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懶癌,認清棉花糖實驗,還是懶惰嗎

2020-12-26 子佩悠悠

克服懶癌:如何讓勤奮小人打敗懶惰小人

心理學領域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把一群四歲多的孩子分別留在單獨的房間裡,給他們每人一顆棉花糖並且告訴他們:如果十五分鐘後我回來發現這顆棉花糖還在這兒,你會再得到一顆,這樣你就有兩顆 了。

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把棉花糖吃掉了,他們實在忍不住,畢竟棉花糖的誘惑對一個四歲多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那麼容易抵擋的。

但是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堅持著沒有吃。

這些沒吃的小孩在監控視頻裡來回走動,焦慮地扯自己的裙 子,捂上眼睛,鑽到桌子底下玩耍,使用各種辦法轉移注意力,他們堅持到了最後,最終得到了獎賞。

很多年之後,研究人員發現,沒有吃棉花糖的小孩無論是生活上還是事業上都非常成功,而那些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大部分都出現了一些問題。

TED(網易公開課)上有這個視頻8,心理學家說,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延遲享受」的能力。也就是自律。

那些自控力強的人並不是不喜歡打遊戲或者看電影,也知道玩手機刷愛豆視頻很有意思,但是他們有能力控制自己把這种放松或者放縱放在完成任務以後。

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毀掉自己的生活和自信的:提前享

受,延遲工作,最後導致無法完成工作或者乾脆放棄。

我在上大學時,有一陣子確實感覺自己大腦中的勤奮小人死掉了。

高考前可以早晨五點起床開始背書,上了大學反而不知道應該做什麼,對學習沒有興趣,就拿美劇和綜藝來填補空虛。

總是下定決心,但是毫無改變,也曾一度努力,卻堅持不下去。

學習之外的那些誘惑,就像是實驗裡的棉花糖,讓人無法抵抗。

改變,確實不是下定決心就可以的。懶惰,也不只是簡單的缺乏動力。

不信的話,你可以回想那些聽了勵志講座之後動力爆棚的時 可,大多時候並沒有帶來任何改變對嗎?你也可以回想一下,在課堂上聽到老師表揚那些作業寫得好的人時,自己暗暗下過多少決 心,以後一定不拖延,然而下一次寫作業還是拖到了草草應付的局面。

有人總是煩惱:我沒有學習的動力怎麼辦?

動力不足本就不是一個問題,誰也不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雞血爆滿。

動力的不可靠,正是因為它的不可持續性,所以不能依賴它。

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更有效和可靠的武器,來和懶惰做鬥爭。在我們的大腦中,確實有一個勤奮小人和一個懶惰小人。

《自控力》這本書裡提到過,前額皮質就是那個勤奮小人。

通俗地說,我們大腦中有一塊區域,能夠在吃糖和健身之間, 讓你控制住自己短期的吃糖欲望,去為長期目標奮鬥,而另外的一些區域,會讓你不知不覺地按照自己的本能和習慣做事。

這說明,人天生就有自控力,並不是只有懶的天性。當我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內心覺得很振奮。

如何提高自控力,克服拖延,快速開始自己的工作並且能夠長久堅持?

下面這些方法,是我自己適用並且覺得有效的。

第一,一定要找到實現目標的明確途徑,清楚每一個行動的作用和效果,這樣才會願意行動起來。

並不是有了目標,就有動力。

就拿高考舉例,班上近百人,都是想要考個好大學,考出好成績,大家都有目標。

按照成績和努力程度推測,基本上可以判定有些人在高考中不會有一個滿意的結果,有些人是想努力,但是底子差,悟性低,根本不知道具體怎麼下手,久而久之就成了差生。還有些人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比如應該完成老師留的作業,但是他們動力不足,說

起來只能怪自己懶,也沒什麼好的解決辦法。甚至有些人會幹很多低效甚至無效的事情,由於看不到效果就覺得疲倦了。其中最離譜的錯誤是長期偏科,或者看到難題躲過去,做過的錯題丟一邊。這是我始終不能明白的事情。試問,我們學習不就是為了在高考考場上多做對幾道題嗎?天天學習自己會的東西有什麼用呢?那些年 的、錯的、弱的才是重點,搞定它們,才能在考場上多一分勝出的概率。

