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2020-12-23 陪寶寶寫日記

前些天,好友小玉經常提到的那家託管機構又出了一套關於「棉花糖實驗」的培訓課。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不過,研究發現,似乎大多數家長對於「棉花糖實驗」並未真正的理解透徹,它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的神奇!

1、「棉花糖」實驗是什麼?

這項著名的實驗源於上世紀60-70年代,史丹福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所創的一系列關於孩童「延遲滿足感」和日後成功之間的關係的實驗。但是近幾年又流行起來的棉花糖實驗卻大多數隻停留在淺層,對於其中真正的內涵沒有理解,導致很多實務中的家長們在育兒過程中走入了關於鍛鍊孩子自控力的超級大誤區。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棉花糖實驗:

01首先在孩子們面前放一顆棉花糖,可以吃掉

02但是,如果堅持等待15分鐘就可以再獲得一顆棉花糖

這項實驗的結果是,30%的孩子能夠堅持等到第二顆棉花糖。而正是這堅持等待15分鐘的孩子,他們的「延遲滿足感」更強於其他的沒有忍耐15分鐘的孩子們,隨後再跟蹤調查研究後發現,這些堅持忍耐,控制的孩子成長後所面臨問題解決的能力,對人生的把握和成功的機遇都要更高於一開始就吃掉棉花糖的孩子。

這項結果出來後,引起軒然大波。一個孩子的延遲滿足感越強,他的自控力就越強,而自控力強就會成為更拔尖的人。不管是學校、教育界還是家長都對孩子開啟了所謂「延遲滿足」的養成培育。

2、「延遲滿足感」不等於延遲滿足

實際上,這項實驗起初只是為了證明一個人的延遲滿足感與成功之間有著更加緊密的關係,但並不是獲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可惜的是,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一個孩子是否擁有更強大的自控力成為了他將來是否能夠成功把握人生的衡量標準。

為了更早的讓孩子有自控力,家長們都做了哪些事呢?

曾經有個朋友說小時候他的媽媽總是喜歡帶他到玩具店逛,在鼓勵他挑選了自己最喜歡的玩具之後,突然告訴他「你要在這次考試中獲得前三名就可以獲得這個獎勵!」,這句話確實刺激了朋友的上進心,但是他的第一感覺卻是自己被「欺騙」了。從那以後,他的學習有所長進,但是對媽媽的信任卻大大降低。

現實中,這位朋友在生活中也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是一個情感上很難獲得安全感的人。

相信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給孩子畫餅充飢的父母不在少數,如果你怎麼怎麼樣,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獎勵,誤以為這就是在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感,卻沒有想到這樣做的結果不僅傷害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而且讓孩子對於喜愛的事物失去期待,害怕表達自己的喜歡,因為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告知:任何的喜歡之前都需要加上一個時間和努力的籌碼。

所以,家長一定要搞清楚延遲滿足感絕對不等於延遲滿足。

3、相信有「第二顆棉花糖」,等待才有意義

棉花糖實驗的真正教育理念不在於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需要讓孩子相信的是通過等待和努力,我們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

根據心理學研究表示,那些無法自控、享受當下的成年人通常在童年缺乏一個穩定、安全的家庭教育環境。根據羅切斯特大學教授Celeste Kidd的「進階版」棉花糖實驗,在與棉花糖擁有者建立信任感的前提下,棉花糖實驗才能真正的發揮它的效果,所謂的延遲滿足感才能夠真正的成為孩子自控力強度、抗壓能力、綜合素質的現實意義表達。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長期在生活中不回應孩子的需求,會導致孩子失去對我們的信任和依賴,在情感上是極度不安全的狀態,這種狀態下,孩子即使當時按照延遲滿足的要求完成任務,在將來也會很難自控,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完全失去抗壓和控制情緒的能力。

只有首先給予孩子安全感,才能讓孩子獲得自控力。

4、家長如何正確看待「延遲滿足感」,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01安全、穩定的教育環境是成長關鍵

不管是什麼樣的教育理念,父母都要注意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給孩子一個安全、穩定的教育環境。例如,在希望孩子能夠在成績上有所進步時,請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在想要孩子的性格方面養成更加溫暖陽光類型時,父母之間的感情是否和諧融洽,家庭氛圍是否溫馨幸福。

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內心足夠強大的人,而不是一個內心世界隨時都在崩塌的弱者,首先就要給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贅、負擔和壓力。你的愛和包容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逐漸成熟起來的定心丸,發揮著首要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02自我延遲滿足而不是成人延遲滿足

在關注孩子的延遲滿足感時,很多父母還有一個誤區,那就是強迫孩子完成成年人的延遲滿足而不是孩子自我的延遲滿足感。如何正確區分自我延遲滿足和成人延遲滿足,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孩子是否發自內心的希望達成滿足的結果,而不是父母所要求達到的結果

