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翎刀:明清最為流行的腰刀

2021-02-23 冷兵探觀

靖康之恥三十餘年後的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南宋軍器監開始新造一種刀類兵器,因其形如大雁的翎毛,故命名為「雁翎刀」。基本型制特點為,刀身較為平直,刀尖為略上翹的圓弧形,刀尖至刀背15~20cm處多開刃,一般稱為反刃(部分明中早期的雁翎腰刀無反刃,形式上更近於金戰刀的樣式,而清代的部分雁翎腰刀的反刃甚至縱貫整個刀背)。

腰刀的稱謂最早見於《魏書·傅堅眼傳》中的一段記載:「蕭斌遣乾愛誘呼之,以腰刀為信。」但是這裡所敘及的「腰刀」與明清時期流行的「腰刀」還不一樣,指的是整個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所流行的一種被稱為「環首刀」的佩刀。這種佩刀通常長90~128cm,刀體寬3~4cm,最厚處約1cm,刀身狹長挺直,無血槽,無刀鐔,刀莖末端裝飾有圓形、扁圓形或橢圓形的鐵環,佩帶時以刀鞘上的「彘」或雙吊耳懸掛在腰間。環首刀流行及使用的時間幾乎貫穿了從西漢中期至隋末唐初將近800年的歷史,可謂中華短柄戰刀的鼻祖。


而明清腰刀的歷史演變源流可以上推到盛唐年間。唐代繪畫巨匠吳道子(公元680~760年)在長安景雲寺繪製的著名壁畫《地獄變相》圖中就出現了一種全新的不同於環首刀的刀型,從畫作上看,此刀利用繩索和刀鞘上的雙吊耳懸掛於腰間,刀柄加上了刀鐔,刀身已經由直變彎,同時寬度也加大了。無獨有偶,陝西省西安市等駕坡村楊思勖墓中出土一尊陶俑,其手中和身上帶有兩把彎刀,與古畫上描繪的那種彎刀極為類似。這一類刀的整體型制已經與環首刀和唐大刀大異其趣,而近於明清所流行的腰刀了。

當北宋、遼、金之間的戰爭發展到白熱化的時候,一種更為接近明清腰刀的刀類兵器出現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收藏有一把黑龍江肇東八裡城出土的鐵戰刀,這把刀刀身上帶有銘文:「大定二十九年大府造」。 「大定」是金世宗完顏雍的年號,大定二十九年為公元1189年。這把鐵刀全長87cm,刀身寬3.7cm,刀鋒近尖處上翹,刀柄為扁平的直形,其上套有橢圓形片狀刀鐔,刀首已經不知去向,裝柄的木材和纏繞刀柄的繩索也已經腐爛不存。


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作為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的武器。一般刀長三尺三寸,大概比日本軍刀短一寸、相比較平直,刀尖背開刃,利於砍刺。後唐宋明清步兵的鬼頭刀、柳葉刀從其發展而來,同樣為單手兵器。


當時宋朝軍隊裝備的短柄格鬥用刀多是「手刀」,其刀身多是背短刃長的上斜鋒,但也有一些手刀的刀尖與上文提到的金鐵刀一樣是圓弧形的上翹尖。在李公麟的古畫作中也有與金鐵刀一樣的刀類兵器出現,但均沒有一個正式的名稱。靖康之恥三十餘年後的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南宋軍器監開始新造一種刀類兵器,因其形如大雁的翎毛,故命名為「雁翎刀」,自此,這種腰刀終於擁有了一個正式的名字。


到了元朝末期,「腰刀」開始作為所有以提梁和繩索懸掛於腰間的刀類兵器的總稱,從明王朝建立起其後的幾百年間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官府的呈文和民間的演義小說中。

明清時期雁翎腰刀的基本型制特點為,刀身較為平直,刀尖為略上翹的圓弧形,刀尖至刀背15~20cm處多開刃,一般稱為反刃(部分明中早期的雁翎腰刀無反刃,形式上更近於金戰刀的樣式,而清代的部分雁翎腰刀的反刃甚至縱貫整個刀背)。刀身寬為4~5cm,脊厚0.6~0.7cm(最厚處達1cm),刀身斷面為等腰三角形(這種刀身斷面被稱為「平造」),全長多在90cm左右,刃長70~80cm,刀柄長15~20cm,刀全重1~1.5kg。明代雁翎腰刀血槽多為一條,清代雁翎腰刀大部分有血槽數條,而且血槽的形狀多很複雜。


傳世的腰刀中雁翎腰刀的數量很多,例如:瀋陽故宮博物院現存有清太宗皇太極的[2]御用寶刀,該刀全長94.5cm,刀身最寬4.5cm,脊厚0.7cm,反刃長約10cm,雙面共4條血槽,平直的木製纏繩刀柄,刀首為雙弧形,刀鐔為橢圓形,鍛造精細,刀刃至今仍很鋒利。


