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原來源自中國,難怪倭寇刀那麼厲害,還是被中國刀追著砍!

2020-12-18 力叔說歷史

導讀: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邊,陳列著一把名叫「虎徹」的武士刀。這刀被稱為日本武士們心裡的絕頂寶刀,是日本的頂級國寶。說起日本刀,日本人一直認為自己的刀是天下無敵。但其實早在四百多年前,日本刀就被一把中國神刀,砍得是屁滾尿流,哭爹喊娘。

陳列在博物館裡邊的「虎徹」

其實,日本人以刀為傲,是有原因的。在冷兵器時代,日本武士刀就以其優質的鋼材,精良的鍛工,還有考究的裝飾而享譽世界。與大馬士革刀、馬來克力士刀,並稱世界三大名刀。那麼,比日本刀更厲害的中國神刀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要從明朝的倭寇大橫行說起了。話說公元16世紀中葉,也就是中國明朝中後期,日本進入南北分裂的大動亂時期。那麼有多亂呢?反正比咱們的三國時期還要亂。為了爭搶地盤,大大小小的各路諸侯,成天是你打我,我打你。而那些被打敗了的武士,在陸地上沒有了立足之地,只能流亡到海上,後來跑到了中國東南沿海,當起了倭寇。

有強盜本來不可怕,哪朝哪代還能沒有強盜呢?官兵抓強盜,天經地義。可問題是這幫渡海而來的日本強盜,非但不怕大明朝的官兵,而且還經常追著官兵打,到處燒殺搶掠。

堂堂大明朝正規軍,卻擋不住倭寇?這裡面原因很複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兵器。就是官兵手裡的那把刀砍不過倭寇手裡的武士刀。當年明朝軍隊配發的制式刀具,是一種不到一米長的腰刀。因為鑄造工藝比較粗糙,儘管刀身很寬,分量卻比較輕。用來嚇唬嚇唬老百姓還行,可是要跟倭寇用的東洋武士刀對砍,那就完全不是對手。

很多日本人跑到中國沿海當倭寇

倭寇用的刀將近有兩米長,刀身雖然窄,但重量卻比腰刀重了幾乎一倍。而且日本刀的設計,是單面開刃的弧形刀。這種刀的整體設計非常強悍,專家做過測試。日本刀的砍擊力度非常大,一刀下去,甚至能把一個人砍成兩段。

見識了日本刀的厲害,咱們就不難理解。當年倭寇在中國沿海為什麼那麼囂張了。那麼堂堂的大明朝官兵,就只能被一幫日本海盜追著砍嗎?當然不是,因為他們遇到了剋星,就是傳說中的戚家刀。

戚家刀,聽這名字就知道,是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戚繼光發明的。話說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28歲的戚繼光奉旨去抗擊正在浙江燒殺搶掠的倭寇。結果第一仗就輸的很沒面子,幾千號明軍竟然被幾百名倭寇追著砍。

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可是愛動腦筋的戚繼光還是很納悶,經過仔細的觀察,他發現倭寇在戰場上,戰法是既兇悍又靈活,確實比明軍要強得多,而這個又跟他們手裡使得刀大有關係。

據史料上說,當年戚繼光集中龍泉最好的一批鑄劍師傅,沒日沒夜的研究日本刀的鍛造方法,最後終於打造出了和日本刀一樣鋒利的戚家刀。那有人要說了,照著日本刀的鍛造方法打出來的刀,那還不是日本刀嗎?你憑什麼就說是戚家刀呢?

日本刀術源自棍術,多為雙手握刀

戚繼光設計的刀,可不光是變得鋒利了這麼簡單。用今天的話來說,戚家刀在日本刀的基礎上,進行了好些個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的創新設計。前面說了,當時倭寇用的刀將近有兩米長,而明軍的制式腰刀卻只有一米出頭。

懂兵器的人都知道「一寸長一寸強」,所以,新打造的戚家刀比日本刀要長上一點。除了長度,戚家刀的刀柄也跟日本刀不一樣。大家可能不知道,日本刀的技法是從棍法演變而來,所以他們是雙手持刀,善於劈砍,不善於揮刺。

