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繪畫展現東方意境之美—當代藝術家艾克

2020-12-18 央廣網

近期看到多家媒體發表藝術家艾克新作發布會後,我們進一步採訪了這位陽光本份的藝術家。據了解,藝術家艾克七歲開始跟著前輩大師學習油畫,十七歲時參加中國油畫雙年展,二十歲時《童年記憶、人面獸心、圓明園》等油畫作品多國展出。他是個拿起筆就能立刻沉浸在藝術世界裡的人,嘗試可能的一切來推動繪畫風格的創新。要求作品極致完美,富有內涵和欣賞性,是一個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艾克作品:永樂雙鶴圖]

作品所具有的吸引力與藝術家對創作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他把眼見耳聞與親身經歷,用繪畫和裝置藝術的方式詮釋了出來。而這些作品有他對自然的敬畏、對人性的拷問、和對真理的追求。

[艾克作品:童年記憶]

畫家艾克對人物的刻畫尤為注重。光、影表達準確無誤,畫面色彩統一和諧,人物的形似與神似恰到好處。一層層渲染如虛幻的夢境一般。作品展現了西方現代藝術的視覺衝擊和東方水墨藝術的含蓄意境相互融合的力量。

[艾克作品:深思]

[艾克作品:黑松]

在用色大膽、誇張的筆觸中,藝術家展現了內心的狂野,讓藝術成為情感支配行為的直接記錄。除去了常用的工具,畫家還用金箔和紙巾摻入到顏料中繪製在畫布上。沉穩,灑脫、無拘無束的風格是藝術最深沉也是最令人動容的意義。

[艾克作品:前妻(局部)]

藝術家用作品表達了愛、真實,希望和美麗。有思想的作品和泛泛之作的區別,就是前者具有一種斷然和確切的特質和由此連帶的清晰、明了。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直截了當的感受到了這種王者般的宣言。無論是藝術形式還是藝術內涵,在作品中充分表達中國人的自然、生活和民族精神,這是藝術家的創作根基。

