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平客家小食
作者:詹海林
寫小食之前,其實要介紹一下我的故鄉。
我的故鄉行政區域屬於潮州市管轄,與福建漳州交界,也比鄰梅州市大埔縣。饒平縣政府工作報告中,統稱那一帶為「饒北山區」,現在有新豐、饒洋、上饒、建饒四個鎮,人口三十多萬,當然包括外出打工的遊子。
祖先從漢代遷徙而來,文字上保留了古漢語的成分,語言接近客家,但又不完全相同,糅雜部分潮州方言,居住在這個地區的人自認是老鄉,跟潮州、梅縣無關一般。
我們老家以前主要的住房還是土樓,現在當然漸漸搬到獨立單棟的別墅去了。可是濃厚的民俗文化保留著。春節有濃重的拜灶君、拜北帝爺祭祀大典、正月十五燈節;再就是清明祭祖、中元節拜神。人去世後也有一套繁文縟節,比如過黃河、燒棺錢等。獨特的文化歷史背景,讓客家小食保留了傳統的民俗特色。
在我兒時的印象中,最大眾化的小食就是農村集市裡的「餃」、「面」、「粄」、「油錐」、「炸豆乾」、「豬肉粥」、「粄溜子」。還有小販在農忙時節挑著擔子到田頭四處遊蕩賣賣的小食如「湖洋較」(諧音)、「草籽粄」、「碗子粄」等等。每逢節慶的「甜粄」、「菜頭粄」(蘿蔔糕)、「甜桃」。逢白事用的「紅粄」、「黃河墩」等等。尋常家居時偶然做的菜飯,如「芥菜飯」,「包白飯」、「番薯飯」、「芋卵飯」、「菜頭飯」、「南瓜飯」、「豆葉飯」、「豆角飯」、「火藍豆飯」等等。當然。以上的文字是我家鄉話的諧音,正確來說芥菜是醃製過的酸芥菜、包白就是市面上的大白菜、芋卵就是芋頭、菜頭就是生蘿蔔、火藍豆就是蘭豆而已。
關於以上的種種小食,出於兒時的記憶和偏愛,我不只一次利 用文字善於飛翔的優勢,將小食的色、香、味從時光流逝的渠道中追尋回來,加以回味。
我孩童之時故鄉還有種麥,麥子收成之後產量不高,根本無法擠身稻米、番薯之列,所以它應當成為輔糧。麥子衍生出來的小食就有麵條、餃子、麵包、粗麥包、麻花、甚至麥芽糖。麵條有鵝、鴨、雞豬肉混合所煮的清湯麵條,有韭菜五花豬肉炒麵條,都是香噴噴的小食。只要從家鄉的農村市場經過,聞到這種香氣,就會食指大動,口水猛吞,恨不得吃到口裡,滿足心癮!這裡特別要提到粗麥包,這是貧窮歲月鄉民的主食,做法把太陽下曬乾的麥子,直接放到石磨裡打磨。磨出來的粉夾雜著麥皮和麵粉,蒸好就是所謂的麥包了。因為它有點粗糲,很難吃,所以小時候不太喜歡它,不過肚子餓了就另當別論了。每當清明前後,我的母親都會蒸麥包,一蒸一大籠,個個都像大人的拳頭大,放在樓房的篩子上,用一張椅子支起來,孩子們誰要吃自己上樓去拿。我的大哥那時讀初中,有天放學回家,我親眼見到他一連吃了七八個,嚇得我趕忙跑到母親那兒去告狀,差點挨了大哥的拳頭。
除了麵粉類的小食,稻米類的小食也是十分出色的。名列第一的應當客家話俗稱「粄」的小食。這個「粄」其實就是廣州地區的沙河粉,純用米漿蒸成的,香味濃鬱。我們家鄉喜歡冷吃,把一張扁扁的「竹刀」,將整張粄切成條狀,放到碟子裡,倒上蔥油,往往使人吃得津津有味,人稱「吃生粄」。小時候的家鄉,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買粄的小挑子,可見其受歡迎的熱度極高。稻米做的小食,還有一種叫「粄溜子」,樣子像泥鰍,煮成糊糊的一大碗,加上蔥、油、鹽,別人都說很好吃,而我保留不同意見,這是我唯一不太喜歡的小食,但它比較流行於梅縣和福建詔安一帶客家人聚居的地區。糯米製作的小食,最出名的要數湯圓,故鄉的湯圓多是實心的,有柔韌,吃起來味道特香。每當冬至就是做湯圓的節日,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夜晚點起煤油燈,親人們圍坐在一起包湯圓。房子外面寒風陣陣,裡面其樂融融,直是羨煞神仙。有一個故事就是從煮湯圓的夜晚聽到的,說是有一戶人家湯圓做好了,公公叫兒媳婦去煮湯圓給大家做點心禦寒。公公等了好久也不見兒媳把湯圓煮好端進來,就叫婆婆去廚房看看。婆婆踮起腳尖,到廚房的門縫偷看,發現兒媳婦正在偷吃湯圓,便故意咳了一聲,嚇得兒媳將滾熱的湯圓一口吞下,隨後被湯圓燙得捶心打腳的、淚流滿面。婆婆陰著臉回到房間,公公問她湯圓煮好沒?婆婆回答:「一粒浮,一粒吞,捶心肝、打腳骨。」公公聽了如墜入霧裡,從此這個民謠成了流行百裡的大笑話。