這就使日本刀有了弊端,因為是雙手握刀,每次劈砍不中,就把自己的整體暴露給對手。簡單的說,日本刀不善於防守。而且日本刀比較重,在長時間的對抗當中,很容易使人疲勞,所以不能長久作戰。

而明刀是單手握,善於揮刺,卻不善於劈砍。所以,戚繼光當時考慮到這些特點,他把戚家刀設計成有一點日本刀的形式,甚至借鑑了日本刀的鍛造方法。但是,他又保留了中國刀的一些輕巧,能夠單手使用。而另一個手就可以拿一個盾牌,來做防守。這樣子就把兩種刀的特性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的武器,戚家刀。

戚家刀結合中日刀的優點

不過,問題又來了,說破了大天,這戚家刀也就是一把刀而已。而明朝的中晚期,戰爭已經進入了火器時代。光靠一把刀,戚繼光就能夠扭轉明軍對倭寇多年來的頹勢嗎?當然,想要抗擊倭寇,光靠一把好刀肯定是不夠的。再好的武器,那也得使它的人給力才行啊。

當時,明朝的官兵,多數是把當兵當作是一個職業,當成飯碗,是兵油子。打勝了固然好,打敗了那也照樣有飯吃。而倭寇就不一樣了,在日本,他們是沒有立足之地的喪家之犬,到了中國再搶不到東西,那就得餓死了。

一個是為了活命,一個是為了混碗飯吃。這兩邊的戰鬥意志、品質,那不可相提並論。而戚繼光很快就發現了這點,他決定這些人就不能用了,要另外找人。於是就在浙江當地組建了一支新部隊。

嘉靖三十八年,戚繼光在民風剽悍的浙江義烏一帶,招募了幾千名當地礦工和農民。這些人雖然沒有受過軍事訓練,但是個個身強力壯,更重要的是這些人打倭寇,那不是為了混口飯吃,而是要保衛自己的家園和親人,甚至於報仇,不玩命可不行。

當然了,打仗光靠敢玩兒命也是不夠的,戚繼光又搞起了鴛鴦陣。這個鴛鴦陣是怎麼回事呢?說起來也好笑,它的原理就跟今天小流氓、小混混打群架差不多。瞄準目標群起而毆之,集中優勢兵力打一個人。遠了用啤酒瓶子砸,近了之後抽西瓜刀砍,貼身就用匕首捅。

讓倭寇聞風喪膽的鴛鴦陣

當然了,兵法上肯定不能這麼說,它得叫「近身格鬥陣法」。每陣十一人,有一個隊長,站在隊伍的正中央。其餘十個人分列兩縱隊,站在隊長的背後。此陣妙就妙在,雖然就十一個人,卻持有四種不同的武器,還組成了五道相互配合的攻擊線。

在隊長的身後,是兩名只有標槍的盾牌兵,他們用盾牌掩護自己和後面的戰友。首先先投擲標槍,發動進攻。掩護盾牌兵的,是他們後面的狼筅兵。所謂狼筅,是戚繼光自創的一種奇門兵器。這種上面扎滿了鐵汁和倒刺的長竹竿,只要往前一挺,那就跟那個鐵絲網似的,移動的鐵絲網,任誰也過不來。

狼筅兵的後面有四名長矛兵,他們是隊伍攻擊的主力,敵人一靠近,他們就用長毛直接往前捅。隊伍的最後是兩名手持戚家刀的刀手,這兩個人除了能夠防止對手迂迴之外,還能夠從側翼保護長矛兵。

總之,鴛鴦陣裡的十一個人相互配合,相互掩護,構成一個完美的殺陣。到了戰場上,雙方一旦短兵相接,衝在最前頭的倭寇,就被飛來的標槍射倒。運氣稍微好點的,繼續衝就會被盾牌擋住,或者是被狼筅勾住,倒刺拉扯幾次,倭寇就算不死也要掉層皮。

就算有倭寇命大,到了這個階段還沒有死傷的,別著急,後面還有四支長矛,兩柄戚家刀等著他。而倭寇也想拼命的話,前有狼筅盾牌,他只能幹著急,眼睜睜的看著對方捅他。最後,倭寇哪怕不被捅死,也會被當場氣死。

