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喜歡看一些比較經典的電影,在網上找資源的時候,發現了《美麗人生》這部電影,其實以前也注意過這部電影,但是也沒有去看,這次小編專門要看一下,這部評分那麼高的電影為什麼受到那麼多觀眾的好評。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分析一下。
通常來說,作為一部納粹題材的歷史電影,常給人以悲傷之感。但在《美麗人生》這部電影中卻給觀眾別樣的感受,對於歷史題材的電影有了新的定義。在整部電影中,導演有意對納粹分子的殘暴行為進行弱化,更多的是傳達出父親平凡而又偉大的愛,讓觀眾在觸摸那段昏暗、冷漠的納粹時光裡感受溫暖,治癒人心。《美麗人生》具有濃厚的黑色幽默風趣以一種帶有悲劇色彩的變態喜劇,向觀眾歌頌父愛的偉大,揭示納粹分子慘絕人寰的屠殺行為,傳達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導演同時也借電影藝術表達了希望種族平等與和平的美麗心願。
說起電影,肯定要說色彩的,色彩能使人的內心世界外化,使得熒幕形象更加豐滿立體,生動和富有質感。影片一開篇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位身穿青灰色囚服的男人抱著一位孩子的身影,伴隨著縹緲虛無的青煙走向宿舍,最終與青煙融為一體,讓人心生壓抑之感,為影片作足了鋪墊,同時勾起了觀眾的好奇心。影片的色彩運用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以父子倆上軍車為分界點。
在圭多追求自己的公主多拉時,發生了一系列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幽默詼諧,此時的色彩搭配以五彩繽紛的暖色調為主,金黃色的羊腸小路,綠瑩瑩的樹叢,燦爛的陽光等都給人一種積極樂觀的希望美,展現了豐富多彩的人生。
然而在圭多與兒子喬舒亞進入納粹集中營之後,色彩由暖色調轉變為了以灰色為主的冷色調,青灰色的高牆,頭頂暗沉的天空,冷漠的納粹軍官,青灰色的囚服,宛如一座牢籠,窒息感強烈,色彩的運用與納粹集中營中慘絕人寰的行為相匹配,充分展現了納粹分子的殘暴冷漠。但就在這場殘忍的屠殺中,圭多為了保護孩子內心的聖地,通過編織一個個童話般的假象,讓孩子在對美好的憧憬中度過孤獨、飢餓的惡劣環境,得以生存,使觀眾在黑暗中感受平凡而又偉大的父愛,溫暖人心。
電影中紅色的運用為其增色不少,圭多在追求多拉時,為了不讓多拉溼鞋而鋪設的紅色地毯,象徵著圭多的愛情由單戀漸漸變為兩人的情投意合,就像紅色一樣炙熱。在集中營裡,成堆的衣服中夾雜著一件紅色的衣服,像是給人帶來了一絲絲希望,象徵著人們對自由生活的追求,追求美麗的人生。
色彩的轉變推動著觀眾情緒的變化,導演沒有過多的表現二戰時期猶太人的命運,而是通過圭多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告訴觀眾即使身處逆境,也要逆風前行,敢於追求屬於自己的美麗人生。一部好的電影作品肯定不會少了在色彩上的運用,什麼條件下運用什麼色彩來進行表達,這對電影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色彩運用的好壞,直接影響觀眾在看這部電影作品時的代入感強烈程度,所以說,一部好的電影作品永遠離不開色彩的合理運用。
上面說完色彩,接下來就要說一下音樂了,音樂能夠深化主題,奠定影片的情感基調,提升電影藝術的魅力。片頭曲以歡快,輕巧的曲調給人們帶來歡欣輕鬆的聽覺享受,配合圭多幽默、誇張的肢體語言,忍俊不禁,與圭多為了追求多拉而作出的出人意料的事情完美結合。
當圭多、喬舒亞和多拉進入納粹集中營後,音樂的曲調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變成了低沉,緩重的音樂,壓抑和低迷壓著人心,說明了納粹集中營中殘忍無情的行為令人髮指,圭多在經歷了無盡的勞作後仍以微笑面對喬舒亞,緩解孩子內心的恐懼和害怕,並以遊戲的方式默默守護喬舒亞,集中營中的猶太人為了守護喬舒亞的美好也一同和圭多編制了美好的「謊言」。導演借電影藝術,揭示了納粹分子的殘暴,同時也體現了人性最初的純真與善良,親情的溫暖可貴。
電影《美麗人生》之所以獲得了絕大觀眾的喜愛與好評,這不僅得益於創新般的喜劇運用,更是平凡而又偉大的父愛的結果。導演借電影這種大眾藝術,向觀眾揭示了納粹集中營中的暴力與殘酷,表達了希望種族平等,和平的美好期望。以上只是小編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在色彩和音樂兩個方面對這部電影進行了分析,之所以這部電影那麼經典,是離不開這兩個方面運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