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收藏戚家刀: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刀原來是仿製日本腰刀?

2020-12-14 騰訊網

人類早期,衝突讓彼此競爭,競爭讓彼此進化,

社會的進步是不同文明的衝突的勝利果實。

在古代有講究十八般兵器,刀劍戟斧鉞鉤叉,每一種兵器都凝結著古人的智慧。

如今我們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兵器中,比較典型一類是歷經明清時代的"

",這是一種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研製出來的仿製日本腰刀,這種存世的武器,也被名家馬未都收藏過一把,這種裝備在戚家軍的手上如有神助。

在中日兩軍短兵相交的時候,發揮了極大的優勢,最終幫助國家守住了疆土。

刀光劍影利兵器

刀劍擁有一股子武俠氣息,俠骨柔情,剛柔並濟是古人對刀劍的一種氣質的描述。

在冷兵器時代,刀劍體現武士的意志和力量,鑑湖女俠秋瑾曾經寫出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的大義凜然,李白也用

"寶劍雙蛟龍,雪花照芙蓉"

來表達個人情感。

唐代之後,其實刀劍一直沒有多少突破,直到倭寇來侵犯我國疆土,戚繼光繳獲一批日本刀之後,才知道原來這麼多年來我們國家的兵器已經落後世界太久了。

馬未都在訪談中提到他收藏的這把戚家刀,刀苗子窄細彎神似日本刀,這種刀的特點追求的是砍刺能力,短小精悍,快速出擊。

戚繼光借鑑日本刀這個特徵,來彌補當時中國刀的短板。

其實兜兜轉轉,日本刀也是脫胎於唐代的刀器,加之注入日本武士之魂,才成為世界三大名刀之一。

日本一直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他們酷愛我國唐代的文化,幾乎將盛唐氣象完全複製到他們國家去,而我們國家自從唐代唐橫刀之後,刀劍逐漸沒落。

不過在戚繼光的努力下,中國刀又進入了一個高峰,

"昔年曾刻《南唐集》,今朝喜得戚家刀"

這樣的詩句也能體現出當時戚家刀在民間地位很高。

刀劍光影,除了江湖豪氣,更多在人類歷程上是戰爭的體現,人類文明是戰爭推進的,大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爭奪,為了自己的守護自己的疆土而揮戟,最終都是為了能安安穩穩的生活。

戰爭時代是刀光劍影的,同時也是豪情萬丈的,

可是因為戰爭帶來的大量傷亡卻難以避免,多少朝代更迭,就有多少魂魄難歸故裡。

眼光和格局是一個人發展的關鍵

馬未都是什麼人呢?他身上有很多標籤:收藏家,文人,商人,媒體人,博物館人等等,

年輕的時候馬未都是一個編輯,有豐富的閱讀體驗,業餘愛好就是去玩收藏。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工資能勉勉強強養活一家人就很不容易了,他卻拿著錢去玩一些別人看起來不務正業的東西。

可是這是一個商人的戰略眼光,玩收藏的馬未都花很少的錢收藏的藏品,在幾年或者幾十年後,增值幾百倍,這種常人無法預見的能力,也是有賴於當時馬未都個人的經濟財力的。

就拿收藏戚家刀這件事來說,他的收藏並不是簡單的買回家就算了,

他對收藏的熱愛是去鑽研每一件藏品背後的故事,戚家刀和日本刀有什麼區別,日本武士和中國士兵在用刀方式上有什麼不同,他幾乎都研究透了。

宇宙中物質能量都是守恆的,兜兜轉轉其實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日本刀脫胎於唐刀,戚家刀又學習日本刀,其實最終都是回到最初。

