡史》: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到目前為止,地質科學依然是一門處於探索中的科學,地球表層和地球內部的很多問題依然是未知數。從恐龍到人類的演化應該提高警惕我們常說,地球孕育了生命,然而地球46億年前在宇宙大爆炸中誕生時,是一個滾燙的高溫星體。35億年前,當大氣層形成後,才使生命的出現具備了生存條件。在地球生命演化中,恐龍是無法繞開的物種。
  • 最早的植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提到地球的演化史,無論是對於地球氣候環境來說,還是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來說,35億年前出現在地球上的藍藻,都在其中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4.4億年前,地球進入志留紀時期,志留紀一共在地球上存在了3000萬年的時間,卻與地球生命的演化息息相關。在志留紀之前,地球上的海洋面積要遠比現在大得多,後來伴隨著地質運動,海洋面積開始縮小,陸地上升面積不斷擴大,這個時候,地球上的生物們,也迎來了新的演化契機。
  • 每日摘要:睡蓮目芡實與金魚藻目金魚藻基因組揭示早期被子植物演化(Nature Plants)
    本文中,作者獲得了兩個水生被子植物,即睡蓮目芡實(Euryale ferox)與金魚藻目金魚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的染色體級別基因組序列,這兩個早期分化被子植物的基因組擴寬了我們對於被子植物主要類群代表性物種在基因組層面的理解。作者在被子植物五大類群睡蓮目植物、木蘭類植物、單子葉植物、金魚藻目植物以及真雙子葉植物中均鑑定了多次的獨立多倍化事件。
  • 芡實與金魚藻三代基因組揭示早期被子植物演化
    ,通過與其它代表性陸生被子植物代表基因組進行了深入的比較分析,揭示了早期被子植物的複雜演化歷史。 被子植物,或稱開花植物,是地球上多樣化程度和物種豐富度最高的類群之一,早期被子植物的突然出現和迅速多樣化使被子植物的起源成為著名的達爾文「討厭之謎」。幾十年的努力已經極大地解決了被子植物的系統發育問題,但是主要分支之間的演化歷史始終存在爭議。
  • 演化還是滅絕: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開始了?丨文化客廳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裡面所列出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單中絕大多數是陸生的脊椎動物,包括鳥類、獸類、兩棲類和爬行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無脊椎動物,比如一些昆蟲。 因此,在野生動物保護法之外的動物,人們很可能會忽略掉它們。人類給野生動物的定義的背後是蘊涵著一定的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和重要生態價值的,所以大家稱它為「三有動物」。
  • 為什麼植物的葉子"長著長著就扁了"?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植物科學趨勢》。葉片的出現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植物化石資料顯示,陸生植物出現於4.2億年前的志留紀晚期,最早的陸生植物大小類似於現在的苔蘚,但沒有扁平化的葉片類器官,被統稱為裸蕨。裸蕨沒有葉片,只有不斷生長的分枝,光合作用也是通過嫩枝來完成的。
  • 植物秘密知多少
    在生物學知識中,動植物的演化變遷佔據著重要篇幅。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植物的世界,去探索大自然中關於植物的秘密。(一)植物的分類植物一共有四大類,由高級到低級分別是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藻類植物。其中,種子植物又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植物種類。
  • 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獲進展
    重構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過程是地球環境科學和地球生物學研究中最具挑戰的研究課題之一。生命從出現到進化需要不斷適應有害的物理化學環境,包括重金屬的毒害。砷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劇毒類金屬,其氧化還原轉化及環境行為影響著生命的演化進程。在地球演變歷史中,砷的形態及其毒性隨地表氧化還原狀態的變化而不斷改變。
  • 地質地球上玄武巖漿的演化歷程
    緣於沒有生物作用,致使巖漿的頂部覆蓋著巨厚的沉積物質,即現在通稱為結晶基底的原始沉積巖層。該階段的玄武巖漿溫度依然很高,可塑性很差,月球的潮汐作用只能導致「潮起潮落」,還不能塑造出形體。地球上只有熱水、熱氣和超高溫度的玄武巖漿,既不可能產生任何種類的巖體和生命生物,又不能形成明顯的天氣過程。
  • 胡俊等-GCA:幔源巖漿底侵作用在下地殼演化中的意義
    胡俊等-GCA:幔源巖漿底侵作用在下地殼演化中的意義大陸下地殼的形成與演化是當今固體地球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之一。1973年Fyfe最早提出玄武質巖漿的底侵作用(underplating)是太古宙大陸地殼形成的重要方式。出露於古老克拉通的麻粒巖地體被認為代表了太古宙下地殼,而被太古宙之後各個時期的幔源巖漿捕獲的麻粒巖捕虜體則代表了太古宙之後的下地殼。因此,對麻粒巖捕虜體的研究成為研究大陸下地殼演化歷史和機制的重要手段。前人通過對此二者的對比研究表明,它們存在一系列差別。
