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邊,陳列著一把名叫「虎徹」的武士刀。這刀被稱為日本武士們心裡的絕頂寶刀,是日本的頂級國寶。說起日本刀,日本人一直認為自己的刀是天下無敵。但其實早在四百多年前,日本刀就被一把中國神刀,砍得是屁滾尿流,哭爹喊娘。
其實,日本人以刀為傲,是有原因的。在冷兵器時代,日本武士刀就以其優質的鋼材,精良的鍛工,還有考究的裝飾而享譽世界。與大馬士革刀、馬來克力士刀,並稱世界三大名刀。那麼,比日本刀更厲害的中國神刀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要從明朝的倭寇大橫行說起了。話說公元16世紀中葉,也就是中國明朝中後期,日本進入南北分裂的大動亂時期。那麼有多亂呢?反正比咱們的三國時期還要亂。為了爭搶地盤,大大小小的各路諸侯,成天是你打我,我打你。而那些被打敗了的武士,在陸地上沒有了立足之地,只能流亡到海上,後來跑到了中國東南沿海,當起了倭寇。
有強盜本來不可怕,哪朝哪代還能沒有強盜呢?官兵抓強盜,天經地義。可問題是這幫渡海而來的日本強盜,非但不怕大明朝的官兵,而且還經常追著官兵打,到處燒殺搶掠。
堂堂大明朝正規軍,卻擋不住倭寇?這裡面原因很複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兵器。就是官兵手裡的那把刀砍不過倭寇手裡的武士刀。當年明朝軍隊配發的制式刀具,是一種不到一米長的腰刀。因為鑄造工藝比較粗糙,儘管刀身很寬,分量卻比較輕。用來嚇唬嚇唬老百姓還行,可是要跟倭寇用的東洋武士刀對砍,那就完全不是對手。
倭寇用的刀將近有兩米長,刀身雖然窄,但重量卻比腰刀重了幾乎一倍。而且日本刀的設計,是單面開刃的弧形刀。這種刀的整體設計非常強悍,專家做過測試。日本刀的砍擊力度非常大,一刀下去,甚至能把一個人砍成兩段。
見識了日本刀的厲害,咱們就不難理解。當年倭寇在中國沿海為什麼那麼囂張了。那麼堂堂的大明朝官兵,就只能被一幫日本海盜追著砍嗎?當然不是,因為他們遇到了剋星,就是傳說中的戚家刀。
戚家刀,聽這名字就知道,是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戚繼光發明的。話說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28歲的戚繼光奉旨去抗擊正在浙江燒殺搶掠的倭寇。結果第一仗就輸的很沒面子,幾千號明軍竟然被幾百名倭寇追著砍。
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可是愛動腦筋的戚繼光還是很納悶,經過仔細的觀察,他發現倭寇在戰場上,戰法是既兇悍又靈活,確實比明軍要強得多,而這個又跟他們手裡使得刀大有關係。
據史料上說,當年戚繼光集中龍泉最好的一批鑄劍師傅,沒日沒夜的研究日本刀的鍛造方法,最後終於打造出了和日本刀一樣鋒利的戚家刀。那有人要說了,照著日本刀的鍛造方法打出來的刀,那還不是日本刀嗎?你憑什麼就說是戚家刀呢?
戚繼光設計的刀,可不光是變得鋒利了這麼簡單。用今天的話來說,戚家刀在日本刀的基礎上,進行了好些個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的創新設計。前面說了,當時倭寇用的刀將近有兩米長,而明軍的制式腰刀卻只有一米出頭。
懂兵器的人都知道「一寸長一寸強」,所以,新打造的戚家刀比日本刀要長上一點。除了長度,戚家刀的刀柄也跟日本刀不一樣。大家可能不知道,日本刀的技法是從棍法演變而來,所以他們是雙手持刀,善於劈砍,不善於揮刺。
這就使日本刀有了弊端,因為是雙手握刀,每次劈砍不中,就把自己的整體暴露給對手。簡單的說,日本刀不善於防守。而且日本刀比較重,在長時間的對抗當中,很容易使人疲勞,所以不能長久作戰。
而明刀是單手握,善於揮刺,卻不善於劈砍。所以,戚繼光當時考慮到這些特點,他把戚家刀設計成有一點日本刀的形式,甚至借鑑了日本刀的鍛造方法。但是,他又保留了中國刀的一些輕巧,能夠單手使用。而另一個手就可以拿一個盾牌,來做防守。這樣子就把兩種刀的特性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的武器,戚家刀。
