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小五(富書主筆)
「隨遇而安」,是最高級的心態
前段時間,手頭的項目進展不順利,煩躁間看到一個「中國預警機之父」王小謨的故事。
王小謨是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他有一條重要的生活經驗:「人生有低谷,心情從來沒有低谷。」
1966年的政治風暴中,王小謨被冠以「反動學術權威」 的帽子,被打入研究所機房管理計算機。
面對人生的低谷,王小謨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始終保持著隨遇而安、心有春風的心態。
有時,他在機房的空調冷卻池裡遊泳;平日,他除用心熟悉計算機外,還用計算機下下棋、唱唱歌,過得氣定神閒。
兩年後,當他從機房裡被「放出來」 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計算機專家了。
不久,王小謨的機會終於到來了,受國家調令,許多技術人員轉移到了貴州的大山之中,秘密組成了電子工業部38研究所,而王小謨掛帥,成為了三坐標雷達的總設計師。
回顧那兩年的低谷歲月,他說:「我感謝這段時間,因為在這裡,我切實掌握了計算機,為後來把計算機技術應用到三坐標雷達上打下了堅實基礎。」
歌曲《隨遇而安》裡有一句歌詞唱的好:「潮來潮去是緣分,沒人能夠計算,隨遇而安,於是什麼難關,什麼都不難。」
境由心造,境隨心轉,決定一個人境遇的,從來不是環境,而是心態。
沉不住氣的人,身處逆境只會抱怨自己的命運不好,心態消極,自甘沉淪。
而沉得住氣的人,面對挫折能夠看淡、釋懷,善於平和自己的心態,一切都視為最好的安排。
其實,生活中沒有絕對意義的「好日子」,但我們卻隨時可以選擇好心態。心態不好的人,永遠是個弱者。
人生不如意乃十之八九,患得患失不如順其自然,糾結遺憾不如隨遇而安。
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沉得住氣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沉得住氣」的背後,是「厚積薄發」的堅持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哪有什麼人生開掛,不過是厚積薄發。」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每個人光鮮亮麗的背後,都有著多年沉得住氣的默默堅持。
黃崇友是四川「黃老五花生酥」的第四代傳人。當年為了研製新口味的花生酥,他一頭扎進了偏僻的大山裡。
兩年多的時間裡,他都泡在實驗室裡熬糖、製作、品嘗,每一天,這些動作都要重複幾十次。
然而,他弄得兩鬢的頭髮都白了,可做出來的花生酥還是不能讓他滿意,都當廢品倒掉了。黃崇友苦惱不已,但他並不甘心放棄。
一天,他看到有人在爆爆米花,突然想到:「為什麼不先將花生適度膨化後在做糖呢?」
他又一頭扎進實驗室,為熬出理想中的糖,流了14個月的汗水。終於有一天,當他把一塊糖放到嘴裡後,當場喜極而泣,那正是自己苦苦找尋的好口感。
獨具特色的新產品一上市,銷售額很快就突破了1000萬。
別人問他成功的原因,他說:「每種財富都有一個『潛伏期』,只要你能沉下心去等待。」
在知乎上曾經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們喜歡急功近利?
