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明清時期:官服的出現就是等級的劃分
唐朝官員的品級是官員的等級制度,唐朝官員的品級依次從正、從、上、下分為九品三十六級、列如三品以上的官員都穿紫色袍。五品以上的則是緋袍,五品官員則是淺緋袍、六品官員穿著的則是綠色官府,八品官員和九品官員分別穿著的是深青色和淺青色。
-
帷帽:唐代女子的面衣
1974年,在陝西禮泉縣昭陵發掘的燕德妃墓出土了一幅清晰的《捧帷帽侍女圖》壁畫。畫面中的侍女,手捧一件帷帽。帷帽上部是用細竹蔑編織的寬沿笠帽,下部帽裙如蠶絲般細長柔軟,長度可覆蓋上身。墓主人燕德妃是唐太宗四妃之一,薨於鹹亨二年(671年),圖中仕女身穿的間色豎條紋半臂裙,也可證明此畫表現的正是初唐女子的裝扮,此墓所畫的帽裙就比《舊唐書·輿服志》中記載的要長。也正是這一年的八月二十二日。
-
宋代官帽的兩個「大翅膀」,真是為了防止「交頭接耳」嗎?
這種「 官帽 」從隋唐時的幞頭演變而來,宋代正式文獻中也依然直接稱為「幞頭」或「折上巾」。幞頭原來是一塊黑色的方形織物,有四個角,蓋在頭頂以後,兩角在後面打結下垂,兩角反折到頭頂上打結固定,所以也叫「折上巾」。「幞頭,一謂之四角,乃四帶也。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故亦謂之『折上巾』。」
-
明清椅子種類大全
明清是家具藝術發展的成熟時期,各類家具的形制、種類多姿多彩。同類品種中,繁簡不同,裝飾花紋不同,藝術效果也不同。
-
唐代女性的出行方式及出行裝:羃籬、帷帽與胡帽
騎馬乘車算是歷代女子出行時都可以通用的交通方式,秦漢時如此,唐宋時如此,明清時仍然如此。但女子騎馬,特別是在公開的場合,把騎馬當作一種日常的出行方式,則是南北朝至唐代才有的特殊風氣。中原男子騎馬之風起於戰國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但學習騎射的都是男子,與女性無關。而從南北朝時期的胡漢融合開始,社會風氣受到以鮮卑族為主的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女子騎馬之風逐漸流行起來。
-
雁翎刀:明清最為流行的腰刀
但是這裡所敘及的「腰刀」與明清時期流行的「腰刀」還不一樣,指的是整個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所流行的一種被稱為「環首刀」的佩刀。這種佩刀通常長90~128cm,刀體寬3~4cm,最厚處約1cm,刀身狹長挺直,無血槽,無刀鐔,刀莖末端裝飾有圓形、扁圓形或橢圓形的鐵環,佩帶時以刀鞘上的「彘」或雙吊耳懸掛在腰間。
-
宋代官帽為何長著兩隻長耳朵?據說是宋太祖發明的,真是這樣嗎
坊間流傳著「宋太祖發明了長著兩個長耳朵的官帽,用來防止大臣上朝時交頭接耳」的說法,不過這種說法並不見於可靠的正史、野史或者筆記記載,個人認為邏輯上也不太有可信度。男性冠帽使用線條平直、長度特殊的帽翅,能夠非常高效地傳達關於背景時代的信息——對有經驗的觀眾來說,就好像抹胸裙代表著唐朝背景,一看到平腳幞頭也就知道,故事背景是兩宋沒跑了。關於「宋太祖作平腳幞頭防止大臣私議」的說法,見於宋末元初人寫的一本《席上腐談》,作者認為帽翅做成加長的,可以防止「朝見之時偶語」。
-
明清外銷瓷器:庭園仕女圖與宮廷女性生活
將士女描述繪畫女性,始自唐代朱景玄著《唐朝名畫錄》。2 從《辭源》(1979 版)或《辭海》(1999 版)的注釋看,既廣義上為畫家畫的美人,也可狹義專指官僚家庭的女性,是從專指的貴族婦女漸發展為泛指的美人佳麗的概念,包括了宮廷中的女眷。3 自宋金時期出現在北方磁州窯的瓷枕中,並被運用在明清官窯紋樣中,反應了宮廷女性的形象和生活,但在中國官窯中數量及比重都極少。
-
這些紅木材質的官帽椅你更看好哪種?