不過,問題又來了,說破了大天,這戚家刀也就是一把刀而已。而明朝的中晚期,戰爭已經進入了火器時代。光靠一把刀,戚繼光就能夠扭轉明軍對倭寇多年來的頹勢嗎?當然,想要抗擊倭寇,光靠一把好刀肯定是不夠的。再好的武器,那也得使它的人給力才行啊。
當時,明朝的官兵,多數是把當兵當作是一個職業,當成飯碗,是兵油子。打勝了固然好,打敗了那也照樣有飯吃。而倭寇就不一樣了,在日本,他們是沒有立足之地的喪家之犬,到了中國再搶不到東西,那就得餓死了。
一個是為了活命,一個是為了混碗飯吃。這兩邊的戰鬥意志、品質,那不可相提並論。而戚繼光很快就發現了這點,他決定這些人就不能用了,要另外找人。於是就在浙江當地組建了一支新部隊。
嘉靖三十八年,戚繼光在民風剽悍的浙江義烏一帶,招募了幾千名當地礦工和農民。這些人雖然沒有受過軍事訓練,但是個個身強力壯,更重要的是這些人打倭寇,那不是為了混口飯吃,而是要保衛自己的家園和親人,甚至於報仇,不玩命可不行。
當然了,打仗光靠敢玩兒命也是不夠的,戚繼光又搞起了鴛鴦陣。這個鴛鴦陣是怎麼回事呢?說起來也好笑,它的原理就跟今天小流氓、小混混打群架差不多。瞄準目標群起而毆之,集中優勢兵力打一個人。遠了用啤酒瓶子砸,近了之後抽西瓜刀砍,貼身就用匕首捅。
當然了,兵法上肯定不能這麼說,它得叫「近身格鬥陣法」。每陣十一人,有一個隊長,站在隊伍的正中央。其餘十個人分列兩縱隊,站在隊長的背後。此陣妙就妙在,雖然就十一個人,卻持有四種不同的武器,還組成了五道相互配合的攻擊線。
在隊長的身後,是兩名只有標槍的盾牌兵,他們用盾牌掩護自己和後面的戰友。首先先投擲標槍,發動進攻。掩護盾牌兵的,是他們後面的狼筅兵。所謂狼筅,是戚繼光自創的一種奇門兵器。這種上面扎滿了鐵汁和倒刺的長竹竿,只要往前一挺,那就跟那個鐵絲網似的,移動的鐵絲網,任誰也過不來。
狼筅兵的後面有四名長矛兵,他們是隊伍攻擊的主力,敵人一靠近,他們就用長毛直接往前捅。隊伍的最後是兩名手持戚家刀的刀手,這兩個人除了能夠防止對手迂迴之外,還能夠從側翼保護長矛兵。
總之,鴛鴦陣裡的十一個人相互配合,相互掩護,構成一個完美的殺陣。到了戰場上,雙方一旦短兵相接,衝在最前頭的倭寇,就被飛來的標槍射倒。運氣稍微好點的,繼續衝就會被盾牌擋住,或者是被狼筅勾住,倒刺拉扯幾次,倭寇就算不死也要掉層皮。
就算有倭寇命大,到了這個階段還沒有死傷的,別著急,後面還有四支長矛,兩柄戚家刀等著他。而倭寇也想拼命的話,前有狼筅盾牌,他只能幹著急,眼睜睜的看著對方捅他。最後,倭寇哪怕不被捅死,也會被當場氣死。
關於戚家軍和鴛鴦陣的戰績,史料裡面用了這麼一句話,叫「大軍過處,所向披靡」。嘉靖四十年,也就是公元1561年4月,倭寇發起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搶劫行動,兩萬多人一路殺向浙江台州。
當時,戚繼光手下只有區區四千多人。但是,在沒有其他軍隊配合的情況下,四千多戚家軍五戰五勝,殲滅倭寇五千五百多人,而自己傷亡還不到三十人。這一仗,史稱「台州大捷」。之後的十年裡,戚家軍轉戰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區,歷經大小一百餘戰。最大的一次傷亡才69個人,敵我傷亡平均比例30:1。以最小的代價,最終徹底平息了倭患。
可惜的是,平定了倭患之後,戚繼光被調往北方。而戚家軍這支不敗雄師,竟然就此自動解散,真是可惜。但這些不是今天說的重點了,重點是,無論是戚家刀還是東洋武士刀,歸根結底全都是咱們自己的東西。
其實,日本刀起源就是中國刀。它跟漢代的環首刀就非常接近。後來到了唐代,唐代的刀幾乎就已經是日本刀的雛形。後來,當年頻繁來華的日本遣唐使,把一些唐刀帶回日本。經過各種改良之後,才逐漸演變為所謂著名的日本武士刀了。
所以,日本引以為傲的寶刀,老祖宗其實就是中國刀。說起來,日本好多東西的老祖宗都是中國的,當年他們可從中國帶走了太多好東西了,真過分!