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沙漠大峽谷歲歲年年講述著薩拉烏蘇河岸的風光,毛烏素沙地北部源頭的大沙頭見證著這座草原城鎮的崛起,水草豐美、景色宜人的巴彥希泊日草原,百花爭豔、綠水環繞的鄉土植物園,奏響了鄂託克前旗綠色發展的交響樂……當保護與發展相遇,生態文明就成為經濟建設最美的邂逅。
11月30日,「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表彰授牌活動在北京舉行,鄂託克前旗被授予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旗稱號。
榮譽背後是鏗鏘實踐。近年來,鄂託克前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生態為本、保護優先,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守生態保護紅線,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構建起以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7116」工作格局,生態制度基本建立,生態指標持續向優發展,生態生活水平實現新提升,城鄉人居環境不斷優化,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優良比達到100%,村鎮飲用水衛生合格率100%,連續三年內未發生飲用水汙染事故。
用行動呵護綠水青山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礎
「數位化草原信息中心應用3S技術,通過遙感影像、人工監測相結合的數據分析,能及時發現每個區域的草原變化情況、利用情況。」鄂託克前旗數位化草原信息中心主任王伊拉圖說。在鄂託克前旗上海廟鎮牧民熱希那木扎拉家裡,工作人員正在通過手持GPS定位測量儀和他核對草原圖斑的面積和方位,通過實地測量,熱希那木扎拉需要將標出的17.39畝人工草地恢復成原來的草地。像這樣通過GPS技術實現草原圖斑實時監測,為草原管理提供依據已成為鄂託克前旗草原網絡化監測的一部分。
通過網上監管催生「智慧草原」,自治區首家旗縣級「草原信息中心」在鄂託克前旗建設投用,利用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對草原生態進行動態監測,為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草原生態項目及草原生態補獎提供了科學依據。截至2019年,鄂託克前旗牲畜量由2000 年的70萬頭(只)增加到197.17萬頭(只),草原植被覆蓋率由過去的38%增加到48.7%。
有科技作為後盾還遠遠不夠,全民參與才能更好地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2020年陽春三月,踏進鄂託克前旗巴音烏珠日嘎查的檸條種植基地,一臺臺種植機在田間地頭往來穿梭,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平疇交錯的沙壕地上一派忙碌景象。 「種植檸條不僅能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實現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融合發展。」巴音烏珠日嘎查牧民謝佔祥認識到種植檸條的好處,就毫不猶豫地將自家1800多畝草牧場用來種植檸條。鄂託克前旗昂素鎮於今年3月份啟動百萬畝檸條種植行動,全鎮16個嘎查村的農牧民都參與其中,計劃利用5年時間檸條種植面積新增100萬畝,並通過就地轉化飼料、增大養殖量、推行設施養殖,讓農牧民 的經濟收入跟著檸條種植同步提高。
這只是鄂託克前旗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此外,鄂託克前旗還深入推進全旗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任中、離任審計制度,推動實施資源管控監測預警評價機制的一體化建設,建立「輸血型補償」和「造血型補償」同步進行的生態補償機制,推行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全民參與的環境民主模式,發展節水型農牧業,推廣滴灌、滲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全旗每年節水率達20%以上;在全旗範圍內推廣滲滴灌檸條補水造林,打造文冠果良種繁育基地,引進果苗 1 萬多株,成活率達90%以上,生態文明之花在這裡絢麗綻放。
「十三五」期間,鄂託克前旗毛烏素沙地重度和極重度沙化土地面積減少了628.2萬畝,建設完成防護林體系438萬畝,打造生態恢復區654萬畝。2000年以來,累計完成營造林任務268萬畝,全旗森林覆蓋率由7%提高至23.9%。2017年,鄂託克前旗獲「國家園林縣城」榮譽稱號。
用綠色生態產業富民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贏
「項目建成後可節約標準煤近1300噸,並減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粉塵、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的排放,為綠色礦區的建設增添新動力。」榆樹井煤礦機電運輸科節能辦副主任冉海艦說。位於鄂託克前旗上海廟經濟開發區的內蒙古上海廟礦業公司榆樹井煤礦為打造綠色礦區,實施了光伏發電項目,總裝機量1.5兆瓦,可以代替原先的3臺10噸燃煤鍋爐,每年可減少汙染物排放96噸,是榆樹井煤礦的又一個節能減排項目。綠色礦區建設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為礦區職工帶來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2008—2018年,榆樹井煤礦在礦區內外種植了8萬多株喬木、灌木,植樹種草1300多畝,綠化率達到了80%以上,著力打造的60畝生態園也已投入使用,礦區的職工吃上了自己種植的天然蔬菜。
