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北古長城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遺址,石拐區是趙北古長城遺存保持完好的地區,也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的發源之地。」……
近日,石拐區趙北古長城文化論壇舉辦,近30位國家級長城文化領域專家、著名學者及文旅行業知名人士齊聚,共話「保護長城資源、講好長城故事、弘揚長城文化」石拐模式之大計。
石拐區趙北古長城文化論壇是近年來石拐區乃至包頭市邀請國家級專業領域「大咖」最多的一次文化活動,其規格之高令人矚目,而論壇成功舉辦留下的多重啟示,更值得石拐區深入思考並化作實踐指南。
石拐區趙北古長城文化論壇現場。(來源:石拐區融媒體中心)
長城文化之石拐地位
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古蹟基金會把長城列為100個最瀕危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在內蒙古,有7570公裡的長城,包括戰國長城、秦代長城、漢代長城、金界壕、明長城和北魏長城等,而包頭陰山南麓,蜿蜒盤桓著一條不被大眾熟知的長城——戰國趙北古長城。 趙北古長城為戰國趙武靈王時所築,《史記•匈奴列傳》載:「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這段長城對於當時戰國北境的戰略防禦地位十分重要,迄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考察內蒙古後,在《人民日報》發表長文《內蒙訪古》,其中,他對包頭市石拐區的趙北古長城進行了較大篇幅描寫,並稱其是一段「最古老的長城」,該文被教育部選入全國中學語文課本,感染了無數學子,影響極為深遠。
尤為具有歷史意義的是,這段「最古老的長城」見證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在「胡服騎射」改革之前,河套平原是匈奴「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的遊牧地區,擁有「辟穀者如不生五穀,草木茂盛多禽獸」的草原自然景觀。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 ,不僅對中國的軍事歷史影響深遠,更促進了中原文明與草原文明在陰山及河套地區的融合。
包頭境內趙北古長城從土右旗美岱召鎮北沿大青山西行,至石拐區五當溝轉入山中,由石拐區老爺廟山向北至後壩村改西行,沿石拐、青山、昆區、九原區大青山、烏拉山南麓西行進入烏拉特前旗,全長130餘公裡。其中,石拐區境內克爾瑪溝中的趙北古長城以及五當召鎮的後壩障城保存最為完好,其與陰山相伴,蜿蜒蛇行,全長約20公裡,也就是說,趙北古長城包頭段最為精華的部分在石拐區。
跨越兩千三百多年的歲月,如今石拐區境內的戰國趙北古長城與山勢景物融為一體,細節之處依然可以讓人感受到這項工程的宏偉與壯觀。
專家、學者考察趙北古長城石拐段。(來源:石拐區融媒體中心)
長城文化之石拐探索
論壇首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一行實地參觀考察了趙北古長城遺址石拐段,駐足長城之畔,追撫千年遺蹟,大家感慨萬千,思緒仿佛回到了那段「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歷史歲月。
「在這裡我看到了趙武靈王改革開放之精神,仿佛看到了古代各族人民在長城內外友好交流的繁榮景象。」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董耀會說。
「『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無愧武靈王』,今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這句詩飽含的厚重。」河北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先秦史著名學者沈長雲感嘆。
「昨天參觀趙北古長城,我發現陰山不僅是一個自然山脈、一座軍事屏障,而且還是一座文化之山。」 唐曉峰說,「陰山裡面保存了許許多多、各種各樣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們的價值在一步一步地被我們發現,被我們論證,文化陰山這樣的一種新面孔會慢慢地呈現在中國北方大地上,將為中華文化的建設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和場地。北方長城的出現是中國北方歷史地理的一個巨大轉變,這個轉變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刻的意義,今天我們這個論壇實際上就是把北方長城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論壇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分別圍繞「民俗敘事理論視域下的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兼論趙北古長城的開發與利用」「研究梳理區域長城資源,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趙北長城與改革圖強精神」「唐代中後期長城邊疆地區的邊防形式」「戰國趙北古長城東端起點再探討」等主題進行了研究探討。
「趙長城是迄今為止遺存下來的規模最大的趙國歷史真跡,是最早的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界牆真跡,是歷史上較早功能齊備的長城體,是研究趙文化乃至先秦文化重要的、寶貴的實物;趙武靈王是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改革家,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孕育了英雄的趙武靈王;我們要用趙武靈王的智慧和精神完成長城文化研究和長城國家公園的建設。」燕山大學中國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董耀會主任、鄭安綱研究員說。
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董耀會作論壇主題報告。(來源:石拐區融媒體中心)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唐曉峰接受石拐區融媒體記者採訪。(來源:石拐區融媒體中心)
長城文化之石拐傳播
「包頭石拐區的戰國趙北古長城是中國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石拐區應該把握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歷史契機,圍繞傳承長城文化和傳播長城精神,打造包頭石拐趙北古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並為此積極開展工作。」在論壇中,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董耀會著重強調了他的這一觀點。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明確要規劃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形成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識。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要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徵、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
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具有超越古今的持久影響力。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是傳播、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手段。石拐區趙北古長城文化論壇圍繞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背景下,趙北古長城在長城中的文化地位和文化價值,趙北古長城石拐段及障城保護價值研究和開發形式等內容,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討論,其中一些專家學者的建議,對於石拐區如何藉助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這一契機建設石拐區趙北古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做好長城文化和精神的傳承弘揚、做實長城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有益啟發。
專家、學者考察趙北古長城石拐段。(來源:石拐區融媒體中心)
石拐區是包頭市乃至自治區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區之一,近年來石拐區把加快發展全域旅遊作為地區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戰略重點,積極發掘自身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石拐區趙北古長城文化論壇的舉辦,將有效為石拐區趙北古長城的歷史文化、價值、科學保護及開發作出定位,推動建設趙北古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促進地區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共同發展,聚力打造蒙西地區的知名旅遊目的地,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助力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包頭。
奮進「十四五」,闊步新徵程。石拐區提振精氣神,涵養文化自信,定會讓趙北古長城蘊含的豐厚歷史文化資源鮮活起來,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黃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