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綠色長城圖》中國畫長卷創作團隊在呼倫貝爾採風
▲呼倫貝爾大草原
▲興安杜鵑
▲滿洲裡國門
▲呼倫貝爾古城
▲根河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鄉
▲「達斡爾車」(又稱勒勒車、大軲轆車)
韓瑜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提出的「我們幹事創業,就要像蒙古馬那樣,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重要指示精神,創作文藝精品,推動內蒙古美術事業蓬勃發展,日前,呼倫貝爾市文聯協助內蒙古美術家協會開展美術創作「雙萬」工程之《萬裡綠色長城圖》中國畫長卷創作團隊呼倫貝爾實地採風寫生活動。
「弘揚蒙古馬精神」文藝精品創作工程——美術創作「雙萬」工程是指《萬裡綠色長城圖》和《萬馬奔騰圖》兩個中國畫長卷創作工程,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內蒙古文聯主辦,內蒙古美術家協會承辦,是「弘揚蒙古馬精神」文藝精品創作工程重要組成部分,是第二屆中國馬文化節暨首屆內蒙古國際馬文化博覽會的重要展示活動,完成後的兩幅長卷將在建成後的呼和浩特「中國馬文化展示中心」永久陳列。
採風團隊計劃創作的《萬裡綠色長城圖》中國畫長卷,以內蒙古萬裡草原的自然風光、人文風貌和內蒙古12個盟市的標誌性景觀為主線,其間穿插點綴蒙古馬、牛羊和各地特色的文化場景,充分彰顯內蒙古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守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的信心和決心。
此次採風團隊走進呼倫貝爾,目的是搜集創作素材,廣泛徵求當地專家學者建議和意見。
市委宣傳部與市文聯高度重視,協調相關部門及各旗市區,全面展示呼倫貝爾在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生態環境保護及文化建設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並組織創作團隊與呼倫貝爾當地美術家舉辦了「雙萬」工程《萬裡綠色長城圖》創作交流座談會。
呼倫貝爾大草原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資源深深地吸引著採風團的畫家們,他們認真聆聽了解呼倫貝爾草原的自然景觀、標誌性建築、人文風貌、民族文化發展脈絡,感受著草原人民生生不息、勇於拼搏進取的精神狀態。
《萬裡綠色長城圖》呼倫貝爾畫卷主要展現呼倫貝爾北方少數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將經濟、社會與草原文化、遊牧文化、狩獵文化、農耕文化相結合,體現文化與生態和諧發展;充分展示呼倫貝爾草原未受汙染和破壞的原生態環境,凸顯草原文化生態道德,以「壯美內蒙古,亮麗風景線為引領」,突出呼倫貝爾把綠水青山、林海雪原變成金山銀山的努力;展示民族團結、共同進步的美好場景,還原蒙古族、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族人文風貌及文化場景;描繪呼倫貝爾極寒氣候,展示呼倫貝爾人與寒冷、風雪等極端天氣鬥爭,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蒙古馬精神;突出呼倫貝爾多元化、國際化的文化特色和城市發展特色,突顯呼倫貝爾開放包容、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場景。
採風團走進海拉爾區、陳巴爾虎旗、額爾古納市、鄂溫克自治旗、扎賚諾爾區等多個創作選題地點,先後在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呼碩草原、巴彥塔拉達斡爾民族鄉、海拉爾西山國家森林公園、扎賚諾爾猛獁公園、呼倫湖、「天下第一曲水」莫日格勒河,「亞洲第一溼地」額爾古納溼地、額爾古納白樺林等呼倫貝爾代表性景觀地區進行採風寫生,參觀了各地博物館、民俗館,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及民族地域特色,為《萬裡綠色長城圖》呼倫貝爾部分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素材。
呼倫貝爾是祖國向北開放的「橋頭堡」,作為美術創作「雙萬」工程《萬裡綠色長城圖》12個盟市的起始地區,此次採風團將用藝術的形式抒寫呼倫貝爾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民族資源、壯美的自然風光和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展現呼倫貝爾「民族團結、守望相助、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時代畫卷,並將以此次創作為契機,使更多的人了解呼倫貝爾、走進呼倫貝爾。
美術創作「雙萬」工程 呼倫貝爾畫卷主要內容
自然景觀
呼倫貝爾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場,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是我國生態保持較好,未受汙染的大草原之一;水草豐美,地域遼闊,風光旖旎,有「牧草王國」之稱,是一片沒有汙染的綠色淨土。
大興安嶺林區
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五大重點國有林區之一,被世人稱「北疆的綠色長城」「祖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屏障」。這裡孕育了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的絢爛文化,發祥了鮮卑與蒙古帝國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瑰麗的歷史後院。
呼倫湖
當地牧人稱它為達賚諾爾(蒙古語,意為「像海一樣的湖泊」),又名達賚湖。呼倫湖是內蒙古第一大湖、中國蓄水量第三大淡水湖,是北方數千裡之內唯一的大澤,水域寬廣,沼澤溼地連綿,是中國北方地區重要的鳥類棲息地和遷徙的重要通道。
莫日格勒河
莫日格勒河,系蒙古語音譯,意為「彎彎曲曲的河」發源於大興安嶺西麓,由東北向西南。是陳巴爾虎旗的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水,因其河道迂迴彎曲,極度曲折,似巨龍盤臥在草原。彎曲如此之多的河流,在全國十分罕見。
額爾古納溼地