另外中國國家博物館中還收藏有另一種雁翎腰刀,刀長70~80cm,刀身寬3.5~4cm,「平造」刀體兩面有血槽4條,刀身上刻有「萬曆十年登州戚氏」的字樣,所以博物館認定這把腰刀是抗倭名將戚繼光的佩刀,但是這把腰刀上的刻字粗率且輕淺,毫無融會貫通之氣,可能是後刻的偽銘,同時根據其型制細節,可以判斷出是清中期工部或兵部生產的「官刀」,而非明代腰刀,所以筆者對此刀的年代存有懷疑。

相關焦點

  • 為何明清腰刀鞘鞘頭有方有圓?
    並且明代一樣有方鞘的雁翎刀,早在明代早期就有出現方鞘的雁翎腰刀。▲明早期包銀鎏金鐵裝雁翎腰刀明代也不是只有方鞘頭的雁翎腰刀,在明代也同樣著圓鞘頭的雁翎腰刀,比如下圖這把明代的錦衣衛殿前衛士腰刀就是圓鞘頭的雁翎腰刀樣式。
  • 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幾款極致名刀,一把當時殺傷力最強,一把聞名中外
    接下來,就帶大家來看下,在中國的歷史上,到底出現過哪些已知的歷史名刀? 第一:環首刀 環首刀誕生於我國西漢時期,是由鋼經過反覆摺疊鍛打和淬火後製作出來的直刃長刀,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殺傷力最強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非凡意義的一種兵器。
  • 曾一度被認為是明清最為代表的名刀,牛尾刀有怎樣的前世今生呢?
    所以,中華民族在明清階段所業已成熟完美的刀劍品種,才蘊含著堪稱代表性的中國刀劍品種。大家能夠大量接觸存世實物的諸如牛尾刀、雁翎刀、柳葉刀等等,都可以作為國內外公認的中國代表性刀劍。▲明清刀劍明清刀劍同樣門類很多,其中牛尾刀是最為人們所常見的。
  • 中國古今名刀種類大全,看看你認識幾個?
    當前出土的環首刀實物,其質量甚至超過明清時期的刀劍,可謂奇蹟。鋼鐵環首刀自漢代誕生,一直沿用到唐代,是為唐代儀刀、障刀、橫刀、陌刀之父。 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其中儀刀類似「龍雀大環」,屬於禮儀用刀;障刀、橫刀屬於腰配實戰刀,特別橫刀,直接演化自環首刀,軍中裝備比率很高;陌刀屬於大型刀,柄長刃長,殺傷力驚人,「人馬俱裂」。
  • 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幾款名刀,你最喜歡哪一把?
    接下來,醬油君就帶大家來看下,在中國的歷史上,到底出現過哪些已知的歷史名刀? 第一:環首刀 環首刀誕生於我國西漢時期,是由鋼經過反覆摺疊鍛打和淬火後製作出來的直刃長刀,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殺傷力最強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非凡意義的一種兵器。
  • 腰刀到了明代才普及?還被日本刀逼的要出國標產品?
    在明代,士兵佩帶的短柄單刀被稱為腰刀。「腰刀」一詞最早見於《魏書·傅豎眼傳》,原意指的是佩帶在腰間的刀。宋代以前,腰刀一詞很少出現,進入明代後,人們才開始普遍稱呼短柄佩刀為腰刀。小說《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普遍佩帶腰刀。
  • 古代4大名刀,一個是霸氣外露,一個刀劍巔峰,直接影響日本武器
    除了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以外,古代刀劍史上還有4大名刀你應該知道。 雁翎刀是一種腰刀,它的刀身挺直,只有在刀尖處才出現了弧度,有反刃,形狀酷似雁翎,故而取名「雁翎刀」。它最早的形制可以追溯到盛唐時期,吳道子的壁畫《地獄變相》中就出現了類似的刀型,直到明清時期才開始盛行。
  • 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之保安腰刀
    文/康橋保安腰刀是甘肅特有少數民族保安族的傳統手工藝品,堪稱保安族文化的大動脈,與戶撒刀、英吉沙刀並成為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他們中有許多人從事手工業生產,當時的鐵匠主要製作土槍、弓箭等,一脈相承的冶鐵技術使他們掌握了高超的制刀技藝,工藝十分複雜,工序多者達80多道,少者也有三、四十道。保安工匠所制腰刀鋒利無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其中以折花刀最具代表性。
  • 直擊中國各朝代刀的真實面目:唐刀突顯霸氣,明刀秀美,清刀最為奢華
    刀是最常見也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冷兵器,在古代十八般兵器中被排在第一位。古代的刀是什麼樣子?刀又是如何演變的?我們把各個朝代的刀拿出來看一看,就可看出刀的演變歷程。 【商】---夔紋直脊翹首青銅刀
