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圓,是客家人傳統的自製美食,取意「團圓、圓滿」。
客家人依山而居,山中氣候相對溼冷,因此客家食品口味均較濃烈、油量多,利於禦寒祛溼。而煎圓便是梅州客家人極為鍾愛的小吃,也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待客上品。
煎圓是用糯米粉揉成圓形,裹上一層芝麻,油炸而製成,色澤金黃,口感香脆而具有粘性。
在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都有做餈粑的習俗。
客家人把做餈粑的過程叫做「打餈粑」,取上等糯谷,經加工成白淨的糯米,再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裡蒸製,最後放進石臼裡,用杵槌舂制。
餈粑蘸上炒黃豆面和白糖,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鬆軟柔韌,別具一番風味。
雞頸粄(bǎn),是客家先祖們,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利用家常食材「七分糯三分粘」的糯米粉比例,創造出的美味。
雞頸粄是客家人在節日裡宴請親友的佳品,因外形與雞脖子十分相似,因而取名為雞頸粄。
雞頸粄表面微黃,外焦裡嫩,軟糯無比,入口香甜,細嚼還能感受到沙沙的糖粒感,口感層次豐富。
客家人有「不蒸甜粄不過年」的說法,可見他們對甜粄的重視。
每年,客家人過年都會保留一部分甜粄到二月初二,在初二當天將甜粄切成小塊,用油煎來吃,謂之「撐腰骨」,意味著即將開始緊張的勞動。
紅桃粄是「群芳鬥豔」的客家美食中一朵常開不敗、香氣獨特的奇葩。
紅桃粄寓意吉祥,它有著令人賞心悅目的外觀,餡料也極其可口,嫁娶、搬遷等喜慶日子裡總會見到它的身影。
紅桃粄由糯米、粘米和紅曲製成,色澤粉嫩,有著一股淡淡的清甜。把蒸熟的桃粄煎至兩面金黃,吃起來外酥裡香。
鹼水粽是客家地區知名的小吃,在端午節到來之前,老一輩人都會包鹼水粽,以此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端午節前的一個星期左右,心靈手巧的客家女子便會砍一大把布荊草,然後將其曬至八、九成幹後,把其燒成草木灰,用布過濾成乾淨的黃橙色的灰水,加之於糯米上。
草木灰水獨特的香味和粽子葉、糯米融為一體,使鹼水粽香味四溢,獨具芬芳。鹼水粽淡淡的甜味混合著糯米的清香,讓人胃口大開。
客家糯米小食
彈牙又有嚼勁
是客家人勤奮、堅強性格的象徵
特別說明:圖文部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