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節即將到來,在老家甲子的人們應該是在辦年貨、趕年味,而此時的我也歸心似箭,無奈之間一個人獨自走在異鄉人來人往的菜市場上,市場上喧譁的呦呵聲絲毫無法的衝淡我的思鄉之情,無法衝淡我想回家那迫切的想法,眼角突然望到了甲子人開的雜貨店,看到了一箱拆散擺在那裡的炸酥餃(「油錐仔」也有人叫「啦唆」)使我兒時的回憶一湧心頭。
記得「油錐」是每年春節的前,三甲地區的習俗都會提前做一種炸的金燦燦的小吃,據說油錐是一種「素食」的食物,時節期間人們用來拜神明、祭先祖,對兒時來說是一種非常搶手的零食之一。
油錐的叫法有很多種,有的叫「油錐、酥仔、蛤酥……」 一說起「油錐仔」,那是讓我又愛又怕。愛的是「油錐仔」的美味、香脆,怕的是「油錐仔」的搶嘴,因為一吃根本就停不下來,吃了一個總會想吃第二個,而且做「油錐仔」對我來說,也是一件複雜且需要耐心的事情。
「油錐仔」的材料,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只需麵粉跟花生油。而餡料的種類我大概記得有幾種。依稀記得是花生和芝麻,還有些用綠豆,當然不管用什麼餡料都要用到白糖,好像有「瓜劈」文字我不知道怎麼說。
把花生放進鍋裡炒,炒的時候還要不停的翻炒,為了避免炒焦。再用炒好的花生用老家那種以前古老且傳統的工具搗碎,加入白糖和芝麻混伴均勻。
接下來就是「油錐仔」皮了,將事先準備好的麵粉(現在有少許人用糯米粉)加入適量的清水(現在有人加雪碧)揉成團,在揉的過程中還要適量的加入一些花生油,這樣麵粉不會那麼粘手。揉成一團一團後再把其分成一小團一小團。用事先準備好小的白酒瓶子(代替擀一子)把一小團的擀出類似圓形的油錐仔皮,在放到準備好的油錐盒上,用力一合,一個成功的油錐仔就出來了。力氣小了就得重新合了。
將它炸成成品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小孩子在旁邊觀看和說話,為什麼呢?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參與做「油錐」仔,那時都是抱著一種玩的心態「上陣」的,到了最後父親炸它的環節總是喜歡幾兄弟湊進去看,這時他就會叫我們走開,心想他是怕我們被油噴到吧,我就開口說了一句話,這時他的口氣變得更加嚴厲起來,我們只好怯怯得走開了。後來才知道原來就是怕我們說話時口水噴到油鍋裡,還有就是一旦開口說話「油錐」炸的時候邊緣就會出現「開口」現象,就不好看了,至於這究竟是為什麼,我到至今依然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