這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如果延遲滿足感的最終獲得是父母,而不是孩子自己,那麼這樣與普通的命令有什麼區別呢?所以,在這一方面,父母一定要更加注重讓孩子自己驅動自己,讓他們對等待和忍耐的源動力是內心的真實渴望。

03不要用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孩子自控

當然,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也表示家長要正確的看待這個研究結果。因為孩子在幼兒時期,大腦發育並不完全,如果強行的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感,孩子會非常抗拒,因為無法理解為什麼要等待,反而會讓親子之間的關係僵化。所以家長不要用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孩子有一個強大的自控力,畢竟即使是成年人在一些非常想要達到的現實目標誘惑面前也是無法抗拒的,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合理化的要求,給他們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在健康的、穩健的自控中成長。

總的來說,每個孩子都從懵懂無知到漸漸能夠把握自己人生少不了父母的悉心關懷和培育,安全的、穩定的家庭教育環境、關注孩子內心的需求、更多的耐心和包容都是我們需要不斷付出的,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成為自己將來最想成為的那個優秀、自控的人。

看完以上,你身邊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嗎?對此你還有哪些看法呢?歡迎你的分享和評論。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真的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實驗以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規則是:「如果孩子們能夠堅持等待20分鐘再吃麵前的那顆棉花糖,隨後便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乍看之下,這個實驗就是為了測試孩子們的延遲滿足和自控力。但在實驗進行多年後的一些發現,才真正撬動了大家的興奮點。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們:能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有位叫做Walter Mischel的研究專家,在美國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基地內進行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又稱——"延遲滿足"實驗。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導語: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這麼簡單就能測出娃未來會不會成功,要不要試試?
    可能有家長就發現了,「這不是棉花糖實驗嗎?」是的,只不過這個實驗主導者不是教授、專家,而是家長。且大部分家長不約而同做的都是「加強版」的,像下圖這樣直接給娃一杯、一盆好吃的,然後告訴娃「別吃,要等媽媽回來再吃哦」。顯然,孩子們面對的誘惑更強大了。
  • 如何提高孩子自控力?父母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如何提高孩子自控力顯然成了不少父母在育兒論壇上的老生常談,對此就有一名資深育兒專家在網上表示:想讓孩子提高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什麼是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通俗地說就是讓孩子延遲滿足自己的欲望,比方說在孩子前面放一個棉花糖,按照孩子往常的觀念,一般都是會想到父母立刻投餵棉花糖給自己,完全不會有其他的想法。  但是家長卻把棉花糖放在手裡不給孩子,一開始雖然孩子會感到生氣,然而次數多了孩子就會慢慢學會忍耐,知道急躁不僅會無法吃到棉花糖,反而會讓家長不願給自己棉花糖。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被誤解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有養曾經拍攝過一個視頻,我們請了8個孩子,分別面對蛋糕十五分鐘,看看他們到底能不能忍住不吃掉。 有的孩子的確是沒忍住,有的孩子堅持住了。這與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非常像。
  • 你和孩子有多大仇?要故意不滿足孩子的需求!
    「棉花糖」實驗的結果,讓心理學家們相信,延遲滿足的能力(自控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一個關鍵因素。於是,家長們開始紛紛效仿,去刻意延遲滿足孩子。可是,我想對這些家長們說「stop」。為什麼要對延遲滿足叫停,因為很多家長誤解了延遲滿足,做的事都是跟延遲滿足相悖的事。
  • 【編譯】一隻棉花糖真的能決定孩子的人生嗎?
    在 Youtube 上,你可以看到有不少兒童機構和媽媽網紅都在家庭、在學校複製這個實驗,以觀察孩子們是否有自制力。棉花糖實驗,以及他的實驗結論--「在4、5歲時,孩子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時間越久,他們在青春期的表現就越優異,SAT成績越好,社交能力和認知能力越強」,已經成為最廣為人知(尤其是廣為家長們所知的)心理學實驗之一。
  • 棉花糖實驗
    沃爾特·米歇爾,被稱為自控力之父,是因為他開展了一項實驗——棉花糖實驗,後來又寫成了書籍,對自控力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研究。棉花糖我們都見過,就是一種糖果或糖製品,小孩子都喜歡吃。本書中的棉花糖就是指,對孩子的一種物質獎勵,比如糖果,餅乾等。而讓孩子對獎勵的物質克服引誘,產生自控力的辦法就是延遲滿足。如何培養孩子養成延遲滿足的能力?
