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討論一個普遍在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之間爭論的問題,就是聖經舊約的部份兩派的差異。基要派新教徒,尤其傾向保守的,會指控天主教在天特大會 (脫利騰大會)「把次經加入聖經裡面」,因而以這一個為指控天主教是異端的一個主要罪名。
首先,在今日新教,尤其是基要派的立場,聖經是三十九卷舊約和二十七卷新約 (經目可以參考這個網頁http://www.cathlinks.org/bible.htm#b5 基督教的一欄) 集合而成的。這個立場和基督教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死而復活、三位一體一樣,是絕對沒有妥協餘地的。「聖經是三十九卷舊約和二十七卷新約(確定經目)」是等同一個教條(dogma)一樣。在基要派看,誰人質疑、提出另外見解就已經是異端 (所以他們對東正教的態度也很猜疑)。
原先我是要探討到底新教是從哪裡證明聖經正典在天主教天特大會(脫利騰大會)之前已經確立,從而可以指控天主教。後來筆者多翻查考,發現這些指控背後的虛假和基督教聖經舊約正典歷史問題上面基督教徒(尤其福音派和基要派)較少討論 、甚至視為言論禁區的事實。但是為了忠於事實我決定原原本本的寫出來,要是有基督徒看見因而信心不穩,也只好怪他自己教會隱瞞他了。
天主教聖經和新教聖經在新約全書部份的經目大家是一致的,都是二十七卷書。 但是,天主教聖經和新教聖經主要分別在天主教在舊約收集了多七卷書(天主教有 46卷,新教39卷),分別是:
1. 「多俾亞傳」,新教中文叫「多比傳」,Tobit,原文是希伯來文
2. 「友弟德傳」,新教中文叫「猶滴傳」,Judith
3. 「瑪加伯上」,新教中文叫「瑪喀比一書」,1 Maccabees
4. 「瑪加伯下」,新教中文叫「瑪喀比二書」,2 Maccabees
5. 「智慧篇」,新教叫「所羅門智訓」,Wisdom (of Solomon)
6. 「德訓篇」,新教叫「便西拉智訓」,Ecclesiasticus 或者Wisdom of Jesus Son of Sirach,原文是希伯來文
7. 「巴路克」,新教叫「巴碌書」,Baruch,相傳作者是先知耶利米的書記,在耶路撒冷聖殿中是個文士,scribe,以希伯來文寫成,「耶利米書」也有提巴碌這個人。
這七卷書﹐天主教稱為「第二正典」﹐Deuterocanonical books,而新教稱為「次經」(Apocrypha)。而Apocrypha這個字意思不是代表這些書卷是偽造的,而是他們屬於「隱藏」的,hidden books,只留給有智慧知識的人讀。 另外,舊約書卷裡面,天主教聖經在兩卷書都多了些經文:
§ 「但以理書」部份
「但以理書」(天主教叫作「達尼爾」,The Book of Daniel)裡面天主教收錄了幾篇不是希伯來文的文章在裡面,包括了:
1. 「蘇撒拿傳」(Susanna「蘇撒納」),成為「但以理書」/「達尼爾」第十三章。
2. 「比勒與大龍」,天主教稱之為「貝爾和大龍」(Bel and the Dragon), 是「但以理書」/「達尼爾」第十四章。
3. 「亞薩利亞禱言」(天主教叫「阿匝黎雅的祈禱」,Prayer of Azariah) 和 「三童歌」(或者「三聖子之歌」,天主教叫作「三青年讚美上主歌」)這兩篇,在天主教聖經放在「但以理書」的第三章裡面。 這些多了的部份用亞蘭文寫的 Aramaic。
§ 「以斯帖記」部份 「以斯帖記」(天主教叫作「艾斯德爾傳」,The Book of Esther),在翻譯成希臘文後加上了希臘文部分(「以斯帖補篇」),表達她對宗教的虔誠。
牛津出版的英文聖經把多了的部份收在 Apocrypha篇,列名了他們出來。
天主教聖經把「以斯帖記」和「但以理書」多了的就放在原書之中沒有分開來。
以下網頁有一些簡單介紹:http://www.bible-researcher.com/canon2.html
§ 東正教次經:
o 1 Esdras 以斯得拉一書(即基督教指為偽經的以斯得拉三書)(*)
o Tobit 多俾亞傳
o Judith 友弟德傳
o Additions to Esther 艾斯德爾傳補編
o Wisdom of Solomon 智慧篇
o Ecclesiasticus 德訓篇
o Baruch 巴路克
o Epistle of Jeremiah Song of the Three Children 三聖子之歌
o Story of Susanna 蘇撒納
o Bel and the Dragon 貝爾和大龍
o Prayer of Manasseh 瑪拿西禱言(*)
o 1 Maccabees 瑪喀比一書
o 2 Maccabees 瑪喀比二書 3
o Maccabees 瑪喀比三書(*)
o 4 Maccabees 瑪喀比四書(*)
o Psalm 151 詩篇151篇(*)
* = 天主教所沒有的次經,其餘就是天主教聖經包含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