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為了垃圾分類,海澱人到底有多拼?!

2020-12-26 北京海澱官方發布

城市和生活垃圾的「戰爭」

「分」而產生美

居民和生活垃圾的紛擾

「分」而催生詩和遠方

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5月31日實施滿月

「分」,成為一種綠色生活的態度

成為居民處理垃圾的優雅姿勢

成為對話未來生活的問候語

分類滿月這一天

我們再次聚焦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

盤點城市的生活垃圾處理家底

為每一個參與的人點讚

因為,我們熱愛生活

我們懂得生活

分類「海澱模式」

在市級工作體系下,海澱區制定了《海澱區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行動方案》。以「四分法」+「大類分流」模式組織垃圾分類工作,明確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四個環節。

「四分法」是指在垃圾分類方式上,明確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餐廚廚餘)、其他垃圾;「大類分流」指的是大件垃圾、裝修垃圾投放至大件垃圾和裝修垃圾暫存點。

在分類收集環節,廚餘垃圾採用「桶車對接」收運模式。

其他垃圾採取「密閉式清潔站轉運」為主的分類收集模式,確保收運全過程密閉,無二次汙染。

有害垃圾依託海澱區有害垃圾暫存點,由區物資回收公司委託具有資質的危險廢物經營單位進行處置。

可回收物通過區域性特許經營主體在街道層面通過回收點進行收集。

分類「大數據」

一組「大數據」,能反映海澱區垃圾分類全貌,看到一個個小區的盡職盡責,千家萬戶的支持參與,執法部門的忠於職守。

2193個小區,環衛部門100%上門收運

海澱區環衛中心主要負責全區所有居住小區的廚餘垃圾運輸和部分居住小區的其他垃圾運輸工作。

4月27日,區環衛中心共成立了15個工作組,與各街鎮聯繫積極推進小區廚餘垃圾收運點位現場對接工作。

截至4月30日,區環衛中心利用四天時間完成了全區2193個分類小區的點位對接工作,對接覆蓋率為100%,為全面實現垃圾分類收運奠定了堅實基礎。

5月6日,2193個小區的廚餘垃圾「打卡」式收運實現100%覆蓋。

成效凸顯,這個關鍵數字增長5倍多

海澱區大工村的餐廚廚餘垃圾處理廠,產量連續三年增長。這個月,增長更快。因為,「貨源」劇增。

一個月來,海澱區全區廚餘垃圾分出量不斷增長,5月1日廚餘垃圾分出52.83噸,5月6日破百噸,5月22日達到271.61噸。

5月1日至27日,全區居民家庭廚餘垃圾分出量較4月份增加5倍多。廚餘垃圾資源化水平已達到95%,無害化水平達到100%。

大工村的餐廚廚餘垃圾處理廠負責人範強感嘆道:「近三年來肥料產量一年比一年高,這說明咱們海澱的垃圾分類效果越來越好。」

立案敲警鐘,檢查各類單位7839個

為了垃圾分類,執法監督環節也在協同推進。截至目前,全區城管執法系統共檢查各類單位7839個,其中居住小區2194個、餐飲企業3140家、其他單位2505個。針對檢查中發現的生活垃圾分類問題,責令整改523起,立案180起。

分類「新姿勢」

隨著垃圾分類的推行,不少街鎮社區試點開啟了「黨建引領 撤桶並站 定點定時」 垃圾分類投放新模式。

永定路街道復興路40號院社區黨委書記趙連成介紹道,按照《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永定路街道居住小區垃圾分類實施細則》規定,自2020年5月1日起復興路40號社區攜手鐵建物業建立了「合伙人」機制,開啟了「黨建引領 撤桶並站 定點定時」垃圾分類投放新模式,徹底改變了過去垃圾集中混合投放的傳統模式。

曙光街道上河村社區在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初期,為了讓居民慢慢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居民需要按照約定的時間投放廚餘垃圾。

「桶站」採用的是定時定點投放廚餘垃圾的模式,在每天8:00-9:00、18:30-20:30早、晚兩個居民活動密集時間段,會有志願者和保潔員指導、協助分類,時間一過,綠桶撤、志願者也撤,不再允許居民投放廚餘垃圾。