堅持將綠色生態建設與礦區建設、旅遊康養、產業培育、美麗鄉村建設進行深度融合,挖掘生態產業潛力是鄂託克前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新技能」。 「阿吉泰健康養生園裡特有的心身互動療法,可以讓旅居老人在聽課的過程中釋放心中的負面情緒,對我們的健康很有幫助。」來自陝西的蘇雪梅已經是第五次來這裡養生度假了,每次來總要住上兩周。
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是鄂託克前旗最大的無形資源。鄂託克前旗將良好的生態資源融入到文化旅遊的每一個環節,利用豐厚的蒙醫藥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蒙醫藥展覽、科普宣傳、養生療養等活動,將傳統蒙醫治病、養生的觀念融入到旅遊中。2017年被確定為自治區首批醫養結合示範試點單位的阿吉泰健康養生園是一家「醫養結合型」養生園,每年吸引著來自新疆、青海、甘肅等全國各地養老、度假療養人員前來體驗。其獨特的「養老+健康、養老+快樂、養老+不老」模式不僅為老人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養生、養老生活,同時又滿足了老人們休閒、娛樂、候鳥式旅遊度假生活,使之成為健康養生、養老基地。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何更好地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讓良好的生態效益轉變為經濟效益,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這是鄂託克前旗不斷探索的議題。
鄂託克前旗全力推進北緯37度經濟林建設,構建南部果樹、西部葡萄、全域棗樹的發展格局,發展經濟林1萬畝,計劃5年內達到10萬畝,配套建設一批加工、儲存運輸企業,全產業鏈集群正在加快形成。加快生態農牧業發展,全旗種植業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25萬畝,標準化生產技術覆蓋率達到70%。培育農畜產品品
牌26個, 「鄂託克前旗辣椒」成功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鄂託克前旗羊肉」被認定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打造中高端精品民宿數百戶,建成10個新型鄉村旅遊示範村和自駕房車營地,建設文化產業園、大沙頭生態文化旅遊區、聖火公園、職教園區、阿吉泰養生園「五位一體」的文化旅遊綜合體,爭創國家5A級景區。綠色工業、林沙產業、生態農牧業、生態旅遊業成為了助推鄂託克前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
用成效增進民生福祉共享一方藍天碧水淨土
夏秋季節,一場大雨過後,鄂託克前旗的新鮮空氣讓人忍不住深呼吸。天空蔚藍,白雲朵朵,地面和樹木也被衝洗得一塵不染,處處透著潔淨、清新。 「街上的花雕、花卉非常漂亮,有時間我就會帶孩子過來轉一轉、玩一玩、拍拍照。」雨過天晴,敖勒召其鎮居民高巧霞常帶著孩子出來散步。
春夏秋三季,鄂託克前旗在各街口綠地擺放造型松、花球類組合等花壇小品,並通過增花色、增密度、增層次的方式,利用花盆、花壇提升植物的裝點品位,提高城市花卉景觀水平,為城區增添了一道更加亮麗的風景線。在鄂託克前旗馬蘭花廣場,春夏時節園林工人將萬壽菊、海棠花等花卉組拼成了美妙的花堆造型,配以錯落有致、色彩鮮豔的五色草、佛甲草打造出了主題獨特、創意百變的造型花雕。「我們打造的『吉祥如意』花卉造型,主要體現全旗各族人民團結互助共同奮鬥,也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鄂託克前旗園林綠化管理局科研所所長許穎峰說。
良好生態環境,事關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始終將促進改善民生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增進民生福祉的發力點也是鄂託克前旗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為民情懷。
鄂託克前旗著力增加城鄉居民綠色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堅決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全年空氣品質優良率達93%以上,PM2.5常年維持在 22ug/?。2013—2019 年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14.98平方公裡。全旗耕地有機質提升5%,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水肥一體化推廣面積達到95%。
「300米見綠、500米見園」不再是規劃理念和人文情懷,而是與這個草原小城居民日夜相伴的生態之果。鄂託克前旗持續改善城鎮面貌,實施21項重點市政項目,完成立面改造6萬平方米,現有公園廣場(包括小遊園)10處,城鎮綠化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7.53%、23.89平方米。通用機場通航運營,敖東高速、通史至城川二級旅遊公路等全部建成通車,縣道優良路率達到79.8%,鄉村道路暢通率100%。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時光在這裡靜靜地流淌,微風訴說著動人的故事,位於祖國北疆的鄂託克前旗,逐漸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在這裡,蔥蘢樹木生長出的不僅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更是優美生態帶給人民的幸福、健康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