馬未都的格局並不是著眼於自己的收藏,他開設了

新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

將自己的全部藏品放入博物館供世人觀賞學習。

博物館是一種公共社會空間,

它的出現是可以讓人們反思自我,了解自我,最終去想如何完善自我的一個空間。

馬未都從原本的個人興趣拓展到幫助公眾去了解歷史,不僅僅是個人的格局遠大的體現,也是整個社會推動的結果。

家國情懷的實質也是人類情懷

戚繼光的家國情懷是保家衛國,擊退抗倭,他領導的戚家軍紀律嚴明,擁有先進的軍事思想和武器裝備,

這些勝利的結果都是建立在嚴酷的軍法和軍人滿腔家國情懷上的。

馬未都的家國情懷是以一己之力幫助國人了解過去,了解未來,

觀復博物館裡面的一器一皿都是他多年來的心血,他像一個樸實的布道者把自己知道的點滴講述給世人聽,在人們心中星星點點種下無數的種子。

值得一提的是,馬未都幾乎把自己畢生所藏都捐獻給了社會,一個人把自己一輩子最珍愛的物品交付給了大眾,這個不僅僅需要放下得失心,還要擁有人類情懷。

他之前講述過人生的意義,每個階段做不一樣的事情,青年時代把時間奉獻給了編輯室,後面搞創業,收藏瓷器家具,

不得不說他每一步都走的高明且有遠見。

大多數國人一生還是為了生計奔波,完成常規的人生四件套:讀書,結婚,生子,養娃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可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追求,精神的追求跟物質是在一定程度可以並存的。

社會和國家就需要幫助大眾去提升精神的追求,因此眾多的博物館便應運而生。

收藏是博物館最大的功能,但是他為觀眾展示了一個時代,一個文明的起因發展,讓大家了解到更多歷史和人文情懷。

馬未都說我有一把戚家刀,刀苗子窄細彎神似日本刀,可惜沒有刀鞘,他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收集,整理中國古代的文明進程,這件事本身就是一項值得尊敬的事業。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多少歲月崢嶸,每一件器物都展現了前人的智慧,作為現代人,我們更應該去了解古人的智慧,學習他們千百年來的勞動果實,