在非規定時間,居民可以把廚餘垃圾送到「驛站」去。「驛站」設置了「紅藍灰綠」四種分類桶,有物業保潔員24小時盯守,居民可以隨時分類投放垃圾。

海澱街道蘇州橋西社區,同樣定時定點回收廚餘垃圾。

分類「大家說」

物業郭師傅:我為垃圾分類成效感到自豪

凌晨3點,永定路街道復興路40號院物業工作人員郭世濤師傅已經到崗開始了忙碌。

清晨6~7點,是環衛工人到達對接點拉走廚餘垃圾的時間。在這之前,郭師傅用物業專門定製的廚餘垃圾專用三輪車把廚餘垃圾桶送到小區外的指定地點,與環衛進行「無縫對接」。每個廚餘垃圾桶的量不太一樣,有的滿點,有的少點,最好的量是距離桶口10~15釐米,這樣倒入環衛垃圾車的時候,不會溢出來,「在環衛到達之前,我還要把廚餘垃圾桶的量平均分一下。」郭師傅說。

對接完成,郭師傅還要給所有垃圾桶裡裡外外徹底洗個澡,然後再依次拉回11個垃圾投放點,擺放到原處。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小區每天廚餘垃圾只有5、6桶,最近一個星期,基本上都維持在20桶左右。雖然我的工作量大了,但我也很為咱們垃圾分類的成效感到自豪。」郭師傅說。

居民李阿姨:大部分人都能自覺分類投放

65歲的曙光街道時雨園社區居民李新榮是一名垃圾分類指導志願者。「以前我們白天要學習垃圾分類知識,晚上還要守在垃圾桶旁邊,又是指導,又是監督,剛剛推行時,許多人還不懂得如何分類。現在大不一樣了,大部分居民已經養成了自覺分類的習慣。」李阿姨說。

因為推行垃圾分類,時雨園社區存在了16年的樓道垃圾桶,終於被清除,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李阿姨說:「我們小區的環境真的是越來越好,變得更加整潔了!垃圾分類真的很好!」

從垃圾分類推行至今,時雨園社區有近200人參加了垃圾分類志願服務工作,有70多歲白髮蒼蒼的老人,有在校小學生。

為了搞好生活垃圾分類

咱海澱人真的蠻拼的

各種高招、妙招、奇招都想出來了

↓↓↓

科技範:智能驛站精準「把脈」

海澱街道在三環、人大南、小南莊社區,建立了全品類智能櫃機分類驛站,用「網際網路+」模式助力垃圾分類。

永定路街道復興路40號院的實用型智能垃圾分類驛站,由7個長方體垃圾箱包括3個廚餘垃圾箱、2個其他垃圾箱、1個可回收垃圾箱、1個有害垃圾箱以及一塊智能大屏組成,具有七大智慧功能。

曙光街道上河村社區在社區南北門設置了24小時的垃圾分類「驛站」。社區內幾成居民參與了垃圾分類?居民每日投放各類垃圾量是多少?配備多少個垃圾桶、多少輛垃圾轉運車,可以滿足居民的需求?分類驛站「心裡有數」,未來,垃圾分類會更精準。

智能講解機器人「海天使」,在海澱首個街鎮級垃圾分類宣教體驗中心——中關村街道垃圾分類宣教體驗中心驚豔登場。「海天使」擁有海量垃圾分類知識,能現場回答參觀者的提問,還能唱歌、跳舞。萌萌的外表、智能的「芯」,圈粉無數。

貼心範:分類扔垃圾可以這樣方便

曙光街道曙光花園通過鋪地磚的方式裝修投放點。物業經理周麗麗介紹說:「我們把這兒弄得越乾淨,居民參與垃圾分類越主動。地磚是居民家裝修富餘的材料捐出來的,物業的師傅給鋪上,又好收拾,又顯乾淨,居民下樓看見這麼幹淨的桶站,哪還好意思亂扔垃圾。」