  • 《西藏新特提斯的演化:地層和古地理》專輯出版
    該專輯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建國研究員、沙金庚研究員、羅輝研究員擔任聯合主編,共收錄了1篇前言綜述和12篇研究論文。作者隊伍主要由南京古生物所研究人員組成。這些成果無疑將會為後人研究特提斯演化提供重要的參考和幫助。青藏高原是研究深時地球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理想場所,在地球動力學、板塊構造、古地理、古氣候和生物演化等研究中備受關注。然而,由於惡劣的自然地理條件、強烈的構造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古生物化石的保存和採集都具有較大的難度,也進而制約了地層和古生物相關研究的開展。
  • 【中國科學報】植物所發現植物「伏地魔」細胞器演化的秘密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憲春團隊以伏地卷柏為例,發現了植物細胞器基因組新的演化模式。這項研究揭示了早期陸地植物卷柏中獨特的細胞器基因組演化模式及機制,拓展了人們對植物界細胞器基因組演化的認識。相關研究成果發布在《植物學雜誌》上。
  • 寂靜山林——蕨類,原始的維管植物
    向右滑動查看 線柄鐵角蕨從全株到一粒孢子的照片在植物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蕨類植物是最早脫離水體束縛、最早適應陸地環境和最早出現維管組織的類群,它們發展出的維管組織、根、莖及葉等成為今後所有高等陸生植物都必須具有的結構。
  • 植物學家重構 蕨類植物生命之樹
    本報訊  近日,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蕨類植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組在國際綜合性期刊上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對蕨類植物孢子囊這個獨特的器官進行了祖先性狀重建,重溯了蕨類植物孢子囊的演化路線。
  • 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 對人類理解甲蟲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 對人類理解甲蟲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時間:2019-12-23 13:50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 對人類理解甲蟲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今天(12月21日)上午,中國科學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時代的新物種齒胸波眼甲Notocupes denticollis
  • 裸子植物如何傳粉受精並延續後代|一見鍾「秦」系列​
    傳粉是自然界中常見的植物繁殖現象。在自然條件下,傳粉包括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兩種形式。傳粉媒介有昆蟲和風;此外蜂鳥、蝙蝠和蝸牛等也能傳粉,還有些植物通過水進行傳粉,其中風和昆蟲是最常見的傳播媒介。昆蟲傳粉風力傳粉據統計,全球87%野生植物依賴於昆蟲傳粉,兩者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密切的互惠共生關係。這種協作關係在陸地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活中都起著奠基者的作用。大家最為熟悉的被子植物中的蘭科,其生活史多樣化,在與昆蟲長期協同進化的選擇作用下形成了許多「設計」精巧的傳粉系統,花部結構高度特化。
  • 在地球上,我們發現最早的生物居然像一個海綿
    奧陶紀時期的地球陸地變化不大,由於水生植物不斷的光合作用。空氣中氧氣含量進一步增加。大致比珠峰頂部的氧氣還少一點,廣闊的海域,繁育著大量的各門類無脊椎動物,除寒武紀業已產生的外,某些類群還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筆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蘚蟲和軟體動物等。
  • 鞍子河∣寂靜山林—蕨類,原始的維管束植物
    從左向右滑動 線柄鐵角蕨從全株到一粒孢子的照片蕨類植物的起源和發展在植物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蕨類植物是最早脫離水體束縛、最早適應陸地環境和最早出現維管組織的類群,它們發展出的維管組織、根、莖及葉等成為今後所有高等陸生植物都必須具有的結構。
  •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植物界—被子植物(上)
    花朵讓開花植物能夠有更廣闊的演化關係,且延展了其生態上的利基,以致能使開花植物在陸地上的生態系中稱霸。花是被子植物(又稱有花植物或開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其生物學功能的是結合雄性精細胞與雌性卵細胞以產生種子。這一進程始於傳粉,然後是受精,從而形成種子並加以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