客家人祭神及婚喪嫁娶也喜用小食,而且品種繁多,我很佩服祖先的聰明能幹。先說祭神吧,每當春節前夕,村裡人最少要蒸鹹甜兩種年糕。甜的是紅糖糯米年糕,就是「甜粄」。鹹的是蘿蔔糕「菜頭粄」。每床年糕都用上十幾斤米,用猛火和文火蒸上幾個小時,蒸熟之後放到屋角裡由它冷卻,到了祭神之日,用刀切開,然後上桌供奉。如果刀子不夠鋒利或切年糕的人手腕力度不夠,往往不能將甜年糕一下子切開。鹹甜年糕的吃法多數放到鍋裡,用豬油煎,柔軟噴香。
如果說祭神的年糕以厚和大取勝,那麼婚嫁所用的小食則以漂亮和精巧技高一籌,它的名字叫做「甜桃」。甜桃的製法是用熟糯米粉加入紅糖蒸熟,冷卻之後被切成一塊塊,包入花生或豆類粉做成的陷,再放到雕刻的像桃子一樣的餅模裡印,這就是精美的「甜桃」了。那時姑娘出嫁,男方挑來的甜桃越多越有面子,成為姑娘結婚攀比的工具。喪事用的糕點也是用餅模印出來的,有點像「甜桃」,但用料是粘米,因此客家名字也不一樣,叫做「紅米粄」。米粄顏色微紅,顏料是一種叫做「紅花末」的植物提煉的,吃了對身體無害,味道也很香。人去世之後有個儀式叫做「對年」,喪主人家會蒸一大堆「紅米粄」,然後家家戶戶派送,這風俗很有意思。而另一個儀式過黃河,則是用麵粉做成一個個「橋板」、「橋墩」,盛在大碟子裡祭祀去世的親人,讓他們的靈魂可以回去遙遠的故鄉。
最吸引我的小食當然是集市裡「炒麵」、以前的麵條都是手工的,用韭菜五花肉混合炒特別香。記得小時候的一個下雨天,跟隨村裡的一個竹匠去集市拿東西,他在半路走進了一家麵店吃炒麵,給了我一小碗,我三兩口吃完了,而他的大碗還只吃了一點點,害得我猛吞口水。
我喜歡的小食還有「油錐」,只覺得賣油錐的小販很沒良心,明知道我沒錢,偏偏要在圩口支上一個鐵鍋,用他那特製的油錐勺子,舀上麵漿,放到油鍋裡炸,一下油,只見油鍋吱吱作響,直冒泡泡,不一會功夫,就將油錐炸好倒到油鍋上面的鐵線架子裡,待客而沽。作為孩提的我,經常只有看的份,沒有吃的份。
撇開油錐,我在田頭吃的最多的是「湖洋較」和「碗子粄」,「湖洋較」大約是米粉蒸的,裡面加了鹼水之類,味道獨特,盛夏吃了有消暑功效。盛夏裡另一類消暑的小食就是「草籽粄」,用料來自山中的涼粉草,熬成後色微黑,加上米粉即可做成涼粉,純原生態的小食。碗子粄很特別,小販們挑到田頭,打開籮筐的蓋子,就是一碗碗的「碗子粄」,中間凹進去一個淺圓,用竹刀劃開幾塊,加上醬油,就可以果腹。
客家小食除了以上幾大類,還有許多食品。比如酥糖、糕子、麥芽糖、豆腐花、等等。其中酥糖糕子是春節走親戚最重要的糕點,多數用草紙包成方形,用米漿粘上一張小紅紙條,顯得好看,又有吉利的意思。嫁娶人家要將整包的酥糖糕子配上成甕米酒送舅公舅父,為之「雞公酒」,是非常隆重的大禮。麥芽糖以另類的方式出現在鄉村,記得小學讀書時,學校門口常停著賣麥芽糖的的擔子,看到學生放學,賣麥芽糖的老頭打開粗布蓋著的木桶,一大桶銀白色的麥芽糖十分誘人,孩子們只要花一毛,就可以拿到一根竹片纏著的麥芽糖,又甜又韌,非常好吃。
至於「芥菜飯」等,是一種美味,以前的鄉親也不常吃。做法就是將豬肉芥菜一起炒,然後和大米一起下鍋裡燜,飯熟後濃香四溢。現在老家還有人做菜飯吃,也許是一種懷舊感覺。據同學微信所曬,深圳梧桐山上,有一家老鄉開的大排檔,專門燜芥菜飯和宰白切鵝,駕車上山覓食的人頗多,成為遊子的美談。
饒平客家小食,令人回味無窮,記憶留香!它的本土特色、傳統思想、飲食文化無不和一個民系的生存狀態息息相關!深深地銘記在我的心中。
作者簡介:
詹海林,「饒客情韻」群友,現居廣州。中國作協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廣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兼職導師。作品發表於《詩刊》《中華詩詞》《詩歌月刊》《中國詩歌》《詩選刊》《作品》《散文選刊》《綠風》《當代詩詞》《詩詞報》《深圳詩詞》等。出版詩集《並非現實》,散文集《破碎的水滴》等五部。著有反映饒北題材長篇小說《夕陽東下》和武俠小說《飛刀情》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