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不知從何時起,股市流行起一句黑話叫做「關燈吃麵」。跟關燈吃麵相對立的,現在突然又流行起一個高級詞彙叫做「利潤斷層」。
「關燈吃麵」一般是指突然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利空,例如業績地雷等等。而「利潤斷層」則是指公司利潤突然出現超預期的增長。
其實,到底是「關燈吃麵」還是「利潤斷層」,也不能僅憑某一期的公司定期報告就能簡單下論斷,關鍵還是要看利潤變化趨勢的可持續性。比方說,某疫情受益上市公司,隨著疫情的減緩,目前疫情產品的銷量已經開始走下坡路,而此時該公司突然報出一個超出市場預期的半年報,那麼公司股價還會因為「利潤斷層」上漲嗎?我看,股價不但不會上漲,恐怕就此可能會踏上漫漫回歸常態化的下跌歸途。
所以,投資股票歸根結底還是著眼於公司的未來,而定期報告只是提供了一個「後視鏡」,當然,如果公司的發展趨勢是可以持續的話,那麼這個「後視鏡」可以起到相當的預測未來的作用。但是,如果公司未來發展趨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的話,那麼這個「後視鏡」所能起到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最後以小信來說,不可否認,今天的半年報業績是相當的差,二季度利潤才不到5000萬,是一季度的三分之一,而且預報三季度也僅8000萬的業績。但這說明了什麼?這其實說明了自18年5月份至今年初,小信股價從40多元跌至十幾元的正確性,因為18年小信還有14億多的利潤,19年也還有7億多的利潤,但股價卻大幅下跌,就是因為市場提前預見到了今年小信業績滑坡之嚴重、之劇烈。因為一個靠幾乎單一大品種支撐的醫藥企業,當藥價大幅下跌,甚至集採競標出局的情況下,這家公司的前景令人堪憂,即便你目前還賺著十幾億的利潤,投資人也會用腳投票賣出,因為這種利潤下滑的趨勢看不到頭。
但現在,雖然小信的當期業績如此前市場預計般那麼的差,但是經過幾年的調整,小信已經基本完成了向一個徹頭徹尾創新藥上市公司的轉型,未來的管線梯隊已經建立,未來的新營銷重點也已經確立,未來收入利潤結構會趨近於合理(以上分析具體可見 T大的分析,我就不贅述了)。因此,「後視鏡」裡出現的半年報,甚至未來的三季報、年報,還會把小信的股價再次打回到30、20、甚至更低的深淵去嗎?我覺得不會。因為股價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未來發展的潛力和確定性,而立足於現階段看小信,跟兩年多前看小信,完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醫藥公司了,當然,估值也應該是不一樣的。
再多說一句醫藥公司的估值,醫藥公司不像周期類公司,產品價格可能因供求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也不像商業公司或者製造業公司,網點和產能可以隨時間不斷地往上提升;也不像金融地產,可以受益於宏觀經濟總量的不斷膨脹而獲得業務的發展。未來的醫藥公司更類似於科技型公司,但又不全似。科技類公司往往特別重資產,產品更新迭代快,必須通過規模效應將競爭對手擠出市場。而創新型醫藥公司產品研發風險較高,但有專利保護,一旦成功將會有充足的時間和天量的現金流來反哺公司,所以一旦建立了完善的研發管線和梯隊,公司未來的可預期性反而會更強。也就是說,醫藥公司的估值,是取決於過去幾年你做了什麼,因為只有你做了完善的布局和合理的投資,未來的業務回報才是可以預期到的。而這,正是小信的投資價值所在。
也許,當兩三年後,小信開始創造大量的利潤的時候,可能那時小信的市值反而已經不再上漲了。因為,那時候大量利潤的出現,正好證明了現階段小信市值可能會提前上漲的正確性。
作者:只是天地一沙鷗連結:https://xueqiu.com/2284845390/157684595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