相關焦點

  • 當代藝術家艾克:人生追求最高境界是藝術
    近日,由艾美藝術中心與艾克工作室聯合舉辦的「有諸內,形諸外」——艾克拜爾藝術品新作發布會在北京市舉行。當代畫家、 雕塑家、東英(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艾克拜爾 向嘉賓分享了自己最近十餘年創作的心路歷程,並解說了《前妻》、《童年》、《圓明園》、《黑松》等一系列繪畫作品。中國畫院、中央美術學院的眾多業內人士到場,並給與了高度評價。記者在發布會現場,對藝術家進行了專訪。
  • 李薇:展現東方藝術之美
    在李薇看來,中西方在空間的認識上有著明顯差異,中國強調的是意境空間,而西方則重視實體空間,這個空間觀念的差異反映在服裝上便是方方面面的不同。突破穿著的空間,是李薇服裝設計的一個重要特徵。「筆墨是有限的,但是指向的空間是無限的。」本次展覽不僅只是對傳統東方美學意蘊的追尋,也是對中國文化如何與現代美學、當代設計語言融合的一個探討。
  • 「2020當代書畫傑出藝術家」何劍明作品欣賞
    通過點線和墨色的虛實、疏密、濃淡,將宇宙之氣息,天地的意象,用二維的空間代替三維空間,用意象代替具象,以求穿透自然外貌的假象,表現內在規律的與秩序。「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千古訓導,讓劍明先生明白了中國畫最高意境乃意象之美。似與不似之間即為意象,這比西方的純抽象繪畫更有禪意和詩韻,也更吻合東方人的審美情趣。
  • 澳大利亞風景畫家自學成才,將風景油畫繪畫出「意境」美感
    ▼澳大利亞風景油畫大師Graham Gercken 將秋天的景色展現在大家眼前,這種充滿陽光味道的風景油畫作品展現了自然的魅力。Graham Gercken 1960年出生在澳大利亞,從小喜歡繪畫的他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油畫藝術家,他的油畫作品具有印象派的藝術風格,他喜歡不同國家文化藝術。
  • 「化境——當代油畫寫生作品展」參展藝術家:李華
    「寫」是寫胸中意氣,在筆筆塗抹之中生成視覺的表達;「生」是通過繪畫語言再現自然物象之勃勃生機,同時保留「寫」的生意。寫生創作是藝術家與寫生對象進行精神對話,化象成境的過程。寫生作品往往散發著藝術家與大自然彼此融合時的迷人氣息,負載著藝術家以自己的方式體悟自然的生命印記。因此,寫生歷來就受藝術家的深愛。
  • 「化境——當代油畫寫生作品展」藝術家:黃德基
    寫生之美,妙在「寫」和「生」。
  • 鄧以蟄《書法之欣賞》:行草實為意境美之書體
    這一美學觀點在本世紀初風行世界, 曾深深地打動著一代藝術家。鄧先生早年留學美國學西洋繪畫, 並遊歷了歐洲諸國, 因此我們能夠猜測先生在接受西方美學思想薰陶時, 或許也曾著迷於這種表現主義美學。他在文章中多次地提出書意的「表現」, 並且直接使用了克羅齊美學理論中的最重要的概念「直覺」。他在談「結體」時提到「形體之有, 有在自我之感的。
  • 他在日本學習東方色彩的神韻,用水彩畫面表達西方的風景!
    在藝術的畫面中,Ian Ramsay注入了許多生命在這裡,它不像食物和水,它是一種抽象的事物,是一種美的傳遞。作為創作者,在創作著藝術在畫面中呈現,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效果。Ian Ramsay深入色彩的肌理效應,將自己對水色的藝術理解表現在畫面上,具有豐富的藝術色彩感。
  • 對話 | FANSACK :探尋東方傳統繪畫與當代街頭藝術之間的可能性
    FANSACKins:fansack當代城市藝術家
  • 中國與西方的抽象藝術家名單
    14歲開始學畫,20歲就成為中學美術教師,開始繪畫創作,先後受過印象派、象徵派和後印象派的影響。蒙德裡安進入抽象畫創作直接受到受畢卡索和布拉克早期立體主義作品刺激,1911年在巴黎接受了立體派的繪畫觀念,開始用立體主義手法作畫。主張以幾何形體構成 「形式的美」, 作品多以垂直線和水平線,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各種格子組成, 反對用曲線, 完全摒棄藝術的客觀形象和生活內容。
  • 藝術家楊冕 | 藝術應該低於生活|當代藝術|雕塑|繪畫|藝術史_網易...
    而非僅憑一個藝術家的身份,就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02  藝術品  是房子的流動風景線  隨處可見的自然布景,充分展現了楊冕對於建築之於人的理解;  那麼,比比皆是的藝術品裝置,則極大反映了這位藝術家對於空間軟裝方面的獨特巧思。
  • 奈良美智《溫室女孩》領銜,16件中西當代藝術傑作現身拍賣
    11月6日,「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香港秋季拍賣預展在北京時間博物館開幕。此次預展呈現一系列東西方知名現當代藝術家的傑作,16件極具中西文化底蘊的藝術精品率先亮相。
  • 日本最當紅的當代藝術家,你喜歡的那幾個都在嗎?
    本土藝術家開始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設計師們開始嘗試以傳統文化為根基,汲取西方現代潮流的精髓,打造屬於自己的當代藝術作品。然而,隨著生活的日益富裕,消費的日益膨脹,審美的日益泛化,日本的藝術界開始充斥著喧鬧、低俗的視覺符號。曾幾何時,藝術必須純粹與崇高,不能沾染任何商業氣息,「僅此一件的原作」必須配有高不可攀的收藏價格。而如今的日本藝術家的作品更多的是滿足大眾的口味,引領消費文化和時尚潮流。
  • 國畫的意境美,朦朧之美
    和含蓄美近似但又有根本區別的一種意境美是朦朧美。這是借用現代流行的一個術語。所謂朦朧美是就意境表現出來的審美形態而言,並不是讀不懂的無字天書。意境的朦朧美,具有以下一些特徵:意象飄忽可感,但卻是可望而不可即;情景宛然在目,但主旨在可解不可解之間;神韻可以意會,但事實難以言傳。
  • 「化境——當代油畫寫生作品展」藝術家:孫綱
    寫生之美,妙在「寫」和「生」。
  • 富藝斯攜手保利將拍當代藝術
    據悉,這些精選之作將於12月3日、4日亮相於富藝斯拍賣行(Phillips)與保利拍賣聯袂呈獻的「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香港秋季拍賣,拍賣地點在香港JW萬豪酒店。   奈良美智的典型肖像作品《溫室女孩》創作於1995年,正值奈良美智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年,此時藝術家旅居德國,在這一年發表其第一本繪畫作品集,並首次由Blum & Poe畫廊在美國加州舉行個展,進而攜手合作。同年他亦於日本東京著名的澡堂畫廊舉辦極具突破性意義的個展「很深很深的水坑」,逐漸奠定其最受推崇在世日本藝術家的重要地位。
  • 上海當代新銳藝術家吳笠帆攝影作品引發關注
    人民網上海9月1日電   日前,在上海著名攝影創作機構光路社推出的「2020『光路·十年』影展」上,上海當代新銳藝術家吳笠帆的攝影作品與陸元敏、馬良、戴淵如等國際知名攝影藝術家的作品同堂亮相,贏得藝術界交口稱譽。
  • 康徵談王秦生的油彩山水繪畫:恪守精神 變幻形式
    作為藝術家,王秦生是一個敢於吃螃蟹的藝術家,他的繪畫在中國繪畫的園地裡是獨一無二的,從形式上說,他畫的是油畫,從繪畫語言和繪畫的內涵上說他的畫則是中國畫,對於一個具有獨立文化立場的畫家來說,他的藝術思想和審美精神則是屬於這種文化立場的,他因此又是一個用西方的繪畫語言來講述中國繪畫審美精神和意蘊的藝術家。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就暫且稱他的繪畫為「油彩山水繪畫」吧。
  • 黃建南|「東方莫奈」、當代「中國盧梭」
    黃建南作為當今唯一一位同時在油畫與國畫領域連續6年進入胡潤藝術榜的藝術家,在歐美藝術權威網站Artprice的「全球當代藝術家500強」中,黃建南排名第21位。同時,黃建南也是為數不多的能榮登《比佛利藝術榜》的中國藝術家之一(目前全球不到10位)。因其將中國畫與西方油畫完美的結合,被稱為「東方莫奈」、當代「中國盧梭」。
  • IGI珠寶文化下午茶,在外灘感受別樣的東方意境美
    10月22日下午,IGI與上海復星藝術中心合作舉辦了一場珠寶文化下午茶——《大咖談珠寶系列之東方意境美與現代理念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