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隻狐狸吃葡萄,18種結果,你看懂了嗎?

2021-12-24 l老闆群l


第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願就此放棄,機會難得啊!想了一會兒,它發現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

啟示:這隻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

第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啟示:這隻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以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

第三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剛剛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動。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並沒有氣餒,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夠得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撐著它。可是事與願違,它跳得越來越低,最後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獻身做了肥料。

啟示: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固執」,即反覆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有時我們也稱它為強迫症。它說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決問題,要看自己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

第四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願望落空了,便破口大罵,撕咬自己能夠得到的藤,正巧被農夫發現,一鐵鍬把它拍死了。

啟示:這隻狐狸的行為我們稱它為「攻擊」,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應對方式,於人於己都是有害無利的。

第五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的渺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它傷心為什麼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樣,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它傷心為什麼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為能吃到,沒想到是這種結果。

啟示:這隻狐狸的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退到人格發展的較低階段。

第六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仰望著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這樣的話,我也沒什麼好遺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樣。

啟示: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願望,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

第七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為什麼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麼這麼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願望都滿足不了,我的運氣怎麼這麼差啊?越想它越鬱悶,最後鬱鬱而終。

啟示:這隻狐狸的情況是「抑鬱症」的表現,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徵的神經性障礙。

第八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嘗試著跳起來去夠葡萄沒有成功,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還試了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它聽說有別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後它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

啟示:這隻狐狸的下場是由於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不患無,患不均」的現象。很多人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因為心理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

第九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同樣是夠不到葡萄。它心想,聽別的狐狸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嘗一嘗檸檬呢,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

啟示: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替代」,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自己不能滿足的願望。

第十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認識到以現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下電,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採摘葡萄的技術,最後當然是如願以償了。

啟示:這隻狐狸採用的是問題指向應對策略,它能夠正確分析自己和問題的關係和性質,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第十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同樣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它轉了一下眼睛,把幾個同伴騙了來,然後趁它們不注意,用鐵鍬將它們拍昏,將同伴摞起來,踩著同伴的身體,如願以償地吃到了葡萄。

啟示:這隻狐狸雖然最後也解決了問題,但它是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來解決的,這種應對方式不可取。

第十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這是一隻漂亮的狐狸小姐。它想我一個弱女子無論如何也夠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別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個男朋友,這隻狐狸先生藉助梯子給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禮物。

啟示: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原則」,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優勢或是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種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第十三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對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滿,這導致了它不能嘗到甜美的葡萄。於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來。說因為葡萄藤太好高騖遠,爬那麼高,說葡萄的內心其實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漂亮。發洩完後,它平靜地離開了。

啟示: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稱之為「抵消作用」,即以從事某種象徵性的活動來抵消、抵制一個人的真實感情。

第十四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發現自己無法吃到自己嚮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來已經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輕蔑地看著這些,作嘔吐狀,嘴上說:「真讓人噁心,誰能吃這些東西啊」。

啟示: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反向作用」,即行為與動機完全相反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第十五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既沒有破口大罵,也沒有堅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發出了感嘆,美好的事物有時候總是離我們那麼遠,這樣有一段距離,讓自己留有一點幻想又有什麼不好的呢?於是它詩性大發,一本詩集從此誕生了。

啟示: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置換作用」,即用一種精神宣洩去代替另一種精神宣洩。

第十六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這隻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飲食的它,怎麼會在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啟示:這隻狐狸發生的情況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轉化」即個體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軀體上的疾病。

第十七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它嘴一撇,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狐狸中已經有人吃過了,誰說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樣行!」

啟示:這隻狐狸所表現的言行是一種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傍同作用」,即當自我價值低於他人價值時,尋找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來實現自我價值。

第十八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來了也吃不到葡萄,為什麼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前有猴子撈月,現有狐狸摘葡萄,說不定也會傳為千古佳話呢!於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啟示:這隻狐狸採取的是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終的結果是既利於自己,又利於大家。