父母說,只要努力,你就能考上好大學; 老師說,只要好好學習,你就一定能考上。

努力、好好學習跟考上好大學之間的聯繫不夠強。

我們要做的,不僅是細化目標,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實現目標的途徑給找出來,清楚每一個任務的作用。

如果有人告訴我,只要你背下來這十本書,就能考上清華,只要你能把這一百張卷子上的題吃透,你就能考上北大,我就很願意幹。

如果對於達成目標的路徑和期限很清楚,那麼當我伏案奮筆疾書的時候,我知道我做的那些題就能讓我考上清華北大,我知道自己進行到了什麼階段,還有多少沒有完成。這樣當我努力的時候就不會像一隻螞蟻在大海裡遊泳一樣,沒方向沒邊際總想放棄,而是像千米賽跑,即便我耐力很差,也可以看著重點堅持下去。

準備研究生考試時,我就曾試圖把達成目標的任務都明確下 來。在複習前先設定理想分數,把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列出來,後面標明它們在過去被考的概率,然後像小坦克碾軋一樣,一批一批地

消滅掉,這過程居然還有點爽呢。

只有當一個目標有明確的實現途徑時,我們才有動力去做,尤其是當很清楚自己的行動對於目標的作用時,那麼就會更加積極主動。

而且,當我們手上有許多目標時,最有動力完成的一般是已經找出實現方法的那個。就比如我最近手頭上有三個目標,寫完這本書、減肥、學習心理學。

我每天睜開眼睛最想為完成哪一個目標而努力呢?是「寫完這本書」。

少吃一頓飯和鍛鍊十分鐘,對於最終目標體重的作用很難看到。

心理學知識太廣泛,一直沒有去劃定範圍,列任務,學起來頭緒不夠清楚。

只有寫書,目標是十二萬字,每完成一篇,就能看到字數的增加,那一刻心裡充滿喜悅,所以幹勁十足。

再比如說想要有錢這個目標。

大家都很想有錢,那麼,你想有多少錢?

我想年薪一百萬,但我現在只是一個餐廳服務員,不想下海乾微商,也沒有能力想出更好的辦法。

好,看一下周圍誰的年薪是一百萬,餐廳經理的年薪是不是一百萬?如果不是,那個隔壁高級餐廳的經理是不是?

找出這個人,然後看一下成為他、取代他需要做哪幾件事,包括需要學習哪些東西,需要掌握什麼資源,需要升幾級,怎麼做會更快,把過程清晰地寫出來。

這樣每多做一件事,就會知道自己離一百萬更近了,比那些整日做著暴富夢的同事行動力強多了。

第二,從想做的事情開始做。

為什麼我們明知道自己應該去寫論文,但是即便在時間已經非常緊張的情況下,還是會忍不住刷微博?

因為寫論文是「難」的,刷微博是「簡單」的,寫論文是「無 趣」的,刷微博是「好玩」的。我們喜歡做那些簡單的、直接的事情。

但是刷微博一時爽,過後負罪感非常強。怎麼辦呢?

當你坐在圖書館時,內心非常難受,明明是來寫論文的,但是根本不想打開電腦,寫論文實在是太煩了,一點頭緒也沒有。

這時候你跟自己商量一下:今天上午不寫論文也可以,能不能列一個提綱?能不能做一點不費腦子的工作,比如調整一下格式?