曙光街道望塔園社區物業在垃圾投放點旁邊接了水,安裝洗手池,解決居民扔垃圾的後顧之憂。物業還貼心地安上了暖寶寶,冬天也不會水涼。

為避免居民在處理垃圾過程中弄髒手,海澱鎮工作人員在垃圾桶上安裝了「手拉神器」。「手拉神器」一頭連著垃圾桶蓋,一頭為類似於公交車上的手拉環,居民在扔垃圾前輕輕拉動手環,蓋子便會抬起,傾倒垃圾既方便又衛生。

減量範: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

海澱街道在小南莊社區配套設立了「營養土轉化站」。這個垃圾站可將廚餘垃圾瀝水瀝油,油水分離後進行攪拌、破碎、烘乾,再放入密閉罐後2至3天,將其轉化成營養土。通過這個設備可將社區的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

▲用於飼養黑水虻的空間

蘇州橋西社區已引進「黑水虻」,探索將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

學院路街道率先在街道市民活動中心(二裡莊)試點引進「廚餘垃圾資源化一體機」。社區居民生活中產生的廚餘垃圾,經過此設備處理可以轉化為營養土,變「廢」為「肥」。既能滿足了居民家裡花草種植的需求,也能用於園林綠化、養花種草,在社區家門口實現有機物質的循環再利用,助力營造綠色家園,提倡健康、科學、環保的垃圾回收新方式。

時尚範:線上直播+線下體驗

海澱區融媒體中心組織策劃垃圾分類海澱「行」系列直播活動,倡導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活垃圾分類理念,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行動中來。

直播活動探秘垃圾分類從前期分類投放、中期收集、運輸到後期終端處理的各環節。讓市民通過直播,隔屏了解垃圾分類常識以及全過程,同步回應網友關切,助力垃圾源頭減量、資源化、無害化,讓垃圾分類意識真正入腦入心,為垃圾分類工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截止目前,直播活動已經舉辦過五場,每場主題各異、火爆精彩,累計吸引超千萬網友打卡觀看。

文明範:志願服務攜手村規民約

5月4日,上地街道舉行「垃圾分類攜手志願行」對接儀式,將地區志願服務力量與社區進行有效對接。上地街道12個社區的黨組織書記、社區青年匯代表與志願服務隊代表填寫《上地街道垃圾分類志願服務結對聯繫卡》,結對互認。志願者們每日分兩個時段:利用自己上班前、下班後的休息時間到社區看桶、盯桶,幫助社區居民踐行垃圾分類。

蘇家坨鎮七王墳村黨支部重新修訂了《七王墳村村規民約》,正式將垃圾分類納入進來。有了村規民約,七王墳村還制定了垃圾分類評比制度,村民免費領取到了村委會和物業採購的新型廚餘垃圾分類桶。村內環衛隊每天早上7:30和每晚6:30到各家各戶門前,收取已經做好分類的垃圾。