心態這東西說不準,關鍵看你自己如果去擺正他,小小淺顯的道理,通過寓言來告訴大家,就看你自己怎麼去做了。


來源:微頭條

相關焦點

  • 【感悟】18隻狐狸吃葡萄的18種結果,你看懂了嗎?
    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啟示:這隻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第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
  • 十八隻狐狸吃葡萄,十八種結果,你看懂了嗎?
    第五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的渺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它傷心為什麼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樣,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它傷心為什麼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為能吃到,沒想到是這種結果。
  • 面對一串葡萄,你會是哪種狐狸?18種心態,18種結果!
    那麼,面對一串葡萄,你會是哪種狐狸?第1隻狐狸是個有志青年,愛讀勵志書。它摘不著葡萄後並未氣餒,它想:有志者事竟成。於是它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跳,最後累死在葡萄架下。這種人是固執的勇者,即不斷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如同心理學上的強迫症,勤奮但只會做無用功。第2隻狐狸吃不到葡萄,於是對葡萄架大發雷霆,破口大罵,不斷撕咬葡萄藤。不料驚醒午睡的果園主人,被主人一把鐵鍬打死。
  • 18隻貪吃狐狸,18種高中生學霸必備思維(上)
    註:為使學生了解常見的必備思維方式,筆者虛構了18個貪吃狐狸的小故事,將18種思維融於有趣的故事之中。不過,每個狐狸性情不同、閱歷不同,導致每一個吃葡萄的故事,都是那麼有趣有料……第一隻狐狸來到果園,想盡各種辦法都無法進去,於是,回到家決定自己種葡萄。第一年,葡萄藤只有一點點綠色;第二年,葡萄藤漸漸伸長身體,但沒有掛果。狐狸等不及了,心想肯定是不結果的葡萄,一氣之下,拔掉了葡萄藤的根。一切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消亡的過程。
  • 十八隻狐狸吃葡萄,十八種心態,十八種結果,你讀懂了嗎
    第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願就此放棄,機會難得啊!想了一會兒,它發現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這隻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
  • 狐狸吃葡萄,15隻狐狸吃出了15種結果,你是哪一隻?
    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這隻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 面對生活的抉擇,你是18隻狐狸中的哪一隻?
    這種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它過份關注在自已無法改變的事實上,並認為自已現狀為一種劣勢,而不是去發掘自已的優勢。它思想的核心是為什麼?而不是怎麼辦?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也有此動機和願望,以求得內心的平和。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想:為什麼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麼如此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願望都滿足不了。它越想越鬱悶,最後鬱鬱而終。這是「抑鬱症」的表現,它是第五隻狐狸的進階版。
  • 十八隻狐狸吃葡萄,十八種心態,十八種結果!看看你屬於哪一種??
    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 (這隻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第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 十隻狐狸吃葡萄,十種心態,十種結果(值得深思)
    不是任何事情只要你想就一定能夠做到的,要結合自己的天分、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有時當你努力了很久卻毫無進展時,需要停下來觀察反思下自已,這是我擅長的嗎?它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願望落空了,便破口大罵,撕咬自己夠得到的藤。正巧農夫發現,被一鋤頭拍死了。
  • 心理常識 | 十八隻狐狸吃葡萄的心理,你知道嗎?
    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第二隻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以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
  • 十八隻狐狸吃葡萄,你要知道的情緒表達化,講給你的孩子聽
    第16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這隻狐狸一直想不明白自己一向很注意飲食,怎麼會產生消化系統的問題呢。第17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它嘴一撇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狐狸中已經有狐狸吃過了,誰說過只有猴子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樣可以!」。
  • 狐狸吃葡萄,秒懂十八種處事方式!你知道你的..............?
    第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這隻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以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
  • 17隻狐狸與葡萄的故事
    ★啟發:這隻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第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這樣的葡萄不吃也罷,因此,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 心理學隨筆:十三隻狐狸吃葡萄的心理對我們有哪些啟示呢?
    當然,這種美味也逃不過附近的狐狸們,它們早就想享受一下了。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個故事,雖然說的是狐狸吃葡萄,其實卻映射了人們在面對同樣的遭遇時,因為所做的不同選擇而得到了不同的結果。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他心情愉快地離開了。第二隻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目標。這種心理令狐狸錯失了機會,並放棄了爭取。
  • 這六隻狐狸代表六種人,你是哪一種?
    農夫有一個葡萄園,到了葡萄成熟的季節,附近的狐狸聞到香味就都悄悄溜進園子,想要偷吃一點。 第一隻狐狸進了園子,一抬頭發現葡萄都高高掛在葡萄架上,他根本摘不到。 於是他很沮喪,心想:「我怎麼這麼可憐,我流了這麼多汗、冒了這麼大的危險走到這兒,眼看著葡萄熟得這麼好,我卻吃不到,實在是太倒黴了。」
  • 狐狸吃葡萄新說
    從前,有一隻狐狸,看見一個院子裡的葡萄熟了,攙的直流口水。它想葡萄一定好吃。但是院子圍牆很高,它爬不上去。這隻狐狸狡猾的狠,想我爺爺告訴我:葡萄好吃,但不好摘,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葡萄有酸有甜,生活也是這樣,酸甜苦辣樣樣都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 胎教故事 | 狐狸和葡萄
    正當狐狸無精打採的前行時,眼前出現的一片葡萄園吸引了他。   「葡萄!」狐狸激動地大喊出來!   狐狸急忙跑到一大串葡萄的下面,那葡萄晶瑩剔透,又大又圓,十分誘人。   狐狸的辦法就是:圍著葡萄園走一圈,看看能不能找到被風吹落的葡萄。
  • 養只狐狸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狐狸護食行為-狐狸寶寶的護食行為非常嚴重,答主有一次手指差點被咬穿,指甲蓋裡面都有一個非常紅的點,指腹就不用說了,那個血是飆的你懂嗎...但是長大後(約4月齡)會好轉,他會明白這是麻麻,是家人,所以導致最後每次打lol,吃東西吃到一半,沒手餵他就直接拿嘴餵了,他會非常小心,就怕咬到嘴唇,然後開心的吃下去.
  • 狐狸的觀念(令人深思)
    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第二隻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以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目標的現象。
  • 酸葡萄和甜檸檬現象,你知道是什麼心理原理嗎?
    酸葡萄大家應該都聽說過狐狸與葡萄的故事,狐狸摘不到葡萄後就安慰自己說葡萄很酸,一點都不好吃,幸虧自己沒吃到。雖然這種心理現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但是你知道他是一種怎樣的心理機制嗎?在心理學上是怎麼被概括的嗎?想了解更多關於這種心理的其他具體表現嗎?仔細閱讀一下來了解這些有趣的小知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