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早期,衝突讓彼此競爭,競爭讓彼此進化,
社會的進步是不同文明的衝突的勝利果實。
在古代有講究十八般兵器,刀劍戟斧鉞鉤叉,每一種兵器都凝結著古人的智慧。
如今我們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兵器中,比較典型一類是歷經明清時代的"
",這是一種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研製出來的仿製日本腰刀,這種存世的武器,也被名家馬未都收藏過一把,這種裝備在戚家軍的手上如有神助。
在中日兩軍短兵相交的時候,發揮了極大的優勢,最終幫助國家守住了疆土。
刀光劍影利兵器
刀劍擁有一股子武俠氣息,俠骨柔情,剛柔並濟是古人對刀劍的一種氣質的描述。
在冷兵器時代,刀劍體現武士的意志和力量,鑑湖女俠秋瑾曾經寫出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的大義凜然,李白也用
"寶劍雙蛟龍,雪花照芙蓉"
來表達個人情感。
唐代之後,其實刀劍一直沒有多少突破,直到倭寇來侵犯我國疆土,戚繼光繳獲一批日本刀之後,才知道原來這麼多年來我們國家的兵器已經落後世界太久了。
馬未都在訪談中提到他收藏的這把戚家刀,刀苗子窄細彎神似日本刀,這種刀的特點追求的是砍刺能力,短小精悍,快速出擊。
戚繼光借鑑日本刀這個特徵,來彌補當時中國刀的短板。
其實兜兜轉轉,日本刀也是脫胎於唐代的刀器,加之注入日本武士之魂,才成為世界三大名刀之一。
日本一直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他們酷愛我國唐代的文化,幾乎將盛唐氣象完全複製到他們國家去,而我們國家自從唐代唐橫刀之後,刀劍逐漸沒落。
不過在戚繼光的努力下,中國刀又進入了一個高峰,
"昔年曾刻《南唐集》,今朝喜得戚家刀"
這樣的詩句也能體現出當時戚家刀在民間地位很高。
刀劍光影,除了江湖豪氣,更多在人類歷程上是戰爭的體現,人類文明是戰爭推進的,大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爭奪,為了自己的守護自己的疆土而揮戟,最終都是為了能安安穩穩的生活。
戰爭時代是刀光劍影的,同時也是豪情萬丈的,
可是因為戰爭帶來的大量傷亡卻難以避免,多少朝代更迭,就有多少魂魄難歸故裡。
眼光和格局是一個人發展的關鍵
馬未都是什麼人呢?他身上有很多標籤:收藏家,文人,商人,媒體人,博物館人等等,
年輕的時候馬未都是一個編輯,有豐富的閱讀體驗,業餘愛好就是去玩收藏。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工資能勉勉強強養活一家人就很不容易了,他卻拿著錢去玩一些別人看起來不務正業的東西。
可是這是一個商人的戰略眼光,玩收藏的馬未都花很少的錢收藏的藏品,在幾年或者幾十年後,增值幾百倍,這種常人無法預見的能力,也是有賴於當時馬未都個人的經濟財力的。
就拿收藏戚家刀這件事來說,他的收藏並不是簡單的買回家就算了,
他對收藏的熱愛是去鑽研每一件藏品背後的故事,戚家刀和日本刀有什麼區別,日本武士和中國士兵在用刀方式上有什麼不同,他幾乎都研究透了。
宇宙中物質能量都是守恆的,兜兜轉轉其實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日本刀脫胎於唐刀,戚家刀又學習日本刀,其實最終都是回到最初。
馬未都的格局並不是著眼於自己的收藏,他開設了
新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
將自己的全部藏品放入博物館供世人觀賞學習。
博物館是一種公共社會空間,
它的出現是可以讓人們反思自我,了解自我,最終去想如何完善自我的一個空間。
馬未都從原本的個人興趣拓展到幫助公眾去了解歷史,不僅僅是個人的格局遠大的體現,也是整個社會推動的結果。
家國情懷的實質也是人類情懷
戚繼光的家國情懷是保家衛國,擊退抗倭,他領導的戚家軍紀律嚴明,擁有先進的軍事思想和武器裝備,
這些勝利的結果都是建立在嚴酷的軍法和軍人滿腔家國情懷上的。
馬未都的家國情懷是以一己之力幫助國人了解過去,了解未來,
觀復博物館裡面的一器一皿都是他多年來的心血,他像一個樸實的布道者把自己知道的點滴講述給世人聽,在人們心中星星點點種下無數的種子。
值得一提的是,馬未都幾乎把自己畢生所藏都捐獻給了社會,一個人把自己一輩子最珍愛的物品交付給了大眾,這個不僅僅需要放下得失心,還要擁有人類情懷。
他之前講述過人生的意義,每個階段做不一樣的事情,青年時代把時間奉獻給了編輯室,後面搞創業,收藏瓷器家具,
不得不說他每一步都走的高明且有遠見。
大多數國人一生還是為了生計奔波,完成常規的人生四件套:讀書,結婚,生子,養娃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可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追求,精神的追求跟物質是在一定程度可以並存的。
社會和國家就需要幫助大眾去提升精神的追求,因此眾多的博物館便應運而生。
收藏是博物館最大的功能,但是他為觀眾展示了一個時代,一個文明的起因發展,讓大家了解到更多歷史和人文情懷。
馬未都說我有一把戚家刀,刀苗子窄細彎神似日本刀,可惜沒有刀鞘,他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收集,整理中國古代的文明進程,這件事本身就是一項值得尊敬的事業。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多少歲月崢嶸,每一件器物都展現了前人的智慧,作為現代人,我們更應該去了解古人的智慧,學習他們千百年來的勞動果實,
挑選裡面最精華的部分,把這些融入到現代生活中
,更好的完善現代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