封建時期交椅和太師椅還有寶座的地位等級都比官帽椅高,而官帽椅之中雖然南官帽椅和四出頭官帽椅並沒等級之別,但靠背的高低也體現著坐者地位不同,古時候高靠背的官帽椅往往是地位更高之人的坐具。當然如今這些坐具都已經失去了等級之分的意義,交椅、太師椅、寶座等於官帽椅也沒有階級差距。
-
絕世名畫《漢宮春曉圖》
《漢宮春曉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作者仇英是「吳門畫派」四傑之一與沈周、文徵明、唐寅齊名《漢宮春曉圖》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國重彩仕女畫中也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甚至成為當時仕女畫的時代典範當然也有些戶外活動眼前便是一片池塘有兩個仕女和一個男童正倚靠在池塘邊的護欄上俯身望著池中點點的浮萍和低飛的白鷺▲賞魚觀鳥身後的宮苑中有位仕女在給孔雀餵食屋內兩個執扇的侍者正相背而立一位衣著樸素的宮婢佇立在半開的門邊眼神望向遠方▲孔雀餵食
-
偶得青玉壽字紋帽正
◆李晉前不久,在一收藏古家具的朋友家做客時,我向他買了一件紅木梳妝箱。回家後,清理梳妝箱時,我在箱內抽屜角落發現了一件方形老玉片,莫非是朋友疏忽遺漏所致?於是,拿去給一位收藏玉器的資深藏家「掌眼」,他端詳一會後,笑著對我說:「很開門,清晚期的和田青玉帽正。」見我一臉不解,他說:「帽正就是舊時人們帽子中間的飾物。」他的這番話忽然勾起我的回憶,我小時候也見過帽正的,那老太經常拿著一隻銅菸袋在陽光下幸福地曬太陽,陽光下,她的黑色小帽上有隻熠熠生輝的圓翠片。經查閱相關資料,我對帽正有了更深的了解。
-
「林深時見鹿,海深時見鯨」?現代人這麼亂改,詩仙李白能同意嗎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流行起來的"二手句子",這些句子打著"古典文藝"的旗號,對傳統詩詞進行改編。這樣的句子雖然讀起來十分好聽,但是內容卻很空洞,沒有多少營養可言。其中最讓人難以言表的是一句:城南有舊事, 城北有信使, 林深時見鹿, 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要知道"林深時見鹿",可是出自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現代人這麼亂改,詩仙李白能同意嗎?
-
唐代仕女圖傳世孤本——《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 唐 周昉(傳)縱46釐米,橫180釐米 絹本設色 遼寧省博物館 似正從遠處走來,又似是閒庭漫步,這位頭飾及衣著極為華麗,超出眾人之上,神情似疏離又似有傲視一切之感。 在她身側,丹頂鶴與她相伴而行,一動一靜極為和諧。
-
歷朝歷代的服飾更替與傳承,唐代豔麗開放,宋代典雅簡約
,如今各類影視劇也有這種體現,如楊貴妃的著裝,唐朝也流行女子穿「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九人宮女圖其中最讓人矚目的是,宋朝官員的帽子上的兩個水平的長長的帽翅,據說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群臣在朝堂上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
「土與火之間的戰爭」——火葬為何在唐代才開始流行?
可是火葬作為古代影響最大的喪葬習俗之一,在唐朝以前並不是十分流行,甚至還一度遭到排斥,直到唐代,火葬才逐漸流行起來,可即便如此,火葬在唐代也遭遇了一番波折,最後才廣為流傳。那麼火葬為何在唐以前不受重視?反而是在唐代逐漸流行起來,這其中遭遇的波折又有哪些?跨越時空的大門,跟我前去窺探一番。
-
唐代的「香奈兒」長啥樣?
武后時帷帽益勝。中宗後乃無復羃籬矣……開元初,從駕官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至露馳騁而帷帽亦廢。」從這一記載,我們基本可以了解唐代女性生活中所戴帽子的變化脈絡。 羃籬是一種大幅方巾,一般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戴時將脖子、面頰甚至肩部都包裹的極為嚴實。最初,在北方少數民族地區較為流行。
-
絕世名畫《漢宮春曉圖》(超清細賞)
當然也有些戶外活動眼前便是一片池塘有兩個仕女和一個男童正倚靠在池塘邊的護欄上俯身望著池中點點的浮萍和低飛的白鷺身後的宮苑中有位仕女在給孔雀餵食屋內兩個執扇的侍者正相背而立一位衣著樸素的宮婢佇立在半開的門邊眼神望向遠方▲孔雀餵食長期以來
-
賞仇英《漢宮春曉圖》,看古代建築及人物服飾的演變過程
初為漆工,為人彩繪棟宇,有志丹青,周臣發現有異才,收為弟子教之,得文徵明稱譽,知名於時。擅畫人物,尤長侍女,既工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不同對象,或圓轉流美,或勁麗豔爽。畫山水以青綠為主,細潤明麗而風骨勁峭,董其昌稱其為「趙伯駒後身,即文、沈亦未盡其法」。
-
小夥帶祖傳「官帽」鑑寶,專家用光一照,激動道:敢問祖上何人?
有一期節目中,一位農村的小夥子拿著自家的「官帽」讓專家們鑑定,他本人敘述官帽是清朝道光年間的,想知道目前這個官帽市場價值是多少。 清朝沿用的是漢魏六朝以來一直沿用的「九品十八級制度」,官帽有禮帽和便帽之分,最常見的是禮帽,而禮帽又分成了兩種,還是根據季節分的,一種是夏天天氣炎熱時戴的涼帽,另一種是冬天天氣寒冷時戴的暖帽
-
帽正、翎管,兩個大清獨有的形制,快看看你是否也有收藏!
山海君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玉雕形制是帽正和翎管。說到帽正,它的出處的確說不清楚。不止收藏界,就連考古界、史學界都對其爭論不止。一派是說這東西和翎管一樣,是清朝獨有的東西。如果硬要掰扯,這一派說法堅持的學者、專家頂多能接受他的明末的形制。另外一派呢,就是以吳大澂為主,堅持認定帽正其實就是從上古時期的皮弁中的飾玉演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