一般情況下,等你做完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好像沒那麼排斥寫論文了。

學習這兩個字太討厭了。

中國學生聽到這兩個字,第一反應就是不愉快。

不想學習是正常的,但是你也可以從今天應該學習的內容中, 找一部分不那麼討厭的工作來做。

這是我近幾年用得最好的一個技巧。

每次要開始做一件我非常不想做的事情時,就從一件比較想做的事情開始,或者從那件事情中比較簡單的一部分開始。

我告訴自己,既然不想做,那麼起碼把這個簡單的活幹了吧, 多做一點是一點。

但是往往做完這件簡單的事情之後,在成就感的刺激下,我能夠再接再厲地去做那件非常不想做的事情。

當我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我也用這個技巧。

比如寫東西寫得很累,寫到了很難的部分,實在不想寫了,以前我就會直接放下手頭的工作去放飛自我,然後就回不來了。

現在我會在做不下去的時候,換一個簡單的任務來做,做完之後休息一會兒,回頭再去做那個難的,發現也可以做下去。

這裡面的原理是什麼,我也說不太清楚,但是確實好用。 第三,如果能及時看到行動的反饋,堅持起來就會更容易。這個方法是被《遊戲改變世界》這本書提示的。

《遊戲改變世界》這本書裡有一個章節說,玩家之所以能把幾

乎每一款遊戲都越玩越好,是因為他們能夠得到持續的反饋。這種瞬時的積極反饋讓玩家更加努力,更成功地完成艱巨的挑戰。把我們本來就喜歡的事情變得更像遊戲,它能讓我們做得更好,讓我們把目光放得更為高遠。

遊戲和學習當然有不一樣的地方,遊戲幾乎每一個細節都在考慮玩家的喜好,生活中我們喜歡做的或者必須要做的事情不會這麼討好我們,過程中必然會有很多不好玩的無聊部分,但是反饋這個方法還是很好用的。

我喜歡寫東西,在寫這本書時也經歷過好幾段難以忍受的時 間,但是每次寫完發給編輯看,他都會給我一個反饋,有時候他會說真棒,有時候他覺得不好,這兩種反饋都能讓我忘我地投入下一段的寫作中,想要寫得更好或者糾正錯誤。

前段時間我考駕照在網上練習科目一的題目,每做完一套題, 一提交就能立刻看到分數。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達到96分,從晚上六點飯都沒吃一直練習到半夜兩點,一直聚精會神地做題,一點胖的感覺都沒有,直到看到那個96分彈出來才發現自己已經很累 了。這過程中只等著每次提交後的分數,有這個分數以及正誤,我就很有動力做下一套題,想得到更高的分數。

我深深感慨為什麼高考複習不這麼設計,不然我一定能考出亞洲考向世界。

讓自己的堅持有回音,會讓很多堅持都變得不用咬牙切齒。 好勝心會讓你在聽到差評的時候更努力,成就感會讓你在聽到

好評的時候去繼續努力。

第四,周期性堅持。

不要讓努力變成一件永無止境的事情。

我們很習慣去下這樣的決心:從明天開始,早晨五點起床;從明天開始,每天都不吃晚飯。

好像一輩子都要這麼做,聽起來就很難辦到。

這樣只會讓你下意識地覺得努力的時間還有很長,或者覺得太難了而不想開始。

一定要給自己的堅持設計一個盡頭。

我每周只學習六天,沒有特殊情況的話,周日是絕對不會工作的。

所以我每次在周日之前,就會抓緊把自己的事情都做完,好在周日的時候可以全身心地放縱,也會把洗衣服、配鑰匙、去銀行之類的生活瑣事處理一下。

到了周一,也會覺得這周很快就會結束,堅持起來並不難。七天一個周期,一個周期一個周期來,不要想太多。

多堅持幾個周期,一年也就不知不覺地過完了。這裡還有一個小竅門。

為了避免周一進入學習狀態時不適應或者太痛苦,周日晚上就坐在桌子前去熟悉一下周一的事情,稍微做一點簡單的任務或者做

一個規劃。

因為是在周日學習,沒有任何壓力,而且做這種超出計劃的工作,心裡會自帶愉悅感,另外,因為周日已經開始工作了,周一就會很自然地進行下去,不會一下子不適應,因為無法投入學習和落後於計劃而感到焦慮。