每一位認真分類的海澱人

你的樣子真可愛

垃圾分類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我們每一位海澱人

抱著持之以恆的態度堅持下去

剛剛滿月的成效

需要我們小心呵護

才能茁壯成長

江南 文製作

部分照片來源各街鎮

相關焦點

  • 海澱17個小區、1個村上榜!北京首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點公布
    今天北京首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村公布咱海澱這17個小區、1個村上榜!名單火速奉送!快來看看有你家嗎?恭喜獲得榮譽的小區和村!會上,本市首次評選出2020年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村共174個,相關典型經驗將進一步推廣。其中咱海澱17個小區、1個村榜上有名!大會上,作為典型代表,海澱區蘇家坨鎮七王墳村黨支部書記王棟,就垃圾分類經驗做法,做了現場交流。
  • 冷壓縮垃圾中轉站北京市海澱投用
    節約了存儲空間,節省了運力,把垃圾分類工作推向細化。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居民快遞量激增,中轉站回收的泡沫垃圾由之前每天的50公斤,增加到100公斤。冷壓縮中轉站大大減輕了疫情防控期間的垃圾清運壓力。這頭,工人將輕飄飄、體積巨大的各種泡沫材料塞進去,那頭,就出來一條條緊實、小體積的壓縮泡沫塊。
  • 舊沙發、床墊、衣櫃壁櫥…...大件垃圾上門回收!@海澱親,這樣操作→
    不值錢、量不夠,沒人願意收送到大件垃圾中轉站?個兒大、太沉,沒那麼大的運送車還有最關鍵的問題:搬不動!別撓頭!有了它只需坐在沙發上動動手指這都不是事兒它,就是全新上線的「海澱E回收」小程序全區首個針對居民、社區物業保潔黨政機關單位和社會單位的全品類上門收運服務平臺
  • 海澱學院路街道「趣學」垃圾分類
    5月16日,海澱區學院路街道在富潤家園小廣場舉辦垃圾分類主題趣味運動會,增強社區居民、青少年對垃圾分類知識的了解。熱身運動結束後,第一個遊戲項目「桌球託球往返答題賽」開始。隨著社工一聲口令,參與者手持桌球拍,託球走向對面的志願者面前,回答一個關於垃圾分類的小問題,答對者可以不用託球,直接手拿球拍和桌球跑回起點,志願者完成計時,將時間記錄在參與者的便利貼上。隨後進行的是「垃圾分類投球賽」。
  • 北京「垃圾分類」做得怎麼樣?上午多地檢查眼見為實
    為推進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落實,今天上午,北京組織專項突擊檢查,市城管委聯合市住建委、市民政局、市城管執法局等多部門,分別前往東城、西城、海澱、朝陽、昌平等區的多個居民小區、密閉式清潔站、垃圾轉運站、垃圾處理廠,檢查垃圾分類投放容器設置、密閉式清潔站改造等垃圾分類工作推進落實情況。
  • 舊家具、破床墊……大件垃圾咋處理?海澱建回收中轉站
    海澱區韓家川分揀中心,自動化破碎設備每小時可處理100至120件大件垃圾,年處理量24萬件,約1.2萬噸。新京報訊 6月3日,海澱區韓家川分揀中心,一臺自動化破碎設備正在處理舊家具、破床墊等大件垃圾。這些大件垃圾是由海澱區各街鎮大件低值再生資源回收中轉站轉運來的。為了全面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海澱區計劃在每個街鎮建設一處大件低值再生資源回收中轉站,解決居民大件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三大品類收集轉運難題。
  • 垃圾分類用品走俏
    隨著「垃圾分類」的概念日趨升溫,很多嗅覺靈敏的人看到了新的商機。10月7日,記者走訪我市部分超市、家居用品店發現,垃圾分類用品已悄然上架,受到市民青睞。 為了幫助市民更方便地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垃圾分類,目前市面上還湧現出如雙層分類垃圾桶、彩色分類垃圾袋、垃圾分類兒童道具等垃圾分類「神器」。
  • 北京海澱:永定路街道復興路40號院做好垃圾分類「有門道」
    據悉,復興路40號院小區垃圾分類參與率已超過九成,廚餘垃圾分出率遠高於全市20.8%的平均水平。「我們每天晚上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對廚餘垃圾的純淨度有一個檢查。目前,社區的廚餘垃圾已經由之前一天5桶到現在30多桶,正常的時候是30%,比較高的時候會達到35%以上。」復興路40號院社區黨委副書記陳韻竹介紹。
  • 海澱|垃圾桶有「主人」 幹活有「動力」
    12月以來,三街坊東社區每日廚餘出桶數達到15桶左右,而此前,該社區每日廚餘出桶數大約5桶,而每日廚餘垃圾分出率也從10%提升到19%。這是怎麼回事?原來,為了提高垃圾桶站值守效果,三街坊東社區動員社區文藝組織對垃圾桶站進行承包。
  • 合肥的垃圾分類怎麼樣?探訪:垃圾「一包裝」分類桶形同虛設
