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陶鳳 王晨婷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王晨婷)1月5日,北京市城管委召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8個月情況新聞發布會。市城管委副主任張巖介紹,北京垃圾可回收物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朝陽、海澱、豐臺、通州、順義、房山區已選定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場址,並納入分區規劃。西城、石景山區的可回收物中轉站已基本覆蓋全區。截至目前,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4024噸/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北京曾多次提出推進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建設。2019年5月,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張家明在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表示,北京市將推進再生資源分揀設施規劃布局,加快分揀中心建設。按照規劃,未來每個區將至少布局一個規範性再生資源分揀中心。
在垃圾源頭減量上,《條例》實施8個月來,廚餘垃圾「量率齊升」。聚焦「設桶、盯桶、管桶」三個關鍵環節,居民分類參與率逐步提升,廚餘垃圾分出量從《條例》實施前的309噸/日增長至4248噸/日,增長了12.7倍,廚餘垃圾分出率達到21.78%。加上餐飲服務單位廚餘垃圾1861噸/日,廚餘垃圾總體分出量6109噸/日(不含園林垃圾)。目前,進入到末端處理設施的其他垃圾量為1.53萬噸/日,同比下降近35%。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基層創新不斷湧現。圍繞「破袋難、開蓋難、監督難」等具體問題,研製了「破袋神器」,配置了開蓋拉手、攝像監控、語音提示等,試點了「一戶一碼」、積分兌換等智能分類方式,創造了一批鮮活的經驗做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法模式。如東城區探索了平房區「垃圾分類+不落地」模式;昌平區與「愛分類」等公司合作,探索了市場化運行模式;門頭溝區通過藥用蚯蚓對廚餘垃圾進行生物降解,探索了「陳家莊模式」。
愛分類總經理徐源鴻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公司一直在和昌平區探討垃圾分類市場化模式,即政府出少一些的費用,提供政策與土地的支持,通過搭建全鏈條的模式來做垃圾分類服務,目前各項進展也都比較好。」在具體的分類模式上,公司目前主要聚焦「兩桶一袋」推廣,即一個廚餘垃圾桶、一個其他垃圾桶、一個可回收物收集袋,以及多功能分類驛站建設。目前已建有100多個多功能分類驛站。
在執法上,市城管執法局副局長溫天武介紹,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城管執法部門共檢查生活垃圾分類主體責任單位62.89萬家次,發現問題1.84萬家次,立案查處涉及生活垃圾的違法行為3.25萬起,整體問題率為2.93%,單月存在問題率已連續7個月環比下降。
對於群眾舉報強烈、影響惡劣的混裝混運違法行為,查處227起。昌平區、密雲區、開發區的執法檢查工作較為突出,人均立案處罰數排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