第五,別去做任何一個你根本做不到的計劃。

你可能會說:切,誰會去做那種根本完不成的計劃啊。

我以前就總是這麼做而不自知,而且我相信,不只是我一個人這麼做。

人在做計劃時會有一種奇特的快樂,仿佛自己已經完成了一樣。

例如,我最頹廢的那段時間,每天晚上都兩點入睡,第二天早上十點起床。

但是當我立志改變的時候,我能做出一個從早起六點到晚上十一點半的學習計劃,中間除了吃飯、午休的時間,全部都是學習。

這也是很多人做計劃的方式,喜歡把一天的時間全都規划起來,看著滿滿的計劃表,內心非常滿足。

但是這樣一個沒有餘地的計劃,幾乎不可能完成。

中間但凡有什麼其他任務打斷了學習,就會造成當天計劃的失敗,而且即便咬牙堅持一兩天,也很難繼續。於是內心會充滿挫敗感。

我在高中的時候做錯的一件事情,就是總是想拿一個完不成的計劃要求自己,導致自己一直沒有成就感,越學越疲憊,學習成了一場自己與自己的鬥爭。

別去做一個根本完不成的計劃。

一定要結合自己現在的水平和實際情況去做一個「一定可以完成」的計劃,在時間上留一點餘地。

當你發現自己已經可以輕鬆地毫不勉強地完成這個計劃之後, 再使用剩餘的時間去做點「加分題」。

這樣每天可以努力得多開心啊。

第六,找到那些做出錯誤決定的瞬間。

人荒廢自己的一天,有時候是毫無知覺的。

並不是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在做每一個放縱的決定時都來回煎熬。

就像網絡上一個日本節目裡,一個在減肥中的女人號稱自己在嚴格地節食,可就是瘦不下去,說自己可能是那種喝水都胖的體 質,結果隱形攝像機拍攝了她的一天,這大姐確實不吃飯,但是一把一把地吃乾果,一吃就是一斤。

《自控力》這本書提醒了我一個小方法:記錄自己失控的那些瞬間,找到自己失控的原因。

在過去減肥時,你總是莫名其妙地胡吃海塞一天。

現在,就去刻意地記錄一下,這一天裡都是哪些時刻控制不住自己去吃東西。

最後你發現自己在晚飯後最容易吃零食。

那麼每當到了晚上,你就要警惕了,因為你很容易在這個時間段吃東西。

當你知道有危險時,成功防備的概率就增大了。

然後你想想,自己是怎麼樣一步一步地把零食送到嘴裡的? 一般都是晚上想看電視,看電視時就忍不住往嘴裡塞東西

冰箱裡一看,全是喜歡吃的。

那麼你就想辦法把這個鏈條切斷,晚上儘量不去看電視,把冰箱裡的零食清理一下全部放上黃瓜。

《自控力》這本書還告訴我們,一定要善於使用「我想要」的力量。

當你動了念頭想要去吃東西的時候,你就反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

我真正想要的是窈窕勻稱的身材,而不是巧克力。

這個小辦法偶爾會失靈,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有用的。

正因為「瘦」和「巧克力」比起來,「瘦」太遙遠了,不如眼前的「巧克力」衝擊力大,所以一定要把「瘦」調動到眼前來。

以上六點,有些看起來是老生常談,但確實是我覺得有用的。只有去實踐這些內容的時候,才能體會到它們對自己的改變。

文章中提到的書,如果大家沒有讀過的話,可以抽時間讀一下。

除了這六點之外,還有幾點不值得展開的,我一併羅列給大家。

睡眠。睡得好自控能力會強,令人難過的是,這點我也是最近一年才體會到的,以前不是不知道晚睡的壞處,但是當我去觀察自己的自控力時,才發現,原來睡得好的話真的會讓我自控能力增 強。一般早睡早起時,第二天的上午都會把握得很好。

情緒。情緒低迷會讓我更容易犯懶,心情好但不激動時,更容易控制自己。情緒也是我們容易忽略的一個因素,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身上是否也有這個規律。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我自己很不喜歡去使用什麼時間管理的方法讓自己勤奮起來,管理時間這件事本身就有點浪費時間,尤其是嚴格地按照幾條幾點去做。