    生活小區是「生產」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渠道之一,合肥一些居民小區的垃圾分類做的怎麼樣?7月18日,通過走訪發現,一些小區的垃圾桶在明顯位置上貼有「可回收垃圾」與「其它垃圾」標識,但實際情況卻是「分類形同虛設」。
  • 臺灣人如何看待上海的垃圾分類 | 三明治
    搬來上海將近一個月,在這一個月裡,恰巧見證了上海垃圾乾濕分離的浪潮。同事們各個成為惜糧的好孩子,珍奶都深思熟慮才下單、朋友們用小豬佩奇吃什麼洗版朋友圈,發現他才是本月最紅KOL。對於在臺灣做垃圾分類二十三年的我而言,看大家如此激烈的反應我倒是覺得有些大驚小怪,垃圾分類也能成為話題?
  • 垃圾分類有疑問,小龍蝦和奶茶該如何分類?答案在這裡
    大家的生活質量一再提高,生活垃圾分類也成為大家關心的問題,垃圾分類是日常相關的,很早之前我們丟垃圾就是丟在垃圾桶裡就可以了,現在要根據不同的打的種類來選擇丟入不同的垃圾桶中,這是環保意識覺醒必然要求的。
  • 「銀髮」互助,推動垃圾分類
    推動垃圾分類 揚子晚報網12月20日訊 (記者 郭一鵬 通訊員 魏宏偉 )12月16日,南京高淳區古柏街道三保村開展了一場特別的「垃圾分類大講談」活動,來自中保自然村100多位60歲以上的老年人相聚在中保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以「銀髮互助,推動垃圾分類
  • 聊不完的垃圾|新書分享:垃圾何其多,推廣分類如何「避坑」
    昨天我從辦公室翻到一包掛耳咖啡,我的第一反應是,掛耳咖啡到底算是什麼垃圾?在網上查詢,我才知道怎麼分類。但我的第二反應是,我好像很久沒有問自己這個問題了。時間如果倒回到一年前,也就是2019年的7月1日,上海市出臺了號稱史上最嚴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去年夏天,很多上海人都感受到了被垃圾分類支配的恐懼,還提出了很多很刁鑽的問題。
  • 海澱17個小區、1個村首批上榜
    12月2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組織召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7個月新聞發布會,市城市管理委、市城管執法局、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首都文明辦發布《條例》實施進展情況及下一步工作重點。會上,本市首次評選出2020年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村共174個,相關典型經驗將進一步推廣。其中海澱17個小區、1個村榜上有名。
  • 不分類垃圾有哪些危害 垃圾如何分類
    每天都會產生許多垃圾,如果沒有及時做好分類,那麼往往會產生一些危害,而且這些危害可能是人類意想不到的,所以大家要懂得一些有效的環保措施,了解基本的垃圾分類方法。下面介紹的是不分類垃圾有哪些危害以及垃圾如何分類,希望能夠讓更多人重視垃圾分類的內容和知識點。
  • 垃圾分類:「垃圾戰爭」引發的變革
    為有效實施垃圾處理和環境保護,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嘗試施行垃圾分類制度,並用焚燒替代填埋,國民逐漸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立法為垃圾分類保駕護航別以為將垃圾分類貫徹到底只是單純依靠民眾的自覺性,實際上,無論在哪個國家,都離不開細緻、嚴格乃至嚴苛的立法做後盾。
  • 膠帶、泡沫、紙盒……當快遞包裝遇到垃圾分類,到底怎麼分?
    數量龐大的快遞垃圾如何進行有效處理?  每年的「雙十一」都是網購的高峰期,最近,很多人都已經收到了自己訂購的商品,但隨之而來的還有成堆的包裝盒、塑膠袋。數量龐大的快遞垃圾如何進行有效處理呢?記者調查發現,其實很多人對快遞包裝如何進行垃圾分類並不清楚。
  • 垃圾分類新規明起實施 北京準備好了嗎
    截至目前,北京全市已設置垃圾分類桶站、分類驛站11.3萬餘座,並有垃圾分類指導員2萬餘人。北京市共有廚餘垃圾運輸車輛1259輛,其他垃圾運輸車6412輛,密閉式清潔站、小型垃圾中轉站980座。截至2020年3月,全市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44座,總設計處理能力達到了每天32711噸,可滿足垃圾分類處理需求。
  • 家庭醫療垃圾分類挑戰:「你是什麼垃圾?」
    □記者吳文可    11月6日,《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公布,官方明確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也就是說,鄭州市即將真正步入垃圾強制分類時代。    消息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生活垃圾分類上,但你知道家庭常見醫療垃圾怎麼分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