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中國刀客正手出刀,動作就會慢,日本刀客則是反手出刀
馬未都搞收藏也確實是搞出了境界,不僅收藏有大量的瓷器、家具、玉器等,而且也收藏了不少冷兵器。比如大名鼎鼎的戚家刀,馬未都就收藏有。其實,人們不知道的是,戚家刀是以日本刀為原型的。究其根源,戚繼光抗倭時已經認識到了中國刀不如日本刀,並且刀法也不如日本刀。為此,戚繼光吸收日本刀與刀法長處,改良出了戚家刀。因而,馬未都所言「中國刀客正手出刀,動作就會慢,日本刀客則是反手出刀」,也是有一定依據的。那麼,馬未都為何要這麼說?
筆者先從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說起,那就是亮劍。「亮劍精神」指的是遇到什麼困難不要慫,就算是明知不敵,也要敢於以命相搏去比劃比劃。然而,在刀客對決中的「亮劍」卻是另外一種意思。馬未都指出,中國不直接去回擊對方,而是做出一個勢來,把勢頭給做足。正手出刀就能滿足這一需求,從氣勢上來看確實是比較霸氣。刀刃與刀鞘發生摩擦,刺啦刺啦的聲音足以給對方以震懾。
可是,這種出刀方式有一個非常大的弊端。由於刀刃與刀鞘摩擦,嚴重影響了出刀速度。馬未都進一步指出,出刀之後又不可避免的需要調整一下姿勢,才能去回擊對方,可有了面子丟了裡子。當然了,這一波操作的前提是對方就待在那兒一動不動。然而,對方是不可能坐以待斃的。在這種情況下,出刀速度快慢就決定了誰能夠奪取先機。
從這一角度來說,中國刀客正手出刀影響就不好,動作就會慢。中國刀客這種出刀方式,可能與文化觀念有關係,強調不戰而屈人之兵。事實上,這種觀念在實戰中,無異於宋襄公不肯半渡而擊鬧出的春秋版「國際大笑話」。日本刀客則是反手出刀,追求的無勢。一言以蔽之,日本刀客根本不玩花架子,在對方還沒出刀的時候,刀就已經劃傷了對方的臉。
日本刀客反手出刀,跟中國刀客正手出刀相比,完全就是相反的出刀方式,根本目的也是是為了服務於出刀即傷人的實戰理念。馬未都指出,反手出刀模式下,刀背與刀鞘發生摩擦,而刀刃永遠不會與刀鞘摩擦。一方面保證了絕對的快速出刀,另一方面也延長了刀的使用壽命。最為關鍵的是,反手出刀基本上沒有人為阻力,出刀後不用變化姿勢,順勢就是一刀。
由此可見,刀客對決中花架子確實是害死人,屬於全無用處的操作。馬未都為我們揭露了這一問題所在,讓我們看到了中日刀客之間的區別。另外,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古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冷兵器是不如日本的。只不過,我們奮起直追,彌補了這一差距。然而,到了清朝中後期,中國兵器發展反而失去了這種自我修正能力。中國兵器發展的此消彼長,不正是我們自身發展的縮影嗎?
參考資料:
[1]馬未都《觀復嘟嘟》第18集:刀光劍影利兵器
[2]《單刀法選》 . 程衝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