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家具、買海鮮、買易碎品,快遞包裝都會用上泡沫。您想過,您收了快遞之後,這些泡沫怎麼處置的嗎?
去年年底,海澱區北下關街道建成面積600平方米的冷壓縮再生資源回收中轉站,通過冷壓縮技術把泡沫的體積變為原來的五十分之一,再等待專業部門上門回收。節約了存儲空間,節省了運力,把垃圾分類工作推向細化。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居民快遞量激增,中轉站回收的泡沫垃圾由之前每天的50公斤,增加到100公斤。冷壓縮中轉站大大減輕了疫情防控期間的垃圾清運壓力。
這頭,工人將輕飄飄、體積巨大的各種泡沫材料塞進去,那頭,就出來一條條緊實、小體積的壓縮泡沫塊。昨日上午,記者走進北下關街道再生資源回收中轉站,見證了泡沫變身的過程。技術工人介紹,中轉站車間面積60平方米,挑高4.5米。100公斤泡沫壓縮之前,能裝滿一屋子。壓縮後,就變成1.5米長、0.4米高、0.4米寬的長方體了,體積極大縮小,既方便存儲,又方便運輸。
「隨著垃圾分類工作不斷深入,低值垃圾產生量特別大,包括泡沫、舊沙發、舊床墊等,連收廢品的都不要。」海澱區北下關街道市民訴求處置中心負責人多韜介紹。北下關地區尤其特殊,轄區內有四道口海鮮市場,還有大型水果批發市場,泡沫垃圾產生量特別大。北下關處於城市核心區,房屋出租率比較高,每出租一次,也會產生舊沙發、舊床墊、泡沫等垃圾。而且,北下關地區本身人口密度就比較大,還有北京交通大學,居民的快遞量也非常大。
「原先我們每天有專門的人員和車輛在街上巡視,發現這些垃圾都被堆在環衛部門的垃圾樓旁邊。」多韜介紹。垃圾樓不收這些垃圾,街道就在垃圾樓旁邊圍成一個簡易柵欄,存儲(。記者 於麗爽)
原標題:冷壓縮垃圾中轉站海澱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