挑選裡面最精華的部分,把這些融入到現代生活中

,更好的完善現代人的生活。

相關焦點

  • 雁翎刀:明清最為流行的腰刀
    但是這裡所敘及的「腰刀」與明清時期流行的「腰刀」還不一樣,指的是整個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所流行的一種被稱為「環首刀」的佩刀。這種佩刀通常長90~128cm,刀體寬3~4cm,最厚處約1cm,刀身狹長挺直,無血槽,無刀鐔,刀莖末端裝飾有圓形、扁圓形或橢圓形的鐵環,佩帶時以刀鞘上的「彘」或雙吊耳懸掛在腰間。
  • 馬未都:中國刀客正手出刀,動作就會慢,日本刀客則是反手出刀
    馬未都:中國刀客正手出刀,動作就會慢,日本刀客則是反手出刀馬未都搞收藏也確實是搞出了境界,不僅收藏有大量的瓷器、家具、玉器等,而且也收藏了不少冷兵器。比如大名鼎鼎的戚家刀,馬未都就收藏有。其實,人們不知道的是,戚家刀是以日本刀為原型的。究其根源,戚繼光抗倭時已經認識到了中國刀不如日本刀,並且刀法也不如日本刀。為此,戚繼光吸收日本刀與刀法長處,改良出了戚家刀。因而,馬未都所言「中國刀客正手出刀,動作就會慢,日本刀客則是反手出刀」,也是有一定依據的。那麼,馬未都為何要這麼說?筆者先從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說起,那就是亮劍。
  • 殺盡倭寇的戚家刀真的是抄襲日本刀嗎?
    電影《倭寇的蹤跡》裡描述了戚繼光改良倭刀,比原來的刀長一掌,刀頭一掌開刃,後面不開刃,可以磕碰兵器,也可以手握變長刀為短刀。然後遭到民間世家武林的排擠。說這種刀為戚繼光所創,而且由於它的刀形很像日本刀,所以有人說這把刀是戚繼光在抗倭戰鬥中仿製日本刀所造,那麼所謂的戚家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 馬未都:我有一把「戚家刀」,是戚繼光從日本偷學來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國的收藏大家馬未都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我國的唐刀之所以沒能繼續發展,還是因為唐朝時期一味的閉門造車,過分注重刀刃的整體,忽略技術的繼承和更新,也正是這樣,
  • 腰刀到了明代才普及?還被日本刀逼的要出國標產品?
    有人據此認為,《水滸傳》的最終成書年代應該在明朝中期,因為施耐庵生活於明初,腰刀一詞尚不流行。明初的部分將領在作戰時會使用雙刀,如陳友諒麾下將領趙普勝、朱元璋麾下將領王弼,都以善用雙刀聞名於世。明代早期腰刀的形制比較複雜,包括宋代刀型、蒙古刀型、日本刀型等。當時明朝和日本往來密切,大量購買仿製日本刀。
  • 連戚繼光都嘆氣,明刀真不如日本刀?收藏者眼中明代中日刀劍比拼
    以這個標準來看,中國明代軍隊自製和日本大批出口的量產的的軍用刀頂多只屬「束打物」的級別。這是一種為適應大量軍用武器供應而生產的批量產品。而就其質量而言,日本刀似乎更勝一籌,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不無感嘆「虜專用刀,我兵也用刀。手力不殊,刀之長短相似,而又頑鈍不敵。」故要求刀匠「腰刀造法,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平剷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
  • 日本刀原來源自中國,難怪倭寇刀那麼厲害,還是被中國刀追著砍!
    很多日本人跑到中國沿海當倭寇倭寇用的刀將近有兩米長,刀身雖然窄,但重量卻比腰刀重了幾乎一倍。而且日本刀的設計,是單面開刃的弧形刀。這種刀的整體設計非常強悍,專家做過測試。日本刀的砍擊力度非常大,一刀下去,甚至能把一個人砍成兩段。見識了日本刀的厲害,咱們就不難理解。當年倭寇在中國沿海為什麼那麼囂張了。那麼堂堂的大明朝官兵,就只能被一幫日本海盜追著砍嗎?當然不是,因為他們遇到了剋星,就是傳說中的戚家刀。戚家刀,聽這名字就知道,是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戚繼光發明的。
  • 世界三大名刀,為何沒有中國刀卻有日本刀?馬未都的解釋一針見血
    世界三大名刀,為何沒有中國刀卻有日本刀?馬未都的解釋一針見血馬未都曾表示,世界三大名刀中沒有中國刀。世界三大名刀為大馬士革刀、馬來克力士劍、日本刀,尤其是日本刀與中國刀中的唐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另外一副模樣,唐刀沒落,日本刀彎道超車異軍突起。
  •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為了抗擊倭寇,居然親手斬殺了自己的兒子?
    戚繼光是明朝抗倭名將,雖然小時候家庭條件一般,但是他喜歡讀書,通曉儒經和兵法,並且想建功立業。於是在倭寇之亂越發嚴重之時,他毅然加入了抗倭的軍隊,最終還建立了戚家軍。面對倭寇來犯之時,戚繼光的抗倭決心非常堅決,甚至於為了抗倭,他還不惜斬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這是怎麼回事呢?
  • 日本刀躋身世界三大名刀,中國刀為何卻不行?馬未都道出背後隱情