  • 我做的刀, 不是誰都能買的, 比超市購菜刀更嚴格的實名制手工腰刀
    僅靠車子是見不到爾古呷布的,到公路的盡頭,還需徒步穿過一片雜草和菜地,才能遠遠望見四間瓦房,這位非物質遺產雙耳腰刀的傳承人,常年居住於此。 今年63歲的爾古大叔早已在院內守候多時,他把一件件自己打造的手工腰刀擺出來,放在平日所穿的查爾瓦(一種彝族鬥篷)上,抽刀亮刃,向我們展示腰刀上面特有的彝族紋飾。
  • 馬未都收藏戚家刀: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刀原來是仿製日本腰刀?
    如今我們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兵器中,比較典型一類是歷經明清時代的" ",這是一種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研製出來的仿製日本腰刀,這種存世的武器,也被名家馬未都收藏過一把,這種裝備在戚家軍的手上如有神助。 在中日兩軍短兵相交的時候,發揮了極大的優勢,最終幫助國家守住了疆土。
  • 反戴腰刀:為何清朝武士腰刀的佩戴方式這麼奇葩?
    03武與禮的交疊——腰刀等配件在整體衣著之外,刀、劍和腰帶等配件於一個士兵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這些行帶一般綴有四塊方形的帶銙,其中左右兩個帶銙下面還各有一個環,用來系帉(類似手帕)、荷包、刀等"宮樣九件"。有趣的是,一般武官們的腰帶是附在弓袋和劍上的,且他們系刀的方式和我們習慣的前柄後刃剛好相反。按照一般的邏輯,刀柄朝前好像才更加方便使用。但於長期縱馬馳騁的滿族男兒而言,刀柄朝前的話刀既容易脫落,又容易在取用時傷及戰馬。
  • 《王國》(李屍朝鮮)第二季:全智賢的刀暗示了什麼
    不過在這10秒的鏡頭裡,我還看出了一些不同的東西,這不同之處就來自於全智賢身上佩戴的腰刀。作為一部喪屍劇,戰鬥場面在這部劇裡隨處可見,而冷兵器與喪屍的搏鬥,也是一個很大的賣點。在劇集裡,朝鮮的貴族和士兵普遍佩戴日式長刀,這也符合史實,劇集的歷史背景設定在壬辰倭亂之後的朝鮮,當時不但朝鮮半島的刀劍受日本影響,大明王朝也大量進口日本刀裝備部隊。但全女神佩戴的這把刀偏偏不是日式刀,從這張解析度很寒酸的截圖裡依然能夠看出來,這是一把明、清時期典型的中國制式腰刀,這暗示這個角色很可能來自中國。
  • 中國雙手刀的歷史與發展
    漢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環首直刀,環刀種類較多,有環首削刀(匕刀)一般長度在30cm左右;再就是環首短刀和環首長刀,環首短刀長度通常在30-50cm,便於切割和劈砍,亦可刺擊,兼具工具和武器功能。環首長刀分為兩種,通長超過100cm以上的基本上是騎兵刀,一般為單手握,另一種是75cm左右的可能是步兵或佩刀。環首長刀是漢代最主要的軍用短酚格鬥武器,其刀身平直狹長,部分略向內弧。
  • 各種各樣的刀,成為很多少數民族服飾的一個組成部分,來欣賞下
    刀不僅是這種農耕方法中十分重要的生產工具,而且還是山地民族在高山密林間行走的開路工具。同時,蟲蛇猛獸,也要用砍刀對付。我國的北方,草原遼闊,牧草茂盛,是放牧和飼養牲畜的好地方,肉食豐富,人們也就必須備刀,進餐時割食。
  • 被蒙古傳遍世界,歐洲人超愛的騎兵刀,在中國卻成萬曆皇帝專屬?
    編者按:提起明代帝王刀,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明定陵出土的十字護手刀,很多痴迷於刀劍的朋友都是看這個復原圖片長大的。而這把刀上的十字護手,其實在國內刀劍不多見,卻在世界很流行。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文化文政時代以後出現的刀就是現代新刀或者復古新刀,刀身更寬,弧度更小,切先變大,長度2尺5~6寸,也更加厚重。明治九年(1876年)以後日本刀進入現代刀期,開啟了新的篇章。再來說說同時期的中國刀清代中國短柄刀既有源於遼金的滿洲女真刀劍,也有前朝及本朝自製刀劍還包括各少數民族刀劍。清代的短柄腰刀已經不再是主戰兵器,作用為:指揮、禮儀和防身。
  • 殺盡倭寇的戚家刀真的是抄襲日本刀嗎?
    電影《倭寇的蹤跡》裡描述了戚繼光改良倭刀,比原來的刀長一掌,刀頭一掌開刃,後面不開刃,可以磕碰兵器,也可以手握變長刀為短刀。然後遭到民間世家武林的排擠。說這種刀為戚繼光所創,而且由於它的刀形很像日本刀,所以有人說這把刀是戚繼光在抗倭戰鬥中仿製日本刀所造,那麼所謂的戚家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