  • 哭就不抱,不哭才抱,「延遲滿足」早已過時,為何還在毒害中國人
    01為什麼說用延遲滿足法教育孩子不可取?延遲滿足法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產物,最近這幾年在國內非常流行。很多父母認為這種教育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和韌性,這種做法真的好嗎。延遲滿足法起源於1968年史丹福大學的棉花糖實驗。他們選了32個3到5歲的孩子,這些孩子的教育背景和家庭狀況不得而知,他們把孩子單獨關在一個放有棉花糖的房間裡。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如果他們堅持15分鐘不吃棉花糖,就會有雙倍的獎勵。
  • 得不到及時滿足就哭鬧不止,孩子「性子急」,家長早知早受益
    2、大人沒有做正確的引導孩子小的時候,因為家長們害怕孩子哭泣,所以他們餓了要奶喝的時候,大人都趕緊把奶給他們準備好。他們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比如一般準備一邊跟孩子對話告訴他們,媽媽正在給他們準備來,要等一會兒才會好。每次吃奶之前都要有這樣一個正確的過程。
  • 棉花糖背後的人生態度
    《別著急吃你的棉花糖》(下文簡稱《棉花糖》)是由美國作家波薩達所著的一本心理學讀物,其中的故事來源於史丹福大學的「棉花糖實驗」:共有600名4到6歲的兒童參加了這項實驗。實驗者在每名兒童面前放一塊棉花糖,並清楚地告訴孩子:如果能堅持15分鐘不碰棉花糖,那麼最後將被額外獎勵一塊棉花糖;但如果在15分鐘內沒堅持住,吃掉了棉花糖,就不會有額外獎勵。
  • 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將來會更成功嗎?新結論:主要看經濟條件
    這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教育界廣泛流傳,據此,國內也有了一個特別流行的教育觀念——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有人對權威結論提出了質疑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對棉花糖實驗的結論深信不疑。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的結論是,能否等15分鐘,拿到第二塊棉花糖,也就是說有無延遲滿足能力,直接預示著一個人在未來能否取得成功,即延遲滿足能力決定一個人的成功。而新實驗則推翻了這一結論,認為一個人有無延遲滿足能力,與將來能否取得成功,能取得多大成功幾乎沒有直接聯繫。
  • 孩子們對某些東西特別害怕?一個殘酷的生物學實驗告訴你真相
    有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對某些事情產生嚴重的恐懼,父母可能會很奇怪,為什麼他們的孩子會對這些東西產生恐懼感?這篇文章將通過一個生物學實驗告訴你原因。為什麼孩子們特別害怕某些東西?一個殘酷的生物學實驗告訴你真相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做了一個殘酷的生物學實驗《小艾伯特實驗》,為什麼說這個實驗殘忍?因為這個實驗的對象是一個9個月大的嬰兒,而經歷過這個實驗的嬰兒有著嚴重的心理陰影。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個實驗的步驟、結果和分析結果。
  • 克服懶癌,認清棉花糖實驗,還是懶惰嗎
    克服懶癌:如何讓勤奮小人打敗懶惰小人心理學領域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把一群四歲多的孩子分別留在單獨的房間裡,給他們每人一顆棉花糖並且告訴他們:如果十五分鐘後我回來發現這顆棉花糖還在這兒,你會再得到一顆,這樣你就有兩顆 了。
  • 棉花糖測試:吃還是不吃呢?好糾結
    這是一個很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棉花糖測試:讓孩子們在一個房間裡,給他們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們,「等一會兒我會再進來
  • 不滿足就哭鬧不止?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家長試試「冷處理」
    一旦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一部分新手家長就會手足無措,最終妥協,滿足孩子心願。但是每一次家長的妥協都有可能成為孩子威脅家長的手段,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一旦通過哭鬧吃到了甜頭,覺得發脾氣對事情解決有用就脾氣日益增大,他們逐漸學會「情緒勒索」,綁架家長得到心願滿足。
  • 寶寶性子急,得不到及時滿足就會哭鬧,巧用「延遲滿足」正確糾正
    而在孩童時期,性子急的孩子會和其他的小朋友節奏不一致,尤其在參加集體活動時會表現得比較明顯,而這些,也是會影響孩子們之間的感情培養的。有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心理實驗,他們準備了好吃的軟糖給4歲的孩子吃,但是有條件,20分鐘後吃糖的孩子,可以有額外的獎勵,而立即吃的孩子沒有。心理學家用「延遲滿足」來概括20分鐘吃糖的孩子的行為。
  • 婚姻其實是在告訴我們等待第二個棉花糖
    無意間看到這樣一句話:婚姻的精髓在於束縛自己,毀壞我們的意志,讓分離的成本和阻礙又更高,我們幹嘛要這麼做呢?這句話太狠了!現在有很多人不願意結婚,他們不願意結婚的原因真是因為「窮」嗎?有人告訴我,婚姻過時了,為什麼不找個人住在一起就好了?幹嘛一定要有儀式?為什麼要延續古老的傳統,結髮,誓言,祈禱?婚姻的儀式像宗教遺留下來的東西,不適合現代生活,現代的離婚代價一直維持很高。首先,你邀請認識的所有人,告訴他們你們會一直在一起,將來若是反悔將會造成自己極大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