我說的也不一定對每個人都有用,你們可以都去試試,找出其中對自己有用的小技巧來調整自己的狀態就夠了。

相關焦點

  • 克服懶惰?這是我見過最燃的三點建議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斜槓先生」每晚推送】作者:念夕
  • 如何克服懶惰,懶惰是病嗎?
    的確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許多人都有懶惰的現象。懶惰會讓人覺得很輕鬆,沒有太多的壓力。我個人認為適當懶惰是健康的,如果長期處於不想思考,長期懶惰的話,我覺得就是一種病了,它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讓我們的生活可能會變得很糟糕,心情也會很低落。就拿我個人來舉例,特別是放假在家中,惰性升級。
  • 克服懶惰懈怠的七個秘訣
    在⾃我發展的過程中,⾯臨的最⼤挑戰之⼀,是懶惰懈怠和學習如何克服它。其實,懶惰只是另⼀種習慣罷了。⼀旦養成了新的習慣,可以幫助你克服懶惰懈怠。
  • 克服懶惰的13個辦法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 任增輝拖延症、「懶癌」等雖然並不是臨床意義上的心理障礙,但的確普遍存在,成為很多人走向成功和快樂的人生阻礙。那我們要如何克服?美國心理學家羅曼·格爾佩在其著作《動機心理學》中,提到了克服成癮、拖延、懶惰的辦法,值得借鑑:1.巧用愧疚感。愧疚是十分有用的動力來源。想像一下如果你繼續被某些誘惑(如追劇、打遊戲)吸引,這樣下去任務會完不成,在領導同事那裡成了不靠譜的人,名聲、前途受到影響等,最終會很後悔。
  • 棉花糖實驗
    沃爾特·米歇爾,被稱為自控力之父,是因為他開展了一項實驗——棉花糖實驗,後來又寫成了書籍,對自控力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研究。棉花糖我們都見過,就是一種糖果或糖製品,小孩子都喜歡吃。本書中的棉花糖就是指,對孩子的一種物質獎勵,比如糖果,餅乾等。而讓孩子對獎勵的物質克服引誘,產生自控力的辦法就是延遲滿足。如何培養孩子養成延遲滿足的能力?
  • 搞清楚「棉花糖實驗」的錯誤後,我終於明白自律的本質是什麼
    說到自律,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心理學上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經常被人拿來舉例,證明自律對人的重要性。實驗中依次讓每個孩子進入房間,然後桌子上放一顆棉花糖。實驗者告訴孩子,他出去一會,如果一會回來後,孩子沒吃掉的話,就再給孩子兩顆。結果最後發現,有的孩子能堅持住了,有的孩子沒有堅持住。
  • 棉花糖測試:吃還是不吃呢?好糾結
    這是一個很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棉花糖測試:讓孩子們在一個房間裡,給他們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們,「等一會兒我會再進來
  • 如何克服懶惰!
  • 「懶癌」患者,請自診!別忘了自救……
    不管是「外貌的保養」還是「頭腦的武裝」都在於她曾經為之付出的努力,而絕不是懶惰。再者,一個懶得洗漱打扮、懶得家務做飯、每天葛優躺的邋裡邋遢的女人,真的幸福嗎?是不是自己都有那麼一丟丟嫌棄自己…… 媽媽懶了,孩子更聰明?我們總說「懶媽勤孩子」,總覺得媽媽如果懶了,孩子就成材了。可這种放手和示弱是真正的懶嗎?是不是思想中更智慧和勤快呢?
  • 如何克服懶惰
    那麼如何讓自己戰勝懶惰呢?說實話,是人就有惰性,這是人的天性。但大家有沒有發現成家立業的人即使有一萬個理由向偷懶,但照樣是好好工作,天天向上。因為有壓力!一、壓力是戰勝懶惰的第一招!成家的人,面對生活的壓力,孩子上學的壓力,供車供房的壓力,應酬的壓力,給父母養老的壓力。
  • 克服「懶癌」小妙招
    你有跟懶癌做過鬥爭嗎?你有沒有經常感到「時間去哪兒了」?……人存在一種「快樂機制」,用來獎勵人的生存,比如吃飯,它使我們的大腦產生舒服的感覺。然而,當人習慣於這種外界持續的強刺激給自己帶來的快樂時,就很難再適應自己天然的「快樂機制」產生的興奮感了。
  • 【編譯】一隻棉花糖真的能決定孩子的人生嗎?