    日本刀躋身世界三大名刀,中國刀為何卻不行?馬未都道出背後隱情世界三大名刀又稱「世界三大名刃」,分別是大馬士革刀、馬來刀、日本刀。明眼人一看,日本刀與中國刀關係密切,可以說是中國刀的「學生」,可人家躋身世界三大名刀,偏偏沒有中國刀。中國刀在歷史上也是風光無限,開疆拓土離不開它。
  • 中國最著名的幾把刀,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只能排第五
    鑄刀技術在中國也擁有很悠久的歷史,對世界的影響也是很深的,像日本、朝鮮這樣中國的一些鄰邊國家,其鑄刀技術最初都來自於中國。一、唐刀唐刀是儀刀、障刀、橫刀、陌刀的總稱,是宮廷侍衛、臨場作戰最常用的防禦進攻武器。
  • 馬未都:世界三大名刀,日本刀名列其中,可惜卻沒有中國刀
    馬未都:世界三大名刀,日本刀名列其中,可惜卻沒有中國刀刀在冷兵器的發展過程中,地位並不如劍。可是,刀在實戰中的影響力遠遠大於劍,這就影響到了刀文化的形成,自然也就引起了收藏家的關注。馬未都作為一名收藏家,對刀文化進行了深刻的解讀。
  • 他是抗倭名將戚繼光,也是一個怕老婆的男人,瞞著老婆納妾遭嫌棄
    提到戚繼光,大家腦海裡浮現出來的一個詞應該就是「抗倭名將」了。但就是這麼一個五大三粗的漢子,竟然是一個怕老婆的人。不知道是該說戚繼光面對夫人的時候太慫,還是該說他的夫人太過彪悍了。戚繼光的夫人王氏出身將門,父親也是一個在戰場上廝殺的鐵血錚錚的漢子。所以王氏也就是所謂的將門虎女,將自己父親豪爽的性格繼承的十成十。嫁給戚繼光這樣的將領,兩家也算是門當戶對的。戚繼光我們都知道,在抗擊倭寇的戰役中,他帶領著戚家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16-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
    戚繼光,字元敬,山東蓬萊人,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建造了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但其中,傳播性最廣的是他的另一重身份——戚家軍的組建者。
  • 同樣是抗倭名將,為何戚繼光被尊為民族英雄,俞大猷卻無人問津?
    提到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戚繼光吧!誠然,戚繼光帶領戚家軍立下戰功無數,東南沿海一帶也正是在他的保衛下才能免受倭寇侵犯,被稱為民族英雄實至名歸。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俞大猷呢?當年的他與戚繼光合稱為「俞龍戚虎」,帶兵作戰的本領比戚繼光還略高一籌,可讓人深感不解的是,戚繼光享譽無數,俞大猷的事跡卻無人問津,這是為何?說句實在話,如果論戰功,俞大猷的功績可是戚繼光比不上的,雖說俞大猷一生沒做過大將軍,但他可是從嘉靖二年至嘉靖四十五年一直奔赴在抗倭前線的人,手下也有一支驍勇善戰的「俞家軍」。
  • 抗倭英雄與抗倭利器——御林軍刀
    電視劇《抗倭英雄戚繼光》以嘉靖年間的明朝抗倭戰爭為背景,塑造了以戚繼光為代表的抗倭民族英雄群像,引起了觀眾的共鳴。明末抗倭之戰取得最終的勝利有多方面的原因,戚家軍善於學習敵人之利,創製了傳奇的戚家刀及其刀術也是其中的關鍵點之一。
  • 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3大名刀:藏刀、苗刀、唐刀你最喜歡哪種?
    導語: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3大名刀:藏刀、苗刀、唐刀你最喜歡哪種?當今的世界戰場是熱武器的天下,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冷兵器一直是戰場的主導武器,在中國歷史上也存在了不少名震天下的戰爭兵器。說到中國戰場使用的冷兵器就不得不提刀這款武器,刀和劍齊名,都在中國歷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古代兵器「九環刀」,刀背裝9個鐵環更加沉重,為何殺傷力卻更強
    形狀與一般刀相同,唯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個鐵環,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細彎度較大,柄後有刀環。在其中刀被大家稱之為「百兵之王」或是「百兵之膽」,主要特點就是特別的霸氣,武術大師們有「劍舞空靈、刀行沉重;劍走奇門、刀踏中宮」的說法,含意就是劍特別的輕巧動感,在參與作戰的時候,使劍時就應當從兩邊去攻擊,而刀極其沉重,就可以依據這一重量的優點直接從正面去抑制敵人。
  • 日本劍聖都是槍劍雙修,為何明代軍隊抗倭,只提倭刀不提倭槍?
    但是在明代抗倭的戰鬥中,戚繼光評論倭寇的倭刀:「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併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但是卻絲毫沒有提倭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倭寇不用長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