日本刀源自中國唐刀

關於戚家軍和鴛鴦陣的戰績,史料裡面用了這麼一句話,叫「大軍過處,所向披靡」。嘉靖四十年,也就是公元1561年4月,倭寇發起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搶劫行動,兩萬多人一路殺向浙江台州。

當時,戚繼光手下只有區區四千多人。但是,在沒有其他軍隊配合的情況下,四千多戚家軍五戰五勝,殲滅倭寇五千五百多人,而自己傷亡還不到三十人。這一仗,史稱「台州大捷」。之後的十年裡,戚家軍轉戰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區,歷經大小一百餘戰。最大的一次傷亡才69個人,敵我傷亡平均比例30:1。以最小的代價,最終徹底平息了倭患。

可惜的是,平定了倭患之後,戚繼光被調往北方。而戚家軍這支不敗雄師,竟然就此自動解散,真是可惜。但這些不是今天說的重點了,重點是,無論是戚家刀還是東洋武士刀,歸根結底全都是咱們自己的東西。

其實,日本刀起源就是中國刀。它跟漢代的環首刀就非常接近。後來到了唐代,唐代的刀幾乎就已經是日本刀的雛形。後來,當年頻繁來華的日本遣唐使,把一些唐刀帶回日本。經過各種改良之後,才逐漸演變為所謂著名的日本武士刀了。

所以,日本引以為傲的寶刀,老祖宗其實就是中國刀。說起來,日本好多東西的老祖宗都是中國的,當年他們可從中國帶走了太多好東西了,真過分!