額爾古納溼地是中國目前保持原狀態最完好、面積較大的溼地,也被譽為「亞洲第一溼地」,總面積為156.31萬公頃。涵蓋了額爾古納除原始森林外幾乎所有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成為許多鳥類非常重要的庇護場所,是丹頂鶴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
嘎仙洞
嘎仙洞是鮮卑族人的發祥地,是天然山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約5米,南北長90多米,東西寬27米許,高20餘米,可容納千人,洞內北側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的石刻,堆積有較豐富的文化層,對於研究拓跋鮮卑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格達烏拉山
寶格達烏拉山位於新巴爾虎右旗廣闊草原上,為「神山」「聖山」之意。寶格達烏拉山海拔922.3米,是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最高的敖包山。巴爾虎民間祭祀「寶格達烏拉盛會」每年兩次在寶格達烏拉山舉行,為農曆五月十三和七月初三。屆時,方圓幾百裡的上萬牧民如期而至,由高僧主持祈福,是呼倫貝爾草原最大的民間敖包祭祀活動。
樟子松林
樟子松現為國家二級珍貴保護樹種,呼倫貝爾有兩處樟子松林景觀。分別是鄂溫克族自治旗境內的紅花爾基原始樟子松林帶和海拉爾西山樟子松林。紅花爾基原始樟子松林是亞洲最大、我國唯一集中連片的沙地樟子松林帶,被譽為「樟子松故鄉」。冬季樟子松不懼嚴寒的情境,正映射了呼倫貝爾人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蒙古馬精神。
白樺林景區
額爾古納白樺林景區,佔地面積近1000公頃,是距市區最近的一片原始森林。白樺樹是額爾古納的市樹,被譽為「純情樹」的白樺樹婀娜多姿,枝幹筆挺,與別處不同。
呼倫貝爾有多處國家級森林公園。包括內蒙古達爾濱湖、綽源、莫爾道嘎、伊克薩瑪、喇嘛山、興安、烏爾其漢國家森林公園等,景色各具特色,美不勝收。
標誌性建築
滿洲裡國門
滿洲裡國門是位於滿洲裡中俄邊境處我方一側的乳白色建築。國門莊嚴肅穆,總長105米,高43.7米,寬46.6米,2008年建成。現在的滿洲裡國門是第五代國門,包括41號界碑、國門、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遺址、和平之門主體雕塑和滿洲裡歷史浮雕、紅色旅遊展廳、火車頭廣場等。
甘珠爾廟
甘珠爾廟又稱壽寧寺,是呼倫貝爾地區最大的喇嘛廟 ,位於新巴爾虎左旗。此廟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御批並由清廷撥銀建廟。乾隆帝賜廟號並提寫「壽寧寺」匾額。該廟前後建11座廟宇、4座廟倉、100多間伽藍,總面積1萬餘平方米。建築風格以蒙古、西藏、中原三種風格為一體,巧妙融合。因此廟收藏過《甘珠爾經》,故又被稱為甘珠爾廟。2001年8月,新巴爾虎左旗開始對甘珠爾廟進行重新修復。
呼倫貝爾古城
呼倫貝爾古城又名呼倫貝爾城,位於海拉爾區,始建於1734年。海拉爾區2008年開始陸續「還原」呼倫貝爾古城,增加了城市歷史的厚重感。
人文風貌
巴爾虎、布裡亞特蒙古人
巴爾虎蒙古部是蒙古族中最古老的一支,巴爾虎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獨特的服飾、生活方式及巴爾虎長調、民間舞蹈「哲仁嘿」「吆呼爾」、陶裡亞特搏克等民間藝術,展現了獨特民族風俗。
布裡亞特是蒙古族的一個古老部落,其先民一直在貝加爾湖附近活動。1922年,首批布裡亞特移民進入錫尼河地區。他們始終堅守著古老的部族傳統,布裡亞特蒙古人的服飾、飲食、習俗、文化等既有一般蒙古族的風格,又有其獨自特點。
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是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是狩獵民族,因此他們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顯示了狩獵民族特點。鄂倫春族為了適應寒冷氣候和狩獵生活所創製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獨具匠心,別具特色。
鄂溫克族
鄂溫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他們的傳統文化非常豐富。其中,敖魯古雅鄂溫克族是中國最後一個狩獵民族,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少數民族。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位於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習俗在這裡進行了充分展示。他們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穿獸皮、吃獸肉,住「撮羅子」,受外界影響較少。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是北方古老民族契丹後裔,以獵、漁、牧、農為主業。達斡爾族工匠製作的大軲轆車是山地、草地、沼澤運輸的極佳交通工具,被稱之為「草上飛」。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是「中國曲棍球之鄉」「薩滿文化之鄉」。達斡爾族村莊具有獨特風格,生態文化和傳統藝術豐富,舞蹈「魯日格勒」,樂器「木庫蓮」等獨具特色。達斡爾族在服飾、居住、禮儀、宗教方面有著獨特的風俗。
文化場景
呼倫貝爾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蒙古、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俄羅斯族等38個民族長期生活在這裡,至今保留著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民風民俗文化。呼倫貝爾的少數民族文化包括史前文化、哈克文化、草原遊牧文化、森林狩獵文化、樺樹皮文化等,涉及語言、文學、繪畫、舞蹈、服飾、禮儀、節慶、體育等多個層面。
總之,具有獨特自然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內涵豐厚的呼倫貝爾,具有文化多樣、生態環保、持久互動和包容整合的四大特徵。這在中國北方草原文化體系中具有獨特優勢和魅力。
[責任編輯: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