獲得高贊的回答是:總想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成功。
短短一句話,折射了當下一些人總想走捷徑的心態。
有的人心浮氣躁,有點小成績就好高騖遠,一遇到挫折就想撂挑子不幹;
有的人渴求出名要趁早,賺錢也是越快越好,結果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到了那山沒柴燒」。
作家李思圓在《人生需要節奏感》中說:
「其實,努力是一件特別需要沉下心來,長久堅持去做的事情,而且,它成長的土壤特別需要一個人單打獨鬥,需要忍受無數個孤獨和寂寞的日子。」
沉不住氣的人,容易急功近利,讓自己陷入焦慮之中,往往是欲速則不達。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
雖然說的是做學問,但做其他事情同樣需要這樣的耐心。
一個人若想成功,不僅需要天賦,還要有合適的機遇,更要有不怕失敗、「厚積薄發」的足夠耐心。
沉得住氣,人生才有希望迎來開掛的機會。
「沉得住氣」的背後,是「不與人比」的智慧
前幾年的熱播劇《鄉村愛情故事》中,有這樣一段情節:
謝廣坤家買了輛小汽車,全家都很高興,在門口放了一串鞭炮。
劉能前去觀看,回來後,他沉不住氣了,著急上火、寢食難安,對著老婆嘟囔:「趕明兒我也買一輛,得氣氣謝廣坤,看把他得瑟的那樣!」
「人家買車關你啥事!你拿什麼買?就是把咱全家都賣了,也買不起!」劉能老婆數落他。
「謝廣坤有的,我劉能也得有,謝廣坤沒有的,我也得有。謝廣坤比我好,我心裡就不得勁!」
劉能撓著頭皮想了一會兒,說:「謝廣坤家那車不是他兒媳婦王小蒙買的麼,這下行了,我是買不起,可老劉家買得起,我讓我女婿給我買……」
現實社會中,像劉能這樣喜歡與別人攀比的大有人在,他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幸福,別人過得好,自己就不舒服。
正如作者積雪草在《心大了,大事就小了》一文中所說:「有時候,並非是我們想要的太多,而是太容易被外界所左右。
別人都出國了,我們也要出國;別人都買豪宅了,我們也要買豪宅;別人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了,我們也要留學去;那個『別人』真是不容易,總是被當成參考係數。
那個『別人』又太多,左也別人,右也別人,左顧右盼,最後把自己累死在不斷扭頭看『別人』的路上。」
一味與別人比,是一種沉不住氣的表現,除了心裡日益膨脹的欲望和心浮氣躁,不會得到任何快樂和幸福。
而沉得住氣的人明白,人生不是演給別人看的戲劇,不是講給別人聽的故事,日子是自己的,與別人無關。
有位心理學家說:一個人的一生,有兩種節奏:
一種為生活的節奏,有計劃,亦步亦趨,有條不紊;
一種為心靈的節奏,不亂方寸,不慕浮華,不隨波逐流,內心住著一個沉穩的舵手,再大的風浪也不能奈他何。
沉得住氣的人,總能夠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與價值,活在自己的節奏裡,不在與他人的比較中打亂自己的節奏。
這才是生活的智慧,才是真正厲害的人。
「沉得住氣」的背後,是「壓下去火」的涵養
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王慧敏在《歷歷往事在心頭》一文中,深情講述了他的授業導師、時任經濟日報社總編輯範敬宜在日常小事中展現出的人格風範。
有一天,範敬宜留在報社吃晚飯。北區食堂只開了二樓,一樓賣飯的窗口掛了個小牌:「吃飯請上二樓。」
他沒看見那個牌子,就問幾個聚在一樓聊天的食堂職工:「請問在哪裡打飯?」因為這幾位食堂職工不認識他,所以連問幾聲沒人搭理。
他稍稍提高了聲音,誰知一個小年輕大吼一聲:「看牌子!沒長眼?」
這事要是放在別人身上,可能會當場發火,並嚴肅處理那位態度粗暴的年輕人,但範敬宜卻沒有生氣,他來到二樓,見王慧敏也在,悄悄地對王慧敏說:「食堂的師傅真兇喲!」
聽完原委,王慧敏很氣憤:「要不要打電話告訴他們領導?」
範敬宜擺擺手一笑,便埋頭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範敬宜曾給他的下屬說過:「苟逢辱而不驚,遇屈而不亂,幾可任事矣。」
「逢辱而不驚,遇屈而不亂」,是一個人沉得住氣的表現,範敬宜先生做到了。
有句話說,人發火是本能,能把火壓下去才是本事。
沉不住氣的人,遇事容易衝動,碰到不順心的事就容易發火,對冒犯自己的人更是得理不饒人,甚至說出不該說的話,做出不該做的事。
而沉得住氣的人,遇事沉穩冷靜、情緒平和,不會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不讓不良的情緒左右自己的生活。
知乎上有個問答:自己情緒失控怎麼辦?
有一位網友的回答我非常贊同:情緒不是由他人的行為導致的。讓你產生情緒的,只能而且永遠是你自己。
沉得住氣,不隨隨便便宣洩自己的情緒,是一個人有涵養、有雅量、心理成熟的表現。
曾國藩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
沉得住氣是一種隨遇而安的從容,沉得住氣是一種不言放棄的忍耐,沉得住氣是一種好好活自己的智慧,沉得住氣是一種控得住情緒的本事。
沉得住氣的人自帶光芒,他們心中有一份定力,能夠為自己的人生修來好關係、帶來好運氣、迎來好福氣。
作者簡介:武小五,富書主筆,身處濱海小城,心觀大千世界;幹著嚴肅的工作,寫點輕鬆的文字,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3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首發富書,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