相關焦點

  • 世界三大名刀,為何沒有中國刀卻有日本刀?馬未都的解釋一針見血
    世界三大名刀,為何沒有中國刀卻有日本刀?馬未都的解釋一針見血馬未都曾表示,世界三大名刀中沒有中國刀。世界三大名刀為大馬士革刀、馬來克力士劍、日本刀,尤其是日本刀與中國刀中的唐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另外一副模樣,唐刀沒落,日本刀彎道超車異軍突起。
  • 中國單手刀打日本雙手刀,搏殺時力量很吃虧:明軍怎麼打爆日軍?
    我們發現中國傳統刀,基本上都是單手刀,無論軍刀,馬刀,腰刀都是如此。而日本刀其實更加適合雙手持刀。那麼,在對戰的時候,中國會不會很吃虧?在明朝對抗倭寇的戰爭當中,就曾經提到過倭寇擅使刀,揮舞之下,一片刀光,「上下四方盡白,不見其人」,還有長刀,可在1丈8尺的範圍內殺傷對方。
  • 馬未都收藏戚家刀: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刀原來是仿製日本腰刀?
    唐代之後,其實刀劍一直沒有多少突破,直到倭寇來侵犯我國疆土,戚繼光繳獲一批日本刀之後,才知道原來這麼多年來我們國家的兵器已經落後世界太久了。 馬未都在訪談中提到他收藏的這把戚家刀,刀苗子窄細彎神似日本刀,這種刀的特點追求的是砍刺能力,短小精悍,快速出擊。 戚繼光借鑑日本刀這個特徵,來彌補當時中國刀的短板。 其實兜兜轉轉,日本刀也是脫胎於唐代的刀器,加之注入日本武士之魂,才成為世界三大名刀之一。
  • 日本劍聖都是槍劍雙修,為何明代軍隊抗倭,只提倭刀不提倭槍?
    那麼為什麼明軍根本沒有提到過倭槍的厲害,卻總是強調倭刀很厲害呢?明明倭刀面對長槍其實比較吃虧才對。 只有薙刀和太刀這些刀類兵器的日本人吃了大虧,只是因為颱風和缺乏補給最終元朝東徵失敗,但是卻讓日本開始學習使用長槍。
  • 殺盡倭寇的戚家刀真的是抄襲日本刀嗎?
    電影《倭寇的蹤跡》裡描述了戚繼光改良倭刀,比原來的刀長一掌,刀頭一掌開刃,後面不開刃,可以磕碰兵器,也可以手握變長刀為短刀。然後遭到民間世家武林的排擠。說這種刀為戚繼光所創,而且由於它的刀形很像日本刀,所以有人說這把刀是戚繼光在抗倭戰鬥中仿製日本刀所造,那麼所謂的戚家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 武俠中以劍客居多,但也有厲害的刀客,今天聊聊雙手刀的故事
    可能是在中國文化史和兵器史上,寶劍獨特的文化底蘊和飄逸高貴的貴族品質比較吸引人吧,才導致了那麼多人的青睞。唐朝橫刀這種格局的變化終於讓中國嘗到了惡果,明朝時期東南沿海倭寇橫行,明朝官兵吃盡了那些武士浪人的苦頭,只因為他們手中日本刀的鋒利,打鬥時如同切西瓜。這時,明朝軍隊中出現了一個天才將領,他就是戚繼光,一方面他整頓軍隊,嚴肅軍紀,另一方面在武器裝備上加大改革,發明了狼冼,並且在明朝刀的基礎上吸收了日本刀的優點,改良出了一種新的雙手刀,後世把這種雙手刀稱為戚家刀。
  • 為什麼從宋代起中國人就格外喜歡日本刀?中國刀真不行嗎?
    日本刀不論從外形還是鍛造都來源於中國,這是毋庸置疑的。自唐代起,日本遣唐使採購的中國刀的數量日漸減少,日本本土冶煉刀劍技術日趨成熟。到宋代日本刀開始被商賈帶到中國來販賣,在中國文獻中日本刀這一稱謂正式形成。元代中日刀劍交流也很頻繁:元軍東徵日本,日本倭寇來襲,直接導致日本步戰刀代表-打刀在室町時代末期形成。
  • 中國雙手刀的歷史與發展
    漢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環首直刀,環刀種類較多,有環首削刀(匕刀)一般長度在30cm左右;再就是環首短刀和環首長刀,環首短刀長度通常在30-50cm,便於切割和劈砍,亦可刺擊,兼具工具和武器功能。環首長刀分為兩種,通長超過100cm以上的基本上是騎兵刀,一般為單手握,另一種是75cm左右的可能是步兵或佩刀。環首長刀是漢代最主要的軍用短酚格鬥武器,其刀身平直狹長,部分略向內弧。
  • 馬未都:世界三大名刀,日本刀名列其中,可惜卻沒有中國刀
    馬未都:世界三大名刀,日本刀名列其中,可惜卻沒有中國刀刀在冷兵器的發展過程中,地位並不如劍。可是,刀在實戰中的影響力遠遠大於劍,這就影響到了刀文化的形成,自然也就引起了收藏家的關注。馬未都作為一名收藏家,對刀文化進行了深刻的解讀。
  • 名刀大排行:十大刀種你知道幾個呢?
    日本隨即學習唐刀的鍛造之法,並加以改進,就成為了今天所見到的世界名刀之一的日本刀。而到唐代之後,中國的唐刀鍛造技藝逐漸失傳唐。而日本刀以其優良的性能在世界冷兵器中佔有一席之地並享有良好的口碑和名譽。日本武士刀鋒利而輕便,極適合日本人矮小的體型,招式單間明了,一學即會,卻又凌厲辛辣,講求一刀必殺,實戰中動如潑風,形同鬼魅,令人防不勝防,雖屬妖邪一路,卻也是兵中神器。
  • 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3大名刀:藏刀、苗刀、唐刀你最喜歡哪種?
