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1月8日訊(記者 劉鎮東 黃京)小學一年級開設甲骨文課,還納入期末考試範圍?近日,長沙縣原陸新教育實踐學校一年級期末考試推行甲骨文,100分的試題卷中有66分都與甲骨文相關,看起來晦澀難懂的甲骨文,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卻能辨識甚至寫出200餘個甲骨文字,連家長都驚嘆:「太厲害了,好慚愧,要和孩子一起補充新知識了。」
用甲骨文作為漢字啟蒙
甲骨文課程是該校老師汪瑾所設立,他所帶的班級也是該校唯一一個開設甲骨文課程並將甲骨文納入到期末試題中的班級。去年9月開學,汪瑾剛來到這所學校擔任一年級的語文和數學老師,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好的學習語文,他想到了用甲骨文去做孩子的漢字啟蒙,「我想讓孩子吃的『第一口奶』就是我們國家自己的漢字,而甲骨文特有的形象也能讓孩子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一年級剛開學時,汪瑾帶著班上的學生離開教室,從生活中去認識甲骨文,比如,看到一塊田、兩扇門、打開的傘等,讓學生將其畫出來,再回到教室,老師將其演變成所對應的甲骨文字再變成現在的簡體字,孩子們驚奇地發現:「原來我們平時認識的漢字是這樣一步步演變而來的。」
「平」字的甲骨文為最上面一橫,中間的三個點表示為呼出的氣流。原來,「平」字的來源是在遠古時代,士兵放哨時,如發現敵情,他的聲音是抑揚頓挫的呼喊,如未發現,聲音則較為平緩,而這也是「平」字的由來。汪瑾說:「給孩子講像『平』字這樣相對抽象一點的甲骨文字,就會通過背後的小故事加深孩子的印象。」
孩子通過甲骨文聯想到三字經
汪瑾結合一年級語文課本挑選出了240個甲骨文字,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班上的孩子已經基本能夠掌握,甚至能通過一個甲骨文字,聯想出與該字相關的詩詞。「識字和認字是相互支撐的,」汪瑾回憶,有一次學甲骨文學到「戈」字,孩子們不自覺的念出三字經裡「周道衰,王納墜。逞士戈,尚遊說」這句話,這種情況的發生已經變成了日常。
這次期末考試,汪瑾結合甲骨文與語文課本中的內容將考試分為闖關遊戲和筆試,共7關,第一關為甲骨文字謎、第二關為背誦三字經、第三關為背誦古詩、第四關為數數、第五關為聽故事答題、第六關口語表達、第七關就是筆試。參加筆試有個前提是必須拿到闖關遊戲中的6張pass卡,才能參加,且100分筆試試卷中有66分為甲骨文試題。汪瑾介紹,此次考卷中的甲骨文是與省甲骨文學會會長謝兆崗合作,圍繞聽說讀寫出考題,通過多樣化的方式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
不斷創新甲骨文授課方式
甲骨文的教學也得到了家長的支持,據汪瑾介紹,許多孩子在課堂上學習的甲骨文,回家還會拿回去考他們的父母。家長被孩子帶的也能認識不少甲骨文字,有家長們說:「我孩子有事沒事就考我,每次她一回家我就有些緊張」「一學期結束,娘倆進步都不小」「孩子的試題好多都不會做,下學期要好好陪娃學習,不然都跟不上孩子們的知識存量」……
除了正式教學,汪瑾還為孩子們開設了甲骨文書法課。汪瑾表示,甲骨文的學習能夠引導孩子們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領略中國古人造字的智慧,形成文化自信。
甲骨文起源於圖畫,表意鮮活生動。未來,汪瑾打算將甲骨文與古詩聯繫在一起,用甲骨文作畫,表達出詩句含義。在不脫離孩子本身的年齡段和受教育程度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甲骨文授課方式,讓孩子更好的了解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