    然而不能忽視的是,棉花糖實驗以及它所支持的自律能力導向成功的結論,也一直備受質疑。首先是關於成功的定義。一個人能有好的 SAT 分數,以及在人際關係上更活躍就等於更加成功嗎?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去看,那麼很多具有專門才能的人都不能算作成功,因為他們很可能偏科,又或者在人際關係上比較冷淡和害羞。
  • 「棉花糖實驗」這麼簡單就能測出娃未來會不會成功,要不要試試?
    可能有家長就發現了,「這不是棉花糖實驗嗎?」是的,只不過這個實驗主導者不是教授、專家,而是家長。孩子們依次被請進去做實驗,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棉花糖,然後被告知堅持20分鐘再吃,便可以得到2個棉花糖。最終有1/3的孩子堅持了下來,得到2個棉花糖。此後,他們對參與實驗的孩子進行了追訪,結果發現在實驗中表現出更好自控力,更接受延遲滿足的孩子,後來的學習更出色,事業更成功,收入也更高。
  • 如何克服懶惰?
    你愛懶惰多久就多久,終有一天你會厭倦,人們非常容易感到無聊,懶人甚至更快會無聊。你厭倦的那一時刻,新的道路將向你敞開,為什麼我需要廢舌多說?我將一直延遲給你答案。大智者阿虛塔瓦克拉說,「沒有任何人比懶人更快樂。」他給了懶惰如此崇高的讚譽。他說:「變得如此懶惰以至於你心裡停止對任何事的欲望」。你只有在餓的時候才衝向廚房或者餐廳。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導語: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 克服懶惰
    /今日經文/懶惰人哪,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螞蟻沒有元帥,沒有官長,沒有君王,尚且在夏天預備食物,在收割時聚斂糧食。懶惰人哪,你要睡到幾時呢?你何時睡醒呢?前幾天看了一個辯論賽,裡面的辯題就是,「懶惰是創新的動力」與「懶惰是落後的根源」。當然立論不同,論述的角度不同,導致懶惰是否有積極作用成了一個謎團。但是,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懶惰是失敗的開始,也是人邁向墮落的第一個階梯。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真的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一提到「自控力」,我們很容易就想到「延遲滿足」,以及那顆讓人又愛又恨的棉花糖。想必,如雷貫耳的棉花糖實驗,無人不知。60年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史丹福大學附屬的一所幼兒園裡主持了這項實驗。自打「棉花糖實驗」成為爆款的那天起,對該實驗嚴謹度以及「延遲滿足與成功的相關性」這兩點,就一直受到質疑。就在幾年前,有研究人員重新設計了「棉花糖實驗」,加了一些新的條件,對被測試者的數量、階層做了調整,讓實驗更加嚴謹、科學。實驗的結果一出來,一片譁然。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前些天,好友小玉經常提到的那家託管機構又出了一套關於「棉花糖實驗」的培訓課。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
  • 2019考研對症下藥:如何克服拖延症與懶癌晚期
    別擔心,這種情況誰都會有,小編也會和大家一樣,也會懶惰,也會拖延。比如今天本想去健身房,但給自己找個肌肉酸痛的藉口,可能就不去了。但若是第二天早上有課,哪怕是三九寒冬,我也會大清早就起床,早早開始今天的課程準備。這不就不懶惰了嗎?因此,對某件具體的事情是否表現為行為上的懶惰,取決於你對該事的認知。所以現在就請同學們深度思考下,究竟讀研究生對你來說有多麼重要?會給你帶來怎樣的影響?
  • 「想賺錢,你得逼自己一把」:認清這四點,其實懶惰是天性
    但過不了幾天,你還是打回了原型,該幹嘛就幹嘛了。所以阿文覺得,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成功都是逼出來的,你之所以不去努力,還不是因為自己有退路嗎。懶惰是一種人性有一本書叫做《自私的基因》,裡面說到,你所有的想法,都是來自於大腦,但是別忘了,大腦也是一個器官,經常使用它,人家也會選擇「罷工」。所以你會發現,社會上大部分人,都不願意用腦思考,都喜歡持續性的體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