    導語: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3大名刀:藏刀、苗刀、唐刀你最喜歡哪種?當今的世界戰場是熱武器的天下,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冷兵器一直是戰場的主導武器,在中國歷史上也存在了不少名震天下的戰爭兵器。說到中國戰場使用的冷兵器就不得不提刀這款武器,刀和劍齊名,都在中國歷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世界鋒利戰刀:一種建立帝國,中國刀最鋒利,被稱「世界刀王」
    一種成吉思汗後代憑它建立帝國,一種騎兵藉助馬力橫掃敵人,中國此刀最鋒利,被稱「世界刀王」。塔瓦戰刀。這種刀外國稱為「Talwar」,是印度莫臥兒時期戰刀的傑出代表。刀長95.7釐米,重1.04公斤。此刀為莫臥兒帝國經典騎兵刀,鋼質刀身,鍔叉末端有分瓣的圓頂,帶有球根柄頭。弧形刀身,劈砍能力強,相當鋒利,成吉思汗後代巴布爾就是憑著這種刀建立了莫臥兒帝國。
  • 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幾款名刀,你最喜歡哪一把?
    在這些歷史朝代中,曾經出現過很多的歷史名刀,可以說,是它們,將中國的冷兵器文化發揮到了極致,在中國的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接下來,醬油君就帶大家來看下,在中國的歷史上,到底出現過哪些已知的歷史名刀?
  • 被稱為世界三大名刀的日本武士刀,真的那麼容易斷麼?
    坊間流傳,日本刀又長又窄,砍東西容易斷,尤其是碰到中國的大刀片子,那更是一磕就斷!這是曾經一段時間最盛行的流言,也是讓無數人相信,日本刀真的沒什麼了不起,但,作為世界三大名刀之一,日本刀真的那麼容易斷嗎?首先,日本刀刀身細長,這個倒是不假,但是不知道你是拿什麼東西去類比日本刀的厚度?家裡切菜的菜刀?
  • 古代日本劍道之舉刀——我個人的一些概論
    事實上此種刀法主要是依靠左手腕力與臂力,只要是使用單手舞弄刀或劍者,都是靠腕力與臂力 。此種舉刀法,與中國的武術並無差別,都是用手舉刀劍,那麼明朝時候軍隊不該屢敗於倭寇,明朝軍隊身高 170公分,倭寇身高 155公分,明朝軍隊腕力與臂力皆大於倭寇,事實上日本人是用腳舉刀,空手道有所謂的腳的力量是手的10倍,三連擊對於日本劍道,只是雕蟲小技,只有利用地心引力舉劍,倭寇才能打敗明朝軍隊。
  • 日本刀如此纖細為何能夠在戰場上保持鋒利?
    這得先從制刃說起和亞洲其他國家的古兵器製造工藝不同,在很早的時候,日本刀就採用了夾鋼工藝,通俗的理解,就是將刀背、刀身、刀刃用不同的鋼材進行打造,使其能夠在保持刀刃鋒利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自身的強度。
  • 日本有著名的村正妖刀,中國有什麼歷史名刀?
    在日本的冷兵器歷史上,有國寶級別的日本刀——天下五劍,也有被稱為妖刀的村正,這些都是日本冷兵器史上有名的刀劍,那麼,在中國幾千多年的歷史中,有哪些有名氣的刀?
  • 馬未都:中國刀客正手出刀,動作就會慢,日本刀客則是反手出刀
    馬未都:中國刀客正手出刀,動作就會慢,日本刀客則是反手出刀馬未都搞收藏也確實是搞出了境界,不僅收藏有大量的瓷器、家具、玉器等,而且也收藏了不少冷兵器。比如大名鼎鼎的戚家刀,馬未都就收藏有。其實,人們不知道的是,戚家刀是以日本刀為原型的。究其根源,戚繼光抗倭時已經認識到了中國刀不如日本刀,並且刀法也不如日本刀。為此,戚繼光吸收日本刀與刀法長處,改良出了戚家刀。因而,馬未都所言「中國刀客正手出刀,動作就會慢,日本刀客則是反手出刀」,也是有一定依據的。那麼,馬未都為何要這麼說?筆者先從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說起,那就是亮劍。
  • 在特定情境下,中國刀劍和日本刀劍,究竟誰才是真正神兵利器?
    宮本武藏之所以厲害,是因為他身材高大,體力好,單手持刀,且是一長一短雙刀,他創立的流派就叫二天一流 當代的一些人以為日本的工業產品好就什麼都好,影視劇中越來越多地出現主角用類似日本刀的刀,也開始用雙手握刀。
  • 古代的人持刀對砍,為何刀都砍不懶呢?
    況且對砍就會崩刃口艱苦的條件下雙方怎麼可能對砍呢?這就是我們被現代電視劇所矇騙的東西。因為兩刀對砍的時候太費刀了, 磨好的刃口說崩就崩,崩到最後切菜都卷刃,古代人的對戰更多講究一個速度。都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遇一刀斃命的。像電視劇出現的兩個人刀刀相碰火花四濺都是為了呈現更好的視覺效果賺票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